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边走,他还一边问他跟英国公李绩的关系。
  “我跟英公真不是亲戚,就是英公去我家吃过几次饭而已。”李逍实话实说。
  刘祥道暗道信你才有鬼,如果不是亲戚,堂堂当朝宰相,英国公李绩为啥要去你一个乡下小地主家吃饭?况且,刚刚英国公可是特意派了自己身边的一位卫队长过来传话的,话里话外之意,可是让他对李逍多加关照的。
  他甚至还特意暗示,皇帝对李逍可是特别看重的。
  要不是这样,他堂堂九卿之一也不可能对一个属下如此。
  要知道,他刘祥道也算是标准的官二代了,他爹可是贞观之时的中书侍郎和吏部侍郎,还被赐爵永平县男爵。若不是因病早死,说不定他爹也是当朝宰相之一。


第182章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他刘祥道袭父爵,从中书舍人起家,官场沉浮多年,也才好不容易坐上了司农寺卿这个位置。
  但他缺少的还是朝中顶级大佬们的看重,或者说是皇帝的重视。若有皇帝重视,或者说是如李绩这样大佬的赏识,他其实也一样是有资历做个吏部尚书什么的,甚至转而当个中书侍郎,及至将来拜个相也是极可能的,关键就是缺人支持的人。
  他以前想巴结长孙无忌巴结不上,如今李绩得宠,成为与长孙共同主持朝政的重臣,他正愁找不到巴结的路子呢。
  现在李绩让他照顾下李逍,看样子,李逍明显跟李绩是有关系的,不管他是什么关系,他正好借了李逍来走走李绩的路子,说不定能走通呢。
  “一接圣旨,我就马上安排人给你准备好了一间院子做你玉米监的办公场所。”刘祥道对李逍客气的过份,热情的也过度。
  “关于玉米监的副监、丞等官员,上面还没有任命,这个得等吏部消息。不过玉米监的吏员,倒是可以由我们自己来选任,李监正对于这些下属吏员,有没有什么意见,或是合适的人选举荐啊?”
  刘祥道很大方,直接给了李逍自己举荐手下吏员的机会,要知道,虽是吏员,可毕竟是司农寺下的吏员,京吏啊,不比一般寻常小吏,机会多,油水也是足的。
  不过李逍却是摇了摇头。
  “关于监内吏员人选,逍全凭刘司农选派。”
  “你要是有合适的人选,就推荐几个嘛,都说举贤不避亲,这些吏员以后也都是你的下属,人选合适,以后也更能帮助你做事的。”刘祥道还以为李逍客气。
  “我昨日还只是一介乡野村夫,哪里又有什么合适之人可以举荐,还请刘司农安排。”
  刘祥道仔细看了看李逍表情,不似做伪,心里倒对这个年轻人多了几分赞赏,没有恃宠而骄,也没有洋洋得意,此时还挺谦卑,这很难得,尤其是对这样徒然做官的年轻人来说。
  “那好,我回头帮你安排一下,若你有了合适人选,也随时可以向我举荐。”
  “那一百园农,你什么时候要,我这边也马上安排。”刘祥道知道点情况,但知道的不多,只知道这位新任的玉米太监,是皇帝亲授,专门负责一样新的农作物试种的。
  至于那新作物玉米究竟是个什么样,有什么神奇之处,他还一无所知。不过既然皇帝重视的东西,那他就也一定会重视。
  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没的含糊。
  “还请刘司农帮我挑一些侍弄庄稼丰富的人。”
  “没问题,我们司农寺若说要找出百来个能上阵打仗的有点难,但若说找一百个会侍弄庄稼的农夫,那真是没半点问题,咱们这衙门,什么园囿农田,种树种果种蔬种粮的,样样皆有老师傅。”
  “对了,一百个人够不够,不够的话我可以再弄点来。”刘祥道笑着说道。
  “够了,足够了。”李逍心想,就那么点种子,顶多种个一亩半的玉米,一百个庄稼老把式,就种一亩半地,还有那么好几个官员,几十个吏员,这都有点人太多了。“今次虽然御旨种三块地的玉米,但其实每块地只种半亩,玉米监一百来号人一季只种一亩半地,其实都有些多了。”
  “多少?只种一亩半地?”刘司农惊到了。
  搞了半天,朝廷这么大动作,又是皇帝钦封,又是诸相商议,还又是李绩交待,最后一个玉米监这么多人,才种一亩半地?
  这玉米究竟是个啥玩意,这也太金贵些了吧?
  “嗯,只赶的及先种一亩半了,还得省着点种,要不然还种不了这么多。不过等夏收后,到时就能多种些了。”
  “那夏季能种多少?”刘祥道问。
  “要是收成不差,到时起码也能种一千五百亩吧。”李逍说道,一粒玉米种子长成起码结两个棒,能得一千四五百粒玉米,这岂不是翻千倍吗,哪怕损失点种子,但有三分之二收获,也能翻上一千倍了。
  夏天种上一千五百亩玉米,收获的玉米,明年就能种满大唐。
  “那干嘛今年不多种点呢,反正你不用操心人手。”刘祥道不太明白,为何现在只种一亩半,可到夏天却要种一千五百亩。
  “因为我们现在手里的玉米种子,最多只能种一亩半,夏天的种子,还得等今春种下去的成熟收获才有呢。”
  在司农卿衙门里折腾了半天,倒也差不多把种玉米这事跟刘祥道说的挺清楚了。
  刘祥道半信半疑,但既然皇帝都信了,他还有什么理由不信呢。若李逍真的能种出这神奇的玉米,那他这个司农卿也是功啊。
  “属下哪天来上任呢?”李逍问。
  “一般官员接到任命之后,是有一段时间准备的,近的可以有半月时间,远的甚至可以有半年时间。不过我看这玉米挺赶农时的,这春天也都到尾了,再不赶种下去,怕耽误了农时。这样吧,我给你三天假,你在家好好收拾准备一下,三天后来衙门正式上任如何?”
  刘祥道这态度,让旁边的一众官吏们都看的暗暗羡慕。
  三天,时间不多,但李逍也没什么要求了,反正蓝溪离长安也不过八十里路。来回半天就够,也不需要什么准备的。
  约定好上任时间,李逍便带着刘祥道给他的官员告身和官服官印这些骑马回家了,告身是中书门下送来的,这是一个官员的正式凭证,而官服官印倒都是现成的,反正六品官是深绿官服,李逍的身材也算匀称。
  就这样,李逍算是当官了。
  从六品下的京官,实职掌印官,司农寺下玉米监监正。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算小,就是权力不算大,但是个有点正事的官职。
  手底下,怎么也管着百十来号人了。
  打马出了长安城,李逍回首巍巍长安,心里突然多了几分兴奋。不知道是为自己即将在大唐种下第一片玉米,还是为他正式当上了大唐官员而兴奋。
  “驾,回家。”
  李逍打马前行,一边走一边冷不住哼起了小曲。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第183章 福利多多
  婉娘看到李逍递过去的告身,仔细看了半天,依然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
  虽然手里拿着的这道锦绫装裱成的卷轴,品级甚高,特别是上面还有一道鲜红的‘尚书吏部告身之印’的大印。
  但是婉娘依然有些不敢相信,
  “夫君,可不敢开玩笑,妾身受不得吓。”婉娘死死的握着锦绫告身不肯松手,神情激动。
  虽然此前朝廷也要授丈夫一个七品军职,但那是军职,还得去辽东打仗。辽东苦寒,婉娘实不愿意丈夫去辽东。李家本就只有三郎一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要她怎么办?
  想当年李逍一走就是五年,好不容易才回来,她可不愿意丈夫再离开。
  因此当丈夫拒绝了朝廷的军职后,她心里虽有些可惜但又是高兴的。
  而如今不同,从六品下的文职,还是京官,既不用去军中还不用打仗,连去外地赴任都不用。
  至于做的是司农寺的官,她可不管。
  “看到这个尚书吏部告身之印没?这可是吏部尚书亲自盖的印,吏部尚书李义府,还是当今宰相呢。谁人敢冒充啊。”李逍笑指着那个红印子。
  “再看这,当头门下二字,这可是通过了中书门下诸位宰相们的署名盖章的,这道告身,再正式不过了。敕授,整个任命程序,都是由中书省奉旨,以皇帝的口吻,写好的制书,经由门下省审查通过然后还由皇帝画可的。”
  婉娘一听这道告身上不但有吏部尚书的盖章,居然还有中书门下诸位宰相的盖章,甚至有皇帝的画可,当下更激动了。
  “哪呢,在哪?”
  “这,这,这。”
  李逍的这份制书,不是原本。御批原本是另外存档,这份是抄的副本送尚书省交吏部办理的正式任命书,所以上面的印章虽然很多,但皇帝御批却没。
  如李逍这样六品官员,一般都是由吏部铨选除授的,但李逍毕竟特殊,他是皇帝亲自选授,中书门下宰相们通过的,这种待遇,在朝中,本来只有三品以上大臣,才会由皇帝和宰相们选授,这种级别的官也称为堂除官。
  李逍一个六品中低级官员,倒是享受了一把特殊待遇。
  “李逍,男,年二十一,面白短髭,高六尺余。关中道雍州蓝田县人氏,于永徽五年三月授司农寺玉米监监正,特此告身。”
  这类似于李逍的相片了,唐人没有照相技术,告身上便只有一段描述相貌特征的话,挺简单的,但也包含了一些基本的相貌特征,还有年龄籍贯等。
  一张锦绫卷轴上,把李逍的本人乡贯、出身、年甲和任命词都抄写在上,而且从抄写人员直至逐级审验的官员,全都署名盖章,最后还盖上了专门的尚书吏部告身之印。
  一道卷轴很长,但李逍的本人身份和任命词很短一段,可各式各样的签名和印章却盖了几十个之多。
  从各部门的抄写员,小吏,到经手的侍郎、尚书甚至是中书门下的宰相们,乃至皇帝,都有署名印章。
  李逍想了想,好像大唐的正式品级官员数量不多,也就几千个好像,若是跟后世一样,动不动就几千万个官员,这些宰相们每天啥事也不用干,整天在那签字盖章都来不及了。
  仅仅这道告身,也确实让他明确的感受到了大唐官员们的贵重了。
  “领这东西不便宜呢,这一文俸禄还没赚到,我倒是交了好几贯的朱胶绫轴钱,今日身上没带钱,还是上司刘司农替我垫付的,回头还要记得还他。”
  朱胶绫轴钱,也就是俗称的官告费了,相当于后世的工本费了。除了这个官告费,李逍还交了一笔官服钱,官服不白发,居然也得交钱,这估计相当于服装费了。
  关键是这玩意还挺贵,两样加起来足足七八贯钱,加上打赏的钱,花了得有十贯。
  十贯钱,一万枚铜钱啊。
  据说还真有一些新入仕者拿不出这笔钱的,于是吏部那边也可以发一张纸录的制书公文代替,相当于任命状统称敕牒或札。
  当然,据说高品阶官员的官告费、官服费照例都是有皇帝赐予的,不用自己掏什么朱胶绫轴钱什么的,但这个得以五品官阶级,李逍才六品,还不够皇帝赐予的资格。
  若不是刘司农主动帮他交了钱,其实李逍是不愿意交的,反正领一张敕牒也是可以的。
  但刘司农帮忙交了,李逍也不好说不要。
  最后便是他既领了一份官告,又领了敕牒,因为按规矩,凡领告身者也必领敕牒。
  “玉米监正,六品官衔吗?”
  婉娘激动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李家在蓝溪虽说也算当地首富,但不过是个乡中小地主。以前李家也是乡中世代地主,可张家一个土豪勾结一下县衙里的吏员,就能把李家整的家破人亡,可知官身对于李家的重要性。
  “玉米监正是职官,从六品下。按朝廷的制度,有职必先有阶,因此朝廷还授了我一个从六品下的通直郎文散阶官。”
  职官、散阶,这也算是大唐的一个特色。
  有职必先有阶,这要是放后世,就相当于一个县令是正处级,县令就是职,正处级就是阶。
  大唐的散阶还分为文武两阶,官员先授一个散阶,这相当于定级,这也是官员们领俸禄的标准,什么阶就领多少俸禄,至于官职,则有可能高于所授散阶或低于所授散阶,当然更多的还是什么阶任什么品的官。
  比如李逍,他以前不是官员,白身任官,或者说以前只是个领俸禄的流外六品,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吏,还是没正经职事的。一下子授为从六品下的实职官员,朝廷就要先给他授一个散阶。
  李逍的散阶跟他的实职是相同品级,都是从六品下,不高也不低。
  通直郎,从六品下。
  大唐文散阶官里,以郎和大夫为主,最顶级的还有开府仪同三司和特进,其余的都是大夫和郎,五品以上为大夫,五品以下则是各种郎。
  除了散阶和职官,大唐还有勋和爵,勋官十二转,一般为军功升转,也有特赐勋官以享受一定等级的待遇,不领实事,只是相当于一种待遇。
  爵位,则是最为贵重,大唐爵位九等,从亲王到县子,得一封爵极难。
  李逍现在有阶有职,但还没勋没爵。
  通直郎、玉米监正,这就是李逍的官阶了,他做为京官,待遇比外官好点,每年的禄米有九十石米,分为春秋两次发给。外官从六品则只有八十五石,京官多五石。
  除了禄米,还有俸钱。
  做为六品官,李逍每月还都领到两千月俸钱,食料、杂用四百钱,相当于一个月两千四百钱。
  食料和杂用,相当于朝廷给官员们的餐饮补贴等。
  当然除了月俸和年禄,官员们还能够享受到朝廷拔给的免费仆役,这也是一副挺好的福利。
  一个六品官员,怎么也是中央司局级官员了,一个月才两千多工资,肯定是有些低的,但官员们的福利可不止这么多。
  不说那些什么灰色收入之类的。
  做为官员除了俸和禄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收入,那就是职田收入。
  京官六品,给职田四顷,足足四百亩呢。
  京官们的职田,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官府统一租佃给百姓耕种,然后收租给官员,如京官们的职田租一般亩收六斗。
  不过实际情况,往往是高于这个数的,有亩纳粟、麦八斗、麸一车的,也有亩纳粟麦一石一斗的,有的甚至高达亩纳粟麦一石二斗,足足为官府定下的亩租两倍。
  而且官员职田收租,还得百姓自己把租子运到京城交付官员之家,这个运费还得自己出。
  李逍四百亩职田,哪怕就按标准的亩收六斗,这一年下来也得有二百四十石,比他一年九十石的禄米还要多出近两倍,如果狠一点,多收点租,那一年收个三四百石都行。
  而且除了职田外,京城各司衙门还有公廨田,这个田就是划给各司衙门的田地,一样是佃给收租,收入则公私两用,一部份归为衙门办公费用,一部份则做为衙门小金库,做为衙门里官吏们的奖金福利,做为俸禄补充。
  这可也是笔不菲收入。
  李逍做为六品官,朝廷还要拔给他十五个庶仆,也就是随从了。这些人不但不要李逍开工资,而且他们还得免费给李逍做事,他们其实也是普通百姓,每年需要到衙门服一定时间的劳役,然后有部份就划分给官员执役,按品级给,六品十五个,称为庶仆。
  而一品高官的则称为防阁,甚至足足有九十六人。
  这些人供身驱使,主掌护卫、亦属侍从,兼典文具,这些人其实就相当于勤务员了,充当着护卫、司机、保姆、秘书等身份。
  不得不说,在大唐当一个官还是相当爽快的。
  别看着好像俸和禄都不算多,可各种福利极多啊,更别说做为京官,每年不但有各时令节气下发的物品,还有地方州县送来的钱物,又有自己的小金库,当个官,那是旱涝保收,一人当官,完全可以养活整个家族十几口甚至几十口人。
  相比起来,李逍一个蓝溪小地主,一年一千多亩地,说来挺多,但每年的纯收入其实连个从九品的官员收入都比不上。


第184章 衣锦还乡
  从六品下,级别很高吗?不算很高,毕竟穿的才是蛤蟆绿官袍,连红色官袍都还没穿上呢,大唐官员看官服颜色就能看出级别。
  穿紫色的,不用说那都是大佬,三品起,起码相当于后世的高官了,一二品那更是国级。而穿绯红色的,那就是中上层官员了,个个都是厅局级起。而绿官袍,那就算是中低级官员,相当于县处级。
  至于穿青色官袍的,那就是官场里的底层,全是乡镇科级的。
  后世人常说七品芝麻官,其实对七品还是有些误解的。起码,七品芝麻官那应当说的是清朝时了,毕竟清朝在正一品上,还有好多超品,动不动就是超品级的。
  因此相对来说,七品就比较低了。
  而在大唐,虽然说一般的县令也就七品,但是县令的几个副手,县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