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长公主不想死-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好对家人复述。
就在这个时候,车厢轻轻一震,然后便轻轻晃动起来。这晃动并不严重,甚至很难发现。直到不知是谁喊了一句,“咱们这车在往前走!”
众人都不信,因为车厢太平稳了,根本不像是在往前走的样子。不过很快,车窗外传来的惊呼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往外看去,便发现车窗外的一切都在飞快后退。
不,不是车窗外的东西在后退,是车在飞速前行!
坐在火车里的人看不见,但车厢外围观的百姓们,却能看得清楚。原来每节车厢之间以锁链相连,启动时,四匹马所拉的,只有第一节 车厢,那车轮乃是精铁特制,在平滑的铁轨上运行毫不费力。待第一节车厢往前驶出,又会拉动第二节车厢,如此一来,驷马之力足矣。
第二节 车厢里的权贵们,这会儿也正在为车辆行走时的平稳也惊讶,甚至有人打起了主意,准备自己修一段这样的铁轨,马车在上面行驶,就不必受颠簸之苦。
不过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一来用于修建铁轨的铁料十分紧缺,不可能拿给他们玩儿。或许其他时候有可能,但现在贺卿当政,对皇亲国戚从来没有优容的意思,更不会让他们有机会拿到那么多的铁。二来这路不能修在公共的地方,只能在自己家里玩,也没有太大的意思。
但最激动的,还是倒数第二节 车厢里的大商人们。能够被邀请到这里来,他们都是京中赫赫有名的大商人。自家商队有幸登上出海船队的那种。这些人眼光敏锐,胆子也大,敢想敢干,这会儿心中已是一片火热。
这段铁轨连通京城和通县,不但朝廷的钱粮可以通过它运送,这些商人们名下的货物也同样可以!
反正看样子这车一天可以跑许多趟,而官府根本没有那么多东西能运。相信如果他们愿意花一笔钱将之租下来,官府也绝不会拒绝。
想到这里,商人们对视一眼,又迅速别开眼,心里想道,真正麻烦的是这些竞争对手。有他们在,想低价把车辆使用权拿下来显然是不可能了,若不想彼此竞争抬高定价,就只有一个办法。
他们又不约而同地将视线移了回来,彼此对视,心照不宣:唯一的办法是先达成默契,定好价钱,再去找官府谈。到时候大家按照时间段分别使用铁轨车,避免竞争,共同发财。
作者有话要说: 现在研究的只是蒸汽机啦,并不是内燃机,并且还没有到可以投入使用的程度。
所以目前还是马拉火车_(:з」∠)_
第114章 还有一事
“顾卿怎么不说话?”见其他人说的火热,贺卿便走到了顾铮身边,低声问。
顾铮今日格外地沉默,并没有就铁轨车发表任何意见和看法,让贺卿有些意外。她本来以为,顾铮会是想法最多的那个人。
顾铮沉默地看着她,心情十分复杂。
虽然他也很清楚,即使贺卿答应了要与他共同分享她设想中的那个世界,可是太多细节无法一一细数,所以必然会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地方,比如这种铁路。
真的见到了,才会发现它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壮观,也更加奇特。
可是理解归理解,对顾铮来说,这种事先一无所知的感觉,总让人觉得事情好像超出了自己的掌控,令他微微不安。
不过旋即他又在内心失笑,事实上,他从来也没有掌握过贺卿,不是吗?
这么一想,倒是释然了许多。
只是到底也激起了他一点不服输的性子,贺卿要做的事都有声有色,他却也不能被比下去了。
争这一口气,到底有什么用,顾铮也不知道,但就是下意识的想争。
“对了,还有一件事要跟顾先生商量。”贺卿看着在车厢里跑来跑去的小皇帝对顾铮道,“陛下也到了可以启蒙的年纪,我想着得给他请几位可靠的先生。这话之前也跟顾先生说提过,不知你可有举荐的人选?”
“殿下想请什么样的先生?”顾铮问。
贺卿道,“年轻一些吧。我想着,如今新东西越来越多,陛下正该早早就接触这些才是。年轻人心思活络,对新事物接受也快,更能够在这方面多多指点他。何况陛下年幼,老臣们太过庄重沉闷,他只怕也不喜。”
帝王教育从来没有问皇帝喜不喜欢的道理,所以对对贺卿这番话,顾铮心下颇有些惊异。但他没有出口反驳。贺卿这种做法,对小皇帝、对大楚而言都是有好处的,毕竟以往的帝王教育模式,教导出来的继承人,恐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大楚了。
这样想着,他便道,“臣这里倒是有几个人选,不过还得回去仔细斟酌,回头臣再给殿下上一道折子吧。”
贺卿点头应了,又道,“我知道顾先生日理万机,本不该提这样的要求,不过陛下喜欢你,也想让你当他的先生,便也只好劳烦顾先生能者多劳了。也不必非要讲什么课程,只把顾先生觉得对陛下有用的东西随意讲些便是。或是说些历史典故,或是讲讲国计民生,他如今虽然未必懂得,但潜移默化,总有能懂的日子。”
她顿了顿,又道,“这太傅的人选,我就厚颜替陛下定下了。”
就算一样都是小皇帝的老师,顾铮在名分上也不可能跟其他人一样,索性就直接先把这个身份定下来,他也就不能推辞了。
“多谢陛下与殿下厚爱,臣必尽心竭力,教导陛下。”顾铮郑重道。
以时人的想法,顾铮现在的身份,太傅这个加衔必然是他的囊中之物。可是顾铮知道,贺卿是从来不会以世俗的偏见为转移的,所以,现在她定下自己,未尝不是一种表达信任的方式。
相信他能够教得出一个合格的、并且适合现在的大楚的君王。
小皇帝并不知道两人在说什么,见贺卿看向他,便朝她一笑,小脸涨得红扑扑的,显然十分高兴。他长到三岁上,这种经历还是寥寥无几,自然很新鲜。虽然因为这里人多,他要努力保持仪态,不能太过激动,但只看眉宇间的神色,显然已经完全兴奋起来了。
铁轨车快速驶过,可以看到车窗外一望无际的景象。春日已至,万物生发,百姓们也正在官府的指点下开始翻地,预备栽种新一年的庄稼。远远看去,一派欣欣向荣之态,令人心旷神怡。
贺卿抱着小皇帝站在窗口看了一会儿,转身对众人道,“对了,我忽然想起来,还有一件事须得议一议。”
“这磷肥是做出来了,怎么发放给百姓,却须得再商量。”贺卿道,“诸卿可有良策?”
这磷肥从发现到研制,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物力。再在西南建立工厂,制作磷肥,又将之从西南运出来,所费同样不菲。这笔钱现在是朝廷出,但朝廷也不能一直无休止地补贴进去,总要从中获利,弥补亏空,否则难以长久。
所以这肥料自然不能免费发放。
姚敏立刻道,“这也不难。宋时有青苗法,虽然因其推行不力,未能真正惠民,其后更遭废黜,但臣倒觉得这个思路没有错。若是官府能够将磷肥贷给百姓,等夏粮秋粮收上来之后,百姓再把欠银还上就是。”
“只怕谷贱伤农。”梁嘉之开口反驳,“依我看,倒不如把肥料卖给那些大地主,他们名下的土地多,粮食出产也多。如今磷肥有限,自然是贷给他们更合算,又不必担心他们拿不出钱。”
“荒谬!”姚敏斥道,“大户不仁之事难道还少吗?闻听有些地主和商户,为了抬高粮价,多赚钱财,宁可让多出来的米放着发霉,也不肯让普通百姓占了便宜。他们手里有粮,也惠及不到普通百姓,有何用处?”
“好了,”刘牧川适时插话,“你们所言都有道理,大户不能放过,散户也不可不管。依我看,贷肥料之事可行。若怕谷贱伤农,届时官府收取粮食抵充贷款便是。”
“抵充贷款的粮食,按什么价钱来算?”梁嘉之立刻问。
“自然按常平价。”接话的是顾铮,“臣以为,官府可以与百姓签订契约,在年初时就按当年粮价定一个常平价,官府借贷肥料给他们,等粮食收上来之后,贷款者除了还贷,还需按常平价将至少五成粮食出售给官府。”
“如此一来,官府手中有粮,可以始终平抑粮价,将之保持在一个范围之内。而百姓们手里有了银钱,就可以购买其他东西。若是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再向官府买粮便是。”姚敏点头赞叹道,“好主意!”
“可是官府囤积如此多的粮食……”梁嘉之微微皱眉。
“那些刚刚迁居到荆湖的百姓需要粮食,西南和西北的驻军需要粮食,北方许多州县不利种植,同样需要粮食。何况若是遇上灾荒,还要赈灾。”姚敏道,“难不成官府手里的粮食还怕送不出去?”
“那就这样办。”贺卿点头,若有所思地看了梁嘉之一眼。
梁嘉之道,“只怕那些大户们不愿意借贷肥料。”
贺卿似笑非笑,“如今是肥料少,土地多,供不应求。他们若是不要,自然有的是人要。”
磷肥增产的效果是已经验证了的,一成增产,一亩地也就几十斤,对普通百姓来说寥寥无几。可是大户就不一样了,他们名下的土地动辄几百上千顷,一成的数量就是上万石,想来他们也舍不下。
梁嘉之面色微变,低下了头。
说话间,已经可以远远瞧见通县的景象了。众人见状,都下意识地掏出了随身的怀表,这是皇家商会最新推出的商品,一经上市,便立刻风靡整个京城。如今稍有条件的人家,都会备着一个。
当然,依照家庭条件不同,这怀表也有金银铜之分,若是花上一笔钱,还可以让匠人在表壳上做出各种花样来。
“果真只需半个时辰!”刘牧川面带激动地道。
从京城到通县,虽然是通衢大道,但只有骑马能有这个速度。马车经常要走一个时辰,若是载了许多人或货物的大车,则又更慢一些。而今五节车厢,诸多乘客,四匹马拉着却能跑出这个速度,自然令人激动。
他们没有在通县逗留太久,铁轨车启程,沿着另一条路返回了京城。
贺卿看着车窗外的铁轨,对众人道,“如此两条铁轨,一来一去,彼此互不影响,则每日可以行走的车辆何止加倍。”
如果是一条铁轨,只能一辆车来回跑,两条铁轨,就可以几辆车轮流跑,只要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行进距离即可。这样一来,运送的货物量也会翻好几倍。
本来就盘算着租车的商人们,得知此事之后更是喜出望外。如果只有一辆车,他们未必能抢到,但若是好几辆,那就大家都有机会了。
回到京城,贺卿并未让这些人散去,而是把人留下,在宫中赐宴。
等到酒过三巡,宴席上渐渐热闹起来,她才慢条斯理地举起杯子道,“还有一事,借着这个机会,也拿出来议一议。”
“京中数千官员,每年发放的禄米,一向都是从民间征收额外漕粮,十分扰民。所以我想着,往后这一条就废去,只以皇庄之米粮发放,诸卿以为如何?”
朝廷发给在京官员及王公贵戚们的禄米,叫做“白粮”。
所谓白粮,是从普通稻米之中挑选出一批成色最好的。所以时常十斤稻米也未必能够选出一斤白粮。因为标准高,所以往往只在江南苏松常等地轮流征收。
这是税收之外的加派,对普通百姓来说,实是苦不堪言。一旦哪个地方被派到,则这一年的日子必然十分难过。
第115章 早就想到
每年二三十万石的额外征派,而且都要最好的稻米,即使是对有鱼米之乡的江南而言,也是个十分沉重的负担。
贺卿以前对这些不甚了了,后来翻看税务相关的资料,才发现深深困扰着大楚百姓,让他们始终不能富起来的,其实正是沉重的赋税。
除了国税之外,还有无数摊派。国库没钱,一旦到了非用钱不可的时候,就只能往下摊派,当地官府的开支用度,也要从百姓手中收取,若是当地属于某位藩王的藩地,则还要供给王宫。
除此之外,每年还有徭役要服。因为要让百姓兼顾种地,所以官府征发徭役多是在冬日,而且不管吃不管住,百姓们自带干粮,修河道就睡在河边,修城池就睡在城墙下,几乎每一次都死伤无数。大部分人家为了避免损失劳动力,只能缴纳银钱免除徭役,又是一笔花销。
去掉了这些,留在百姓们的钱粮,不过勉强果腹罢了。
一旦遇到灾荒,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抵御能力。
这看似是国库没有钱的无奈之举,可是深究下去,会发现其实只是上层统治者维护自己奢靡生活的必要手段,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资源有限,要拿出那么多供养上层,底层民众的日子可想而知。
更深想一层,这未尝不是历朝历代“愚民”的策略之一。让百姓们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填饱肚子”上,自然就会乖顺听话了。只要不把他们逼到绝境,他们累积起来的财富,就像是羊毛和韭菜,可以一茬又一茬地收割。
所以贺卿要让百姓富裕起来,有钱有闲,就必须要将这些压在他们身上的担子一个一个解除。
“飞派白粮”这种毫无道理的摊派,是第一个要废除的。
根据贺卿的了解,京城里吃得起白粮的人家,不缺那几个钱去买。若是吃不起,就是朝廷和宫中下发了,他们也会拿出去售卖,自己再买廉价的米粮回来下锅。一进一出,又能赚上一笔。
既如此,索性将之废除,也好替百姓减轻一点负担。
这个话题显然有些出乎众人的预料,因此一时都愣住了没有说话。贺卿见状,便又道,“席上所用米粮,俱是去年皇庄出产,不但产量增加,味道也更加出众。如今宫中用的都是这种米,倒省了千里运送的麻烦。”
说是拿出来商议,但贺卿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连皇帝和太后吃的都是皇庄的米,朝臣们自然不敢有异议。当下纷纷出口赞同,又将碗中的米饭夸了又夸。宴席上本来就有擅长诗文的文士,当下即兴赋诗,倒将这些粮食夸成了天下第一。
只要将这些东西宣扬出去,稍作推动,假以时日,等到众人都以吃到皇庄出产的稻米为荣时,想来新的风气便可以取代旧的。
铁轨车成为了京城百姓津津乐道的存在时,这一日拟定的两项决策,也已经开始推行,并在江南引发了不小的热潮。
取消“白粮”固然让江南百姓欢呼雀跃,大大松了一口气,但借贷肥料之事,他们却一时拿不定主意。
按理说,东西是好东西,又是官府借贷,绝不至于坑害百姓。尤其这两年来,江南风气被顾铮好好整肃了一番,又派来了不少清官,官府的信誉一直在提升。但毕竟是此前从未有过的,因此百姓们颇为疑虑。
平头百姓要顾着一家子的生计,不敢胡乱主张,那些手中握有成千上万土地的大户们,却已经暗地里串联起来了。
江南是产粮之地,供养了大楚小半人口,自然大粮商也不少。有了家业,粮商们也会在江南置产,久而久之,粮商与地主之间,实难划分出区别。
如果只从地主的角度来看,朝廷的这项政策没有任何毛病,甚至替他们解决了出售粮食的问题,免去了后顾之忧。毕竟家里的田产再多,粮食卖不出去,就只能砸在手里,是一笔损失。
可从粮商的角度来看,囤积居奇、抬高物价、低买高卖都是他们用惯了的手段。有时为了能得到满意的价钱,就算仓库里的谷子烂完了,也不肯出手。朝廷要他们将每年半数收成上缴,用以平抑物价,就等于是砸了他们的饭碗。
所以这件事,自然不能就这么妥协。
不过如今朝廷对江南的掌控早已今非昔比,他们想要抵制国策,总得有个拿得出手的理由。
众人聚在一起这么一议,还真让他们找到了个办法。
……
“改种桑苗?”贺卿意味深长地重复了一遍这四个字,抬起头看向站在面前的几位宰执,“诸位相公的意思呢?”
江南送上来的折子,那边诸多种植大户,今年有意将稻田改种桑苗。
理由也是充分的。
如今海贸已经开了,虽然官方的第一支船队尚未归来,但是这些大商人从前就暗地里做过走私的生意,自然对里头的门道十分清楚。丝绸在大楚只能卖几两银子一匹,到了海外,往往能番上三四倍,卖到十几两银子一匹。
等船队回来,丝绸的价格肯定会升,就算不出海,卖给那些有船的商人,也能赚上一笔。
既然有这么好的生意,种桑养蚕,织成丝绸往外卖,自然比种植粮食赚得多。
这也算是支持朝廷的国策,毕竟如今开船出海成本极高,每一次都要将船装满,若是没有足够多的货物,就是平白浪费了银子。见机得快的商人们,早就觑到了其中商机,如今提前做好准备,正可免除这种尴尬的情况,便是朝廷也说不出什么。
果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