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事,我本来就没想过要让辣椒成为什么王公贵族才能享受的东西,好东西得大家分享嘛,独乐乐又哪如众乐乐呢。”李逍不以为意,辣椒这东西防也防不了,虽然他也曾想过,要是控制辣椒生产,把辣椒炒成如胡椒一样贵重,那就发财了。
  毕竟在长安,胡椒可是价比黄金的硬通货,有的人甚至囤积几百石上千石的胡椒,大发其财。
  别人跟着李逍种辣椒的时候,李逍已经在卖面条了。
  辣椒面、菜油、面条,一碗碗红辣辣香喷喷的油泼面馆正以连锁形式到处扩张。
  因为李家的油泼面条的火爆,甚至大家已经也渐习惯把汤饼称为面条了。
  等以后大家跟风,李逍都想好下一步要制造挂面,做出一包包深加工的面条来,主打中高端市场,毕竟这时代还没有挂面呢,面条不叫汤饼,大家吃面都是现揉现擀然后现切成条。
  “不知道三哥他们现在高句丽如何了?”赵持满望着那河渭水,不由的道。
  东征军已经出发一段时间了,据消息东征军到了洛阳之后,兵分两路,水陆并发。程咬金和程名振统兵出辽西,陆路直逼辽东高句丽人的千里长城一线。
  而薛仁贵和苏烈这两员猛将,却在登州乘战舰出海,统领着两军四万人马东渡大海,在百渡东南海上的大岛耽罗岛登陆。
  耽罗也就是后世的济州岛,此时为一小国,依附于百济,民少而力寡。
  薛仁贵和苏烈把第一战放在了这里,出人意料,却又完全是按照朝廷事先定好的方略实行,夺耽罗,就是为在百济南取得一个前进基地,为下一步登陆百济做准备,同时这里也将成为海陆军的后方大本营,中原来的粮草军械将先转运到此,以策安全。
  “耽罗岛已经被攻取,下一步就是登陆百济了,一切都如谋划的那样进行,且十分顺利,相信这次同在海路的二哥他们肯定能够立功了。”李逍很看好薛苏他们这路兵马。
  虽然兵分十军二十万人,但程名振的营州大营要留三军六万人,程咬金独统五军十万大军,不过这路兵虽众,其实反而是为海路两军做掩护的,真正的杀招还是海路这四万人马。


第231章 李逍是祥瑞
  赵持满如今是个家丁队长,但以前可是员沙场悍将。对于薛苏这支奇兵,他还是有些自己的担忧的。
  “以正合以奇胜,这是没错。但昔日隋炀帝数征高句丽,每次也都有派兵渡海,可几乎都未能达成目的。当朝宰相来公之父当年还率兵攻进了高句丽都城平壤,可四万入城水师,却中了高句丽人埋伏,最后逃出城者不过数千。”
  李逍摇头,“今时不同往日也,虽同是海路进攻,但攻法不并不相同。当年来护儿海路进军,每次都是直逼高句丽都城平壤,虽有直捣敌腹心之利,可却也是硬碰硬的打法,毕竟水师只是一支孤军,没有根据地,不能长期做战,一战不下,便是骑虎难下之势。”
  当年隋朝派海路的意图很明显,是配合辽东的陆军主力,起到牵制高句丽兵力的战略意图。
  可大唐却不同,如今是陆上主力为佯攻,配合海上这支奇兵。而且薛仁贵他们也不是直接去跟高句丽决战的,而是先攻耽罗,再攻百济,与新罗联手,先要灭百济,以夺取一个能够供大唐长久战争支撑的基地。
  “可打持久战,四万兵马数量太少,且孤悬海外,如何保证粮草兵器的转运呢?万一遇海上风暴,后勤粮草器械不能及时运到,那大军怎么支撑?”赵持满问。
  大海航行在这个时代还是很冒险的,当年隋朝几次征讨高句丽,兵发海上,遇到过数次风暴,沉没船只无数。而且登州到三韩半岛虽然距离很近,可其实一直以来,大军走的并不是直线的航线,而是要沿着渤海湾海岸,走庙岛群岛,沿着海岸线绕一大圈。
  就算是攻击百济,其实也是得先经过高句丽的。
  这条航线虽然沿海岸航行,要安全许多,但却费时很多。
  并且,到了冬季的时候,辽海可是会封冻的,到时船只不能行。
  大军出征在外,最怕的是什么?自然还是粮草和器械的补给。若是没有后勤补给,那大军难以维持,而若是长期做战,才四万人马,孤军做战,深入敌后,没有后援,依然是十分危险的。
  “我们不是还有新罗这个藩属国嘛,攻打百济,他们会是前锋,而且他们也答应为大军提供粮草军械补给,再加上对百济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打法,我们也能以战养战,就地补给的。”
  以前隋军海上攻高句丽,每次都是直接杀到平壤附近登陆,然后直攻平壤城下。但现在唐军不同了,是要占领百济。
  一城一池的攻过去,一城一池的占领。
  两人随意的聊着。
  不远处一处树荫下,两人在钓鱼。
  这处树荫较密,兼之野草较高,李逍他们刚才倒没注意到。
  “这人就是玉米监正李三郎?”韩瑗问。
  “嗯,赵大在他身边,此人定就是李三无疑了。”回话的手持一根钓杆,头戴着一顶斗笠,半白的须发,一双眼神却很有神。
  他持竿的手很稳,神奇却很平静。
  “辅机兄,这个李三纸上谈兵的本事倒是挺强啊。”韩瑗道。这位当朝相公,捋着满脸的胡须叹道。
  韩瑗年轻时就操行出众,博学多才。他出身于南阳韩氏,也是名门出身,他的父亲还是大唐的刑部尚书。贞观年间,他累迁到兵部侍郎,袭爵颍川县公。在朝中,他与长孙无忌既是姻亲,又是盟友,攻守同盟。
  长孙无忌扭头瞧了眼李逍,目光又落到赵持满的身上。
  赵持满是他和韩瑗的亲戚,这也是关陇子弟中的佼佼者,可如今却成了奴隶,做了一个田舍汉儿的奴仆,这是皇帝对他的侮辱,赤果果的侮辱。
  可长孙无忌又能如何呢
  虽说他为相数十载,可如今临到老了,外甥皇帝咄咄逼人,他又能如何呢?
  “李道宗明日抵京,陛下要让他做中书侍郎,这是来者不善啊。”
  今天两位宰相休沐,不约而同的来到京外的渭水河边钓鱼。虽然两人喜欢钓鱼,但此时钓鱼是假,谈事才是真。
  “不止是李道宗还京,而且陛下还要将遂登善再贬为桂州都督。”长孙无忌叹气。
  一贬潭州,再贬桂州,这是不想再让褚遂良有回京的机会了,潭州在江南西道,而桂州可是在岭南了。
  “时局如何,我等当年追随高祖和太宗皇帝打下的大好江山,眼看就要葬送在当今之手啊。”韩瑗叹气。
  虽说南阳韩氏并不是关陇派,但这些年不少关西、关东的世族豪门可都是已经渐跟关陇贵族们合流,通过联姻等方式结盟,共同进退,可以说他们的利益其实已经结为一体,一荣俱荣。
  “当初我们流放李道宗,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保今上,可如今呢,一道圣旨就召李道宗还朝,还封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入政事堂为宰相。这是置我等于何地啊?坏名我等背了,好人全让今上当了,最后还要如此咄咄逼人!”韩瑗心里全是气。
  皇帝重用李绩,后宫宠信武氏,又用李义府、许敬宗这等奸佞之臣,甚至连军权,全都尽交付给程咬金、薛仁贵、苏烈、程名振等山东人。
  他们这些关陇贵族、山东士族已经越来越没地位了。
  褚遂良、赵持满等人的下场,让他们这些老臣寒心。
  反倒是如李逍这等田舍儿,却能得意逍遥,这是何道理。
  “辅机兄,我打听过这个李逍,行事很轻浮孟浪,这等人身上满是破绽,他又与李绩、程咬金、薛仁贵等有牵连,若是我们从他下手,抓他些把柄,就可以有机会动摇李绩。”韩瑗咬着牙道。
  现在局势,已经是到了关键时刻了。
  褚遂良再贬桂州,李道宗马上还朝。皇帝还在对他们咄咄逼人,再下去,那他们就是下一个褚遂良了,没有人愿意一把年纪了,还被流放到岭南去。
  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还击。
  不过李绩这等老狐狸轻易难抓到把柄,不过这个李三则满身都是漏洞,若以李三为突破口,到有机会把李绩牵连进去,就如同当初他们以房遗爱为突破口,最后把李道宗、李恪、薛万彻等人全都装了进去一样。
  朝堂争斗,一样要讲策略。
  只要他们能够拿到李绩等明显的把柄过失,那么皇帝也一样无法保全李绩继续留在朝中。
  “我想跟他谈谈!”
  “跟谁?”韩瑗一时没明白。
  “和李三郎。”长孙无忌望着那边,李逍跟赵持满正有说有笑。长孙无忌很难相信,赵持满居然能够跟李逍聊的这么高兴。
  做为关陇贵族的骄傲,赵持满为何没有自杀?他如何能够忍受如今的这种耻辱?
  还有,他知道李逍曾经数次为赵持满上书求情,甚至为赵持满闯过天牢下过狱,赵持满可是曾经带兵攻过他的庄子啊,李逍为何还能与赵持满结为兄弟,甚至如今一直以兄弟对待他?
  他想不明白,但他觉得李逍这人绝不简单。他长孙无忌不会以一个人的出身来看人,他没那么肤浅。
  想当年他追随太宗皇帝的时候,最初也不过是一个布衣。虽然祖上曾有荣光,但他年幼时父亲去世,因为生母早亡,父亲去世后便被几个同父异母兄给赶出了家门,若不是舅父高士廉收留他们,他们甚至家都没有。
  李逍这人身上确实有很多破绽,可却也有瑕不掩瑜的地方。
  韩瑗却不明白。
  “谈什么跟他有什么可谈的?难道辅机兄以为,他能够被拉拢?他攀上了李绩,如今小小年纪已经是开国男,未必会领你我的情。”
  长孙无忌这时却突然岔开话题。
  “我家养的那两株玉苗最近长势很好,已经开始结穗了,一株结了四个穗,但是听玉米监的人说,一株最多只能保两个穗,多的要摘掉。若是肥力不足,缺水干时的山坡等地,甚至只能留一个穗。”
  “多一个玉米穗就能多些玉米,可是据说如果水肥不足,穗留多了,玉米就会有很多空瘪,甚至棒上长不出玉米粒来,留的多了,其实收成反而少了。我跟家里园夫说让他瓣掉多余的,只留两个,可他却迟迟不肯下手,觉得瓣掉了浪费。”
  长孙无忌没有理会韩瑗,只是自顾自的说着话。
  “以前我是不相信什么祥瑞玉米的,以为这不过是一个谎言,一个骗局。可是我现在看着那两株玉米日渐高大,看着结穗,看着一天天变化,我其实已经慢慢的相信这就是天降祥瑞了。”
  “辅机兄,还未到收获之时,言之还过早。”
  “不,我已经信了九成了,李逍这个人,我以前以为只是个小骗子,但现在我观察,觉得此人很了不起。平辽策我以前认为不可能出身他之手,玉米也只是个谎言,但现在我相信他了。”
  “你也应当知道沙苑那边的消息,李逍在沙苑的盐碱地里种出了玉米,长的还不错,这可是惊人的消息啊。那盐碱地虽不是一草不长之地,但正常下是不可能种出庄稼来的,但李逍种出来了。”
  “你知道这玉米有多珍贵吗?”
  “玉米很珍贵,这个李逍也很珍贵,我们不能再去毁了玉米,更不能毁了李逍。玉米是天降祥瑞,这个李逍也是!”长孙无忌望着李逍缓缓说道。


第232章 你也是关陇子弟
  微风拂动细细的柳条,太阳照在渭水河上。
  李逍把手中啃剩的西瓜皮扔进渭河,瓜皮在水面打着旋的惊起七八个涟漪。两只野鸭子扑哧哧的自河边草丛里飞起。
  长孙无忌看着被惊走的鱼儿,笑着收起了鱼竿,起身向李逍走去。
  赵持满惊讶的看着长孙无忌和韩瑗过来,愣愣的发怔。
  李逍顺着他目光看去,发现两个麻衣老者戴着斗笠,提着竹竿过来,还以为对方是因为自己扔的瓜皮打扰了他们钓鱼。
  笑着冲二人拱手。
  “小子刚才未看到两位老丈在此钓鱼,多有打扰了,不如吃个瓜,算是小子陪罪。”
  长孙无忌揭下斗笠,望着李逍。
  “怎么李三郎如此健忘,连老夫也不认得了?”
  李逍在政事堂上见过长孙无忌和韩瑗一面,但不过是一面之缘,尤其是当日二人满身紫金,而此刻却是粗布麻衣戴着斗笠,一时还真没联想到。
  “之前我们在政事堂见过。”说完,他目光转身发怔的赵持满,“大郎,近来可还安好?”
  赵持满的脸突然胀的通红,眼睛也赤红了起来,不知道是激动还是愤怒。他瞪着两人,却久久无语。
  “你是?”李逍此时已经猜出几分来,但还是假装不认识的问道,他也不知道对方为什么会在这里,而他们又为何会来跟自己说话。
  “老夫长孙无忌,这位是韩瑗韩伯玉,怎么,想起来没?”长孙无忌很客气,客气的李逍都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碰到了冒牌货了。
  毕竟在他的印象里,长孙无忌可不是好相与的人,权臣啊。当朝第一权臣,哪怕如今不再是主持朝政,但那也依然还是关陇贵族们的领袖。
  不说只手遮天,但翻云覆雨却是等闲。
  “恕下官眼拙,刚才没认出二位相公来,失礼失礼。”李逍拱手。
  长孙无忌挥了挥手,“无事,”他指了指李逍身后的西瓜,“不是说请我们吃瓜么,来一个,玉米监沙苑西瓜,老夫也是很喜欢吃的。”
  赵持满默默的转身去拿西瓜,西瓜拿来,他要拿刀剖瓜,长孙无忌却道,“直接给我就好了。”
  长孙无忌虽一把年纪了,但手劲却很大,拿着个十来斤的西瓜,手指一弹就将瓜裂成两半,他递了一半给韩瑗,也不客气的就那样啃了起来。
  李逍心想,原来当朝宰相啃起西瓜来,也跟普通百姓一模一样啊。
  “嗯,这瓜果然够甜,而且比起在长安买来的还更新鲜些。三郎啊,你能在沙苑这不毛之地种出如此甘甜的西瓜来,还能结出硕硕累累的辣椒、黄瓜,老夫真是佩服万分啊。自先秦到如今大唐,沙苑这块地方,向来只能牧牛养马,还从没有人种过庄稼呢。”
  李逍笑笑,“沙苑其实也并不全是不毛之地的。”
  “老夫知道你在沙苑的所为,平整沙丘、挖沟开渠,引渭河之水和南洛水洗地,据说还发明了一样叫曲辕犁的新式犁,只用一头牛,就能比过去两头牛耕的地还深,且不费力。犁轻速度快效率高,了不得啊。”
  李逍谦虚道,“曲辕犁也是玉米监中官吏和工匠们共同的成果,某不过是按深耕盐地的需要,提出要求,然后大家一起努力,才共同制出新犁。”
  长孙无忌摇头,“是你的功劳也就不需要刻意隐瞒,工匠虽有些功劳,但只是小功劳,真正发明曲辕犁的是你,能让盐碱地种出瓜果蔬菜的也是你,甚至在盐碱地里还种出了玉米的也是你,先秦以来,你是第一个在沙苑种粮食的人,这可是头一人。”
  吃完西瓜,长孙无忌拿袖子擦了擦脸,把瓜皮也扔进了渭河。
  “三郎啊,老夫还要多谢你帮忙照顾赵大,老夫对不起他,让他受此屈辱,你不计前嫌,对赵大和家人善意相助,老夫记在心里。”
  “这没什么,我和赵二哥也是不打不相识,我敬赵二哥也是条英雄好汉,我们也是意义相投,因此义结金兰。我们如今是兄弟,二哥的家人自然也是我的家人。”
  长孙无忌感叹一声,“都是关陇子弟啊,三郎啊,你家也是世代居于蓝田,你也同样是我关陇子弟啊。”
  一句关陇子弟,让李逍有些愣神。
  他还从没有想过这事,如今想来,确实没错。蓝溪虽在秦岭南麓,但确实还是隶属关中,他李家世代居于关中,自然就算是关陇子弟。哪怕他不如长孙无忌这些人一般,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一员,可确实是关中子弟啊。
  “赵大曾是我关陇年代一辈中的佼佼者,如今却如此处境,可悲可叹啊。三郎,你也是关陇子弟,你可有良策教我?”
  李逍惊讶,教你,教你什么?你可是长孙无忌啊。连皇帝都忌惮你三分的长孙无忌啊?
  长孙无忌静静的看着李逍,等着他的回答。
  而一边的韩瑗则不解的看着长孙无忌,不明白今天长孙无忌为何要跟一个幸进的田舍汉儿说这么多。
  “长孙相国何不激流勇退?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啊。”
  “非某恋栈权力不去,奈何某背负着整个关陇,不能退啊。”长孙无忌缓缓摇头,他没有想做杨坚第二,他只想保留关陇贵族们的荣光,想要的是维持大唐帝国的安稳。
  大唐是由关陇贵族建立起来的,他坚信如果皇帝削弱关陇贵族,那么就是在自废武功,自断脊梁。
  “某老了,本不应当一直留在中枢,奈何放心不下。当年我们关陇的父兄,用一代代的鲜血和汗水,建立功勋赢得荣耀,我们为这江山出生入死,自然也应当与国休戚,共享富贵。这是我们的功勋,也是我们如今应得的。我长孙无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