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游方记-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长城成为现代中国的骄傲和象征,举世公认。作为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它也像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样,只能说明过去,表明“我的祖先比你强”。这种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能起什么作用了。长城是一个客观存在。它在国人心目中的伟大和崇高与否,和能否从太空看到,没有必然的关系。过多地纠缠于这种无谓的论争,怕是会贻笑大方的。与其如此,倒不如老老实实做好长城的旅游开发,造福于民,使之可以泽被后世,乃至万世。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周庄减商味
1984年,上海画家陈逸飞描绘“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在美国哈默画廊展出,引起轰动。同年11月,“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这幅画高价买下,作为礼物送给了*。1985年,这幅画又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故乡的回忆》演绎了太多的故事。受益者,除了画家本人,另一个就是油画的题材所在地周庄——位于江苏省昆山市的一个具有900余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知道周庄,是很早的事了。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每天都上演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图”的景致,从80年代末起,就一直为我所神往,只是一直无缘得去。有好几次已经到了苏州,又因各种原因,终与周庄擦肩而过。商店摊点密布第一次去周庄,是在2001年的4月,天还乍暖还寒。一行人兴冲冲沿南北市河东岸,经双桥、张厅、富安桥、沈厅,然后坐“摇快船”到全功桥,之后又在西岸河边的酒家喝“白酒”,吃“虾糟”。真正留下印象的是,沿南北市河以及银子两边,全是密布的商店和摊点,把一个原本灰色偏暗的江南水镇,弄足了现代商业气息,俗气得很。后来一次是陪我北京的老师朱维民先生游览。他是油画家,兴趣完全在那些破落但原汁原味的古宅院里,对那些早已装饰一新的“沈厅”、“张52 周庄的河道及街景 图片由周显波提供厅”之类,反倒只是匆匆走过,不屑一顾,更别说满街的商铺了。前不久又去了一次,也是陪友人。一到镇门口,就碰到了穿制服的管理人员,要求买门票,每位60元。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事。问当地人,到底进村的门票有没有规定,都说不清楚,有的说要收,有的又说不收。有意思的是,凭记者证倒可以免票。沈厅与万山蹄朋友中有人点名要吃万山蹄,不仅现吃,还要打包带回去几只。周庄镇上售卖万山蹄的店铺随处可见,以至于街头都能闻着万山蹄的肉香。万山蹄据说是江南巨富沈万山家招待贵宾的必备菜,以肥瘦适中的猪后腿为原料,加入调好的配料,加水放入大沙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或蒸焖而成,肉质酥烂,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甜咸相宜。大名鼎鼎的沈万山,是元末明初人。他“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而一跃成为巨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为沈万山父子之功”。任职苏南某民营企业企划部的友人在酒桌上向媒体介绍周庄的时候,提到沈万山,说他是江南巨富。席间一位颇有经营头脑的媒体朋友马上接话:“能不能介绍我们认识一下,我们给他宣传一下,搞它一个整版!”全场爆笑。沈万山当时富甲一方,有据可查。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修城,其中洪武门到水西门一段工程,占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即为沈万山捐资筑建。他“还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两千锭,黄金100公斤,甲士10人,甲马10匹”,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1654楹,酒楼4座。周庄现存的“沈厅”,有7进5门楼,大小100多间房屋,占地2000多平方米,为沈万山后裔沈本仁于53售卖的“万山蹄” 图片由周显波提供沈厅 图片由周显波提供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古旧建筑一夜消失在周庄,以沈万山命名的还有“万山糕”,为镇上邹氏家族之公茂茶方 食作坊所做,因其邻沈万山常大批订购赠送和招待亲友而得名。“靠山吃山”,此之谓也。周庄吃定了沈万山,而周庄人也吃定了周庄。于是,成名之后的周庄,满眼所见,尽是一家接一家的各类饭店、万山蹄售卖店、茶水店,以及兜售旅游景点都大同小异且档次低劣的纪念品。周庄自己所做的调查显示,除了饭店、万山蹄售卖店之外,仅丝绸店就有278家,而大部分经营户是在2002年兴起的。近百座古朴典雅的明清宅以及横卧在水巷之上的14座石拱桥,完全密布的商店 图片由周显波提供54 被现代商业氛围所笼罩,反倒成了一种不相称的点缀——好端端的一幅水墨画,就这么被涂污了。连周庄镇古镇保护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也在抱怨:只有平方公里的小镇,挤满了600多家注册商户。不仅如此,不少居民为开店不惜拆墙除瓦,有时,一晚上一幢古民居就消失了……过多过滥的商业店肆严重糟蹋着古镇独有的文化原生态。发展经济顾及文化周庄在商业、旅游繁荣的背后,潜藏着的危机,已是四伏。因为周庄的效应,周边的同里、直也成了旅游景点。去过的朋友告诉我,那里一样有“小桥流水人家”,比周庄的感觉还要好,特别是古朴清纯,没有那么浓厚的商业气息。可喜的是,周庄“为进一步弘扬古镇优秀的历史文化,更多地展现水乡文化特色,减少古镇区商业氛围”,开始了“减商运动”。去年6月,周庄政府部门向各居委、个体工商户、房屋出租户、经营业主及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限制周庄古镇区经营真丝类商品的通知》,决定在古镇区停止新批、新开各类饭店、万山蹄售卖店、茶水店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制古镇区经营各类真丝类商品。政府考虑从公房出租户入手,先让建设管理所要求其下属的25户真丝经营户转行或歇业。其实,周庄镇类似这次精减丝绸户的措施近几年来一直在艰难地进行着。有媒体报道,周庄将用2到3年的时间,迁走古镇区60%的商店,使周庄少一点商业气息,多一点古镇风貌。有人把周庄的“减商运动”,看做是当地政府从过去更多地着眼于国民生产总值转向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转变,“既开拓财富之源,也开创文化之源;既绘制经济蓝图,也绘制文化蓝图”,这是很让人欣慰的。旅游商业开发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乃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开展“减商运动”的风景名胜地,岂止周庄一家?!
  

名胜古迹的忧虑
越是有名的风景名胜,现在越是不敢去了。湘西的张家界,第一次去是在1993年的夏天,一大帮同事一起,从长沙一路逛过去。那一次,张家界给我留下的印象美极了。2001年夏天,我再次去,走的和上次一样的路线,可张家界给我的美好印象再也找不到了。湖南韶山冲的那一组茅草屋,在80年代以前,内地人都熟悉的,它那乌黑的草屋顶和黄色的泥墙壁,掩映在葱茏的山色之间,远远望去,四周浑然一体,带明显地域特色的建筑样式和色彩搭配,展现的是一种和谐的美。同样是湖南,在张家界,这类老房子依然随处可见,虽多已破败,但它们早已成为这块地、这片树林、这座山的一部分,难分彼此,无法割裂了。自然风景不再自然可是,这次在张家界,看到更多的是钢筋水泥的楼房,外墙的颜色不是灰就是白,有的还贴了浅色的瓷砖,和周围环境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得它们老远就能让人看得分明。这些不是餐馆就是旅店的建筑,扎眼得很,可惜它们建在一处世界自然遗产的风景上,抢了不该抢的镜头。当地的导游很骄傲地介绍说,张家界市现有多少万人口,下一步准备增加到多少万;这里要建一条什么街,那里将建一条什么街……听她自豪地勾画张家界的美好蓝图,我心里反而沉重起来。新中国成立前,湘西就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那里的大多数人的生活并无多少改变。后来有两件事,打破了湘西的沉寂:一是张家界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及随后又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因而门庭若市;一是作家沈从文和他的作品,使凤凰边城走向世界。国际国内的人们成群结队地向这里开进之后,当地人的银包也慢慢鼓起来了,拆了旧房盖新房不说,还有无数高楼平地起。几年之后,“旧貌变新颜”了。应该说,张家界比过去显得大多了,高楼新楼也多56 多了,甚至颇具现代气息。可正是有了这些,它的自然风景,就不再自然了。我真有些后悔了,不该又一次去张家界的。慕名去风景名胜后大失所望而后悔,这种感受,于我来说,当然不是第一次了。早几年就听说周庄不错,于是去了,结果看到的是一个喧闹嘈杂的小集镇,虽然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架子还在,却找不到一点宁静和温馨;后来有人告知周庄附近的同里,如何如何比周庄要原汁原味,要更水乡一些,我至今还是有些犹豫——不去吧,怕将来后悔;去吧,怕更后悔——如今,每每再要动去什么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旅游的念头的时候,我总处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就像要去见自己心仪已久的梦中情人或是久未谋面的初恋情人,总担心她们物是人非,甚至面目全非!旅游开发的悲哀从张家界回港后不久,听说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对张家界有关当局发出警告:景区内的“垃圾建筑”太多,破坏了景区的和谐,限期整治,否则将采取措施处理直至取消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类似的问题,好像不仅仅出现在张家界。内地被正式确认为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有26处之多。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苦了一些人,也富了一些人,同时困扰着更多的人——道理人人都懂,法规条例也有,可囿于眼前利益,这对矛盾至今还在没完没了地较着劲。不久前,媒体报道说,世界建筑物基金会(WHF)在美国纽约公布的2002年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址目录中,中国云南剑川县沙溪寺登街区因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而入选。据说,寺登街区的建筑群为典型的白族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建筑,狭长幽深的街面全用红砂石铺砌,石板上足迹斑斑,足以见证茶马古道上小镇的辉煌历史。寺登街周围有春秋至汉代时期的古墓群,段家登古戏台等十几座罕见的乡村古戏台和茶马古道石桥等古迹。被确认为“濒危”,也算是出了名,但到底是值得高兴还是悲哀?我一下子糊涂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消息一公布,动心的人不会少,开发的、旅游的等等,可能就要如蝗虫般地杀将过去了。我不禁有些担心起来,怕它们因出名反倒又毁了它们。
  

俄罗斯的面纱
“苏联老大哥”,这亲切的称谓,至今仍深深印在中国人的心底,尽管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苏即已交恶,尽管从90年代初苏联就已不复存在——苏联对当代中国的影响,现在仍然无法估量。8月初,友人相约而成俄罗斯之行,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看着那些沙俄时代精美辉煌至今仍散发着魅力和活力的广场、教堂、宫殿、花园、街道……感慨良多。沙皇夏宫 2006年8月12日摄58 克里姆林宫的正门和勃列日列夫时代修建的大会堂 2006年8月14日摄文化巨人 经济初起步历史上,能够涌现出那么多世界顶级的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的民族,一定是优秀的民族。托尔斯泰、普希金、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斯坦尼夫拉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不仅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傲,也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对他们大都耳熟能详。苏联解体至今,意识形态在俄罗斯已被彻底淡化,但仍隐约可见中国的身影。中国改革开放比苏联起步早,计划经济的一些影子,在中国退化得快,但残留的旧体制阴影在俄罗斯似乎比中国要深。从抵达莫斯科机场入关,到旅游景点、商店、饭店、出租车,从服务设施到服务意识,一如80年代以前的中国,陈旧而薄弱,效率低也不规范。从首都机场出关或入关,顶多也就一个小时;从俄罗斯机场出关或入关,我们花了两个半小时还多。导游说,你们这已经算快的了!59走进著名的莫斯科红场,确实感觉不到如天安门广场那样的宽阔和气派。经常陪团去俄罗斯的中国导游告诉我:要讲排场,还是咱中国人厉害啊!浮光掠影看过莫斯科的中国游客,常常感到俄国不外如是,仿佛俄罗斯的许多还不如中国。方 其实,俄罗斯作为国家的诸多优势、民生状况以及潜藏的巨大能量,仍然是中国目前无法比拟的。多生孩子的“英雄母亲”俄罗斯是真正意义上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几乎是中国的两倍,居世界之首。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自给程度高。据俄政府公布的资料,石油探明储量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13%;森林覆盖面积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强,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核能发电量为1310亿千瓦/小时,核电占俄电力的10%;煤蕴藏量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别说中国,世界任何一国也无可匹敌。莫斯科红场 2006年8月10日摄红场列宁墓外景 2006年8月10日摄60 克里姆林宫中俄罗斯总统办公楼,当时的导游说,普京总统就在此办公 2006年8月14日摄俄罗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人口问题,但情况和中国人口过多、强力实行计划生育完全相反。根据2005年12月的统计结果,俄人口总数为亿,男女比例为1:,2005年的人口比上年减少了68万人。俄罗斯不得不采取措施,降低人口死亡率,制定有效的移民政策,提高生育率;大幅度提高对妇女生育的财政补贴,将生一个孩子每月的补贴由700卢布(1美元约合27卢布)提高到1500卢布,生第二个孩子的补贴提高到3000卢布,对多生孩子的“英雄母亲”,其补贴和奖励,更是不遗余力、不惜代价。自然资源优势如此明显,又不存在人口多的压力,日子自然要好过得多。难怪俄罗斯导游说:俄罗斯人无论干什么,口头禅总是“别着急,慢慢来”。他们夸口:光卖石油,就够俄罗斯过100年;卖天然气,又可过100年;卖森林,又过100年;最后卖女人,还可过100年!让人羡慕的还有俄罗斯的社会保障:公民医疗全由政府负担;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全由政府承担。据说,莫斯科的人均月收入在9000人民币左右,没有医疗和教育这两个后顾之忧,生活的安逸和放松,从俄罗斯人的脸上,已可看出几分——“老大哥”毕竟还是老大哥。61从宫殿广场拍摄的冬宫 2006年8月13日摄圣彼得堡:闻所未闻的故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中国的演唱者和听众一定比俄罗斯多。有关此歌曲诞生的过程,国内一般认同翻译此歌的翻译家薛范的介绍,大致经过是:1956年,当时苏联正举行全国运动会,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电影厂邀请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为影片配乐。作曲家与诗人马都索夫斯基合作为影片写了4首插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便是其中的一首。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歌词作家,他所作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出色地描绘了俄罗斯大自然内在的淳朴的美;歌曲中年轻人真诚激动的心声、萌生的爱情和黎明前依依惜别之情都和这大自然的美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那富有魅力的、水晶般剔透的旋律又支持和发展了诗歌形象,仿佛就是从俄罗斯大自然本身诞生出来的。据马都索夫斯基回忆:当初这首歌拿去录音时,电影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并不满意,毫不客气地对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62 叶卡捷琳娜花园 2006年8月12日摄平庸得很。真没想到您这样一位著名作曲家会写出这种东西来。”一盆冷水浇得作曲家垂头丧气。不过影片上映后,歌曲还是受到年轻人的欢迎。第二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一举夺得金奖。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是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登上列车,告别莫斯科的。可是,在圣彼得堡,俄罗斯导游告诉我们:这首歌的歌词本来是《你我永不忘圣彼得堡郊外的晚上》,发表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找到作者质问:圣彼得堡涅瓦大街夜景 2006年8月12日摄涅瓦河畔的婚礼 2006年8月13日摄打在冬宫的什么部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