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商演义-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于大商(政权)的来源,总结起来有四说。唐,宋时有西来说。近代的学者则分别地提出了南来说(河淮,湖北),东来说(山东,河北),北来说(渤海岸,红山文化)。
西来说
这一说是说商政权在渭河。这是因为已经建立起来伊洛中心的周人传说自己的祖先兴起于渭河,汉唐时代的古都西安也在渭河,于是在渭河寻找商起源。这个说延续到唐宋时认为殷也是来自渭河。唐,宋学者对史记作注解。史记&;#8226;殷本纪有三条注解说到渭河商:
“商国在太华之阳,今上洛商是也。尧封契于商,即诗经商颂:有戎方降,帝立子生商。”(太华之阳,陕西华山的南坡)。
“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
“故城在渭州华城县,东北八十里,盖子姓之别邑。”
奇怪,商怎么跑到陕西去了?查一下地图,果然,有几个地名与商有关。有一个商县,还有一个商南。这两个地方已经是秦岭的“山里”。
对商的认识,知道有商是从周人开始。周人说,他们的祖先灭了商。我们考察春秋文化,发现,春秋时代的古文化全部出自商时期。没有别一个时期。史记为商做传,叫做殷本纪,殷也是商。说商在渭河,是因为商到达了陕西,而且,这一支商人留在了那里。如果不是唐,宋人的注解,商向西开发的历史也就不能为后人知道。殷衰落以后,古河道大商的后代成为了周政权的依附氏族。商是周时代对大商后代的通称。商人聚居的地方称作商国。商人作诗称祖先为大商。
考古说,龙山文化向西到达了渭河的中游,有了对商的讨论,知道,在龙山时代有能力到达渭河,并且带了龙山文化的是古河道的大商氏族。
说商人到达了陕西,还可以从陕西的角度来考察。读者知道,历史上的大政权从商连续下来的是周,秦,汉。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很短只有十五年。可是秦人的历史却很长,据史记,早到恶来时。恶来是舜的一个臣。从恶来到秦亡不少于二千年。这些是传说不足为凭。
秦使用汉语,秦的谱很短,从公元前七百年以后才有谱。秦在陕西,汉语流传到陕西的时间,如果不考虑商人向西开发,不能早于周建国,不能早于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可是实际上早到公元前三千年与商地已经有了沟通(少昊神话)。不管秦史怎样的扑朔迷离,可以肯定,秦人是一支古汉语氏族。秦人从哪里得到的古汉语?须知,比秦更东方的西戎,犬戎都不是古汉语人口。
有了上面的种种考虑,秦人放弃自己的母语方言,接受大商人的传递,使用古汉语,因为语言的关系,秦人拒绝同非汉语氏族沟通(大约是匈奴人的祖先)。从中原的角度,伊洛,殷地,安阳不关心,不记得在西方有一批海外赤子。但是秦人却对中原息息相关。从商祖先契氏族人到达渭河算起到秦统一六国,这二千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不知多少风风雨雨。契氏族与渭河的土著汇合起来秦人。从这个角度讲契氏族的后代终于回到了中原,从周人的手中夺回了祖先的基业。
南来说
这一说是受到了考古的启发。考古发现了公元前二千八百年以后在今天的湖北随州地区有一个屈家岭文化。屈家岭人进入了河南,并且达到了黄河边。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认识到远古时有人从秦岭南到过秦岭北。这些确知的人口,使得有人想像是商人的起源。
北来说
北指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这个说认为红山文化极其发达,并且有西向的趋势。特别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将商的人文情况与夏家店文化的人文情况相比较,具有相似性。并且,认为商政权的时间接续在夏家店以后。夏家店文化对北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公元前三千年,红山文化结束,在以后的千余年间,西辽河地区没有遗址出土,不知道西辽河地区发生了什么事情。公元前二千年,突然有遗址出土。出土的遗址叫做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时间是公元前二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四百年。这个时间正是殷的政权时期。将夏家店人放到殷的范围探索,是因为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渤海岸与安阳两个地区间存在着时疏时密的联系。
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在东至辽宁西部,西到京,津,张家口以东。遗址二千余处,差不多与现在的村落密度相等,以赤峰地区为密集。
陶器的制作出现了轮制,陶器表面多经过磨光,光滑明亮。大量的彩绘陶器用红,白二种颜料画在烧制后的陶器上,鲜艳夺目。花纹以卷曲的线条构成连续的单元。这种图案风格与商,周的青铜器纹饰十分连续。
遗址有很多牛,羊,猪,狗和鹿科动物的骨骼。猪和狗的数量多。许多遗址发现卜骨。村落的四周多用石块垒起墙。房屋用土坯,室内有炕。墓葬与龙山文化相似。男性墓中随葬石斧和石绒,女性墓多随葬纺轮。青铜礼器的出土引人注目。发现了不少小型的青铜器。几件大器内,外范的定位方法与商器的通常方法不同,铸造工艺原始。
关于夏家店人的消息,在商的记载中留下了孤竹,貊,朝鲜几个名字。可知在殷时与渤海岸还有相通的语言,殷衰落了,夏家店遗址也消失了。商周时匈奴人兴起。以后,渤海岸的消息就一点也没有了。
史记&;#8226;宋微子世家说,周武王灭殷后,访问了殷亡族萁子,把萁子封为朝鲜王。
上面的资料告诉我们商灭亡的准确时间,既然夏家店下层文化存在到公元前一千四百年那么商的时间应该在这个时间以前。就是说,殷灭亡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一千四百年以前。
赤峰与殷是怎样的关系呢?
赤峰与殷的关系特殊,不是氏族关系,而是巫祠关系。在赤峰人看来,安阳是一个巫祠圣地,安阳便接受赤峰人的朝拜。两者的连接是巫祠的连接。不但安阳同赤峰的关系这样,而且安阳同古河道,同古城,同伊洛的关系也是这样。这便是大商社会,殷政权的结构。
关于安阳与赤峰的关系,记载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山海经是巫祠档案的汇集。安阳与赤峰的关系只有巫祠才能知道,才能记录入档。
山海经&;#8226;海内西经
东胡在大泽东。夷人在东胡东。(大泽,指今天的渤海)
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灭之。(汉,似辽字误)
山海经&;#8226;海内北经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山海经&;#8226;海内经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
上面的记载,在今天属于“外交事物”。在殷时,由巫祠来做。到了周时,这些国外关系都消失了。周的巫祠整理文字时,便出现了较多的误差。
安阳与赤峰语言不同,又存在着超出一般的沟通。长时间里人们感到迷惑不解,有人说商起源于赤峰,又有人说赤峰是商的方国。这二种认识都没有找到准确的依据。在戎狄人时代,太行方言与赤峰语言是相通的。在这个基础上,在后来的发展中安阳发育成为巫祠中心,便发生了朝鲜,燕,孤竹,貊等向安阳的朝拜。这些氏族中心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
东来说
东来说前文已经说到,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考古的误导。根据考古的报道,形成这样的认识,龙山文化产生(起源)于山东,在仰韶文化向东扩散的同时或稍后,龙山文化向西扩展。因为这个总趋势,认为殷政权为龙山人所建,夏政权为仰韶人所建。东来说十分诱人。这一说能够将北从渤海南到大江的大片土地上的远古人集合到山东,然后,通过商这一个环节,产生出中原的商文化(和商政权),这样就完满的解释了中原文化(古中华)的形成过程。这一说提出之后,没有找到多少证据,近年来逐渐消沉。
关于商起源,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各说似乎有道理又似乎证据不足。
本演义从考古,语言(文字),地理变迁几个方面提出了商的太行起源说。商的中心在安阳,安阳在太行山的南端。在几千年的岁月中,太行人向南移徙。随着古河道的形成,太行人进入古河道。太行人向东,向南,向西,扩展了大片的领地。安阳中心起源于漳河,得到了古河道人工生产的支持。留在安阳的太行人建设了殷政权。这是一个十分清晰的历史过程。本演义的太行起源说找到了确切的根据,下回分说。
吉普赛人 古书山海经
吉普赛人
有一支过着部落生活的民族,叫作吉普赛人。吉普赛人流浪游走的方式,分布在欧洲,美洲的许多地方,没有固定的住地。在俄国境内的吉普赛人又称作茨冈人。在很长时间里人们不知道这一支民族的起源来历,不知道这种流浪的生活方式怎么形成。于是,深入了解这支民族就成了一道历史之谜。吉普赛之谜终于解开了,是通过语言这把钥匙解开的。
语言学家从对吉普赛的语言入手,通过分析,比较,终于确定:吉普赛语属于印欧语系新印度语族的一支语言,这支语言起源于10世纪的印度西北部。再查一下历史,果然,有一支民族从印度迁徙出来。
这是一个著名的寻找民族起源的事例。本演义从古书中找到了商起源。
古书山海经
依据考古资料探索了大商的起源人口是太行人。但是,这只是推测,就象起源诸说猜测商起源一样。考古的资料只是一些遗址,它可能显示始族人迁徙的方向,但是,遗址并不能准确告诉我们它的主人是谁。如果说起源诸说不能确定商起源,本演义的推测也不能确定商起源。怎么办呢?作者想到了可能从语言揭示出来商起源。
语言这个东西具有极强的记录历史的能力。对于历史的记录,它甚至比考古更可靠,(请读者参照“远古中华第3集”)。
本演义从一部古书找到了对商起源清楚的记载。从古书的记载知道了太行人确确实实是大商祖先。这部古书就是山海经。山海经是怎样一部书呢?
原来,从磁山人时期就有了“巫宣讲”。磁山人时代还是始族时代,宣讲的巫叫作始族巫。始族巫的宣讲叫作史诗。始族巫宣讲史诗。始族史诗被一代一代的宣讲,宣讲了2千年,传到了巫祠时代。公元前4千年,始族时代结束,开始了始族时代向氏族时代的转变。这个时期,始族巫从始族中独立出来,巫祠普遍建立起来,成为了氏族时代的社会中心。巫祠收集和整理始族史诗的资料。在古河道地区,“古汉语氏族”形成起来。公元前3千年以后,古汉语氏族的巫祠开始了一项称得上“世界奇迹”的工程。这个工程就是对始族史诗的广泛收集和整理。这项工程的结果就是流传到今天的古书山海经。
关于大商祖先,记载在“北次三经”。山海经的北次三经是距今6千年的古人对(巫祠)遗址的记录。
距今6千年,那是怎样的时代?大商祖先在人工生产以前的始族时代。每天,除了哺育的母亲,工匠和必要的看守住地的人员,始族人都走出住地,去捡拾可以吃的食物,然后,再带一些回来。这采回来的食物供给母亲们。始族人没有多少贮存的食物,就是冬天也要外出采食(或者冬眠),就是在这样的能力下,流传下来了这一部资料。公元前4千年,那是成千上万个始族林立的时代,那是成千上万的方言的时代。当成千上万的方言史诗汇合在一部书中,这部书就是一幅“方言分布图”。
距今6千年的始族方言翻译成古汉语,今天看来仍然象外国话。唯有商祖先方言保留古汉语的发音,而且,在古书中保留在“唯一的”一块地区。这唯一的地区就是太行山:从漳河到卫河,这样,就找到了商祖先的地区。
北次三经一共46山,也就是46个巫祠(或者叫作文化中心)的遗址。这46个巫祠分布在沁水地区,卫河地区,漳河地区,滹沱河地区,桑干河地区和西辽河地区。前文已经讲述,生存在沁水地区的是芮城人后代。北次,这是从古河道角度对地域的划分。从古河道(黄河)看,北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和山西。
资料源自大商祖先的讲述,从起源史诗开始一代一代的口头流传。祖先的讲述在距今8千年有村落的时候就开始了。山海经分作山经,海经和荒经3个部分。山经部分在公元前4千年截止,晚不过公元前3500年。对资料的收集和汇总的过程在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的千年时间里完成。
资料在汇总以后又经过了长时间的流传和多次的整理。山经资料以画和文字的形式在巫祠(的墙壁)保存,文字的书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出现。但是,那个时候的书只是供宣讲,帮助记忆的提纲,就象古书春秋,尚书那样,还不是今天的文字。今天的文字是周春秋时期的巫祠继续宣讲和整理,才渐渐的通俗和口语化。
公元前4千年,专业的巫祠建立起来。专业的巫从事以下几项活动:
对始族史诗的宣讲。这是从始族巫接续下来的活动。
主持祭祀。祭祀仪式往往与宣讲配合进行。祭祀辞和宣讲词保留在山经里。
组织*。这是始族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始族人的*有歌舞*和性*两类。在歌舞*上,由人扮演动物歌舞表演。这是始族对动物的崇拜。这方面的内容也记录在资料里。性*是始族人重要的婚配生活。性*的内容在诗经里能够看到。
建房屋。在巫祠的房屋里有绘画和塑像。绘画和塑像取材于动物崇拜的歌舞形象。
山经资料记录了上面的巫祠活动。
公元前4千年以后,在黄河和渭河,巫祠普遍建立起来,巫祠的活动久盛不衰。山经的资料这样收集和流传。随着巫祠活动的扩大,出现了中心巫祠。以巫祠为中心,为纽带的新的关系,氏族关系出现了。氏族关系代替了始族关系。始族时代结束了,记录始族文化的山经资料在这个时间截止。在巫祠里,山经资料以绘画,塑像和巫宣讲的形式保存和流传。我们能够想象,巫文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山经资料也就越丰富。象北次三经汇总起来46个巫祠的资料。
北次三经是巫文化发达地区,在公元前3500年资料汇总已经开始。
在今天当作资料的山经,是古人画在墙上的画和塑像。这些画象配合巫的宣讲供氏族人拜祭。在今天,有宗教的殿堂,有文化的展览,有历史的博物馆。在山经时代,巫祠就是这样的展厅,巫以绘画和塑像展示文化,展示生活,讲述历史。上面说到,古书山海经是方言时代祖先的讲述,在今天阅读困难需要翻译需要解读。在读原文以前先取1小段试读一下,希望读者感兴趣。下面以归山为例:
(原文):
“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 )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军(马旁),善还,其名自叫。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贲(鸟旁),是善惊,其名自叫。”
(归巫祠,上面有金玉,下面有碧玉,有一只象羊的四角动物,马尾,猪脚,正在叫:“军……”军一边叫一边将头扭向巫祠。有一只鸟白身子,红尾巴,一边叫:“奔……”一边起飞。)
看,这是一幅画:巫祠在中心。巫祠的南面和北面画了玉和石。巫祠的旁边一只动物向巫祠看,一只鸟正在起飞。
从这一篇资料能够想象到,当年资料的收集者收集到这一幅画,并且配着文字,记录在北次三经。是的,这是一幅画,用文字记录的画。现在,我们继续探索,问几个为什么。这幅画从哪里得到?是谁,什么时间画了这幅画?为什么画这幅画?经过这一番的探索就不难明白,这是用画对一个巫祠遗址的记录。这个遗址就是归(山)巫祠。不是这样吗?在巫祠的的两边各有一堆废墟,那是倒塌了的巫祠墙壁,被解说为金玉 碧玉。在巫祠里残存两座栩栩如生的塑像。一座塑像是一支四角的动物,被解说为象羊,善还。一座塑像是一只鸟,振翅欲飞,被解说为善惊。
是的,被书作者排在其首的归山是一座巫祠的遗址。北次三经就这样记录了46座巫祠遗址。
好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事情的经过吧:
一座巫祠,巫祠里供奉着动物神。动物神有兽神也有鸟神。这是动物崇拜时期,公元前4千年。这是一座著名的巫祠,始族人在这里祭祀和*,不然的话就不会当作资料收集。大约千年的时间,(始族人迁徙),这座巫祠废弃了,倒塌了。又过了几百年(不会再长,不然的话,塑像也要消失),就是公元前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