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时代之穿越1983-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呵呵,”巴金看着戈文自豪的表情,不由的微笑了起来,他心里也为戈文感到高兴,这样的文章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比什么奖项更加的动人,是一个作家能够收到的最高的褒奖。

    “说起这事,倒也是巧了。昨天晚上敦煌研究院的院长段文杰还给我打来电话呢。”巴金想到了昨天晚上的电话,笑着和戈文说道。

    段文杰打来过电话?戈文不由的有些好奇起来。当初自己在创作《道士塔》和《莫高窟》时,曾对很多史料上的记载感到头疼不已,因为很多史料上的记载都是相互矛盾的,孰真孰假让人难以确认。当初他就是通过巴金给段文杰打过去电话,请教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戈文的心中对于段文杰的热情是很感谢的,现在听到巴金说段文杰打来了电话,不由的问道:“段老师,他怎么了?”

    “他呢,就是想要谢谢你。”巴金卖了一个关子。

    “谢我?”戈文有些纳闷。

    巴金微微一笑,然后把手中的《文汇报》一晃,然后说道:“并不是只有这个作者产生了去敦煌研究院工作的念头。昨天晚上段文杰在电话里说,他们研究院今年收到的工作申请比往年多了很多,人员一下子就扩充了很大的规模,以往很多限于人员的工作现在都可以开展了……”

    “真的?”戈文一下子跳了起来,原本看到《文汇报》上有读者受到自己文章的影响决定去敦煌工作,就让他非常的高兴,一晚上都兴奋的睡不着觉,现在巴金竟然说像这样的读者还有很多,这种预料之外的收获真的是让他振奋不已。他情不自禁的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努力消化着巴金告诉给他的这个消息。

    巴金看着在自己面前走来走去兴奋难耐的戈文,心中同样很替他高兴,等了一会儿看到戈文依然在屋子里兜圈圈,才翻了一个白眼,说道:“小子,想兜圈子就到院子里去,那里地方大,我老头子可受不了你这样晃来晃去的,眼晕。”

    戈文这才停了下来,他一屁股坐到巴金书桌上,然后高兴的说道:“巴老,我现在的心情实在是太jī动了,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像是在云里飘着一般……哈哈……”

    “怎么,这就满意了?”巴金开玩笑。

    “怎么会呢,”戈文摇了摇头说道,“我的志向可比这大多了,说出来还真怕吓着您老人家呢。哈哈。”

    “吆,说你胖你就喘上了,年轻人,谦虚,要谦虚一点。”巴老听到戈文的大话,不由的调笑起来。

    “嘿嘿……”戈文微笑不语,如果他真的把自己的理想说出来的话,恐怕就是巴金也会惊愕的,只是这种妄想还是暂时保密的好呢。

    “对了,段文杰还说他想要转载你的那两篇散文,敦煌研究院要发行一本杂志。”巴金像是想起什么,接着说道。

    “发行杂志?他们有自己的杂志了?”戈文十分的惊讶,然后就是一阵高兴。

    “不错,第一期。”

    “这真是太好了如果有专门的杂志的话,那敦煌文化就会被更多的人们知道,也给国内外的敦煌文化爱好者建立了一个平台……这绝对是功在千秋的好事啊”戈文兴奋的说道。

    因为要写《道士塔》和《莫高窟》,戈文埋首在历史书籍里,很是研究了一番敦煌文化,就是在那段时间里,让他认识到敦煌文化的重要性——在这个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正是如此,戈文才对晚清民国对于敦煌文物的不重视、任由外国人掠夺的事实感到悲愤,正是如此,戈文才对那些敦煌文物的失散感到痛惋

    好在中国从来不缺乏有志之士,从来都不缺乏那些默默的奉献着自己青chūn和生命的学者专家们,正是如此,戈文才对这些学者专家感到无比的敬仰。

    “不错。段文杰说他打算要在第一期的杂志上转载你的那两篇文章,估计过几天杂志样稿和稿费就会给你寄过来。”

    “不需要,不需要,能为敦煌做点贡献这是我应该做的,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还会要什么稿费。”戈文连连摆手说道。

    “哈,我就知道你小子会这样说。”巴金笑了,“不过想要拒绝的话,就自己给段文杰打电话吧,老头子可不想因为这点小事来来回回的折腾。”

    “恩,那我一会儿就给段老师打电话。”戈文点了点头,然后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主意来,随着这个主意越来越完善,戈文的眼睛开始亮了。

    “巴老,你说我要是针对《文汇报》的这一篇评论写一篇文章怎么样?就是为敦煌研究院敲敲边鼓,也为那些因为我的散文而决定到敦煌莫高窟工作的读者们鼓鼓劲?”

    “很好的主意啊,我支持”巴金听了戈文的话,稍微想了一下,就点头赞同起来。写文章jī起更多的人对于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这个主意不错,远比这几天报纸上登载的什么戈式散文的争论有趣和有益的多了。

    原来,这几天关于文艺界争论的戈式散文,巴金也知道呢。老头子虽然和外界的接触已经越来越少,可是对于文坛的动向可一直都非常的关注呢。

    “那我现在就去写”戈文说完,就从巴金的桌上拿起那份《文汇报》,快步走到自己的书桌前坐下,开始盘算着怎样写这篇文章。

    ……

    自从莫高窟的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敦煌文化就开始在整个世界流传,国内、国外都有无数人类的精英分子研究敦煌文化。一开始敦煌学的研究成果是国外占据着主导地位,一方面原因是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让国内的研究者苦无研究的范本和对象;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国内的战争动luàn,无法给研究者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可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随着国内环境的稳定,中国的敦煌文化研究者们不甘心自己国家的文化竟然落后于国外,家huā不如野huā香。他们埋下头去,没有实物,就去国外临摹、去拍摄,终于在他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奉献了毕生心血和精力的努力下,敦煌文化回归到了中国

    敦煌在中国,敦煌文化也在中国,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这是无数研究学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才赢回来的赞誉。

    现在戈文就是打算要为中国的敦煌学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虽然他不是研究学者,尽管他没有专业的知识,可是他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深深的热爱着这片土地的普通中国人,一个想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和和谐的普普通通的中国人。

    我不能为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出力,可是我可以弘扬敦煌文化、可以号召更多的人来关心爱护敦煌文化

    这不就是我作为一个穿越者想要做的事情吗

    既然注定要成为一只掀起狂澜的蝴蝶,那就让我煽动起那双柔弱的翅膀吧

    继续求月票

    目前暂列新书月票榜第11位,只差一个位置就上榜了,请童鞋们助我让我们一口气冲到首页去

    再就是通知一下,两三天之内还会有一次爆发,是给童鞋们中秋的礼物,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感谢所有订阅、打赏和投月票的童鞋们,你们的拳拳盛情让叛儿很jī动叛儿一定把这本书写的越来越好



………【第105章 来自《读者文摘》的约稿信】………

    第105章来自《读者文摘》的约稿信

    针对这些天来报纸上的争论,戈文终于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最新一期《文汇报》副刊的“文艺百家”栏目上登载了戈文的一篇文章,这一篇文章并不是很多人所期待的那样是一篇新的散文,也不是针对这些天文艺界争论的“戈式散文”这个名头究竟合适不合适,这就是一篇很普通的随笔而已。

    在所有文艺界作者和读者的注意力都聚集在戈文散文的定义上时,戈文却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了更实际的地方。他在文章中写道:

    所谓的名利之争,对于我对于读者来言是没有一点吸引力的,读者喜欢的只是那些让他们感动的散文,他们才不管什么戈式散文、李氏散文;而我所注意的却是自己的文章是否得到了读者们的喜爱,是否得到了读者们的认可,而“戈式散文”的名头能帮助我得到这一切吗?我看未必

    “戈式散文”听起来是很响亮的名头,可是这个名头对于我而言,能起到什么作用?我想得到读者的认可,依然要努力创作优秀的散文,依然要埋首在浩瀚历史长河的故纸堆里,该下的功夫一样都不能少,该有担心一样仍然存在。读者不会因为他们看的是戈式散文就直接认可和喜欢我的文章,我依然要迎合读者的喜好,依然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文章要有优美的文笔、深刻的哲理、充沛的感情。

    我承认把我所写的散文称之为“戈式散文”是一种很高的褒奖,可是如此名誉对我来言,是一种很大的负担,目前小子我确实没有资格承担。其实我写的只是文化散文,更精确的说是历史文化散文,因为这种散文的理性和感性,这种散文更适合那些有着文学才华的学者或者是专家,从这个角度看,我所写的这种散文又可以叫做学者散文。

    现在争论什么“戈式散文”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我之所以写这些散文,只是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只是想让读者们明白一些哲理,至于什么创新之类的说法,在写之前,却是从来没有想过的。

    我知道,一篇文章在作者写完之后就已经不再属于作者,每一个读者都会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观众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文艺创作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过我还是想让读者们能够真正的明白,我写这两篇散文的主题是什么,我希望大家能够接受的道理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场很热闹的情景喜剧,剧中的人物都有着他们自己的信念和思想,我无从辨别哪一方才是真理,哪一方才是正确的,可是我却发现了这场戏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在舞台上卖力的演出,还有些人在后台默默的做着其他人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那个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决定要去敦煌研究院上班,决定要将自己的青chūn贡献给敦煌文化。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为这个决定,这个毕业生将像那些敦煌文化研究者一样,在甘肃辽阔的沙漠中度过下半辈子,孤独、寂寞可能会陪伴他的一生。同样是因为这个决定,敦煌文化会因此而更加的灿烂,会有人去巩固那已经濒临倒塌的敦煌石窟,会有人去修补那已经破损的壁画、塑像,会有人研究敦煌文物的历史和艺术……

    个人生命的价值在这一刻开始发出绚烂的光芒,而祖国也因为有他的存在而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

    戈文在文章中不仅仅将那个北京大学毕业生的事情写了下来,他还在文章中详细的介绍了敦煌文化的悠久历史,介绍了国内敦煌文化的研究历程,介绍了敦煌研究院的建立、发展和贡献,还有敦煌研究院即将要发行的杂志——《敦煌研究》,以及这些研究学者们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名誉,总之戈文就是向每一个读者灌输一个道理——如果把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比作一窜靓丽的珍珠的话,那敦煌文化就是这串珍珠里最大的一颗,而这些敦煌文化的研究者就是将这个珍珠上的灰尘擦拭的干干净净的人

    戈文的这篇文章一发表,就让所有的争论戛然而止,不管是赞成“戈式散文”说法的评论家,还是反对“戈式散文”的评论家,所有的人在这篇文章面前停止了他们的争论。戈文的这篇文章就像是一口钟,上课铃声响了,每一个人就必须都安安静静的开始听老师讲课。套用戈文文章里的话说就是——哪怕我的散文最后仍然会被定义上“戈式散文”这样的名头,但我要说这不是现在。所以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搁置上十年,十年之后,如果公众觉得这样的散文就是戈式散文,那它就真的是戈式散文如果公众认为它只是题材特殊的文化散文,那么“戈式散文”的说法我们就放弃吧就让时间来做这个公证人

    同样因为戈文的这篇文章,敦煌研究院开始出现在公众的眼前,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给中国带来了相当大的名誉,但是一直都潜藏在yīn影里,大多数公众并不知道也并不了解他们,对于他们所作出的努力,公众大多也不清楚,可是当看到戈文的这篇文章以后,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么一批人默默地为中国争取到了这么大的荣誉他们是中国的英雄,而英雄是不应该被埋没在荒野里的,他们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崇敬爱戴,他们应该是明星才对,这样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付出。

    于是敦煌研究院、敦煌文化的研究人员们开始成为公众眼中的焦点,各种故事各种报道开始层出不群,而敦煌研究院打算在10月发行的新杂志,此刻也接到了相当多的订单。很多热心的读者开始联系敦煌研究院,他们想要订阅这份敦煌杂志,一方面他们想要更多的了解敦煌文化,另一方面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手段来支持这些默默的从事着研究工作的学者专家们。

    公众的注意力因为戈文的这篇文章而引去了敦煌,而戈文却依然开始继续自己的创作。这份工作并不好做,虽然戈文前世看过《达芬奇密码》的汉语版,可是真要是用英语写作的话,那难度还是相当的大的。一方面戈文不可能完全按照前世看过的那个故事来写,因为前世出版的很多关于反驳《达芬奇密码》的书籍中,披lù了很多丹布朗那本《达芬奇密码》中的情节漏洞和神学冲突。既然自己要写的话,那那些很明显的漏洞自然要弥补起来;另一方面,虽然现在自己对英文的阅读和听说都没有什么问题,可是那些英语语法以及那些宗教术语名词和隐喻等英文还是需要他查阅或者说是研究。

    这一天下午,戈文安静的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这和他之前创作《达芬奇密码》的繁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目光死死地盯在桌上的某处。在那里摊开着几页信纸,信纸边上还有着一个拆开的信封。

    如果我们凑到跟前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拆开的信封是已经用过的,邮票上的邮戳清晰的可以看到甘肃兰州市,收件人的地址是上海市《收获》编辑部戈文同志收,而那个填着寄信人地址的地方则写着一个让人意外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0号《读者文摘》编辑部敬上。

    不错,这封信正是《读者文摘》编辑部寄过来的,更准确的说,这封信是《读者文摘》编辑部发给戈文的约稿信,是中午戈文去《收获》编辑部替巴金领取资料时,李煜递给他的。

    从李煜的手中接过信时,戈文还很惊讶的,他除了上海本地有一些朋友之外,外地似乎没有什么认识的人呢。或许是读者来信,不过又不像,地址上可是《读者文摘》编辑部啊。

    不过等戈文在回到巴金的家中坐下来打开这封信时,他终于知道了这是一封什么样的信件。

    在戈文面前的信纸上写着:

    亲爱的戈文同志:

    冒昧打扰,还请原谅。

    我是《读者文摘》杂志社的一个编辑,在今年9月的《收获》杂志上看到您发表的散文《道士塔》。您的这篇文章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具有极其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感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

    这篇《道士塔》很符合我们《读者文摘》的办刊主题,也与《读者文摘》的定位几乎一致,所以我想在《读者文摘》中转载您的这篇文章,不知您是否愿意?

    另外,我代表我们《读者文摘》编辑部的全体编辑同仁向您约稿,希望《读者文摘》能够刊登您的新作品。

    我们期待着您的回复。

    最后,我想向您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读者文摘》的基本情况。《读者文摘》是于1981年创办的新刊物,杂志的定位为宣扬和坚持真善美,让读者从我们的杂志中感受到心灵的温暖和教育。

    虽然《读者文摘》的办刊时间并不长,可是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编辑都认认真真的培养《读者文摘》,我们努力使这本杂志有思想、有追求有风骨、有情致、有志趣、有格调、有性格、有风韵,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幸福家园,有自己的自然环境和自己的祖国……

    所以虽然创刊只有两年多时间,可是目前我们杂志的发行量已经达到180万份之多,由此可见,《读者文摘》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也是一个作者理想的发表作品的媒介。

    附上一本《读者文摘》样刊,请您收阅。

    此致

    安

    《读者文摘》编辑部郑元续

    1983年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