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孟子-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此可见,“万物皆备于我矣”所引出的,是认识和实践两大 领域的儒学追求

:一是“诚”,二是“恕”,都是儒学的核心内容。 单从“万物皆备于我矣”这句

话给我们的感觉,则是一种充满主 体意识,乐观向上的心态,的确有法国哲学家笛

卡尔那著名的命 题”政思故我在”的精神风貌,给人以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勇 气

和信心。
 

下一篇(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尽心上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

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读解】

   在黑格尔哲学中,这样的人是处于“自在”状态的人,尚没 有达到“自为”的

程度。所谓“自在”状态,就是缺乏“自觉”的主体意识,不能自己认识自己。所谓

‘咱为”,就是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几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做一件事,知道自

己为什么要 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认识自己。如此一对照,孟子所说的 “众也”

当然也就是“自在”状态的人了。当然,这个“自在”的 概念,不是我们平常所说

“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们今天的生活中,这种人被视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夭钟,随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所谓“子惯成自然”,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真能凡事都

问个为什么呢,?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智者的确这样提醒过我们。 
   可当你每天蹬着自行车在上班的人流中“随波逐流,时,你想过这到底是为了

什么吗?
 

下一篇(无耻之耻,无耻矣)   
尽心上 

无耻之耻,无耻矣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

   ①之:至。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读解】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电灯泡儿有玻璃。”
   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无耻之尤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法句经》说:“那些不以该耻者为耻,而抱待邪恶之念的人, 将会下地狱。

” 
   他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莫里哀笔下的达尔丢夫,但, 丁《神曲》中那

些下地狱的人,当然,或许还有西门庆、潘金莲 。。。。。。 
   然而,一旦他们知道羞耻,也就可以升迁炼狱,“浪子回头金 不换”,说不定

还有一二上天堂的机会哩! 
   无耻至耻,免于羞耻。
 

下一篇(耻之于人大矣)   
尽心上 

耻之于人大矣 


【原文】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

有?”

【注释】

  ①机变:奸诈。

【译文】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

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读解】

  “我 
   一念之差
   出卖了无辜的人
   我有大罪呀!”
   犹大羞愧难当,跟踉跄跄地跑出去,在一棵大树下吊死了。 (《马太福音》) 
   自从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了善恶果,羞耻之心便油然而生。人类虽然因此

而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但却获得了在现实土地上生存的权利。 
   “知耻近乎勇。”(《中庸》) 
   纵使罪孽深重如犹大,羞愧而死,灵魂尚能获得拯救。 
   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否则,一次无耻,次次无耻,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嗜痴成癖,那就万劫

不复,无可救药了。
 

下一篇(古之贤士,乐道忘势)   
尽心上 

古之贤士,乐道忘势 


【原文】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而忘人之势。故王

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①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注释】

  ①亟(qi):多次。

【译文】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权势放在心上。古代的

贤能之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学说,不把他人的权势放在心上。所以,即

使是王公贵人,如果不对他恭敬地尽到礼数,也不能够多次和他相见。相见的次数尚

且不能够多,何况要他做臣下呢?”

【读解】

  乐道忘势,是弘扬读书人的气节和骨气。还是曾子所说的那个道理:“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五下》)他有他

的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官位,我有我的正义。我有什么输于他的呢?这样一想

,也就不把他的权势放在心上了。所以,真正的贤士能够笑傲王侯,我行 我素。
   当然,如里王侯本身也能够好善而忘势,对贤能之士礼数有加,当成真正的朋

友而平等对待,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总之,领导人好善忘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乐道忘势,不逢迎拍马,

屈从权贵。这是相反相成的两方面。正如朱熹《孟子集注》所说:“二者势若相反,

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
 

下一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 人不

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

得己①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

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

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

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

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读解】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
   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
   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

着坚实的心理基础。
   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

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下一篇(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尽心上 

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译文】

  孟子说“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后才奋发的,是平庸的人,至于豪杰

之士,即使没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自己也能奋发有为。” 

【读解】

   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影响下,在领袖人物的率领下,的确可

以涌现出一大批奋发有为的人物来。
   不过,按照孟子的观点,要等到一定的时势,一定的领袖人物出现后才奋发的

,还算不上是豪杰之士。真正的豪杰之士,是可以造时势的人,是没有领袖人物出现

,自己也知道奋发有为的 人。
   当然,孟子所谓“兴”,不一定非指改天换地、改朝换代的大事,也不一定要

求个个都去做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奋发有为,乐观向上。

说到底,就是要求大家自强 不息,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这也不为,那也不为。
   只要人人奋发有为,个个都是“文王”。又何必一定要等到圣人出现才来拯救

我们呢?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下一篇(莫非命也,顺受真正)   
尽心上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原文】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 令不如好的教育

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 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

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读解】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
   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 
   治人人畏,治心心服。
   以儒者的眼光来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为之,德治才是根

本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这是德治。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这是法治。 
   德治法治双管齐下,天下才能大治。 
   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 是不是有点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
 

下一篇(良能良知,通行天下)   
尽心上 

良能良知,通行天下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①。孩提之

童②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

,达之天下也。”

【注释】

  ①良:指本能的,天然的。良能、良知已作为专门的哲学术语,以不译为妥。②

孩提之童:指两三岁之间的小孩子。

【译文】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是良知。两三岁

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亲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 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亲爱

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没有 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读解】

   良能良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正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告子上》)一样。比

如说,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 长是人的良能良知,不用教导,不用学习就知道的

。进一步推导, 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所以,仁义也是属于人的良能良 知

范围。这就又回到“仁义礼智,非由外好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上面

去了。由此可见,孟子为了推行仁义礼智这些 儒者所崇尚的道德,真可以说是煞费

苦心,不遗余力。绕过去,绕 过来,从方方面面来论证,最后都落脚到仁义礼智这

些天经地义的道德上面来。由此要求人们行仁义,国君行仁政,天下成为仁爱礼让的

大同世界。
   应该说,儒者的理想是非常不错的,其主张人性向善,主张仁爱礼让也是很有

吸引力的。至于孟子所说的良能良知是否存在, 那就只有各人们心自问,体察自身

,从而作出各自的回答了。但起码的一条,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似乎还是通行天

下的伦理道德。当然,并不排除有所谓件送不孝,大逆不道的特例,而且, 越到现

代,这种特例似乎越多起来了。
 

下一篇(操心虚患,多能通达)   
尽心上 

操心虚患,多能通达 


【原文】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①。独孤臣孽子②,其操心也

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注释】

  ①疢(chen)疾:灾患。②孽子:古代常一夫多妻,非嫡妻所生之子叫庶子,也

叫孽子,一般地位卑贱。

【译文】

   孟子说:“人的品德、智慧、本领、知识,往往产生于灾患之中。那些受疏远

的大臣和贱妾所生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之事; 深深忧虑着祸患降临,所以能通达

事理。”

【读解】

   最粗壮的树,并不是生长在丛林中,而是生长在空旷的地方.最成功的人,并

不是生长在顺境中,而是生长在逆境里。
   清代人石成金《传家宝》说: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弗兰西斯·培根说:
   “顺臣境最易见败行,逆境最可见美德。”
   说到底,都是“生于忧患”。所以不要悲叹出身贫寒低微,不要抱怨遭人排挤

。要感谢命运,感谢困难,甚至,感谢你的敌人。
 

下一篇(大人者正己而物正)   
尽心上 

大人者正己而物正 


【原文】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 以安社稷为悦者

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译文】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专以讨得君主的欢心为喜悦;有安定国家的臣,

以安定国家为喜悦;有顺应天理的人,当他的主张能行于天下时,他才去实行;有伟

大的人,端正自己,天下万物便随之端正。”

【读解】

   人有人不同,花有几样红。
   不仅人各不同,人品各异,就是从政的品格也有高低不同。孟子这里所列举的

,就是几种不同的从政品格。 
   “君人者”专以阿谈逢迎为务,尽妾妇以道,是宦官宠臣之列。
   “安社稷者”是忠臣,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忠也往往有愚在其中。 
   “天民者”替天行道,不限于一国一君,如伊尹、姜太公之类。 
   “大人者”有圣德感化万物,领袖群伦,正己而天下平,是尧舜禹汤文武等人

中龙凤,百年难遇一二。
   孟子显然是赞赏“天民”,尤其是“大人”这样的圣贤级人物的。但不知他会

把孔子和他自己放在哪一个等次上?事关圣人,他既没有说,我们也不好主观臆断,

妄加揣测了罢。
 

下一篇(君子有三乐)   
尽心上 

君子有三乐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
  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②怍(ZUo):惭愧。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

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

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读解】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

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

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

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

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见本篇13·3)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 
   俯仰无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乐,莫过于此。 
   当然,作为教书先生,孟子还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如果我们不

是教书先生,那除了一乐家庭平安,二乐俯仰无愧之外,还该三乐什么呢?或者,时

代进化了,还有没有四乐、 五乐呢?
 

下一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