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编码得刻一个活字章,印刷好债券好再另外盖印上去,可以做为防伪标记。”李逍看着那编码数字想道,总不能每张债券都出一个版的,好在这串数字另印上去也简单。
  刻一批字母,再刻一批数字,然后弄一个可以把这些字母安装和取下的活字章,这样就可以解决每张债券上的编码印刷问题了。
  背面则画了一张简单的蓝溪简画图,背靠王顺山,一汪蓝溪蜿蜒,李家庄居于其间,简单但又形象。
  “如果两面都要印刷的话,就得开两个版,印刷两次了。是否有必要呢?”李逍想道,不过随后他还是觉得有必要印两面,只要能够解决油墨的问题,那么雕版印刷个图案并不难,而且还能大大增加防伪能力。
  背面下方再加上个印刷日期,比如永徽五年三月。
  对了,还得在正面再写上蓝溪粮食债券六个字,下面再来一排小字,利率月息五分,半年赎回,到期本息偿还共一百三十文钱。
  想了想,李逍又在正面画了一朵简笔牡丹花。
  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觉得应当没有谁能够轻松模仿了,嗯,到时再每张债券上再盖上几个印章,或写几个签名,就更难仿了。
  这可是大唐第一张债券,第一张流通券啊,算的上是大唐第一张钞票了。
  这应当是有极大的历史意义的,李逍看着自己鬼画符的这张债券,心里充满自豪。
  如今的大唐可是连个钱庄都没有,甚至连历史上的柜坊现在也还没有。柜坊要到玄宗时代才出现,在大城市里,商人开设柜坊,为商贾居民们提供贵重物品保管功能,金银钱帛也可以存放,但存钱在柜坊可没有利息,还得要保管费的。
  李逍觉得不可思议。
  存钱到银行还得银行给保管费,这真是天理难容啊。
  这也让李逍看到一个极大的商机,虽然现在他还没空去弄,但这确实是以后的一个赚钱商机。
  银行是什么?银行就是吸收客人手里的存款,给付低息,然后高息再贷给其它客户,中间赚着利差呢,简直是空手套白狼。
  而且银行还能做汇兑、保管等业务,规模越大,钱越好赚。
  东征军刚开拔,正一路向东,张葱骑着马很快追上了大军,有李逍的信,他倒也比较快见到了王方翼。
  王方翼如今在军中为队正,带着五十个兄弟,虽然官贬了,但他却很兴奋,终于有机会上阵杀敌立功了。
  见了李逍的信,他马上回书一封说会写信回去安排,并说油墨估计没问题。
  果然,几天之后,李逍就见到了来李家庄拜访的王家墨坊管事,他们带来了几样新试制出来的油墨,一改之前的墨条式样,这油墨采用了最新工艺。
  李逍这几天已经找人刻好了雕板,正反面各一块。虽然雕版挺复杂,又是字又是画,还有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但对于雕刻工匠来说,其实都一样。那个花白胡子的老匠人,甚至根本不识字,但这并不妨碍他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把一块版给雕刻好了。
  李逍仔细的检查了好几遍,发现浑然天成,毫无半点破绽之处,老匠人回答说,不管上面是什么字什么符什么图,反正他全当是雕图了。反正把书生写好的字反贴在板上,然后一点点的仿着雕就好了。
  他说其实不用贴纸在上面,他都能够雕的出来。
  两个老匠人一人要了一贯工钱,但李逍却觉得太值了。
  把几张油墨在木板上试了几次,李逍终于找到一种最适合的油墨,用这油墨雕板印刷出来的债券,墨水不会糊,也不会粘连,效果很好。
  李逍当天高兴的开始印刷,一天时间就把一万五千张债券全印好了。张葱刘蒜一伙人则负责盖章,李逍给债券设计了足足八种章,加上那串独一无二的编码印,再加上李逍自己的手写签名,他估计没谁能够假冒了。
  “完美!”李逍把一张两面都印刷好、盖好章,还签好字的百文债券在面前甩了甩,发出赞叹之声。


第227章 昆仑奴
  长安。
  巍巍太极宫。
  甘露殿廊前,皇帝李治蹲在那两个陶缸面前,聚精会神。
  两个陶缸十分的粗陋,就是最简单粗制的陶缸,毫无美感,更别说缸上有釉彩或图纹了。
  这样的缸摆在皇家大内,和周边格格不入。
  可是皇帝李治最近却完全被这两口缸给迷住了,每天都得在这缸前呆上十几回。
  甚至一向爱洁净的皇帝,居然还亲自拿着一筐太仆寺送来的干马粪揉捏碎之后,一点点的摔到缸里。
  三岁不到的代王李弘长的粉雕玉琢的,此时也蹲在父亲的边上,兴奋的拿着一块马粪,学着父亲的样子也有模有样的揉碎、抛撒。
  “今天又长高了一点,新增了一片叶子。”李治看着这株越来越翠绿越来越拙壮的玉米苗,很高兴的道。
  武氏挺着个肚子,手里却也拿着一个水壶在边上,“陛下以为,这两株玉米真能收一斤多玉米粒?”
  “这话可是李逍跟朕说的,他还跟朕打他个赌,说他家一百株玉米,到时要收三斗玉米粒呢。朕亲自种的玉米,总不可能比他种的还差吧?”李治不服气的道。
  “陛下莫忘了,那李逍可是个农家出身的地主,论种田,陛下肯定不如他的。”
  李治想了想,‘爱妃说的也有些道理,那朕今天下朝之后再去李庄瞧瞧,看看李逍的那玉米种的如何了,又是怎么种的。顺便,还可以找他要那债券。’
  “陛下对这债券挺有兴趣啊?”武氏问。那天皇帝从蓝溪回来,对她说了一大通债券的神奇之处。
  李治笑道,“那个李逍最会各种奇淫技巧,不过这债券啊确实让朕眼前一亮啊。大唐虽说经过高祖与太宗两代皇帝的努力经营,尤其是贞观之治后,也算是国富民强。不过相比起隋朝时天下八百九十万户,六千多万人口,我们大唐还是远远不及啊。”
  隋朝虽说是二世而亡,但隋结束南北分裂,一统天下。隋文帝时休养生息,有开皇之治,当时全国户数八百九十万之众,人口六千多万,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
  而大唐立国后的武德年间,全国户数不过二百余万户,人口更是只有一千一百六十万多点。到贞观末年,户口有数恢复,但也不过三百万户,一千七百余万人口。
  他继位也有五年,这五年没有什么大的天灾和战事,政策延续贞观制度,稳定发展,到如今也不过三百八十万户,两千二百万人口。
  相比起隋朝鼎盛之时,不过三分之一而已。
  李治叹口气道,“今年东征高句丽,兵马调动七个军,足十余万府兵。军费开支巨大,岂料偏偏又遇上十年一遇的关陇山南大旱,今夏的租税肯定要大减,朝廷也是捉襟见肘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打仗是最需要耗费钱粮的,而遇大灾,同样需要朝廷拔粮拔款赈济灾情。但朝廷的仓库里,其实并没有多少钱粮。
  上次在蓝溪李家庄,李逍找他打秋风,倒是让他惊觉这个债券其实是个好东西,朝廷也可以借鉴使用。
  以往朝廷没钱,一般情况下都是加派,向百姓加征,向富户们摊派加征。
  比如加点战争税,要求富户们捐钱。
  但每次,总会弄的大家怨声载道。
  “如果朝廷也发行债券,向天下的富商官僚贵族们筹集钱款,朕觉得是个不错的办法。这债券是借款而不是摊派,有借有还嘛。朝廷现在缺钱,但以后有余时可以还。”
  武氏点头,“陛下说的有道理,借比摊派强,虽说借钱也不好借,但肯定比加赋摊派强的。不过发债券借钱的话,利息可不是小数。”
  公廨钱的利息都是月息五分,年息那是接近百分百。如果朝廷借上一大笔钱,那利息可是很沉重的。
  “利息可以降低点。”李治早想过这个问题了。
  李逍这几天很忙,三天的假期已完,李逍虽不愿意,也得到司农寺去上班了。
  好在李元芳这个副手还是很尽职的,虽然他在家呆了三天才上任,可李元芳已经把玉米监的架子拉起来了。
  一众官吏也都由吏部选派到位,一百个农夫也都拔过来了。
  北苑、蓝溪、沙苑,三个地方各划了一千亩地给玉米监,皇帝还特别让政事堂抽调兵马进驻。
  蓝溪和沙苑各派驻了一团二百府兵驻守,而北苑更是直接由禁卫羽林军负责。
  李逍这个代判玉米监事对监中事务很放权,具体的事务他根本不管,他现在只负责玉米的具体种植方面。
  七个玉米种,才都交到了李逍手里,除了被李逍已经种掉的二百颗种子,还剩下了大约四千颗,这点种子能种大约一亩多点地。这还是精种,要是直接种,肯定还种不到一亩地。
  秧田边,军府士兵们个个挎刀端矛,他们一个个瞪大着眼睛,把整个秧田围的水泄不通。
  每一个进入秧田里的司农寺农夫,都得带着腰牌核对后才能进出,特别是从田里出来时,还得脱光衣服检查,甚至还要张开嘴检查,以防他们挟带玉米种子出来。
  有一个农夫就是因为想要带两颗玉米种子出去卖,结果被查获,直接就被府兵给一刀砍成了两段,都没经过审判,杀无赦。
  据说现在祥瑞玉米之名满长安皆知,长安的贵族们都想得到玉米种子,甚至有些外国的胡商,更是开出了高价。
  一颗玉米种子,听说都已经炒到了十贯铜钱的天价,一粒种子一万文钱,听着李逍都惊叹不已。
  早知道,自己先弄点种子卖掉啊,那就能立马变现一笔巨款啊。一粒十贯,他有几千粒,那岂不是能成为万贯富翁。
  好在府军士兵没有人敢对待农夫们那样搜查李逍,要不然他真会翻脸发火。
  因为砍了一个想偷玉米种的人,司农寺卿大怒,亲自赶到蓝溪视察,然后发一通怒,把剩下的九十九个农夫全给撤了,贬他们去给辽东军运粮,他新调了一百农夫过来。
  等人到了,李逍雷的不轻。
  一百新农夫,全都是皮肤黑不溜秋的,但绝不是因为晒的,这些人那是从头黑到脚,甚至头发都是打卷的。
  “这些是昆仑奴!”司农卿有些得意的对李逍说道。长安城里有不少昆仑奴,这些昆仑奴以力气大、温驯听话而闻名,长安贵族争相以有昆仑奴为车夫马夫而得意。
  李逍想不到,司农寺居然还一次给他拔了一百个昆仑奴来种玉米。
  “他娘的,昆仑奴你放心用,他们绝不会偷玉米种子的。”


第228章 占城稻
  司农卿刘祥道对李逍这个借调来的下属可是很照顾,李逍只说一句种玉米需要些马粪,结果刘祥道立马在早朝时亲自去跟太仆寺卿扫招呼。第二天,太仆寺就运来了一百车马粪。
  司农寺只要管粮食,而太仆寺则主要管马。
  掌管天下马匹的太仆寺里有无数的牧马监,马多自然马粪也多。
  古人很早也就认识到了粪肥对于庄稼的帮助,南北朝时期所著的农书齐民要术一书里,就利用牛粪的畜肥制作法,这种方法称为踏粪法。
  在唐代以前,家畜的粪尿已经很普遍的被用于施肥。
  至于人的粪尿做为肥料虽在西汉时也开始有记载,但直到此时粪肥还是以畜粪为主,人粪尿还是较少使用。
  太仆寺因为管理天下马匹,拥有众多马监,因此太仆寺便拥有大量的马粪,甚至在长安的各个衙门里,太仆寺因为管着马监拥有大量马粪,而成为最有钱的衙门。
  他们每年光是卖马粪的钱,就让太仆寺的小金库最满,每年太仆寺的官吏们都能拿到许多额外的收益。
  说白了,这年头又没化肥厂,甚至人粪都没有怎么得到全面应用,畜粪便成为帮助土地恢复肥力的主要方法了。
  太仆寺拥有大量马粪,就相当于有了全国最大的肥料厂。
  一百车的干马粪,对于现在试种玉米来说自然有多,不过多多益善。那几小块要试种玉米的地都被施了不少马粪,剩下的则施到了剩下的田里,今春种不了玉米,等明年还可以种,甚至下半年都还能种。
  看到太仆寺还有这样的资源,李逍请刘祥道吃了顿饭,然后大方的送了他两株玉米苗。
  “这两株苗不在朝廷登记的玉米种子数量之内,是某所私有的,刘司农尽管拿回去养着,这玉米其实养在家也是挺好看的观赏物。”李逍两株玉米苗一出手,立即让刘祥道两眼眯了起来。
  在李逍眼里,两株玉米就是两株玉米,但在刘祥道眼里,这可是祥瑞啊。
  “真不在朝廷登记的种子数之内?”
  “不在。”
  刘祥道呵呵笑着收下了。“李监正有话直说。”老油条很聪明,知道李逍肯定是有事相求。
  “有两件事情,一是想请刘司农帮忙牵下线,我想找太仆寺也买点马粪呢,你知我家里也有千多亩地,刚授了爵,又多了几百亩地。不过蓝溪的地嘛,太瘦,肥力不够,要是能有点马粪,也能大大提高下地力。”
  “哦,这么点小事,当然没问题。”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刘祥道很痛苦的答应了,反正也是点小事。以他的地位,找太仆寺卿牵个线,不是什么问题。
  “多谢刘司农,那马粪市价多少,我都照样来的,就是需要有人帮我牵条线。”
  “好说好说,还有一件是什么事,我帮的上忙的绝不二话。”
  李逍找刘祥道第二件事情就是买粮,一千五百贯债券已经印好,也给老王送去了。老王的一千五百贯现钱也都送来了,在李家都堆成了一座铜山和帛山。筹到了钱,自然得赶紧买粮入仓。
  而这长安城里,谁粮食最多?
  当然是司农寺,司农寺可是管粮食积储和百官禄米的,京师各大仓里的粮食,都在司农寺手里。
  司农寺管着的粮食负责供给皇帝和宫廷,还有驻军的士兵,以及百司各衙官吏等,当然也还负有向京师百姓出售粮食的责任。只不过他们一般不小打小闹,都是卖给那些大粮行,算是个批发商了。
  “你要买粮?买多少?”刘祥道还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呢。结果是买粮,司农寺别的不多,唯有粮食是最不缺的,那就跟太仆寺里的马和马粪无数一样。
  “买五千石粟如何?”李逍试探着问。现在粮价节节升高,不少粮商已经开始限量发售了,有钱也一时买不到太多粮食。
  “不就是五千石粟嘛,李监正也是咱们司农寺自家人,当然没问题了。这样,我做主,给你一个最低的价格,每斗二十文吧,这算是自家人的价格了,如何?”
  如今长安粟价一斗三十文,不过这是零售价。各大粮行在司农寺那里能拿到粮的价格其实也要低些,而刘祥道给李逍个面子,开的价更低。
  不过这样一来,一下子给李逍省了三分之一的购粮款。
  二十文一斗,五千石仅要一千贯钱而已。
  “刘司农,我手里有一千五百贯,五千石粟一千贯,还剩下五百贯,你看能不能再卖点米皮糠给我呢?”
  米皮糠,是带着碎米的糠,这是司农寺在加工碾米的时候碾碎的那些,和一些比较细小的糠皮,有些则是米皮,一般这种米皮糠是供给宫廷御马和禁卫军的战马做饲料的。
  当然,因为这米皮糠里也含有不少的碎米、米粉,其实也是能吃的。灾荒之年,许多百姓甚至只能吃点麦麸和米糠掺野菜、树叶呢。
  米皮糠这么高级的东西,他们想吃都吃不到。
  “李监正这是要买来喂牛吗?”刘祥道问,他知道李逍曾买过一千头牛,还以为是要买来喂牛呢。不过米皮糠毕竟不是米,如今米价斗米五十文,司农寺里的价格还要便宜些,也就是四十文左右。
  米皮糠则更便宜了,五百贯要是都买米皮糠,那可是能买许多的。就算有一千头牛,也吃不完啊,毕竟就算是禁卫军的战马,也不是全吃米皮糠,而是掺杂一点。
  “不瞒刘司农,是买来人吃的,今年大旱,夏收肯定歉收,撑到秋收是难的。米皮糠饥荒之时,也是不错的粮食。我们蓝溪乡要建一个义仓,到时供乡中百姓共渡难关。”
  “想不到李监正如此用心良苦啊,没问题,我算你十文一斗,一石百文。五百贯,我给你五千石。”
  “多谢刘司农。”李逍知道这是刘祥道给面子,一斗才十文,不过米价的四分之一。这真是相当优惠的价格了,五千石啊,虽说平时是给战马吃的,但饥荒时这可就是救命粮了。
  五千石粟加上五千石米糠,李逍心里大安。
  “这事情低调点,现在粮食紧张。”刘祥道交待。
  “刘司农放心,我会低调的。”
  这也就是现在还未入夏,粮食危机还未真正显现,毕竟好多百姓还在期盼着下雨。若是再等一两个月,到时许多春种的粮食都会在这场大旱中陆续枯萎,能剩下的不多,那个时候粮食危机才将显现。若等到夏后秋收前,那才是粮荒最严重的时候,到时再想买这么多粮食,别说不可能这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