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金手指与众不同-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接连不断的好消息中,谢承宸突然意识到,他如今下发的政令,比之前执行起来要顺遂得多了。在一天天的日常潜移默化中,这种感觉并不太明显,事实上原本的朝臣们也不敢阳奉阴违,现在态度有所改变,幅度也不算大。
  谢承宸只是看着手中的奏本,忍不住感慨,这个官员用起来比之前顺手多了,才猛然意识到,最近对他所有政令都要横挑鼻子竖挑眼,非得不甘不愿才执行他命令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不仅仅是因为谢承宸比之前有经验得多,水平也提高了不少,磨合期过去了是其一,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这场战事。
  它证明了谢承宸的可靠,战事需要的高效反应,让谢承宸的命令得到了迅速的执行与回馈,战事的顺利推进,则更进一步的加重了谢承宸的威权——互相促进之下,才有了如今的结果。他已经不再需要担心主少国疑了,如果不是正在战事中,简直是值得喝上两杯庆祝的好事。
  谢承宸这时候才恍然把握到,为什么元朔帝在位的时候,他想要做的事情,很少有做不成的,首先当然是元朔帝手中的军权,他那高瞻远瞩却又没有脱离实际,具有很强实现能力的政策,其次却是他通过一次又一次成功,树立起来的威信了,人们相信他做的是对的,是可以成功的,谢承宸也需要往这个方面发展。
  在一切都看起来即将步入正轨的时候,在寒冬的前哨刚刚吹拂下满地枯黄落叶之时,谢承宸一早起来,打开的《朝闻速报》上却出现了个新的专题报道——谢承宸已经知道,专题报道也就是每天报道一点点,可能隐藏着重要讯息,只等着吊人胃口的报道形式了。
  虽然知道自己看完之后可能会很不爽,但谢承宸还是没能忍住自己翻开奏折的手。
  这篇报道的标题,也叫谢承宸心里十分痒痒——“是龙孙凤子,还是前人执念下的牺牲品,前朝六脉后裔现状追踪。”谢承宸要是对此不感兴趣,也就白瞎了元朔帝那么多年的教导了。
  其实说起来这些前朝后裔,存在也十分尴尬,前朝最后那混乱的几十年里,多少旁支宗室,穷得还不如五品官家的门房,锅都揭不开了可不是什么夸张的话,当初前朝刚刚乱起来,这些人的下落就再也追寻不到了,要说他们不是前朝皇族吧,也确实流着前朝皇族血脉,是宗室子弟,但如今百多年过去了,还能知晓自己是前朝宗室子弟的,百不存一。
  报道里把不清楚自己身世的这些旁支宗室们,与皇室后裔割离开来,只有当年幸存下来,有着末帝六位兄弟血脉秘密传承的六支后人,才能被这报道记载下来。
  对谢承宸而言,这简直是把他苦寻不到的前朝叛逆的线索明摆着放到他面前,重要性简直不言而喻。
  作者有话要说:  标题躺着也中枪什么的……我真的没有想多,真的╮( ̄▽ ̄〃)╭
  作者菌昨天跟闺蜜春游,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九点才到家,打开电脑困得不行,想着眯一会就起来更新,然后等我睁开眼……就没有然后了┭┮﹏┭┮
  今晚再努力一下看看有没有双更,没请假真是太抱歉了QAQ

  ☆、66|4。5首发

  只是这《朝闻速报》的劣根性,谢承宸已经“颇有感触”,已经做好准备《朝闻速报》会从谢承宸已知的,那个居然敢谋害谢承远的保姆自称的贤王一脉开始说起,他甚至还无奈的想着,不就是吊胃口么,他被吊着吊着,也就习惯了。
  他没想到《朝闻速报》的编辑这回居然这么有节操!简直要被他感动了有没有!开篇就告诉了谢承宸,在这么多年里,陆陆续续被发现处理掉的前朝六脉,到底是那几位前朝皇室的后裔。
  当初前朝末帝可是仗着自己乃是嫡子,剩下跟他差不多年纪的兄弟,都被他处理得差不多了,没有别人可选,才当上的皇帝,剩下的弟弟们,除了末帝的表姨生下的皇子,也就是后来的贤王,只比末帝小六岁,其他的弟弟,至少比他小十五岁。在后世传说中,贤王之所以能得以保全,还是因着他母亲跟末帝有些不清不楚的。
  末帝自己的生活奢侈无道,对兄弟们却十分吝啬,除了贤王作为他的遮羞布,在成年后被他封王,搬出宫去,其他的几个小弟弟直到前朝被推翻,末帝被他准备亲自帮助“守节”的侍女扼死,都二十五六了,都一直没能得到什么像样的封赏,要不是末帝的臣子各有打算,穷得都没钱逃到京城外,更不用说一直能找到人手,流毒于百年之后了。
  只除了贤王,其他几位都没有个正式的封号,事急从权,也就按年齿序位,分别有了仁义礼智信的王位,在前朝末年民不聊生的悲惨背景之下,这些封号显得几乎有些讽刺了。不仅仅如此,比起走过正式仪式的贤王,他们还显得不那么名正言顺。
  但好处也有一桩,贤王年纪大,势力也远远超出他们,成了当时割据的其他势力的重点打击目标,受到的创伤也是最重,暗中留下的势力也是最为单薄的。
  描述了一番前朝末年的旧事,《朝闻速报》甩出了个惊人的数据,前朝六脉,贤王与义王这两脉,已经确定绝嗣,再无后人。贤王同胞弟,被人怀疑是末帝之子的信王,这一脉只剩下一个后人,还是个天生断袖,眼看再过二三十年,也要绝嗣了。
  但《朝闻速报》却没有继续说明这板上钉钉绝嗣,再掀不起什么风浪的三脉如何如何,而是转而说起了仁王这一脉。大衍朝这么多年来,统治一直算得上稳固,就算乱象刚起时,还没等人浑水摸鱼,元朔帝就横空出世了,根本没给这些人发挥的机会。只要谢承宸不作死折腾,元朔帝的改革成果持续下去,可以想见百八十年内,也没有他们什么发挥的余地了。
  在这种前提下,前朝的后裔们也分化出了不同的倾向,有想要推翻大衍,竭尽全力恢复自己皇室身份的,也有恐惧这种躲躲藏藏的生活,想要安定度日的。
  这些人忍不住想到,历朝历代就算是为了面子,都会从前朝后嗣们挑出两个代表,给他们个世袭罔替的爵位,可能头一两代会受人提防,但百多年过去,没人想要恢复前朝的时候,他们跟一般的贵族区别也不大了,有爵位在,后嗣们过得也舒坦,哪里需要像现在这般遮遮掩掩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生怕哪天一个不妥,就是抄家灭族的滔天大祸。
  这仁王后嗣一脉相传的身体不大好,连着两任家主早逝,追随者们也不知流散到何处了,隐秘也没留下多少,只是知道自家是前朝皇族直系后裔——仅仅如此罢了,还整天为此担惊受怕的,如今整个家族也就剩下五口人,两个女儿不知道家中过往,两个儿子里,知道隐秘的父亲也就告诉了长子而已。
  这位心大的父亲想法其实很简单,他们在当地算是有名望的士绅家庭,日子过得也不错,一家子人的身体都不怎么样,何必让更多的人担惊受怕呢?只是被告知秘密的长子,可能就不是那么高兴了……不过他父亲表示,这算什么,他不也背负着这样的秘密,过了这么多年,还一反家族一脉单传的传统,生了四个孩子。就是要看得开才好!
  当地还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道是这户刘家人好生奇怪,当家主的都比较短命,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什么诅咒……
  谢承宸默默掩上手中的奏章,忍不住叹息了一声,当皇帝确实很好,手掌天下权,能动用的财力物力,也是普通人根本连想都不敢想的。可这样的位子毕竟只有一个,谢家人如今看着比前朝刘家人好,一个是毕竟如今大衍还是姓谢,还有税收供养,另一个是有不少人没等到长成分府出宫,就已经夭折了,谢家旁支要少上许多。元朔帝说起来也是有不少兄弟,如今也就剩下代王一个了。
  谢承宸本以为今天的报道也就到这里了,毕竟这可是那个《朝闻速报》啊,不过等他翻到下一本奏折,却惊奇的发现,今天的《朝闻速报》变得简直太奇怪了,第二篇报道,还是关于前朝后裔的,这篇说的是礼王。
  跟绝嗣的、在乡间当士绅的其他几脉不同,礼王后嗣这一脉,可以说是最兴旺发达的了,至少原本是这样,据说在边境的小城里,经营了将近七八十年,足足三代人勠力同心,还渗透到了边上驻扎的军队里,如果真到了那个逼不得已的时候,也能有那么一击之力。
  从报纸标粗的重点来看。强调这只是原来,在六个月之前的情况,显然如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选中的那座小城,就是邬骨族与戎族联军一开始打下的那三座之一,受到的损失无可估量。在旁边驻军里扎根如今是一部长官的刘家人,在守城时中了流矢,就此没了性命,这一家子倒是挺有骨气,真正是战斗到了最后的一兵一卒——包括家族女眷,为此还受到了谢承宸的表彰,说是一门忠烈。
  也不知道这家族中知道旧事的先祖们,面对着谢承宸的表彰会是怎样的心态。总之礼王一脉的布置,几乎丁点不剩,被忠仆打晕抢出城去,给家族留血脉的四个男丁,两个未出阁的小姐,就是礼王一脉仅剩的血脉了。
  这些年轻人,对家族故事知道得寥寥,更何况那是百多年前的仇恨与利益纠葛了,跟摆在面前的灭族抄家之恨比起来,孰轻孰重人人心里都有杆秤。
  那位将军家的独子被人拼命救了回来,如今归纳着父亲的旧部,一连给李芳芳和夏亦真写了七八十封请战书,想为父母亲人报仇,被他父亲的故人强制要求,不要让他父亲的牺牲白费,让他安稳一点守在后方之后,这小孩儿自己领着三十来个青壮离家出走了。
  谢承宸还没收到夏亦真送上有关这孩子的战报,但《朝闻速报》已经得到消息,回来的人虽然比去的人少上那么三五个,但那小孩也不是没有收获。拎着跟他们家如今新立起来的坟头数目一致的敌军人头,大概五六十来个,在祖坟前摆了个小京观……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这么大戾气,也不怎么讲究规矩。
  不过这没规矩的举动,倒是挺振奋这些跟邬骨族戎族有血海深仇的人,等他再带人马出去的时候,跟在队伍里的人比起之前还多出二十来个,算是个不小的队伍了,然后他们就被夏亦真给拦了下来。按照谢承宸对夏亦真的了解,多半是他起了爱才之心,想要好好培养这个血性少年了。
  看到这里,谢承宸忍不住又有些纠结起来,这有人才可用当然挺好,他向来也认为自己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拥有容人之量,但是用这个居心叵测的礼王一脉的后人,还让他们掌军权,就算是再开明的皇帝,也会有所抵触的。
  而且这礼王一脉,明显跟仁王一脉不同,他们明面上跟其他几脉交流的时候,都是以家族旁支几乎也是一脉单传的一支为幌子,故意展现出家族羸弱不堪的一面,整个家族的真正势力,则藏在小城中,全力发展自己的势力——这般谨慎的提防着所有人,要说他们对谢承宸这个位置没什么想法,根本不会有人相信的。
  谢承宸现在还没能找出身边那个背叛者,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养虎为患,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又培养出来了一匹白眼狼来了,知道他真面目了,还可以马上动手收拾他,最担心的就是不知道这暗箭什么时候又是以什么方式射出来,又是来自哪个曾受他信任的人,这滋味实在太难受了。
  这礼王一脉的小孩,有勇有谋,还颇有血性,跟邬骨族和戎族也是仇深似海,如果他不是这家人就好了,谢承宸忍不住自己的惜才之心。单靠夏亦真这么一个人,实在有些力不从心,他也不能一直守在边疆吧,谢承宸可怎么办呢?
  但新一代涌现出来的两个军事上的可造之材,一个是沁怡……一个是前朝皇室后裔,还是自己知道自己身份的这种。身份上没有问题,人也可靠的不是没有,只是才能上确实欠缺,谢承宸也不太能倚靠他们。到底该如何取舍呢?
  谢承宸把这份奏折也放到一边,深深叹息,这世事实在难以两全啊!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赶在十二点之前QAQ,这是第二更哟~

  ☆、67|4。5首发

  因着身边还有底细不明的内奸,谢承宸也没让自己在这报道之后沉思太久,虽然说《朝闻速报》已经用无数的事例证明了,无论如何除了谢承宸之外,都没有旁人能够看见,但谢承宸的一举一动都被所有人注意着,在这种节骨眼上,谢承宸是一点风险也不敢冒。
  挥开心头莫名冒出来的忧虑,谢承宸又重新投入到了无尽的工作中去,连王义没有给他送上徐太后的特制补汤,也是何达提醒他这才想起来的。
  略带感谢的看了一眼仍然是严肃脸的何达,谢承宸也没让人通报,领着人就往慈安宫去了。正好被他抓到徐太后正在喝药。谢承宸故作不悦:“母后生病了,怎么也瞒着朕?”他向来在亲近之人面前都是自称我的,如今换了称呼,显然是生气了。
  徐太后看他生气,面上也有些讪讪,没什么威力的瞪了一眼王义——这慈安宫里会瞒着她把消息递给谢承宸的,也就只有这个胆大包天的总管了。不过徐太后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就真的冲王义生气。她挤出点笑来:“这不是病得不重么,早上喝了点药,如今已好得差不多了。何必叫你分心呢。”
  “朕可不敢受母亲这样的好心。”谢承宸还有些生气,不过他向来能够控制自己的任性,最多也就生硬的抱怨这么一句,别的也不可能多说,徐太后真心为他考虑,他也该体谅这番慈母之心。只是对徐太后关于自己病情的轻描淡写,谢承宸表示了极大的怀疑——连谢承远也没被允许抱到正殿里来,他也没收到徐太后特制的爱心补汤,哪里像是没什么事的样子?
  跟徐太后讨论了一番病情,又在徐太后的并不算十分强硬的“强烈”反对下,陪着坐了一会儿,聊了几句,才因着喝药徐太后有些晕晕沉沉的告辞回返。
  也不知怎么的,谢承宸这一天都有些坐立难安,批阅奏折时朱笔总是分岔,蘸笔时墨迹会散到周围的纸张上,最后是他思考得入了神,等好不容易考虑好该如何处理,打算润润笔再写下批注时,居然发现手边的砚台已经干了——这可是块据说呵气就能研磨出墨来的宝砚,在身边内侍宫女们的精心照料下,几乎从来没有干掉的时候。
  这天不知侍奉笔墨的小内侍怎么想的,跟着谢承宸一块走了神,而一向尽忠职守的总管何达,居然也少见的没有及时提醒旁人的疏漏,而是跟着一起走了神——就与他今日居然会主动提出徐太后那头有些不妥当一样,是他平日里根本不会做的事情。
  面对着这些累积起来的小小的不顺,谢承宸最终还是没能按捺住内心的隐约焦躁,把笔往笔架上一搁,这天夜里早早的就睡了。
  第二天早上没有朝会,谢承宸正好第一时间就翻出来了这天的《朝闻速报》,随着他阅历的增加,对朝臣的了解日渐增多,已经锻炼出来了一项本领,单看这上书之人的名字,就能大概排出他们上书内容的紧要性,有些篇幅不长,写得内容也无关紧要的奏折,放在往日谢承宸可能最后才会翻开他们,但在有想看的报道时,谢承宸则会早早把他们挑出来,免得遇上需要细细咂摸的奏折,到时候只是自己独自焦心罢了,也不好细细思考。
  今天也是托那奏折的福,谢承宸没等多长时间就看到了这系列报道的第二部分。这篇报道说的是前朝皇室遗脉里,最为疯狂的一支。
  之前也有提到,随着多年来大衍朝的正统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前朝遗族的想法也是各有不同,仁王后裔就安心当个乡下士绅,日子倒过得平静安详,礼王后裔对这天下共主的位置还有那么点想法,结果不作不死,偌大一个兴盛家族,只剩下六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十五岁,还爱上了用敌人的头颅在祖坟堆京观这种凶暴的祭祀活动。
  这智王后裔则与其他两支不同,在漫长而无望的“复国”之路中,眼见着暗地里支持他们的人越来越少,希望越来越渺茫,手底下的势力人手又与谢家结下了深仇大恨,这一家子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彻底癫狂了——他们自认天下人负我,又何必再顾虑这些背叛了他们的天下人呢?这一脉仅剩的三十多口人,投奔了他们原本根本瞧不起的戎族首领,为他们出谋划策,劝诱他们定鼎中原,那可是个繁华的地界。
  这智王一脉交出的投名状,一个是帮忙干掉了邬骨族族长的反对者——那些站在他死去侄儿那边的人,逼迫他们最终举起叛旗逃亡在外,另一个则是提供了一条山间小路,帮助戎族邬骨族的联军绕过险峻的边境大山,直接冲到了边境线后无险可守的腹地,最终使得六座小城与这些蛮族人结下了血海深仇,这才是一切真正的起因。
  谢承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