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才是粮荒最严重的时候,到时再想买这么多粮食,别说不可能这么低价,就是高价都难买了。
  昆仑奴们确实很温驯,干起活又很勤快。
  据说这些昆仑奴来自南海之上,李逍观察,觉得这些黑叔叔们并不是来自非洲大陆,而应当就是来自南洋上的那些地方,比如后来的新马泰等地。
  按刘祥道所说,这些昆仑奴其实都是些在中土生根发芽几代的人了,据说这批昆仑奴最早是在隋朝时被抓来的。
  当年隋朝征伐林邑,攻破其国都,掳走无数金银宝石,还有许多林邑的贵族百姓,得胜回京。
  林邑就是后世的越南南部地区,古也称占婆。
  在宋朝时起极为名气的占城稻,正是来自这一地区,而占城稻,也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东西,凭着极短的生长周期以及产量,使得宋朝之时,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增,为两宋开发湖广地区提供了大大的支持。
  林邑,占城稻,这也算是一样不亚于玉米的神物啊。
  不过这时代大唐的重心在黄河淮河一线,长江以南地区,除了江陵、洪州、广州、杭州这几个地方,其余的地方,那都是蛮荒之地啊。
  大别山地区都还全是蛮子,更别提湖南以及江南南部等地了,更是蛮夷之地。至于岭南的两广,虽说臣服大唐,但几乎是那些土著自治。
  “这些林邑人当年被隋军掳来,就一直留在这里?”
  “嗯,都几代人了。”刘祥道说司农寺之所以有一大批昆仑奴,正是因为这些昆仑奴比较会种稻,所以一直留在寺中。自隋到唐,数十年间,都繁衍几代人了。
  “不过说他们会种稻也是虚传,这些人除了勤快力大,其实脑子很笨,种的稻还没我们汉人农夫种的产量高。”刘祥道撇撇嘴。
  李逍无奈,心说那是你不懂个中缘由。人家林邑人种稻产量高,皆是因为林邑那边气候好雨水足,一年可以三种,因此哪怕随便撒点种子下去,既不育秧也不移栽甚至不管理,一年一样能收获许多粮食。
  但到长安来,这里又旱又少雨的,气候也不如林邑,一年只能种个一季,没有了天时地利,仅凭他们的那点技术,自然就再难高产了。
  “他们当年来的时候,带了林邑的稻种来吗?”
  李逍对占城稻可是很记挂的,这可是高产稻。
  “带来了,不过林邑稻极其难吃,种出来的稻米没人愿意吃,产量又低,后来自然也就不种了。现在寺里不知道还有没有存下种子,估计没有,那东西存了也没用,难吃又没产量,种的何用?”
  李逍几乎晕倒,真是抱着金砖要饭啊。说产量低,那是不懂管理,至于说难吃,占城稻确实口感吃点,毕竟成长期短。但产量啊,产量是关键啊。
  “下官对这林邑稻种倒是挺好奇的,不知道刘司农有空的时候,能不能让人帮忙找一找,若是能找到些以前留下的林邑稻种,下官倒是想研究研究,看来不能培育改进一下。”
  刘祥道一口答应,反正这都不算事的事。


第229章 不毛之地
  京师东面,同州,沙苑。
  很难想象在繁华的关中平原的渭水河边,居然还会有这样一大片的沙地。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来到了漠北之地。
  漫漫黄沙,沙丘起伏,牛马遍地。
  “拔给我们的一千亩地几乎都是盐碱地,这是不毛之地,怎么种玉米呢?”副监李元芳指着面前的那一大片起伏不平的沙地,紧皱眉头对李逍说道。
  “盐碱地好啊,元芳啊,我跟你说,玉米不比麦稻粟,其实也是能够在盐碱地里生长的,虽然产量肯定会低,但还是能长出来的。”李逍笑着说道。
  “盐碱地能长出玉米?”李元芳大惊。盐碱地,简单点说就是土壤里含有较多的盐份,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如沙苑这个地方,是有特殊的地理形态,据说沙苑在很久以前是白水茫茫的一片汪洋在海,传说素有水国之称。
  当尧舜之世,沙苑在洪水之中,潼关以南之终南,以北之中条,二山相连,水无出路,关口闭塞,此处系一大盆地,黄、洛、渭、泾之急流,挟沙而下,沉淀于此。大禹治水时,方由潼关开一缺口,导水而下,此沙苑之所以生成也。
  沙苑原在洪水之中,以后水出沙成。
  而关中地区又比较干旱,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沙苑这个古老湖泊底的大量沙层,更容易使盐份在土壤表面逐渐积聚起来。
  盐碱地也分为轻盐地、中盐地、重盐地。轻盐地是还能长出一些植物的,中盐地基本上已经是只有少数杂草才能生长,而重盐地,那就是真正的一毛不拔。但不论是轻盐还是中盐、重盐地,盐碱地向来都是不适合粟麦稻生长的,在这种地方种植庄稼,根本不会有收成。
  “其实这块地,是我特意要求的。”李逍语不惊人死不休。
  “我们如今是试种玉米,试种,就是为了试验出玉米的各种性能。如果我们能在这片盐碱地上种出玉米能有收获,那么意义重大。”
  “盐碱地真能种出玉米?有收获?”李元芳看着眼前这片沙地,这一千亩的一片新划出之地,并不平坦,沙丘起伏,有些地方则有些小水泊,还有一些地方颜色看上去还泛着白,那些地方一根草都不长。
  “玉米抗盐碱能力不弱,再加上我们适当的改造一下这些盐碱地,那么还是能所有收获的,就算产量不高,但能在盐碱地上种出玉米,这不就是意外收获吗?”
  大唐的盐碱地很多,尤其是如关中地区,特别是关中西北地区盐碱地更多,以往这些地方是种不出庄稼的,如果玉米能在这些地方生长收获,那确实意义深远。
  还有诸如东面沿海地区,盐碱地也极多。
  “要怎么改造盐碱地?”李元芳心情激动。
  “其实也不算难,首先就是得把这片沙地平整,地越平整,那么能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
  李元芳想想这倒不难,把这片沙地平整不算问题。
  “还有呢?”
  “其次就是搞好灌溉排水渠道,要坚持灌水洗盐,这是改良盐碱地,降低土壤盐碱含量的根本办法。然后还要不断增施肥料,沙苑这里有牧马监,不缺马粪,倒是不用担心肥料问题。牲畜粪尿肥能够改良土壤结构,抑制水盐上升,长期使用肥料,配合水洗,甚至能够把轻盐地改成良田。”
  “再有就是得深耕,尤其是在秋后,对土地深耕,且耕后不耙,形成粗糙疏松的覆盖层,不但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抑制土壤反盐,还能把聚集在表土的盐份翻入深层,把含盐少的底土翻上表层,经过日晒,能够促进玉米生长。”
  用水洗盐碱地,李元芳倒是知道的,但这种方法单一使用效果并不好,可能得长期灌洗,成本很高。
  不过李逍说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水洗,还有平整土地、深耕等配套方法。
  “关键是种玉米,玉米抗盐性强,更容易成活,种其它的就要差的多。”李逍一句话,让李元芳的兴奋度降低了不少。
  “种玉米,还得晚播,并要增大播种量,比普通田地要晚播一旬左右,以便种子在较高的温度下快速发芽,缩短盐害时间。盐碱地最大的问题就是出苗困难,难发芽,所以我们最少要增加三成左右的播种量,另外,最好先浸种催芽再播种,而且播种时得采用深沟浅盖法播种,先开半尺的沟,把含盐高的表土翻到两侧,再把种子播到沟里,再盖两寸的土,这样沟里的水可向垄背聚焦,减轻盐害。”
  “有句秘诀,勤中耕,不反碱。深中耕,地不板,雨后中耕能防盐。”
  李元芳转头对几位玉米监的吏员道,“刚刚监正的话都记住了没?马上拿笔记下来,详细的都记下来,一字不许漏了。”
  李逍笑笑,“不用记,这些我都有写在玉米经书里面,里面内容更详细,回头我拿给大家抄写,好好研究。”
  今天李逍来沙苑,就是要来试验这块地的。
  朝廷在沙苑为玉米监划了一千亩地做实验田,但现在种子有限,所以李逍只打算先种一分试验田。
  按其它地的种法,一分田只种315株玉米,以试验玉米到底能不能在沙苑这样的沙地成活,而李逍还加大了难度,要在盐碱地上种植。
  “挑一块轻盐地,量出一分田来种玉米,剩下的那九百多亩,现在就要开始平整田地,挖好灌溉水渠沟道,还要开始洗地、深耕。今年秋,我们就要在这种上更多的玉米。”
  “三郎,若是这一分地夏天真能收获,哪怕一亩只收个五斗,那也不得了啊。盐碱地里种玉米,这以后关中得增收多少粮食啊。一亩只要三斤种子,就算收获五斗玉米,也十分划算啊。”
  关中缺地,关中做为帝都所在,仅有一小片关中平原,人多地少,朝廷每年都要从关东费力输送大量粮食入关,每一粒关东粮食运过来,都耗费极大。一石粮食从东南转运到长安,这一路上所耗费的其实已经是三四石之多。
  关中少雨多旱,水坡地、盐碱地极多,若是李逍的玉米真的连盐碱地都能种植收获,那真的不知道有多了不起了。
  “相信我,今天我们在这种下玉米,一百天之后,就能看到收获了。而且,肯定不止亩产半石的。”
  要知道,后世那些用科学方法改造好的盐碱地,玉米亩产能达到六百多公斤。哪怕就算现在没那个技术,但轻盐地里种玉米,亩产个百来斤总不是问题的。


第230章 夏日
  李逍仰面躺在水里,他的身体不动,可却飘浮在水面。水没过了他大半身子,只余一小片肚皮和半张脸在水面。
  仰面飘浮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关键得心静,不能担心害怕。人其实是有浮力的,只要你不挣扎,你放平身体,就能飘浮在水上。可如果你一挣扎,那肯定得呛水。
  夏日炎炎,天气也一天比一天的热,不断在长安北苑、同州沙苑、蓝田蓝溪三地奔波的李逍明显的晒黑了一大圈,甚至人也瘦了不少。不过脱去衣服,却能看出他的身体其实更强健了些。
  肥肉少了,肌肉增多了,整天骑马,他的两条大腿内侧甚至都磨出了茧子。
  从年后到此时,贼老天只下了几场雨,每次都如蜘蛛尿尿,刚感受到一点点雨丝,然后就没了。
  不少地方的庄稼早就旱死了,眼看着夏收在即,甚至许多绝收的农民已经绝望的开始向关东逃离。
  蓝溪的情况要好的多,多亏李逍当初的安排,有乡约堂的统一规划指挥,蓝溪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而及早的壮士断腕主动放弃了五成田地后,剩下的五成河边地在大家的全力抢救下,虽然今年产量难比往年,可起码能保证到有至少五成的粮食收获。
  建在李家庄边上的蓝溪乡约堂义仓里,更是早就堆满了整整五千石粟和五千石米糠,仓中有粮,心中不慌。
  比起关中其它地区的百姓,蓝溪乡民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感。
  玉米监今年晚春在沙苑、北苑、蓝溪三地种下了一亩试验田,大小有三十多块地,大的一分,小的也就一厘多点地。
  根据李逍的安排,各种地形、各种肥瘦的地都有,甚至有不同的种植之法,玉米监的官吏们整天就蹲在地里,拿着笔、卷,日夜不停的记录着各块试验田的情况。
  玉米监每天一道汇总报告报上朝廷,皇帝和宰相们都在日夜关注着这些越长越壮,越长越墨绿的祥瑞。
  整日忙着这些东西其实挺累,不过看着玉米越长越好,李逍心情很好。
  “三郎,吃西瓜了。”
  渭水河岸边,赵持满向李逍喊道。
  这位曾经长安贵族子弟们的偶像,边军中的猛士,如今却成为了李家庄忠实的家丁队长。虽然李逍一直以兄弟待他,但他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态度。自己如今是个被贬的奴隶,不复当年了。
  如一块枯木漂浮在水上的李逍猛的一个打挺,身体翻滚,然后一个猛子,又钻入水底,在水底潜泳一段脑袋浮出水面。
  他两条手臂交相挥动,姿态优雅的游到岸边。
  “三郎游水越来越厉害了,真当的上是浪里白条!”
  “这天气热的心烦气躁,二哥也下水来游一游啊。”
  赵持满摇了摇头,伸手拉了李逍一把,然后递过半个西瓜。
  “我啊,骑马射箭这些我在行,可是若说游水我就不行了,天生的旱鸭子,见水就有些怕。”他摇着头道,“还是赶紧吃个瓜吧,凉爽一下。”
  这西瓜是玉米监种在沙苑的,算不得什么新奇之物。后世有些人以为西瓜是在南宋之时才传入的中国,其实不是,早在汉代之时,西瓜就已经从西域传过来了。
  不过以前一直叫做寒瓜。
  早在西汉之时,除了张骞开辟的那条陆上丝路,其实也还开设了一条海上通道,从福建沿海起,途经南洋诸岛,再经斯里兰卡,最后到达非洲大陆。
  西瓜,当时正是沿着这条海路从非洲大陆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的,不过那个时候,西瓜还是只有皇室成员以及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
  到了唐朝此时,西瓜和黄瓜等都挺普遍的。
  沙苑的沙质土壤,极适合种西瓜,后世宁夏在戈壁上种的西瓜可是既火又好吃的,李逍在沙苑有那么一大片地,怎么会浪费呢。便在沙苑种了不少的西瓜和黄瓜,甚至还在那边种了许多辣椒。
  早熟的西瓜,端午还没到呢,这已经熟透了。
  圆滚滚的绿皮大西瓜,手指在瓜上用力一弹,吧哒一声就已经裂开了一条大口子,绿色的瓜皮之下,红红的瓜囊就已经显现了。
  双手用力一瓣,西瓜一瓣两半。
  李逍把另一半递给赵持满,自己拿着一半就啃上了。
  不用刀切,不用勺挖,这才是真正吃西瓜的方法,爽快。
  沙土里种出来的瓜就是要甜的多。
  “我以前也没少吃寒瓜,但要论好吃,还真就是三郎你种的这瓜好吃。”赵持满几口就把半个西瓜给吃完了,一边抹嘴一边叹道。
  “二哥啊,不是我老李卖瓜,自卖自夸,别人的瓜怎么能和我的这个瓜比呢。一般的瓜,那得端午之后的之后才有的吃,而我这个呢,端午之前就已经熟了。再一个,他们的瓜有我这瓜个大水多又甜吗?”
  “所以说啊,买瓜,就得认准玉米监种出来的沙苑西瓜。”
  “为啥要改名叫西瓜呢?”
  李逍当然不会说是自己说习惯了,“沙苑西瓜,为的是突出咱们的瓜与众不同啊,品牌效应,明白吧?”
  赵持满点头。
  在沙苑种玉米,结果玉米还没收获,但在沙苑种的西瓜、黄瓜、辣椒这三样现在却是名满长安。
  一碗手擀面条,撒上一层辣椒面,然后泼上烧热的菜籽油,再撒点葱花,一碗风靡长安的油泼面就成了。
  上到政事堂的相公们,下到街边的胡商,现在长安有哪个不喜欢李逍在长安开的油泼面馆。
  据说如今胡商们都口口相传,来长安没吃过油泼面,就不叫真正到过长安。而吃油泼面的时候,若是再来一盘凉拌黄瓜,那更是绝配,特别是这个越来越热的天里,酸酸脆脆的凉拌黄瓜别提多带劲。
  而沙苑的西瓜上市之后,也是很快就在长安刮起了一股旋风。
  玉米监在沙苑种了一百亩西瓜,每天早上,来自同州沙苑的西瓜一车车的穿过城门运进东西市,这些西瓜都是连夜从地里摘的,连夜用马车运到长安。
  凭着沙苑西瓜又大又甜还格外早的优点,长安人提前就吃上了西瓜,还吃上了特别好吃的西瓜,兼之李逍定的价格很平民,这让长安无数百姓都能吃上西瓜,导致沙苑西瓜简直是供不应求。
  “今年这一百亩瓜可是赚到了。”别人只觉得李逍的瓜特别便宜,却不想李逍的瓜产量很高,虽达不到后世平均亩产四五千斤的量,但亩产千多斤却是有的。
  这一百多亩瓜供不应求,价格虽亲民,但钱可不少赚。
  这些钱都算入了玉米监的小金库里,监里几十个官吏和百余农夫可分了好几次钱了,当然李逍是以奖金形式发下去的,甚至连带着上级部门司农寺都没少得孝敬。
  京城其它衙门可是挺眼红的,没想到沙苑那鸟不拉屎的地方,他们都还能变成聚宝盆摇钱树。
  “地里西瓜还能再摘一茬,不过这天气越来越热,大家肯定更爱吃西瓜。我们还得再种一些,这次多种几百亩,另外辣椒也要多种一些。”李逍对于赚钱还是挺乐衷的,干事的时候顺便赚钱,两不耽误嘛。
  “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开始种辣椒了。”赵持满提醒李逍。
  辣椒本是李家独有,但随着辣椒越来越被接受,也开始有人跟着种辣椒,毕竟辣椒种起来也不难,李家买点干辣椒,弄点种子出来就能自己种。
  “没事,我本来就没想过要让辣椒成为什么王公贵族才能享受的东西,好东西得大家分享嘛,独乐乐又哪如众乐乐呢。”李逍不以为意,辣椒这东西防也防不了,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