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游方记-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威海卫城以外的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租借地,当时区内人口约为12万。1901年7月24日,英国颁布确定威海卫政制结构及运行方式的宪法性文件《一九○一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确立了威海卫的基本政治制度。英租时期,英国先后向威海派驻7任行政长官。1902年5月,港英政府辅政司兼华民政务司骆克·哈特受英王委派出任威40 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有“洋儒生”之称的骆克·哈特,对中国传统文化达到迷恋的程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通。他毫不费力地将香港的那套法律制度和管理模式照办到威海。他一向主张“在英国的统治下尽力维持旧中国的现状”,因此,骆克·哈特建立的殖民统治体制,相当成功地把威海卫旧有体制完好地保留下来。庄士敦是另一位在威海卫殖民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1898年考入英国殖民地部后,作为见习生派往香港,很快得到升迁,先后任辅政司助理和港督卜力的私人秘书。1904年,经骆克·哈特力荐,他被派往威海卫,先后任华务司、正华务司和南区行政长官。庄士敦具有相当深厚的东方学研究功底,对中国的政治、文学和风土人情极为稔熟,对儒、道、墨、释和天文地理、唐宋诗词也有相当的研究。共同的爱好,使他和骆克·哈特相知相近,成为终生好友。之后的1919年2月,庄士敦获邀赴北京担任逊帝溥仪的老师。1927年,庄士敦重回威海卫出任行政长官,直至1930年10月1日代表英国政府参加威海卫归还仪式后回国。很显然,两人在香港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应该让他们在威海卫有更大的施展抱负。“第二香港”的梦想落空1902年,《泰晤士报》的评论41华勇营旧址 2008年8月17日摄英军修建的水塔,如今已废弃 2008年8月17日摄方 英租时期刘公岛上最繁华的街道,如今两旁的房屋为英国人建筑,如今为海军军营 2008年8月17日摄英海军舰队司令避暑别墅旧址 2008年8月17日摄说:“如同香港是华南商业中心一样,威海卫在未来成为华北的商业中心绝不是不可能的。”英国对香港的开发,从一开始就处心积虑、上下齐心。对威海则不同,英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并不打算在威海做大规模和长期的开发。原因也许就在租期上。对香港来说,港岛和九龙从一开始就是“割让”,即使是新界,也有99年的租期,无论是从战略还是商业的角度,都有相当充分的开发空间。而威海卫的“租期与俄占旅大之期相同”,并无具体的期限。租期不稳,正是英国政府拒绝作出保证的问题。政府不愿投资,商人不敢投资,于是,无论是骆克·哈特还是庄士敦,尽管作了极大的努力,但英国政府确定的“以最低的成本管制威海卫”政策,使之收效甚微,也让他们有些心灰意冷。即使是那些欲投资威海又不甘心的洋商们联名上书英国殖民当局,得到的答复令他们仅有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英国政府不应该对假定事件进行讨论,但是无论发生什么意外情况,都不可能对在威海投资的企业或个人进行赔偿。把威海卫打造成“第二香港”的梦想,终于还是落空了。英租遗迹未开发在香港,东西向平行的庄士敦道和骆克道,在繁华的港岛湾仔,至今仍占尽*。但在威海的市面上,除了几处军事遗迹,已经很难找到殖民的痕迹,尽管原本也不多。即使是庄士敦和骆克·哈特,这两位在英租威海卫时期的赫赫风光,也早被雨打风吹去了。42 在市区,我想去看看后来改为军营的华民事务司署和华勇营旧址,就费了很多周折。因为是军事用地,一般不让参观。车进去后,两位军官热情过来介绍情况,其实他们换防不久,对这些老建筑并不了解。只是说,房子基本保持原貌,结构未动,现在改做团史馆和官兵生活用房,将近百年了,依然很牢固。司署面海,与刘公岛正对,原先前面没有建筑,视野相当开阔。看着华勇营房屋尖顶上镶嵌的五角星,我问是否原来就有。一军官肯定地说,是,原来就有;另一军官则怯生生地告诉我,好像原来是个钟表。我猜测也应该是钟表才合理。后查看威海老照片,果然是个大钟表。我和陪同的人发感慨:威海是个旅游城市,英租这段历史是个很大的卖点。这些旧址完全可以开发出来,弄成旅游景点啊。北洋水师机器局、屯煤所旧址 2008年8月17日摄北洋水师驻防刘公岛,清政府在此设有“海军公所”2008年8月17日摄从刘公岛看威海市区 2008年8月17日摄对方也有同感。但他告诉我:这些旧址幸亏老早就被军队占用,才可能幸存至今;可现在这些都是军产,要协调交给地方,需通过中央军委,难度很大。而且,这些地方现在都处市中心位置,寸金寸土,光地皮就很贵的。陪同的人补充说,威海市区和刘公岛上现在仅存的几处英租时期的房屋旧址,大体都是这个情况。一部分军队仍在使用,一部分则完全弃置荒废,方 相当可惜。威海卫也有“九龙城寨”让我惊奇的是,英租威海卫居然也有一个城中之城,如同香港当年的九龙城寨。这就是威海卫城。根据《租威海卫专条》,英国的租界范围不包括威海卫城。地处租借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卫城,面积只有平方公里,初期人口不足2000人,作为文登县的一部分,仍归中国管辖。英国并未强行占有卫城,但在讨论威海卫权力移交之初,即提出卫城里行政官员的任免,必须事先征得英方同意。虽未被采纳,但每任巡检或办事委员上任之时,都先到殖民政府报到;1900年开始,殖民政府对在城内任职的主要官员,每月发放40元津贴。有了这些“君子协定”后,一直倒也相安无事。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管制方式,使
得威海卫城与香港九龙城寨的状况和
名声,差不许多。
英租之后,威海城区的商贸发展中心由城里移至爱得华码头,城里的生意大部分迁至城外。卫城萧条之后,烟馆林立,暗娼遍地,赌场比比皆是,治安一片混乱,被英国人称为“罪恶的魔窟”,和九龙城寨一样,一直为殖民当局所憷头——这仅仅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有某种故意? 回归之后,九龙城寨被改造成九龙城公园,而威海卫城在其后的城市改造中,已经完全看不见原貌了。44 打捞“济远”舰后出水的克鲁伯大炮 2008年8月17日摄威海明天会更好站在九龙半岛尖沙咀由北向南眺望香港岛的繁华,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所谓香港,精华尽在香港岛上。威海则正好相反,站在刘公岛上由东向西看威海市区的景致,也别有情趣——繁华在市区,留给刘公岛的更多的是历史。同样位于半岛上,威海的魅力在于它的静谧与安逸,香港则在于其躁动与活力。在我看来,这一静一动,都一样让人倾心。有趣的是,同在7月1日这一天,1898年,中英《租威海卫专条》签订;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香港回归时,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香港明天会更好。1930年10月1日威海卫回归后,威海卫管理公署在当时的三角花园建有“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公园南门两边的楹联写的是“遵循先觉路 灌溉自由花”——不知这两句为何人所作,它要表达的仅仅是一种决心和向往吗?或许也是在指明一种方向,威海明天会更好的方向。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边城故事
在内地,开赌场本来是禁止的,但偶尔也有例外。1998年,我去云南边陲一座美丽的边城。晚上,市委书记、市长请我们一行人吃饭,席间,一人推开我们包房的门,站在门口,用很漠然的目光扫遍全屋,留下一句“哦,你们在吃饭”,便转身自顾自走了。看他那衣着、口音和做派,定是当地人无疑。我很惊诧:市里的主要领导在这儿坐着,他居然敢随便开门进来,且爱搭不理的,如此放肆,根本不把领导放在眼里;更奇怪的是,领导们也都很木然,仿佛根本没刚才这个人、这回事似的!后来,友人悄悄给我道出了个中原因。那位闯进来的“莽汉”,是当地的“赌王”,是个退伍军人,曾在派出所干过几年合同制民警,后下海。他当时并无什么本钱,但脑瓜子灵光,先想方设法打通关节,找到贷款,然后用其中的大部分再去打通关节、再贷款;如此反复之后,贷款也从最初的几十万到了上亿元。于是他在边城建宾馆、开赌场,好不热闹,当然还办了一些其他实体。他既不是省油的灯,也不会是安分守己的人,经营之中,违法的勾当自然不少。政法部门要处理他,金融部门也找他追贷款,他则明确告知,钱所剩无多,命有一条,要抓就抓。结果,金融部门帮他出面求情,不让抓人,只要他活着,干什么都行;上上下下的领导也出面给各方打招呼,要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尽可能提供方便。46 五星级的瑞丽景成大酒店外景 崔佳摄据说,边城里原有七八家赌场,但真正始终能正常营业的,只此一家。到了这个份上,自然谁也不敢惹他了,而他也不再把谁看在眼里。但他也不是完全没有顾忌。听说有中央来的记者,他便让赌场停业一天,晚上到我们吃饭处,只是想验证一下——他怕记者,特别是中央来的记者,一旦曝光,局面不好收拾的。友人进一步说,在这里,很多开小店的、做小买卖的,不少都是有来头的。好多过去都是内地的大小领导和老板,因为在此豪赌,输得不名一钱,无脸回去,也不敢回去,只好在此落脚。友人带我认识了一家洗头店的老板。他年近四十,戴副眼镜,穿着拖鞋,说普通话,一接触就知是有些层次的人。他原来是上海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上海一家大型企业负点责,有家有口,事业有成。可嗜赌,几年前带一大笔公款到边城豪赌,输了个精光,便再也没有回过上海,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顾不上了。想不到,过去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现在大上海的冒险家居然跑到小小边城来闯荡了。在边城设赌,有些天高皇帝远。但在北方一个偏僻小县里,也曾有一香港老板投资的娱乐城,其中对外号称“十八K俱乐部”的,即是一座与国际接轨的赌城,要取得会员资格需至少18万元。里面从设施到规则和服务规范,全都是引进的,服务生也都到国外培训半年后才上岗。该城并专设公安局,由省公安厅直接领导,地方公安不能插手。虽然地处偏僻,但刚试营业,生意就相当火爆,赌客大多从北京、港澳来。后来东窗事发,立项批建的过程中,牵涉到一批高官的违纪违法,先后被处理,赌城也因此关闭。前两年,湖北武汉市的一位厅级干部和辽宁沈阳市的一位高官,也是因为用公款在港澳豪赌狂输,而丢了乌纱帽的。在内地,一旦什么东西被禁止,*便很容易与之挂上钩。赌,便是其中一例。边城的那位“赌王”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不过,几年过去了,倒也没听说那边有什么人因此出事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长城的另一面
长城,在中国人的心里,不仅是古代一个伟大的工程,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查《现代汉语词典》,长城“指万里长城,也用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不可逾越的障碍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长城给予国人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普遍的认同感,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所以,当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旅行回来后说,“我没有看到长城”,不仅惹来争议,更让好些国人感到窝心。不知道杨利伟上太空之前,有没有人交代给他从太空看长城的任务。不过,但凡是中国人遨游太空,即使没有这个任务,差不多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要印证一下。毕竟很早就听外国航天员说,从太空看地球,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就是中国的长城。长期以来,我们把这当做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自豪,包括用来教育下一代。还好,新加坡的一家报纸3月14日报道,美国资深宇航员吉恩·塞尔南坚持说,在外层空间能够用肉眼看见中国的长城!要从教科书上删去这一说法的,要三思而后行了!纯科学验证不易塞尔南负责过“阿波罗十七号”登月计划,是目前为止最后一个在月球表面行走的人。他对新加坡的《星期日海峡时报》说,他从地球轨道上看见了长城,尽管他在月球上时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报道还说,塞尔南最近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航空展览会上说:“在高度为160公里至32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中国的长城的确是肉眼看得见的。”这下争议更是沸沸扬扬了。看来,要平息这场争论,光是站在地球上显然解决不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要么委托下一次上太空的老外帮我们印证一下,要么等“神舟六号”飞船上天的时候,把这当做一个任务交给航天员。48 不过,即使如此,这事儿还是比较玄。除了委托老外或作为任务交给咱们自己的航天员完成,不一定有可行性之外,从太空看长城这个命题本身,还有许多不确定性。试想想:即使是航天员可以专门来做这件事,那么,从太空的哪个位置看长城,才算太空?地球有自转和公转,有白天和黑夜,宇宙飞船背对着地球上长城所在方位的时候,以及即使是对着地球上长城这一面,但地球上是黑夜的时候,光用肉眼恐怕看不到;另外,在太空用太空望逶迤的慕田峪长城 2009年7月28日摄远镜看算不算?何况航天员在太空来去匆匆,没有看到长城并不等于不能看到;用纯科学的方法作理论上的验证似乎也不那么容易。要有一个科学的又能让人们方 能普遍接受的结论,殊不容易。“伟大”意义值得商榷长城,是中国一个跨20多个世纪的大工程。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通常是指秦始皇从公元前214年起修筑的,一直修到明朝,延续不断修筑了两千多年,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可谓“上下两千多年,纵横10万余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早在几百年前就与古罗马斗兽场、比塞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由长城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完全可以理解。不过同时,我们也得清醒地认识到: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工程,其本身的意义,仅用“伟大”来概括不一定完整,有些方面甚至还值得商榷。比如,作为一项浩大工程,充满血泪。修筑长城的工程巨大惊人,仅以明代修筑的长城估算,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亿立方米。用来铺筑宽1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余。历代为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动力数量更是惊人。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城除动用30至50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150万人。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180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工程的残酷性可以想象,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多大的灾难,更是难以统计。历朝历代,哭长城的,绝不止一个秦代的孟姜女!统治者修长城的目的,现在也不宜过分宣扬,弄不好有伤民族感情。修筑长城,秦汉为拒匈奴,南北朝要防突厥、契丹,隋防突厥,辽、金50 慕田峪长城城墙上 2009年7月28日摄防女真、蒙古……一直到明拒清人,不过是在华夏民族大家庭内,中原民族抵御北方民族的一个手段罢了。在中华民族走向大一统的过程中,长城承载着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长城工程固然浩大,实际效用并不大。虽然既有通风报信的烽火台,又有用作攻防的城垛和瓮城之类,但建成后,长城的军事功能在战役中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对统治者来说,心理上的一种安慰比军事实用价值要大得多;事实也证明,修建了长城,并不就能高枕无忧了。清朝以来,长城基本上被废弃,渐成一条不连贯的残垣断壁,迄今如是。同是中国古代浩大又伟大的工程,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甫一建成,即惠及百姓,至今仍然发挥着实际的效用。从这个角度看,长城显然没有可比性。只能说明过去此外,还有人对修长城的战略理念也不赞成,把长城看做是束缚古代中国发展的桎梏。比如,有人认为,“长城的实质是卫国,修长城是消极的防御而非积极的进攻。这种消极防御的思想客观上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外面的不要进来,二是里面的不要出去”。更有甚者,有人认为:“中国修长城,以及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防卫而不主动进攻的思想,使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失去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在陆地上中国失去了向北方扩展的机会。第二次,在海上中国失去了成为世界航海大国的机遇。”凡此种种,莫衷一是。当然,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责备古人。不管怎么说,长城成为现代中国的骄傲和象征,举世公认。作为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它也像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