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旺夫命-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卫成给她捏得正舒服,闭眼应了一声,说赶明就去办了,又问姜蜜会不会觉得现在这宅院挤了?还是过两年再拿“欠条”去找皇上。
  姜蜜想了想,说:“过两年再说吧,眼下又没立功又没升职,不是讨赏的时候。”
  又安静了一会儿,姜蜜说:“日子过得真快。”
  “怎么突然感慨起来?”
  “是想到再过几个月砚台就满十一岁,再有一年他该去国子监了。这个儿子从小跳脱,咱们有心拘着他,才让他个性沉稳一些,老这样也不是办法,还是得让他去接触同龄人。他是男子汉,得走出去,看看外面是什么样子,交些朋友。”
  卫成恍惚了一下,想起儿子幼时模样,觉得日子过得真挺快的,感觉才不过一眨眼就十年了。
  他们离开老家十年,上京十年了。
  “算一算毛蛋虎娃也到议亲的岁数,尤其虎娃,他该相看了,年前那封信上也没提到,不知道二哥二嫂怎么想的。”前头两房的其他孩子卫成没见过,给他深刻印象的就只有毛蛋虎娃以及春生。春生还有几年就不说了,毛蛋虎娃里面,毛蛋是机灵的,为他着急没必要。虎娃这孩子就让人放心不下,他也听话也孝顺哪里都好,唯独只有一点不够聪明,因为这,他越长大越被忽视,二嫂惦记着登科读书的事,也不知道有没有为虎娃考虑。
  “相公你是不是有些担心?怕二嫂心完全偏向后来的,疏忽了虎娃?”
  “是有点,那两房人里面,心思最干净的是他,他那个命偏偏也是最不好的。这些年陆续都有书信往来,蜜娘你回忆看看,二嫂提到登科多少回,提到虎娃又是多少回?家里兄弟多了就怕这个,怕爹娘心完全偏向其中一人,彻底忽略其他。当初娘虽然偏疼我,也没有偏到这地步,两个哥哥到岁数就成了家,他们终身大事爹娘都是很上心的……我看二嫂学的是娘,比起娘当初可谓变本加厉了。”
  姜蜜就是当娘的人,她也知道孩子们里面会有格外讨人喜欢的,人非圣贤,要让做父母的对每个孩子完全是一个态度,不现实,她是尽量把水端平,尤其对两个儿子,态度不敢有多少偏差。
  哪怕两人个性上南辕北撤相去甚远,姜蜜也是尽量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她得要发自内心的去欣赏和喜欢自己的孩子。
  人聪明当然好,活泼开朗当然好,少言寡语其实也不错,都是好孩子,各有所长。
  包括福妞,哪怕她不如两个哥哥成熟,并且完全显露出女儿家的娇气,姜蜜也很喜欢她。就是小姑娘一个,喜欢漂亮哥哥正常,见不着人抹眼泪也正常。
  “有个事娘恐怕没同你说过……”
  姜蜜才起了个话头,卫成就抬眼朝她看来。
  姜蜜停下手里的动作,绕到卫成身边坐下,说:“平常你去衙门了,我跟娘闲着没事就会聊天打发时间,以前没孩子的时候爱说你,有了他们三个话题经常在孩子们身上。娘说过,当几个儿子之中,有一个明显出息大,做父母的就会把希望寄托给他,尤其乡下地头更是这样,谁有出息指望谁是人之常情。那时候大哥二哥说不想读,只你坚持下来,娘说她当时心就有些偏了,时间越长偏得越厉害。后来她想到对几个儿子态度相差太大可能让亲兄弟生出罅隙,甚至闹到家宅不宁,她就开始从大哥二哥身上发觉长处。读书不行至少人勤快肯听话会种地……如果只看到读书这一个点,对比会越来越强烈,得去发现他们的优点才能补起心理落差。虎娃可能读书不行,人不错的,他从小就规矩,肯听话,不闹腾,是个好孩子。”
  仔细想想有这么个儿子其实是好事情,甭管日子过成啥样,他总不会扔下爹娘不管,有这么个儿子就等于老来有靠。
  二嫂该对他好一些。
  他是不够聪明又不是傻蛋,能不知道爹娘偏心?偏过头不得叫人寒心吗?
  人心肉长的,要伤他容易,伤过之后要弥补太难。
  想当初娘哪怕再难过,被儿子伤透心都还是会为他们考量,后来超过一定限度她就不想管,再不想管了,好坏自个儿折腾去。
  卫成听着那番话,沉思片刻,假设说:“要是咱们家有个像虎娃这样不太聪明的儿子……”
  姜蜜靠在卫成边上,问他忘了吗,宣宝刚出生的时候砚台也觉得他是笨蛋来着。假如真有这么一个,恐怕不是忽视,是会被所有人照顾的吧,忍不住就想对他好些。
  “其实比起砚台和宣宝,福妞就笨一点,谁嫌弃过?”
  的确没有。
  她犯傻的样子对父母和哥哥们来说也是甜蜜的烦恼。
  “这几天忙衙门的事,都没注意,福妞她还在点击唐家小子吗?”
  姜蜜笑着摆摆手:“只要你不刻意提起,她想不起来。”
  “我前两天遇见唐谦,他也在寻摸西席,还说唐怀瑾受了我们家这两个刺激着急想读书认字,过年那两天跟他提了许多回。”
  “是好事啊,唐大人如今是翰林院编修,那活清闲,自己教也行。他顶好把儿子教得出色一些,万一咱家这个长大了还喜欢她小唐哥哥,那没准就是你东床佳婿。”
  卫成:……
  后来这一日卫成就把他们旧宅院卖出去了,换回四百两银子来。
  再然后京城有了升温的势头,姜蜜怕倒春寒,没赶着减衣裳。往年开春之后都有寒流,还会降温,今年怪得很,开始升温之后就没表现出有回落的趋势,一升就是十来天,二月头上天竟然就非常暖和了。
  以为减衣裳不及时,儿子们略有些上火,姜蜜还让灶上备了清火的汤羹,小的在喝汤,老爷子坐在檐下看头顶的天,看得满脸忧色。
  问他在忧什么。
  他叹口气说,今年收成恐怕要不好。
  姜蜜哪怕是乡下长大,她其实没怎么下过地,主要是做家里的活,她听着这话没太明白,多问了一句。卫父说:“三媳妇你该听过一个说法叫春雨贵如油,北边雨水本来就少,今年升温太快,这太阳出着把地都烤干了,继续下去田地开裂都有可能,这是闹春旱的苗头,要继续晴下去还不降雨,十有八九要坏收成。”
  “那怎么办?”
  “天公不下雨,咱凡人有啥办法?这么干着对咱家影响不大,咱有囤粮,老三年年还领俸禄。苦的是谁?苦的是农户。看吧,看朝廷怎么应对,我都能看明白的事情,专管农事的还不清楚?”
  卫父虽然不经常开口,说几句还是很在理的,姜蜜琢磨了一番,不再多话。只不过在心里想着,往年开春还落雪,冷得哆嗦的时候她恨不得赶紧回温,今年回温早,结果还不是什么好事情。


第173章 
  十九年的春旱影响了京城周围一大片,二三月间百姓就连吃水都紧张,灌溉变得困难起来。加上天公不作美,这季收成几乎全坏了,专管农事的官员急上了火,频繁进出皇宫,他们不断在商量看能想出什么办法。
  卫成不懂农事,他没跟着掺和进去,只是在皇上将心思投注到农业这块儿的时候帮着把其他方面盯了盯。
  春旱带来的问题已经很多,这种时候不能再添乱。
  哪怕朝廷想了很多办法,也没能挽回地里的损失,跟着户部就下了公文,免去受灾地区这一年的地税,又从南边几个产粮大省紧急调来一批粮食应急赈灾,这才没因为饥荒引来暴动。
  这些事主要是户部在安排,户部尚书作为当朝一品大员他年纪本来就大,因为京城周围闹这场春旱,这一整年他都没松快过,看着出老了很多。
  农事同通政司衙门扯不上任何关系,但卫成并不清闲。因为地里收成坏了,就有人要饿肚子,哪怕赈灾粮拨下去也救不了所有人,人要是没饭吃要挨饿的时候就容易犯事,他为了求活什么事都做得出。大规模的暴动虽然没有,作奸犯科的不少。
  顺天府尹烦,三法司烦,通政司只不过稍稍好些。
  平常卫成不会将衙门里的事情搬回家来说,可因为这场旱灾直接影响到周围一片,卫家上下也很关心,有什么新的情况他就会提一提,姜蜜听着就生了个念头——
  “爹娘忧患意识好,我们家一直有存粮,加上相公你的俸禄,旱灾几乎不影响咱。我之前就在想,假如说春旱造成地里收成不好,咱们那几百亩地是不是少收点租?现在情况比我想的还严重,今年的地租是不是直接免了?地里没有产出,要强征那不是逼人上绝路?”
  姜蜜说完就在等家里人表态,二老知道种地辛苦,家里有地的都是看天吃饭,佃农的日子更难。他俩点点头,说:“媳妇儿你跟老三商量着办了就是,咱们家啥都不缺,少收一季没啥的。”
  卫成多想了一些,一等二等没等来他反应,姜蜜喊他一声:“相公你说呢?”
  “当然好,我刚才在想,我出来带个头会不会有其他大人也跟着免去地租?要是能带起这个头,对广大佃农是好事情,这种程度的干旱影响不到勋贵之家,却可能击垮看天吃饭的农户。”
  他说到这里,姜蜜跟着琢磨了一番,觉得很有可能。
  官老爷都看重名声,卫成怜惜佃农,为他们免去一年地租,其他大人要是照征不误,说出来就不那么好听,那么一定会有人跟着免租。卫成等于是给人下了个套,别的大人可能会在背后臭骂他,他倒是不大在乎,想着能给受灾的百姓减除负担就好。假如说地主家要强征,佃农给不起,可能就要欠债,欠债还不起就要加利,利滚利,一家子从这儿可能就毁了。
  地里一季的损失地主家扛得起,地主来扛比推给佃农好些,朝廷也能少点麻烦。
  “那就先说在这里,我跟着安排人去地里看看,要情况真有那么严重就通知下去今年免交地租。”
  卫成笑看姜蜜:“夫人慈悲心肠,想得也全面。”
  姜蜜摆手:“还不是当了官家太太,我男人一年三百六十日都在为百姓做事为皇上分忧,我能拖后腿?”也是现在条件好了,条件好了她才乐意帮人,条件差的时候只想守好自家一亩三分地踏踏实实过日子,别家如何她才不去关心。
  姜蜜跟着就安排了人,去自家地里查看情况,传回来的说法很不容乐观,她按照商量好的宣布今年免收地租,佃农们一直在担心的事突然有了着落,许多人长舒一口气,回过神来称颂卫大人,说是活菩萨。
  他平常收租就比别人少,遇上灾年更痛快,直接免收,他不愧是从乡下走出来的大官老爷,是真明白佃农的难处,后来甚至有农户到卫成他家门口来磕头的,路过的见着问怎么回事,这才知道卫大人不声不响的免了佃农的地租。
  事情的确按照卫成想的那样发酵开了,皇上近来最关注的就是周围这片的灾情,这事传到宫里,皇上也不吝惜美言赞颂了他,说他虽然不懂农事,也想方设法在为朝廷出力,灾年免租是雪中送炭的好举措,值得效法。
  皇帝一句值得效法,实实在在帮助了许多人。
  陆续有地主家宣布免租,佃农们压在心里的大石头就搬开了一半,现在他们不用考虑如何交租,只需要想法子糊口,努力熬过这一年。
  旱灾是从春天闹的,闹过了孟夏,五月里京城才下了场雨,这场雨也不是很大,只不过稍稍滋润了地面,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说起来到这种时候哪怕来场大雨也于事无补,春天种下的粮食已经没救了。
  虽然说雨势不大,还是让京城百姓深感欣喜,平常下雨天大家都是撑着伞走,这日有不少人不管不顾的冲进雨幕之中,仰起头,张开嘴。
  雨水落在脸上的感觉太舒服了。
  这场雨后,又过了大概半个月,卫家迎来惊喜。这一天,卫成在通政司衙门忙活,姜蜜吩咐灶上做了清热解暑的绿豆汤给家里人送去,才喝了两口,门房急匆匆的进来,说外面来了许多马车,说是给卫家拉粮食来。上前来同他交涉的是什么镖局的镖头,问当家的可在?让去个人说说怎么卸货,粮食送哪儿?
  姜蜜愣住了,她除了去别人家走动平时轻易不出二门,这天收拾了一番出了大门口。
  出去一看,果然是长长的车队,拉的是用麻袋装的货,说是米粮。
  镖头一看出来的是个女人,再看她这打扮,拱手问是卫家夫人?
  姜蜜颔首,说老爷人在衙门,问他们怎么回事,为谁拉的镖?是不是送错了?
  “没错,不会有错。这是从宿州府拉来的粮食,北边遭灾的消息传下去,卫大人他侄子包括您娘家那边帮着凑了不少粮,怕不够还去各乡里收,收得差不多了赶着要给您送来。您家侄子不是写书那个?他说回头要把乡亲们便宜卖粮帮助北边渡过难关的善举写进书里,让天下人看看,县里商户包括乡绅地主听说又排队捐了不少,稀里糊涂的就装出这么多来……”
  这批粮食实在太多了,根本不可能请商户顺带运走,只能托付给镖局。
  他们走镖的听过不少卫大人的故事,得知这批粮食是送去京城卫府,不过只收了个辛苦钱,一分没有多要。并且这一路他们没多耽搁,紧赶慢赶赶来的,只怕走慢了耽误事。
  镖头把大概情况说了说,又摸出一封信递过来,姜蜜也顾不得讲究,她伸手接过当场拆开来看了看。
  看明白之后,她把这封信装回去让奴才跑一趟通政司衙门,把信拿给老爷,让顺道把这个情况说一说,请老爷回来主持大局。
  奴才拿着信飞快的跑出去了,姜蜜又安排仆妇送绿豆汤来,怕绿豆汤不解渴,又备了凉茶。
  “劳烦镖头稍等一会儿,我一个妇道人家也做不了这个主,家仆已经上衙门请老爷了。”
  “没事儿,我们等得起。这些年听了不少卫大人的故事,早想亲眼见一见他,兄弟们是不是啊?”
  这些走镖的是真热情,跟着说是。
  这么大阵仗怎么可能少了看热闹的,围着看热闹的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都震惊了,问走镖的通政使大人在他老家那头名声有那么大?听说北边遭灾都有人自发给他捐粮?
  捐粮的主要是想被写进书里,想得美名,这其实是毛蛋的成功,他那个书太火了,认字的都看,不认字儿的也会去茶馆听人说书。
  托他的福,卫成成了省内第一名人,他的故事三岁小孩儿都听过。
  ……
  这种细节就不用说得太多,边上人问卫成在老家有这影响力?走镖的只管点头。
  京城百姓都是见过大场面的,这种事也是闻所未闻。
  北边遭灾了,老家百姓给他捐粮,还托镖局送上京城,这么多啊,他那一家人吃到那辈人才能吃完?这车队走出来都跟朝廷安排运赈灾粮的没差了。京城百姓触动很大,本来卫成这几年沉淀了许多,他都没搞什么大事情,老百姓追忆了前尘旧事,说他真是不可多得的好官,是刚直不阿的青天老爷。
  边上人闲聊着,卫成从通政司衙门赶回来了,回来拱手说自家领俸银食禄米,实在需不着这个,老家百姓一片心意倒也不好直接退回去,不若捐给朝廷,用作赈灾,这么多粮食能救不少人。
  他一边安排镖局的把粮食送去户部,一边交代姜蜜让她安排灶上做几个好菜,说要给镖局的兄弟接风洗尘,这一路麻烦他们了。
  镖局只负责走货,这些粮送到卫成手里他要怎么安排是他的事,他说送去户部,那就送呗。
  镖师押着粮食往户部衙门去,边上还有老百姓跟着走。姜蜜看着他们浩浩荡荡的走远,走远之后她转身回府,按照镖头说的镖师人数准备伙食。安排下去以后,她才有精力同自家人说说今儿个这出。
  二老包括三个小的都在厅里了,姜蜜刚才说了许多话,有些口干,她端起凉茶喝了几口舒服一些才道:“当初没绝了毛蛋的写书之路,如今竟换回福报来。想想看,相公他从没在地方上任过职,哪有什么恩德施予乡亲?人家捐这些粮十有八九是想被毛蛋写在书上,他那个书卖得好,看的人很多,写上去能美名远扬……这个动机虽然不纯粹,捐出来的粮是实打实的,这些粮食是不能解决灾情,但能帮更多的人活下来。毛蛋以前做的很多事我们不认可,这回他却积了大德。”
  姜蜜说完,全家把头点得齐齐整整,老爷子可高兴了,他之前觉得这孙子没救了,这么看着虽然有些瑕疵,人还是要得。吴氏也难得说了大房一句好,肯定道这回事办得不错。
  人在松阳县城搞创作的毛蛋还不知道他得了这么许多好评,他做这个事动机其实也不纯,就是拍他三叔马屁来的。
  他要写东西,就需要知道更多关于卫成的故事,没有故事他想办法搞也要搞出来。
  毛蛋给自家双亲做了个开始犯了许多错误但是知错能改的设定,他都想好了,等写到这里要重点渲染一番,让看他书的人知道他们听说北边遭灾之后全家都很担心,立刻想到动员亲戚凑粮食,边凑边买弄了好多车。毛蛋难得干一票,觉得这么些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