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品味谈吃-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大,竟使杨贯一在1990年与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前法国总统密特朗一起荣获“世界杰出风云人物”称号。加上先后有十个国家元首吃过他烹制的美食,杨贯一不久又获得了“世界御厨协会”的最高厨艺奖章。由此,“阿一鲍鱼”也就在中国大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风行起来。
鲍鱼地位突变畅想(2)
我虽不常食鲍鱼,却在大陆、港台和日本也吃过多次,唯没见过“阿一鲍鱼”真面目。所幸千禧年来临,在西安大香港鲍翅酒楼,品尝了早年就拜杨贯一为师学艺,得其真传的梁诚威先生烹制的“威哥鲍鱼”,让我饱享了口福,大开了眼界。据说那天选用的是正宗日本干网鲍,一只足足有八钱。端上来一看,单那外观滑润亮洁的色调就十分诱人。按照梁先生建议的鲍鱼吃法,我用西餐叉子将整颗鲍鱼叉送到嘴边,先从鲍鱼的边缘一小口一小口品尝。鲍鱼咬在嘴里,不但感到了柔软的弹性,有嚼劲,而且香味特别醇厚。当逐渐吃向中央的部分,其糯软的鱼心有如年糕,其味亦甚浓。至将整颗鲍鱼吃完,闭紧嘴巴将喉腔香气从鼻孔里呼出来,顿有遍体舒畅,无限满足之感。威哥鲍鱼达到如此高超境界显然源于“阿一”真传。
原以为如我之高龄恐怕无缘见到“鲍鱼大王”了,岂料到世纪末的一天,杨贯一先生突然从香港飞抵西安访问,我不只有幸品尝了他亲手制作的鲍鱼,而且有机会与杨先生晤谈。在详谈了他研究鲍鱼菜肴的历程之后,我问烹制鲍鱼的秘决时,杨大师笑着说,烹饪艺术讲究整体效果,不能只是材料选用的那么简单,要将选料、保存、浸洗、配料、煲煮、上桌等六个方面都达到尽善尽美,才能无懈可击。不过,他认为关键还是火候。他说:“我制作鲍鱼用的火源是炭火,锅具是砂锅。因为炭火的火力比瓦斯炉的火稳定、旺盛;砂锅比普通的锅蓄热力强,金属锅会破坏鲍鱼的食味。如此长时间的煨煮(视鲍鱼大小和不同品质,一般约需8—12小时)才能把鲍鱼的鱼心煨透,呈现“糖心的效果”。原来如此,也许这就是杨贯一先生一向夸称,而为外人怎么学也学不来的关键所在。
“阿一鲍鱼”好是好,甚至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形容也不为过。问题是鲍鱼盲目在餐饮业一窝蜂似的“风”起来,却不能不让人担忧。因为鲍鱼生长缓慢,一只达到身长9公分基本要求的鲍鱼,至少在海中需要生长五年以上,产量极难满足市场需求。再说,鲍鱼在名贵食品中的地位原本在燕、翅之后,近年来的身价所以一跃超过燕、翅,乃是一种“膨风”作用,其原始价值并没有改变。而消费者在这一波流行中,扮演的仅是个随波逐流的角色。花大钱吃鲍鱼,得到的只不过是虚荣心的满足,其实质享受并没有提高。事实上确是如此,餐饮市场鲍鱼的消耗量越来越多,刺激了原料价格几倍、几十倍的攀升。产地为了短利不惜竭泽而渔,产量不断锐减,个头愈来愈小,品质愈来愈告恶化,逐使吃鲍鱼者的付出和享受愈来愈不相衬。照这样情形发展下去,我判断要不了几年,鲍鱼纵使未成绝响,而多数饭店、餐厅也将无法再卖鲍鱼了。“食必有鲍”也将成为空想。但愿“膨风”早日消失,让鲍鱼的身价回到它本来的地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也谈广东吃蛇
近年来谈广东吃蛇的文章颇多。我所见到的有北京大学王利器教授写的《广东吃蛇小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世昌写的《从吃蛇说起》。广东人谈吃蛇的文章更是屡见不鲜。他们或学识渊博,广征博引,趣味横生;或精研蛇馔,品评有方,头头是道。而我这个不知蛇味,见蛇色变的北方人,居然也写文章,大谈其蛇,岂不贻笑大方。
我之所以也谈广东吃蛇,是因为专家、学者们谈蛇的文章里,似乎有一点意有未尽,那就是不少人对吃蛇尚有种种偏见。具体的说就是“吃蛇可怕野蛮”。
其实,说吃蛇可怕,并非现在人的观点,唐代韩愈的《南食》诗就有“我来洁魑魅,自宜味南烹,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韩愈秉性刚直,连唐宪宗他都敢于批评,胆量可谓大矣,然而当他贬至潮州,一碰到吃蛇竟然毛骨悚然。朱彧《萍州可谈》记载了一件比韩愈碰到吃蛇更为可怕的事,说苏东坡的如夫人朝云跟随苏东坡至惠州时,看到市肆有卖羹的,她以为是海鲜,便买了一盏吃下肚去,可她得知是蛇羹后,马上呕吐出来,“病数月竟死”。吃了蛇羹竟然死去当然够可怕了。大概是由于有这样的“先例”,所以近代许多人看到用蛇做的菜大都望而却步。如今吃蛇虽然不断增加,仍然忧心忡忡。像一位美国大亨到广州蛇王满酒家吃蛇时,先要主人立下“吃蛇安全保证书”方敢动筷。这里且不说朝云当年“病数月”,到底是吃蛇羹受惊,心脏病发作,还是恰在吃蛇羹之后又患了其它不治之症而亡,姑且存疑,留待博雅君子去考证。不过,吃蛇不会致人于死,却是科学所肯定了的。众所周知毒蛇的毒汁在牙内,而蛇菜却是在去牙后制作的,根本就不存在中毒的危险了。何况自从近代生物化学这门新科学发展以来,实验证明,蛇含有人体必需的高级氨基酸、亚油酸等物质十二种之多,其中含量特别多的亚油酸,有保持血管不致硬化的作用,蛇胆更是利目明、治风湿的良药。这就进一步揭示了几千年来吃蛇历史的秘密。假若美国那位大亨得知这些,恐怕也就不会出现要主人为他立下“吃蛇安全保证书”的笑话了。
至于吃蛇究竟是野蛮还是文明,我以为只要看看它的烹制和吃法就不言自明了。被视为蛇馔的代表菜“*龙虎凤”,吃的人可能不多,听说过的人大概不少。我不只吃过此菜,而且有幸观赏过其制作工艺。它是以蛇肉、果子狸和净鸡肉为主料,配以香菇、木耳、竹笋、鸡蛋清等。制作时对不同原料,要分别生氽、冷却、爆炒、煨、蒸、煮、烩等多种烹调技法,其调料更是多达十三四种。上菜时又要配以*瓣、柠檬叶丝和炸薄脆。吃时将*瓣放在碗底,倒上滚热的羹汤烫软。且不说品尝肉嫩香滑、异常鲜美的蛇馔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单就那精妙的烹调技艺,搭配得十分和谐的副料,以及考究的食法,恐怕正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一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不具有毒素的生物都可吃,可由于存在着偏见,人们总是不能正确对待。其实岂止吃蛇,就是对其它食物也有类似的偏见。中原地区所不吃的东西,如果北国或南国吃它,就被认为是奇异。我认为不能吃的东西,你居然吃,就觉得不可思议。偏见深者,像对吃蛇那样,甚至可以给加上“野蛮”的帽子,这实在有些不公。
我常想,一般人尽管能活到七八十岁,有的甚至超过百岁,可他的阅历与万物滋生的大千世界相比,则是十分有限的。别人吃过而自己没有吃过的东西,应该是太多了。个人认为不好吃的东西,仍然可能是一种美味。蚕蛹,北国较少,可在江浙一带,却是人们特别嗜食的。我在苏州一家餐厅也曾吃过,那是用素油爆炒后,加入盐糖等调味品,微火稍烧而成的。吃起来似兼有鱼虾、素肉、鸡蛋三种美味,比炸花生米香多了,据说营养价值也超过三者的总和。云南景谷县的傣乡,有一种稀有的酸蚂蚁,当地傣族人将它放在锅内煮沸,加入少许食盐,当做酸醋来食用,酸中略带回甜,颇有山乡风味。这在云南以外的人,恐怕也是不可思议了,然而在习惯了的云南人看来,也就不奇异不可怕了。
大家都喊“民以食为天”,但又以什么为食呢?古往今来,人类的食物并非一成不变,总是在不断发现和革新。人们对有些食物是经历了不敢吃——敢吃——喜欢吃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的,何况有些极有价值的生物尚未被人们发现。有一件事说出来恐怕让人难以置信,即苍蝇竟会是未来餐桌上的佳肴。据载当代科学家对苍蝇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发现它身上的蛋白质、脂肪含量特别丰富,分别占40%和10%,其中有一种具有强烈杀菌作用的“抗菌活性蛋白”能抵抗各种疾病。苍蝇的幼虫——蛆的蛋白质竟高达51%。钙、镁、磷等人体所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在苍蝇体内含量也很多。据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大胆设想:如果将苍蝇的这些有用的东西利用起来,开办苍蝇培育场,制作苍蝇食品,那么,人类就会增加一种难得的营养品。这一设想如果有朝一日真的实现,不知人们又该怎么说了。
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有因地、因时、因俗选择食物的自由,倘若人家奉蛇蝎和老鼠为佳肴,我们并不感到他们比我们吃羊肉更野蛮。话又说回来,不反对人家吃什么比较容易办得到,若要人家共享自己不习惯的食物却异常之难。写到这里忽然使我想起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人类何时能免为成见的奴隶”这个尖锐的问题。
txt小说上传分享
狗肉可登大雅之堂(1)
“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这是我国一句民间谚语,是形容煮狗肉时,香味浓郁扑鼻,致使神仙也动了凡心,颇想一尝为快。所以,狗肉在民间是为人所嗜的所谓“香肉”。
然而,事情往往有意外的情况,尽管是为人喜爱的东西,有时仍然会遭到种种非议。“狗肉不上席”就是其一。这句话不仅含着狗肉好是好吃,却不配进入“大雅之堂”的意思,而且还成了蔑视他人的贬义词。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不完全反对吃狗肉,但要将狗肉纳入宴席,他是绝不会举手的。即便是在饮食行业经营,也不直呼狗肉,有的把它叫作什么“地羊肉”,其菜品如“爆地羊肉”“红烧地羊肉”等,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其实,我国古代从来就把狗肉当作筵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古籍上有关吃狗肉的记载很多。《礼记·月令》曰:“孟秋之月……天子食麻与犬。”“仲秋之月……天子以犬尝麻,先荐寝庙。”“季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可见狗肉上席至少也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如果联系到《礼记·内则》所载“八珍”中的“肝 ”(网油烤的狗肝),那么,狗肉的“菜龄”又得增加五百年。另据《国语·越语》载:越王勾践鼓励繁殖人口,“生丈夫(男孩),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小猪)。”如果从古时重男轻女的这个角度来看,当时狗肉比猪肉可能还要贵重些。《盐铁论·散不足》篇也有“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像。中者南居当路,水上去台,屠羊杀狗,鼓瑟吹笙。贫者鸡豕五芳,卫保散腊,倾盖社场”等记述,说明西汉时,富者吃牛肉,贫者吃鸡肉和猪肉,狗肉的身价仍高于猪肉,而为中等人家所食。
食狗肉者多,以屠狗为业的也就多了。古代屠狗在全国比较流行,以致很多名人都出身于屠狗的职业。《史记·荆轲传》载:“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 《汉书·樊哙传》记:“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可知当时的北方和南方,到处都有许多屠狗的英雄。
古人常吃狗肉,烹制狗肉的技术就精益求精,用狗肉制作的名馔也推陈出新。《周礼·天官》有“凡会膳食之,犬味酸而温,粱米味甘而微寒,亦是气味相成。”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膳食搭配方面,已总结出“犬配粱”这个交互见功的规律了。前述调“八珍”中的“肝 ”据《礼记注蔬》云:取狗肝一,幪之以其 ,濡炙之,举火焦 。其 不蓼也。”这种用狗网油将狗肝包裹起来,经沾湿后放到火上再烤焦的方法,确是比较特异的。想必是十分鲜香的,难怪疏云“食用时不必再加香蓼等来调味”。《盐铁论》中记载汉代的“狗 ”、“庸狗”也是名噪一地的佳肴。“狗?”即是切成薄片的狗肉,为一种适口的下酒菜。这款名菜的出现,可能与我们的“至圣先师”孔老先生训诫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一定关系。吃狗肉已不是整条烧烤,而是变得精工细切了。“庸狗”即是狗肉脯。庸,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当名词用。“庸狗”的作法,大致是将狗肉片沉于沸汤中煮后捞出,“以椒末、姜粉曝使燥”“和五味而脯美。”这只菜肴在市肆店铺经营,很受欢迎,往往被一抢而空。汉代还有一款载入《食经》的狗肉名馔,叫做“厌 ”( ,音哲)。据《齐民要术》说,它的作法是:三十斤狗肉,六升小麦,六升白酒,合起煮到三沸。换过汤,再用三升小麦,三升白酒,将肉煮烂,到骨肉分离。打破三十个鸡蛋,放进肉里面,把肉裹起来,放在甑里,蒸到鸡蛋干透,用石头压榨起来。过一夜取出来,就可以吃了。值得注意的是,《埤雅》里有这么一段话:“凡肉豚宜炮,犬宜羹,故曰羹献,而礼有犬羹。”这是说狗肉的吃法,似以作羹为好。狗肉作羹,可以保持原汤原味,也可以减少营养损失。应该说,这是我国长期集累的宝贵经验。不过,人们的嗜好和口味是不大一样的,倘若因其作羹最好,仅此一举,就又失之妥当了。红烧、酱汁、五香等等烹调方法,如果兼而用之,不是更能受到不同群众的欢迎吗。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狗肉可登大雅之堂(2)
狗肉受人欢迎,不只因其有诱人的异香,主要还是它的营养价值不可忽视。《埤雅》谓:“犬有三种,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食犬若今菜牛也。”李时珍也说:“食犬,体肥供馔。凡本草所用,皆食犬也。”综合历代医药学家的论述,吃狗肉的好处,大体有:安五脏、轻身、益气、补肾、和胃、暖腰膝、壮力气、补五劳七伤、补血脉、实下焦等;不 仅如此,狗蹄、狗血、狗乳汁、狗脂、狗脑、狗涎、狗肾、狗肝、狗胆、狗宝、狗齿、狗骨,及至狗尿,在医药学家心目中,都是大有派场的,可分别治疗许多疾病,这是其它食用动物所不及的。据人们的经验证明,在寒冷的冬天,经常吃狗肉,确有和血、暖身,补益身体的功效。
如此说来,狗肉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而且也是人们所嗜的一种美味,那么,为什么有人竟说“狗肉不上席”呢?据说这一冤案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由于佛家主张“戒杀放生”,梁武帝衍提倡素食终身,所以佛门弟子也就难以再享狗肉等荤食的口福了。二是道家有忌讳,李时珍曰:“道家以犬为地厌,不食之。”三是由于某些统治阶级的迷信思想。据《曲洧旧闻》记载:“崇宁初,范致虚上言,‘十二宫神狗戌位,为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宋徽宗这个昏君听后,就立即降旨禁止杀狗,并规定凡不再杀狗者,“赏钱至二万。”另外,在满族中还有一种传说,因为黄狗和乌鸦救过努尔哈赤的命,所以满族人由此不 吃狗肉。清统治者进关后,汉族也不得不附合。这虽系一种传说,不足为信,但清朝统治的三百多年中,将狗肉排斥在肉食之外似乎是事实。查阅清宫御膳,包括满汉全席在内,尚未发现狗肉馔。时间长了,不少人也就逐渐不知道狗肉是什么味道了。尽管有的汉人仍然吃狗肉,但慑于满族统治者的忌讳,所以在堂而皇之一类的宴席上,也就没有狗肉的位置了。
事物的变化,总是由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组成的,往往又是由内因起决定作用的。吃狗肉由汉以前的普遍性变为今日的局部性,并被禁止登上“大雅之堂”,直至现在还未发现其内因(即狗肉本身)有什么变化,就我所能知道的则就是上述这些人为的“外因”。显然,这些人为的“外因”,是违反客观发展规律的,是不符合人类进化论的。人类所以有今日的进化程度,成为万物之灵,与其食品的广度是有重要关系的,人不象牛、马、羊专吃谷物为生,也不象虎、豹、狼专吃肉食。人的牙齿有臼齿和犬齿,便是能够适应多种食物的证明。从人类进化史看,食品的范围是由狭而宽,由单纯而复杂。我们的远古祖先,一定曾经冒出生命危险对各种动植物进行过试探品尝。也一定有许多祖先为此付出生命。人类就是在这样险恶的道路上,不断开拓着食品的领域,争取着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番茄、辣椒、胡椒、玉米、洋葱、甘兰、葡萄等都是外来品。这都证明人类的食品范围确在日益扩大。当然,也有一些动植物,经过人们的试探品尝或长期食用后被抛弃的,但那都是对人体无益或效益甚微的。狗肉显然不属这种情况。
违反客观发展规律的东西,不可能永久违反下去,它还得按照客观规律再变化。如果狗肉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我相信,有朝一日,它将再次登上“大雅之堂”,也许还要占显要的位置。
花卉入食添芳香(1)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