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桓容-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璟见好就收,以免真惹得某只狸花炸毛。
  “我日前获悉台城之内不稳,术士卜出‘晋室安稳,天子出宫’的卦象。”
  桓容心头发沉。
  即便是在建康城内,扈谦占卜出的卦象也只有少数几人知道,为何秦璟张口就能道出?
  究竟是秦氏坞堡神通广大,还是台城早就成了筛子?
  “去岁晋军北伐,虽是半途而废,未能攻下邺城,又放走了中山王,却得两场大捷,擒获慕容垂手下大将悉罗腾,桓大司马善战之名传遍北地。”
  “今岁元正御前献俘,盛况空前,桓大司马民望之高,我亦有几分耳闻。”
  桓容看向秦璟,张了张嘴,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心情越渐复杂。
  “现如今,桓大司马功高望重,处尊居显,似得万夫之望。晋室天子却终日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人心尽丧。”
  说到这里,秦璟收起轻松表情,双目涌上一层暗色,一瞬不瞬的凝视桓容。
  “以桓大司马今日声望,纵言废立亦无不可。”
  于他来看,天子注定被废,皇位由谁继承才是关键。这其中关系到晋室和桓温双方的利益和态度,很显然,两者并未能达成一致。
  晋室此时联络秦氏坞堡,表面是为伐燕,背后绝非如此。
  恐怕是为防备桓温起兵,郗愔对抗不过或是中途改变主意,在外寻找联盟。
  “秦兄,”桓容咽了口口水,艰难开口道,“莫要再说了。”
  事实上,秦璟说到桓大司马的民望,他心中已有几分明白。再提皇位继承,更如醍醐灌顶,脑中的乱麻瞬间解开。
  不用秦璟继续提点,他已能猜出谢安写这封信的用意。
  以江左宰相之才,不会看不出慕容鲜卑日暮西山,秦氏坞堡注定崛起。
  如秦璟所言,朝廷并非真正有意出兵,而是借此向日后的“邻居”表明态度,希望秦氏坞堡能够明白,大家都是汉人,最好不要轻易起干戈,联合起来才是上策。
  如果秦氏坞堡愿意接下橄榄枝,必会对晋室留存几分善意。
  一旦桓温谋逆,郗愔靠不住,朝廷便有机会从北地借兵。哪怕是饮鸩止渴,有引狼入室之危,好歹是司马氏的一条出路。
  如果桓温知晓此事,怕也会顾忌几分,不敢轻易起干戈,正好给朝廷喘息之机。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结盟,只是不落于纸上,为的是防止事情不成授人以把柄。
  王坦之和谢安同为朝廷股肱,信中内容必定大同小异。而两人送出这样的信,台城内的褚太后不会不知道。
  想到这里,桓容不禁叹息,褚太后一度临朝摄政,能在史书上留名,政治手腕和魄力实在非同一般。
  仔细想想,自己作为送信人,明显是被拖入局中。
  南康公主几番努力,为的就是不让桓容被褚太后算计。结果桓容一时大意,疏于防备,怕是要让她的苦心付之流水。
  桓容再次叹息。
  想要真正走进朝堂,果然还要继续历练,多方积累经验。
  总之一句话,任重而道远。
  秦璟看着桓容,见他神情变了又变,愈发肯定之前的念头。
  容弟的确是变了,而且变化不小。
  两人说话时,阿黍已带人熬煮好姜汤,提着陶罐分发下去。无论是车队中人还是秦璟带来的仆兵,都能分到满满一碗。
  让桓容头疼的姜汤,于众人而言却是好东西。
  满满一碗下腹,辣味由喉间滑入胃中,瞬息涌入四肢百骸,浑身都暖了起来。
  钟琳坐在一辆马车上,正铺开舆图细细查看。听到车门被敲响,见是阿黍亲自来送姜汤,忙起身接过。
  “秦氏郎君在明公车内?”
  “是。”
  阿黍并未多言,姜汤送到就转身离开。
  钟琳捧着漆碗,凝视车外冷雨,迟迟没有饮下一口。
  回身再看舆图,思及桓容同秦璟的交情,想到盐渎同秦氏坞堡的生意,联系到朝廷内外的种种,心头发沉,神情愈发严峻。
  “如果仲仁在就好了。”
  荀宥在身边,好歹能帮忙分析一下,秦氏坞堡究竟是何打算,是满足于称王统一北方,还是打算一统南北,最终取代晋室。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明公都会受到影响,必须要早作打算。
  “步步艰难啊……”
  钟琳低喃一声,端起姜汤喝下一口。
  姜汤依旧有些烫,他却半点不觉,皱眉坐到桌旁,心思全部落在舆图之上。
  武车内,桓容抛开书信之事,转而询问秦璟为何从西来。如果是从彭城出发,该到临淮才是,而非从淮南绕原路。
  事实上,他更想问一问,秦璟是如何率领骑兵过境。
  天子再无能,宫中还有褚太后坐镇,朝堂上不乏谢安王坦之等有识之士。为防备恶邻,驻扎在边境的将领绝非酒囊饭袋之辈。
  这十余骑能来去自如,始终不被边将发现,是人就会产生疑问。
  “容弟不知?”秦璟挑眉,疑惑的表情不似做伪。
  “秦兄所指为何?”他该知道什么?难道是边境守将玩忽职守,还是干脆投靠了秦氏坞堡?
  “袁真叛晋,现据寿春自立。”秦璟看着桓容,见他面露惊讶之色,也不禁皱眉,“容弟授封幽州刺使,此事竟无人告知于你?”
  “袁真据寿春?多久?”
  “容弟可记得我曾与你书信,言袁氏有三家投靠之举?”
  桓容倏地瞪大双眼。
  那么久?
  秦璟颔首,继续道:“我此行即是借道寿春。”
  桓容默然。
  指责秦璟?
  他还没有丧失理智。
  以秦璟的立场,袁真叛晋与否都不损伤秦氏坞堡的利益。相反,袁真据寿春自立,并有意带着地盘和手下投靠,对坞堡更是有利。
  用力捏了捏鼻根,桓容告诉自己要冷静。
  他必须冷静。
  冷静才能清醒。
  头脑足够清醒,才会彻彻底底的认识到,秦璟和他有生意往来,彼此之间算是由利益维系的一种联盟。但究其根本,他们并不属于一个阵营,牵扯到关键利益,仍有可能反目成仇,甚至刀兵相向。
  现下,秦璟能特地来见他,并将寿春之事据实以告,已经是不小的人情。
  假如他不知底细,两眼一抹黑的撞进去,吃亏是小,说不定就要送命。
  袁真会叛晋,桓大司马就是源头。
  遇上桓容,他不会念及两人在北伐时结下的“友情”,九成会迁怒,举刀将他咔嚓掉,人头送去姑孰。
  剩下一成,大概会留下桓容的小命,判断他的利用价值,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好处。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桓容进了寿春,百分百凶多吉少。
  不去?
  幽州府就在寿春!
  如果没有遇上秦璟,按照预定的行路计划,他早在自投罗网的路上。
  “难怪了。”
  桓容疲惫的合上双眼,口中尝到难言的苦涩。
  难怪朝廷授封他为幽州刺使,渣爹竟然没有开口反对,更没指使朝中势力加以阻挠。八成早知袁真奔赴淮南,打着借刀杀人的主意。
  之前在台城,褚太后提及幽州,言辞间说是委屈自己,难保不是明知此事,仍要隐瞒消息,安抚住亲娘,让自己老老实实奔赴幽州,不在中途出现波折。
  对晋室而言,袁真属于叛臣,必当诛之。
  桓容和袁真对上,假若胜了,朝廷免去一桩心事,无外乎给些嘉奖;若是败了,便能以此为借口从流民中征兵,既能灭掉袁真,又能增强自身实力,还可收回让人眼红的盐渎,可谓一举三得。
  指责朝廷隐瞒消息,让他来送死?
  古时交通不便,寿春距建康千里,只需推脱路上遇阻,大可成功甩锅。
  在这件事上,桓大司马和褚太后采取的手段不同,目的却极其相似。
  该说是讽刺?
  桓容嘴里更苦。
  这件事郗刺使知不知道?
  他不敢想。
  如果唯一算是牢靠的盟友也是背后推手,他今后该相信谁,又敢相信谁?
  他突然理解了南康公主曾说过的话。
  世事无奈,有的时候,不是有实力就能万事遂心。想想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脚踏入圈套、无奈憋屈死的还少吗?
  不过是一个幽州刺使,就让自己成为对抗袁真的盾牌,又拉入和秦氏坞堡联络的网中,随时可以成为弃子,当真是要压榨出最后一分利用价值。
  如果桓容不是当事人,百分百要对褚太后竖起大拇指。
  这样的谋略和手段,当真不是寻常人能玩得转的。
  “让秦兄见笑了。”桓容苦笑,莫名的觉得憋屈。
  “容弟可曾想过,今后的路怎么走?”
  “怎么走?”桓容依旧是苦笑,“走一步算一步吧。”
  李夫人曾说过,想要在乱世立足,必定会手染鲜血。
  仁慈未必结成善因。
  桓容吃下这记教训,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容弟,我之前所言依旧有效。”
  “什么?”
  “如有一日,容弟无意留在南地,可持青铜剑往秦氏坞堡。”
  “我记住了。”桓容点点头,真心实意的笑了。
  有南康公主在,非到万不得已,实在走投无路,他绝不回弃晋北上。但是,秦璟能说出这样的话,的确让他暖心。
  被阴谋诡计环绕,周身缠绕着蛛丝,步步都是陷阱,处处都是困境。
  秦璟愿意伸出援手,无论目的为何,都让桓容心存感激。
  雨水渐渐停歇,阳光破开云层,地面留存的水洼反射粼粼波光。
  一道彩虹横跨半空,一群和褐灰色的鸟飞过,貌似是北归的大雁,队形虽然漂亮,叫声却着实有些刺耳。
  桓容走出车厢,利落的跃下车辕。
  单手搭在额前,眺望犹如水洗的碧空,心头的阴霾渐渐飘散,脸上不自觉现出笑容。
  “使君,可要继续往淮南?”
  “不了。”桓容放下手,看一眼站在身侧的秦璟,对钱实道,“掉头回盱眙。”
  “盱眙?”
  不只是钱实,闻声过来的钟琳也是面露诧异。
  “寿春被叛军占据,淮南郡已非善地。”桓容深吸一口气,道,“我将上表朝廷,言明叛军之事,并请将州府改置临淮。”
  桓容说话时并未避开秦璟,钟琳似有意阻止,却见前者眨了下眼,虽不能深解其意,到底没有多言。
  命令既下,众人迅速收拾起大车,启程返还。
  秦璟带队送出数里,即将分别时,只见桓容推开车窗,示意他靠近。
  “有事麻烦秦兄。”
  “何事?”
  “如借道寿春返回彭城,还请将我之前所言尽数告知袁使君。”
  秦璟挑眉,当下笑道:“容弟让我送信,可有什么好处?”
  “好处?”桓容笑弯双眼,道,“我有一笔大生意,必能赚得盆满盈钵,届时送秦兄一成,如何?”
  “仅是一成?”
  “一成半,两成,不能再多了。”
  桓容颇有几分纠结,秦璟不由得朗笑出声,纵使一身铠甲,照样掩不去高门郎君的潇洒俊雅,不世之姿。
  “好,两成,说定了!”
  秦璟忽然自马背弯腰,呼吸擦过桓容耳际:“容弟,留不留袁真全在你一念之间。如果改变主意,可送信至彭城。为那笔大生意,璟必不负所请。”
  话落,不等桓容回答,直起身调转马头。
  一声呼啸之后,十余骑奔驰向西,马腹贴地,隆隆的马蹄声中,很快只余一抹烟尘。
  桓容捂着耳朵,思量秦璟的话,想到自己现下的处境,好心情没能维持两秒,眼底闪过一抹暗沉。
  既然都要算计他,就别怪他下手狠。
  还是那句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穿草鞋的照样干翻穿皮靴的。
  与人为善走不通,那就干脆撕破脸,比一比谁更黑吧。


第一百一十二章 桓容上表
  盱眙属临淮大县,历史久远,春秋时名善道,曾为诸侯会盟之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盱眙始建为县。先属泅水,后归东海。秦末天下大乱,项梁拥立楚怀王之孙于此建都,号召天下英雄。
  西汉立国之后,盱眙曾先后属荆、吴两国。其后国废归入沛郡。汉武帝置临淮郡,盱眙又从沛郡移出,改治临淮,为临淮都尉治所。
  此后经新朝、东汉至三国,盱眙一度归于东海郡和下邳郡。魏国后期,还曾因战乱民少成为弃地。
  司马氏代魏之后,朝廷划出下邳属地重置临淮郡,盱眙再归临淮。直至东晋太和年间,该县始终是临淮郡治所。
  桓容一路西行,沿途留意幽州辖下郡县,派遣私兵健仆打探消息,其后综合记录成册,确定盱眙最适合改置州府。
  一来,盱眙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和彭城相距不远,方便打探北方消息;
  二来,盱眙的辖地在郡内数一数二,适合开垦耕地,垦荒种植;
  三来,该县在永嘉年间即有流民涌入,人口属郡内最多,方便发展生产、开辟贸易;而流民的基数大,同样方便桓容捡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临淮治所在县内。
  桓容想要拔除钉子,扫除拦路虎,像在盐渎一样干脆利落的灭掉地头蛇,最适合在此地“动手”。
  一旦障碍扫清,便能设法选贤任能,再郡县内安插人手,拓展人脉,彻底掌握临淮郡,继而将整个幽州纳入掌中。
  计划很好,要实行却有一定困难,人手就是个大问题。
  对此,桓容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抓紧捡漏。
  前往盱眙的路上,钟琳被请入武车,共商幽州之事。
  茶汤送上,桓容没有着急开口,而是沉思半晌,将需要实行的步骤一条条列在纸上。因有部分是临时想到,记录下的内容十分繁杂,没有什么条理,换成寻常人看到,八成会一头雾水。
  钟琳则不然。
  看着桓容一项接一项列出,他的表情由平静转为惊讶,惊讶变为震惊,继而成为钦佩。到桓容落下最后一笔,已是盯着纸上的墨迹出神,久久回不过神来。
  桓容放下笔,摘出其中一页,递到钟琳面前,开口问道:“我欲依此行事,孔玙以为如何?”
  “善!”钟琳拊掌笑道,“明公之谋大善!”
  桓容又提笔圈出两项,道:“我闻淮南郡太守与袁真乃是姻亲,彼此交情莫逆。此番袁真拥兵占据寿春,他九成随之叛晋。”
  说到这里,桓容顿了顿,神情肃然。
  “离开建康之前,我曾大致了解幽州下辖郡县的官员。临淮、淮南以及陈郡三地太守有亲,淮南和陈郡太守更为从兄弟,其家族祖上曾为吴国官员,在郡内树大根深,屡有不满晋室之语传出。”
  桓容收紧十指,表情中浮现几许凝重。
  “若是淮南太守随袁真叛晋,临淮和陈郡怕也在左右摇摆。时日长了,难保会是什么态度。”
  “明公缘何得此结论?”钟琳问道。
  “孔玙是在考我?”桓容挑眉。
  “仆不敢。”钟琳嘴里否认,眼中却带着一丝笑意。
  桓容摇摇头,明白钟琳是想借机提点自己,干脆道:“自进入幽州以来,我的身份早不是秘密。”
  车队过郡县时,打出刺使旗帜,当地太守县令均率下属官吏出迎,言辞之间多有恭维,却无一人提及寿春之事。
  若是离得远,消息不畅通,尚且情有可原。
  临淮郡就在淮南郡边上,当地的官员会不知道寿春有变?不晓得桓容将有去无回?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结果倒好,从上到下、从太守到县令,都是表面恭恭敬敬,满口赞扬,背地里各有谋算,连个暗示都不愿意给。
  八成早视他为“死人”。
  这样的表现,说暗中没有猫腻,可能吗?
  傻子都不会相信!
  “明公将州府改置临淮,掌控郡县政务,必先整治当地豪强,清理衙门官员。”见桓容说得明白,钟琳也不再卖关子。
  临淮太守和盱眙县令首当其冲。
  “我知。”桓容点点头。
  初来乍到,想要在当地立稳脚跟,必得雷霆手段,无论如何都要见一见血,才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如果人手够用,桓容很想将临淮治所的官员吏目群全部换掉,一网打尽。
  奈何不具备条件,都灭掉没人干活,只能抓大放小,先朝“起带头作用之人”动手,给他人一个警告。
  剩下的人老实则罢,不老实的话,等他抽出手来,在流民中筛选几回,大可以逐个替换,挨个收拾。
  “我将上表朝廷,言明寿春之事。为剿灭叛军,须得在幽州境内征兵,数量不下两千。”
  魏、晋刺使有领兵和单车之别。
  桓容为单车刺史,假节都督幽州诸军事,未加将军号,即是平时不领兵只问政事,仅在战时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并可斩杀违反军令之人。
  乍一看,这个安排并没什么。但联合寿春之事仔细想想,不难明白,从最开始,朝廷就在防备他。
  身为丰阳县公,有实封,食邑五千户,桓容手中握有五十虎贲和千余私兵,战斗力在北伐时得到检验,以同等的兵力,对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