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之穿越1983-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致
安
《读者文摘》编辑部郑元续
1983年9月8日
………【第106章 大国崛起【求月票】】………
第106章大国崛起【求月票】
眼前的这封信正是一份约稿信,是《读者文摘》的副总编郑元续在《收获》杂志上看到自己的作品后,发出的邀请信,他邀请自己为《读者文摘》写稿,同时想转载自己的那篇《道士塔》。
这真是一件让戈文意外和欣喜的事情。一个杂志社的副总编辑亲自给作者写信约稿,这对于很多作者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这说明这个作者的作品首先征服了杂志社的编辑,与此同时,编辑们认为这个作者的文章还会征服他们的读者,会为他们的杂志带来良好的影响力。
没想到自己竟然能接到《读者文摘》的邀请?
戈文对于《读者文摘》并不陌生,前世他经常看的一份杂志就是《读者文摘》,只不过那时的《读者文摘》早已改名为《读者》。那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类期刊,1981年4月在兰州创刊,创刊名为《读者文摘》。初为双月刊,后改为月刊、半月刊。因与美国《读者文摘》同名,1993年7月改名为《读者》。自创刊以来,这本杂志长期坚持真善美的基本价值,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发行量多年来稳居中国第一,并达到了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
前世,这本杂志的月发行量达到900多万份,并衍生出乡村版、原创版、海外版等多个版本,是非常厉害的一本杂志。
而今生,现在《读者文摘》距离他们1981年4月正式创刊也才仅仅两年零五个月,可是从约稿信里郑元续的介绍来看,目前的销量已经达到了160万份之多,这是多么巨大的发展由此也可见《读者文摘》编辑部编辑们的热情和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戈文深知这是一分前途光明的杂志,他们正走在成功的路上。平民化的风格,朴实的叙述,在平凡的事情中以小见大,反映人性的光彩,不高高在上,不装腔作势……《读者文摘》多年如一日的坚持“真善美”、坚持“永恒不变的人性”,哪怕遭受到风雨的洗礼也不动摇,这些正是读者们喜欢的
戈文就知道在前一个阶段,还有人认为宣传人性的《读者文摘》是“精神污染”,是“一处小小的资产阶级的精神乐园”,《读者文摘》那宣扬人性的办刊方针是属于资产阶级的专有权,如果不是自己那场关于个人生命价值观的的讨论,如果不是《人民日报》刊登了自己的那篇文章而盖棺定论的话,或许《读者文摘》仍然要向前世那样磕磕绊绊的更加的艰难走过八十年代。
《读者文摘》不仅用温情滋润读者的心灵,让他们的心灵保持和谐,它还给读者传播了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气质。这种尊重个人自由,尊重正义公正的精神理念,像温和的中药,能缓慢地起效,让国人去凶邪之气,去暴戾之气,去专横之气,它是建设公民社会的基础土壤。
这就是一本杂志所能贡献的柔软的力量
这正是自己如此看重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的真正原因这样巨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正是潜移默化改变中国最好的方法,是实现自己理想和愿望的最佳途径
戈文轻轻的把信纸折叠起来,塞回到信封中,然后他将这封信小心的放到一边,对他来说,这封信的价值同样无可估量,必须要收集到他的藏品中去。
然后戈文就开始写回信,他会接受《读者文摘》的邀请,他要为《读者文摘》写稿。这不仅仅是因为约稿信里《读者文摘》的副总编郑元续所说的那样,《读者文摘》对于作家来说是一个很适合发表作品的媒质,它拥有着广泛的读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戈文很怀念当初自己阅读《读者》的日子,在那些很普通的小文章里,蕴含着不平凡的大道理,是一副真正的心灵jī汤
这也算是对曾经的一种缅怀吧,戈文在心中想到,然后他开始铺开了稿纸。
《读者文摘》是一份文摘形式为主的杂志,原创的文章并不多。这个时期的《读者文摘》大多数文章都是选取国外杂志的一些文章,比如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自己登载的原创的文章并不算多,这主要是因为《读者文摘》的主题是宣扬真善美,国内作家们写的文章依然官方类型化的厉害,浮躁之气甚浓,他们看不起这种小文章,所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与《读者文摘》杂志的主题并不相符。可是戈文的这两篇散文却不同,虽然有些深刻,不过却十分适合杂志的主题。
既然戈文答应郑元续的邀请,那他除了同意《读者文摘》转载《道士塔》之外,也要写几篇符合《读者文摘》主题的文章,或许这样的文章对于现在国内的一般作家来说是很困难抑或很不屑的事情——这种通过一篇文章来渲染一个光明的主题,通过一篇文章来让读者领悟一个人性的道理的文章说起来困难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不过对于戈文来讲,却是最简单不过了,他从来不认为文章由高低之分,只有读者喜欢的才是最好的另外经过那么多年阅读《读者》的习惯,让戈文对于这种写法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yín。可以说,戈文只要想写,那写多少篇这样的读者体的文章都没有问题,这就是一个套路的问题。
不过戈文并不打算简简单单随便的编造一个故事出来,就如同郑元续希望的那样,戈文也希望能写出一些有着积极主题和人性,可以让读者醒悟或者某种人生哲理的文章来。这是已经已作家自居的戈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文由心生,生之为民
于是戈文凝神盯着空白的稿纸思考了很久,最后终于决定了自己要写什么样的文章。当初在电视上看到《话说长江》这个节目的时候,他产生了创作文化散文的冲动,并由此而写下了《道士塔》、《莫高窟》。可是当初他在第一眼看到《话说长江》的时候,他内心深处所联想到的第一个念头其实是另外一个纪录片,那个纪录片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纪录片就是前世他在中央电视台看过的《大国崛起》
还有什么样的文章能比《大国崛起》更能jī发读者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呢?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经历了十年的动luàn,然后等到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始放眼看世界,然后他们就被huāhuā绿绿的世界所míhuā了眼睛,很多人开始mí失了方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他们开始mí茫甚至是困huò,姓共和姓资到底哪一个才是更好的,哪一个才是自己需要的……
所以这时候正是需要让他们对国家对政fǔ产生信心和自豪的时候,而《大国崛起》应该是最合适不过了。
虽然其他人不清楚,可是戈文深深的知道现在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的富强,即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最终会影响到整个世界,而这一过程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虽然他深深的病垢后世那个市侩的社会,可是无可否认的是,那个中国让所有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tǐng起了xiōng膛,甚至让其他国家深深的戒备着。
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让现在的中国人更需要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中国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要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xiōng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cháo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大国崛起》正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戈文相信只要自己写这个系列的文章一定是积极的,能够勾起读者兴趣的。
不错,就是它了将五百年来世界大国的历史立体地、直观地呈现给了观众。不拘泥于历史的支脉,不进行文明的比较,注重历史带给现实的思考。
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
这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对于那些不自信的人们是很重要的一种启示
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从闭关锁国到开放合作直至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都给关心国家发展的人们更全面的收获,对于正处在全球化làngcháo中的世界,我或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这正是我要写的文章
戈文开始在白净的稿纸上写下第一行句子——
大国崛起
………【第107章 《读者文摘》之与《读者》【第一更,求月票】】………
第107章《读者文摘》之与《读者》【第一更,求月票】
前世戈文看到的那个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应政治局要求,学习其他国家的兴衰历程,从而总结归纳中国自己的强国之路而拍摄的。这部《大国崛起》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为中国和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参考,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方国家在过去300多年里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统一国内人民的思想,让所有人对国家的强盛有着一个清醒的历史认知。
而现在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已经向我们中国走来。而且在金融的全球化、传媒的全球化,或者所谓的文化的全球化的情况下,必然会让我们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其实这时候,已经很多国人的思想意识在西方涌入的各种理念、思想中mí失了、彷徨了,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并不了解,可是潜意识中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充满了羡慕。这样的认识很危险,也很不知所谓,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由这个国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来决定的,并不是国外的月亮就比国内的月亮圆,也不是国外的huā朵就比国内的huā朵儿香。
如果将那些发达国家的历史介绍给国人,让他们充分了解这个比我们国家本身要强大的多的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方国家在过去300年里边,是怎么发展成长起来的。对中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让我们在好多认识上能够达成一致的看法,这样的话,国家下一步的改革与发展也可以少一点阻力和不理解,可以比较顺利的进行。
前世戈文看到的《大国崛起》纪录片是以时间的发展为顺序的,依次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在戈文同样计划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这个名为大国崛起的系列文章。
他第一篇要写的正是葡萄牙的历史——《海洋时代》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圆的还是方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于明朝的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与欧、亚、非大陆继续这商业往来,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
但就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地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起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
洋洋洒洒几万字的稿子出现在了稿纸上,而时间据戈文一开始写稿也才不到四个小时而已。
这一方面是因为戈文前世就曾看过《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另一方面他在后世那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熏陶了那么久,接触过的知识和资料无所不包,虽然并不一定都全部清晰的记在了脑海里,可是总是有些轮廓和印象的。
再加上前世戈文经常在论坛里和各路群豪谈天论地、纵论古今,有时候为了争论的胜负,戈文还是下了一番功夫去收集查阅了很多资料的,像《大国崛起》这样的政治文章正是他熟悉和拿手的,所谓空谈而已,前世哪一个网络愤青不会扯几句呢。所以,别看戈文稿纸写了一大堆,可是huā费的时间却并不算多,只半天时间就完成了《海洋时代》这篇文章。
写完这篇文章之后,戈文就开始给郑元续写回信。回信中,戈文先是对郑元续表示了谢意,感谢他能主动邀请自己写稿子,自己感到非常的荣幸。然后戈文就表示自己同意《读者文摘》转载那篇《道士塔》。再然后戈文就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写好的这篇《海洋时代》,并征求郑元续的意见。
“如果郑编辑觉得这篇《海洋时代》写的还算成熟,《读者文摘》愿意刊发的话,那我随后仍然会接着写下去,我打算连续写几篇反应西方各国历史的文章,《海洋时代》只是这个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戈文在信中这样写道。
最后戈文给郑元续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读者文摘》的刊名问题。
戈文知道《读者文摘》最初创刊的时候,是仿照美国的同名杂志《读者文摘》出版的,可以说中国的《读者文摘》就是个抄袭品,不仅杂志的刊名是剽窃来的,就是最开始杂志上登载的内容都是美国的《读者文摘》上摘抄的。之所以这样,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在中国的《读者文摘》创刊的时候,国内的作品资源太紧张,国人的眼界和思想都太样板、太短浅了,根本找不到多少符合《读者文摘》办刊方向的文章太少,只得转载美国《读者文摘》上的文章,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可是现在中国的《读者文摘》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从其邀请自己写稿就证明《读者文摘》的编辑们已经对单纯的转载国外的文章有些不满足了,他们想要堂堂正正的给自己正名可是这个刊名抄袭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一座大山,就算现在美国的《读者文摘》不发表看法,可是总有一天,人家会提出抗议的。
戈文就知道后世中国的《读者文摘》之所以改名为《读者》就是美国《读者文摘》的抗议。
中国既然要走向世界,那就必然的和外面的世界接触,那些普世意义上的不合理不合法的东西,就没有办法长久的生存的。与其将来等人家告上门来,还不如自己主动提前将刊名换掉,这样受到的损失还小一点,读者的流失也小一点。不然等培养出了无数忠心的读者后,再改刊名的话,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戈文在给郑元续的回信中写道——
随着中国的发展,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一定会加入到国际版权组织。《读者文摘》不能将目光紧紧局限在国内,读者文摘》一定要放眼全球,让自己的杂志出现在全球各个有华人的地方。到那时《读者文摘》这个根据美国的《读者文摘》确定的刊名一定会为编辑部带来很坏的影响。
据我所知,美国的《读者文摘》在很多国家都有版本,如果你们的《读者文摘》要发展,那将来不仅会受到美国《读者文摘》的抗议,同时也对自己的发展很不利。这样的问题,最好现在就想办法解决,将这个**烦扼杀到摇篮里。
戈文在信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他夸大了侵权的危害性,给郑元续提出了警告,然后他就给郑元续支了一个招——
更换刊名毕竟是一件大事情,必须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推广。所以我觉得你们可以在《读者文摘》上举办征名活动,在读者中征集新的杂志名称和刊徽,积极调动读者们的热情和积极性,然后等几个月或者是半年,就可以从读者的意见中挑选新的刊名和会徽,这样就能顺利的过度过去。
相信征名启示的通知发出后,会有读者不理解,会有责骂和抗议,可是这是为了更加光明的未来,是短暂的阵痛,之后的希望和曙光才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