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旺夫命-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车。毛蛋难得干一票,觉得这么些粮食送出去阵仗不够,他脑袋瓜灵活,马上想到可以用写书来炒作,告诉别人回头要仔细的写上一笔……冲他这话,捐粮的就来了。
自家凑的买的是少数,后来捐的多,看着这么多粮食毛蛋心里就热腾腾的,心道这回他总能得个好,同三叔之间的关系也能修复起来很多。
镖局一并带来的书信就是毛蛋写的,他当然不会把这些内心戏写上去。他那封书信写得可质朴了,让卫成收到以后给回个信,问他京城这边具体是什么情况,人都好吗?
他没赶着邀功,信上传达的是浓浓的关心,反而博了一番好感。
像卫成这样的人,能想不到他这番举动背后有深意?即便想到,也不觉得厌烦,还觉得毛蛋不错,他至少有这个心,实实在在送了粮来,这些粮食的确能救不少人的命。
他还帮卫成搞出了大大的美名,户部听说有人来捐粮还不以为然,看到那阵仗,感动坏了。这时候又听说了捐粮背后的故事——关于家乡父老听说北边遭灾之后第一时间凑粮来帮助通政使大人的故事——泪点低的听着都要热泪盈眶,当官的心系百姓,百姓感恩回馈,这故事讲出来着实感人。
这回阵仗比之前免地租还要来得大,在京城俨然成了一段佳话,出去就能听见有人说,不断说。
同僚包括宫中贵人都听说了,皇帝听说之后还有些将信将疑,他感觉传言有水分,招来卫成问话。卫成将整个情况和捐粮的数目说了,皇上问他是春旱的时候写过信回去吗?怎么起的这事?
卫成有点不好意思,说:“事情不像外头传的那么美,带头的包括跟风捐粮的都有私心,他们藏着私心行了善举,臣只不过给他们做了噱头。”
皇帝问他何出此言,卫成就给分析了一通,说他们捐粮背后藏的都是想流芳百世的心,毛蛋那书实在太出名了。
“那你侄子怎么会起这个意?按说即便地方上遭灾难过的也不是官员。”
“皇上已经想到了,还用臣来说明?……早年臣与两位兄长闹得僵,现如今大房是侄儿当家,他想同臣修复关系,这些年一直都挺努力。”
有人捐粮皇帝心情好啊,说卫大顺有点意思。
做人是不拘小节了一点,还是挺积德的。
堂堂九五之尊当然不可能去打赏毛蛋,他由着外头吹捧通政使卫成,觉得竖起个榜样来不坏,还趁热打铁御笔亲题写了块牌匾,命人抬上大大方方送去卫家,那匾上是四个字:天赐贤臣。
皇帝本来想写百官楷模来着,想着卫成这才是三品官,不合适,才换成后来这个。
御赐牌匾就是莫大的荣宠,题的还是这样四个字,卫成稀里糊涂又风光了一把。同僚服气了,这下真服气了。春旱绝收遭灾这些事和他通政司衙门都没多大关系,劳心劳力的户部尚书没得句好话,风光落到卫成头上。他不是天赐贤臣,他是气运之子啊,坏事从来沾不上,有好事就少不了他。
百姓吹他吹上天了,皇上听说之后也是一阵夸,同僚嫉妒得面目全非又有什么办法?只能顺势吹捧,也就是临睡前在心里骂骂他。
他卫成真不像是乡下出身,那套路比勋贵之家精心养育出来的还多多了。
捐粮谁想不到呢?
施粥这种事自古以来就有人做,做的人多了收效总是有限,不像他,捐的还不是自家米粮,结果好处全是他的。甚至没人说他假仁假义,为啥?因为这粮食是一方百姓凑上送来给他的,千里送粮就是佳话一段。
卫成看着挂在正厅的牌匾,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大哥大嫂耽误了毛蛋,卫毛蛋他可真是个人才。
这时候姜蜜在同婆婆吴氏商量,看信上讲最先起意的是毛蛋跟她娘家兄弟狗子,两家商量着凑了一些,怕不够又回乡去收了一些,回乡的时候也得了部分捐赠……姜蜜想着尤其老家那边的亲戚都没富到那地步,这个粮食白拿她嫌烫手,和吴氏商量着支几百两银子出来,让毛蛋和狗子合计着看怎么分一分。
吴氏在这种事情上一贯不含糊,听姜蜜说完她就表示了支持,说支五百两,送得少了不像那么回事。
婆媳二人商量好,姜蜜又把事情说给卫成听了,卫成也觉得好。
他又亲笔写了封书信送回去以示感谢,同时在信上说明自家有的吃,告诉毛蛋他们那批粮食送去户部捐给朝廷用作赈灾了,并告诉他们这事已经传遍京城,皇上都知道,赞扬了为此事出力的父老乡亲……
这封信是托镖局的人顺道带回去的,毛蛋收到信,高兴极了,心道这回事没白做,能得到皇上以及自家三叔的夸赞,他这步算走对了。
至于一并送回来的五百两银子,毛蛋没要,他给狗子那边分了一半,余下的部分给二叔家和大叔公家分了分。
毛蛋他娘陈氏觉得这么分不对。
给姜家一半是应该的,那边也是两房人,给姜蜜面子都该分这么多去。卫家这头跟着出力的就是二房和大叔公家,大叔公家反而出的多,二房当时说了许多酸话,大概是说老大发达了这种事应该由老大扛下来,人当官的能缺一口吃?非要送你自个儿买去啊,收什么收?……这么抱怨着李氏不情不愿的添了一点,添的那个数目陈氏都看不上。
几十亩地种着,就给了那么一点,到头来还要送他百多两银子,这也太便宜他们。
毛蛋劝了他娘:“三叔教会我一个道理,亲戚可以亏待我们,我们不能亏待亲戚,这样我们才占理,甭管什么时候扯皮都能扯开嗓门说话,不用虚他。一百多两是不少,对比咱们如今这家底,也不多,娘何必揪着不放?三叔把这事交给我办,我得办妥,他出了力咱得分他,至于他配不配拿那么许多乡亲们有眼睛看着,自有评断,还用我们叽歪?”
这话是毛蛋说的,陈氏就愿意听,因为毛蛋是他这一房最出息最会挣钱的人,全家的好日子都从毛蛋来。
愿意听是一回事,她还是忍不住抱怨了两声,毛蛋他目的达成了,心情好得很,才不管亲娘说啥,高高兴兴给人分了钱。大叔公家和二房平分了二百五,姜家那边也是。
姜大嫂还不肯收,直说不就一点粮吗?怎么还让侄女婿破费这么多?
狗子特地回来送钱的,让收下,必须收下:“我姐跟姐夫看到粮食高兴,觉得咱们心里惦记他。料想是借这次机会想贴补我们一点,可能怕我们送出去粮食多了自家不够吃。”
“蜜娘就是太实心眼了,你给她一分好,她能还你十分。”
狗子也跟着点头:“那可不,我姐就是人好,人好才能享这么多福。”
“咱们也是愣头青,听说遭灾了就赶着凑粮,后来想想饿着谁也不会饿着当官的啊……”
狗子说他想过的,想过朝廷会发俸禄,是怕朝廷的米粮都拿去赈灾了也周转不过来,想着送一点心里踏实些,结果卫大顺太能耐了,让人捐了那么多。
看姐夫的回信好像挺高兴的,他在信上提了好几次,说是很大的功德,是善举一件。
第174章
这两年钱桂花那性子都改了一些,她原先求得多,见天做白日梦,总盼狗子跟卫成那样也能出人头地带全家一道享福。
可梦会醒的。
因为出了个卫成,周围这片一下重视起读书来,家里有钱没钱都会送娃儿去开蒙……十来年过去,秀才是考出几个,举人都还没有,至少相邻几个村都没有。钱桂花不得不认同旁人说的,卫成他就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天生是读书的料,想他当初除了倒霉那几年,平平顺顺的就考上去了,举人一次中的,进士也是。
钱桂花接受了狗子不能读这个事,再看他如今踏实勤奋的,心里就好受多了。
加上卫大顺的成功,也使她看到读书之外的出路,不是非要考科举才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许多行当都能发财,就看你有没那本事。
钱桂花现在不太提科举的事了,狗子回来就问他徒弟学得如何,啥时候能独当一面?她这些年存了些钱,加上这回又得一笔,狗子要想做个啥小买卖,当本钱勉强够了。
她之前有段时间看啥都不顺眼,又埋怨当年那骗子半仙,觉得是人家坑了她,坏了她和继女姜蜜的情分。也不满意狗子自甘堕落,还看不太上儿媳赵氏……
现在因为狗子上进,让钱桂花也痛快不少,当初许多事她在心里放下了,有时候还是可惜自己没跟继女搞好关系,使得狗子没沾上太多他姐姐的光。又一想姜蜜对狗子不错了,上回说亲添那副首饰至今还有人羡慕,赵氏也是当宝贝收着没见拿出来戴过。这回收了粮食之后贴钱也不含糊,她给粮的时候都没想到还能得百多两银子。
对姜蜜的埋怨没了,这个儿媳妇又是勤快人,挺贤惠的。她日子过得通泰,就不再去想一夜暴富搬进城里那些事情。看村里其他人家还苦着,自家泥瓦房推了重起过,现如今住着宽敞的青砖瓦房,想吃肉随时都有,拿钱割去,对乡下人来说,这就算有滋有味的好生活了。
当家的经常劝她,要知足啊。
狗子也爱说她,让别光看着自家缺了什么,也看看你有的。
娘家那头同样说她,要不是摊上那么个有本事的女儿女婿,现在还不知道在过什么日子,当后娘的能享到继女的福就已经算命好。
“人不能犯傻啊,桂花儿。”
“你看看卫二郎家,还没警觉?”
周围的所有人,她相公、她儿子、她妯娌、她娘家父母兄弟都在劝,寻着机会就要说她两句,听得多了咋都记住了。再说钱桂花也不是胆大包天的那种,当年办的蠢事情都是想着儿子……这样一来,她性子当真改了一些,想法也比从前实际多了。
这趟狗子回来给大伯家送钱,也把分给自家的一百二十五两拿给亲娘捏着,害怕他娘给人哄了,说过几年兴许做点小买卖,到时候一定需要本钱,让千万好好存着。
看他娘答应下来,这才回房里去和媳妇儿赵氏说话。
过年给姜蜜写信的时候赵氏还怀着身孕,现在已经生了,是个儿,模样挺像狗子。这个娃取名叫进宝,招财进宝那个进宝,名儿是狗子取的,家里人喊着都还顺嘴,觉得意思也不错,就敲定下来。
“前面送粮的时候就写了信,当时光顾着关心北边的灾情,都没说家里的事。现在收到我姐送回来的官银票,总要答复一声,我跟她提提进宝,也让那边知道咱家添丁了。”
赵氏本来抱着儿子,看他满头汗,就把儿子放在旁边床上,摸出手帕来给他擦。边擦边说:“姐姐是三品大官太太还时常惦记我们,实在难得。”
“那可不?你想想看,我跟我姐还不是一个娘生的……”狗子把声音压低了一点,跟他媳妇儿咬耳朵,“我娘她有点傻,以前办那些事都不靠谱,还让算命的骗子哄过。要说她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把我姐嫁去卫家享福,不过吧,她那会儿不是好心,走到今天该说是阴差阳错。虽然这么说,媳妇儿你也得对咱娘好些,娘她对别人不起,对我是巴心巴肺的,以前做错事也是为我。”
赵氏点头:“我省得。”
狗子搂着她就是一阵亲热,媳妇儿还是贤惠好,娶回来家宅安宁。
“我姐离开乡下十年有多,她走的时候我就是个半大小子,那时不知事,现在都快想不起我姐的模样,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再见她。”
“有机会的,过几年隔壁村卫老爷子满九十没准她就回来了,当家的你要是能耐了也能领我们上京城去。还有,伯娘家有两个侄儿书读得不错,以后能中举就要上京赶考,到时候可以去两个陪着……”
狗子听着想笑:“中举哪是容易的事?你看卫大顺多聪明的人?找着其他出路也不读书了,科举路难走啊。”
“姐夫不是说只要他们能考上秀才就把人推荐去那些好的学馆?踏实读几年没准有戏。”
这么想也没毛病,狗子没再泼凉水,他回头看了看睡熟过去的儿子,有点明白当初娘为啥那么疯?过几年等进宝到岁数肯定也要送去开蒙,当儿子的爱不爱读是一回事,当爹娘的总不好耽误他。
唯一爱搞事的钱桂花的都消停了,前山村这边和和乐乐的,相比之下,后山村就烦得多。
咋说呢?
钱虽然是毛蛋分的,毛蛋没亲自跑腿来送,来的是他爹卫大郎。
卫大郎穿着轻薄绸衫,乘马车回来的,进村之后先去了他大叔公家,把京城的答复说给他们,并送去一百二十五两银子。他讲京城送来五百两,自家没拿,给姜家分了对半,剩下二百五一分为二,另一半要给兄弟家拿去。
大叔公家本来不肯收,听他说明白了才勉强接过。
眼看卫大郎转身要去卫二郎家,还叫住他,问:“你现在可明白你三弟为人?可知他不易?他虽然在京城当官,过手的钱说不好还没你家多,他为家里人着想的次数,他做的事却比你要多多了。”
提到这事,卫大郎还是臊得慌,他囫囵点头:“当初误会了三弟,这两年我们尽量弥补了。”
“不光是同三郎,你同二郎也是兄弟,兄弟之间莫要闹得跟仇人似的。”
卫大郎面露难色:“毛蛋写书这个事,二弟怨我……”
“真没任何办法解决?”
办法当然有,就是送钱,毛蛋他挣的钱都给他娘管着,这回事陈氏不可能同意。
大叔公多少明白他们矛盾在哪儿,提议说:“或者从登科身上想想办法?李氏不是做梦都想看登科成器?你们现在住县城里,有钱有人脉的,是不是给他找个好点的学堂?县里的夫子总比乡下的教得好吧?”
大叔公给他提供了个思路,卫大郎觉得这可以,这也不费什么钱,他过去的时候就和兄弟提了提,本来以为二弟会高兴,他们两房冰释前嫌,事情却不像他想的那么容易。二弟有些犹豫,弟妹直接否了。
等卫大郎回到县里,把事情说给毛蛋听,毛蛋听着毫不意外:“不放人也好想,二婶是怕登科让咱们哄了去,回头跟她不亲。帮忙找学堂这个事吃力不讨好的,他学得好就罢,学不好咱要背黑锅。这事没说成反而好,爹你别再去提。”
“那我们就跟二房僵着?”
“有舍有得,从我决定挣这个钱闹成这样就可以预见。我不后悔,比起在乡下过窝囊日子,现在这样不好吗?再说我写这玩意儿要说对不起谁,顶多对不起您跟我娘。您也不必良心难安,半年之前书肆那边的朋友跟我打过招呼,说我二婶送了一册剧情跟我相差无几的书去,不同的是那书上只我们大房是坏东西,他二房洁白无瑕,那个书因为情节不新鲜被退回去了……您当他们没想过走这条路发财?想过的,还做了,只是没成功。哪一行都不是那么简单,我天天挑灯夜写,经常为了赶稿饭都顾不上吃,挣钱容易?”
一开始卫大郎是有些埋怨毛蛋的,哪怕见着钱了,他心里还是有些不舒坦。这两年亲眼看见挣钱多不容易,毛蛋天天伏案写啊,经常写到大半夜,有时候写完一段读着觉得不好直接全废掉,哪怕是根据现实改编的故事,每一册书都是他心血……书卖得好,挣了钱,毛蛋也没怎么花,全给他娘安排了。
怎么看儿子都没什么对不起他们,现在是他一个人拖着全家过日子,卫大郎觉得自己能做的就是把其他事挡下来,让毛蛋能专心写。
计划很好,他经常做不好,很多事还得毛蛋亲自过问,当爹娘的太笨了,除了拖他后腿不会别的什么。
卫大郎回乡去送个钱,差点又给家里添了麻烦,毛蛋没说什么,他琢磨着三叔直接送了五百两回来,从这个手笔来看,这回事他应该挺满意的?
卫成是挺满意的,不光是他,卫父包括吴氏都经常站在正厅里看着高高挂起的匾额。
看着御笔亲题的“天赐良臣”都挺恍惚,没想到家里这块御赐匾额还是凭毛蛋得来?他为了自己的创作之路折腾了一把,给他三叔谋了好处。
同僚羡慕坏了,暗搓搓嫉妒的也有,卫成并不满足,下定决心以后还要挣回第二块匾来,下次要凭他自己。
宿州送来那批粮食帮助了许多百姓,这使得卫成在百姓心里更有分量,别看他还在三品的位置上待着,名声却不比一品大员来得差。从六月间粮食送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同僚见着他都在弯腰拱手。户部尚书心酸啊,面上还得客气奉承,夸卫成官当得好,说他后生可畏,还说要是天下官员都像他,朝廷省事皇上省心。
卫成风头正劲,这当下谁也不会泼他凉水,这段时间皇城根下一片夸,得亏卫成一路走来被称赞的时候太多了,他才没迎风飘起来。
春旱造成的灾情在逐渐缓解,又是免税,又是免租,还有朝廷救济,农户们总算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六七月间落了好几场雨,迟来的大雨将开裂的地面浇湿浇透,农户们放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