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种地南山下-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大嫂,那我们是不是要搬家?”四婶突闻消息有点不知所措。
  “不知道呢,搬家也不容易,咱们是运气好,碰见个还不错的房东。要是碰见个蹬鼻子上脸,小气计较的房东就烦死了。”
  张大嫂边说边拿针挠了挠头皮:“大妹子,你是刚来,不知道,我在这个镇子为了我家张良读私塾,已经住了四年了。”
  “房东就换了三家,第一家,房东老太太天天来屋里巡视一遍,她家那些破桌子旧床不能磕碰一丁点,连窗户纸坏了一个洞都要管。他爹从乡下拔点葱带点菜放门口,转头就少一半!”
  “后来,又换了一家,他家啥都好,就是孩子多,大大小小七八个。张良一回来,就跑屋里,又要拿书又要抹墨,害的我家张良功课都没办法做。”
  “后来说了几次不来了,天天在院子里打孩子,不是这个哭就是那个闹。张良他爹就说搬吧,就搬到这了。”说完,张大嫂长长地叹了口气。
  黄豆在一旁,边看妹妹黄梨打嗝,边竖起耳朵听四婶她们聊天。
  “我家里的,码头做的还不错,看样子再做个几年还没问题。虽然我们娘三在这里,没做活吃白食,但是米面菜蔬都是家里拿的,不费钱。就是租房子花钱,实在不行我们娘三就回乡下,还能帮婆婆做点活计。”
  黄四嫂觉得不行就回老家,就是黄老四天天来回跑不方便,中午吃食麻烦点。
  “你家公婆好,让你在这边带孩子顺便照顾你家老四。搬回去不说早晚路上耽误时间,在码头上住宿吃饭可不好,还贵,时间长了身体就垮了。不如,再找房子租住,要是有活计能边看孩子边做就好了,贴补点家用也好。”张嫂子还是觉得住镇上方便。
  黄四娘子性格温和,也拿不定主意:“再说吧,到时候问问公婆,我家公婆是拿得起大主意的人,听他们的准没错。”
  两个人又絮絮叨叨唠叨一些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黄豆听的昏昏欲睡。
  没一会老叔和爷爷都醒了,起身用冷水洗了把脸,给灶房的材劈了,又把院墙边角不平的地方给修整了,坐下喝了两碗白开水,望望日头,已经有点西斜了!
  下午,日头不那么毒了,黄老汉领着小儿子,三孙女回家。
  一路黄豆和老叔跑跑玩玩,并不觉得累。
  晚上,黄老汉躺在床上长叹一声:“唉,如果黄豆要是个男娃娃多好。”
  黄奶奶还没上床,就着油灯在给老儿子缝褂子:“怎么了,男娃女娃不都是我们老黄家的种吗。”
  “老四他们住的那栋房要卖了,老四俩口子还在寻思着让四媳妇带着孩子搬回来住,他早出晚归的多跑几步路。住在镇上,又要租房子,又顾不上田里的活。”
  “这话没毛病,老四寻思的对呀。”黄奶奶看看老头皱起的眉头,抖了抖手中补好的褂子,顺手放在床边的桌子上。
  “话是没错,但是你知道黄豆怎么说的吗?”黄老汉看了老婆子一眼。
  灯光下,隐约可见老伴的青丝里露出了白发。
  “黄豆怎么说?”黄奶奶踢了鞋子,推了推黄老汉:“往里面挪挪。”
  老俩口从新婚第一天就是黄奶奶睡外面,黄老汉睡里面。
  这是黄奶奶出嫁前娘嘱咐的,“做媳妇的,晚上睡外面,方便伺候男人。你夜里起夜,睡里面,起来惊了男人,他睡不好白天怎么做活。晚上男人要喝水了,你睡外面,也方便给他倒水。就是洗帕子什么的,也方便。”
  黄老汉往里挪了挪窝:“黄豆说,不如把这栋宅子买下来。”
  “哎呀,这妮子心可真大,人还没凳子高呢,咋想的。”黄奶奶还没躺下,索性盘腿坐了起来。
  “黄豆路上和我算了一笔账,她说,这栋房子东面靠后临着集市,门前一条路是码头的必经之路,这房子正好在二条街道的中心位置。表面上看开不了商铺,做不了营生。但是,只要把东厢的二间屋门对着巷子一打开,做个小饭馆,闹中取静,绝对是个好地方。”黄老汉看着屋顶又深深叹了口气。
  “我想了一路啊,这孩子说的一点没错啊!你看,咱们家孩子多,虽然地也不少,但是兄弟五个一分,也基本不算多了。以后孙子们更多,靠这几十亩地,怕养不活一大家子啊!”
  “那,你的意思是想买?”黄奶奶试探性地问。
  “嗯,有点想,就是银子不太够。”黄老汉听见远处传来犬吠,翻了个身:“睡吧,睡吧,明天老四俩口子回来,我们全家开个会议议。”
  一夜无话。
  天一亮,黄桃在厨房帮着娘做饭,玉米贴饼,杂豆稀饭,干虾米熬大酱。
  虾米是黄豆他们几个闲得没事捞的,黄豆最喜欢捞鱼摸虾。虾米和小鱼,新鲜的吃不出什么滋味,黄豆就晒了半篓子的虾米和小鱼干。
  黄豆一早又忙去溪边提鱼篓,黄德磊不放心,一路跟着。
  “哥,你以后想干嘛?”黄豆问黄德磊,其实她很想问,你的理想是什么,不过怕她哥听不懂。
  “多读一些书,识一些字,等满十二岁我想做点小买卖,挣钱盖房子,像镇上那些富户的青砖乌瓦的房子。”黄德磊想了想,一本正经地回答。
  “你不想考秀才考状元啊?”黄豆奇怪地问,按道理读私塾的人都会想考秀才做官的。
  古往今来,读书确实是改变命运的一种最直接最算公平的一种方式。
  “不想,你看看七爷爷,考了一辈子秀才,家里穷的都差点揭不开锅。秀才是那么好考的,多少秀才都是拿钱堆出来的,我安心挣钱,以后娘再生小弟弟,说不定还有希望。”
  黄豆看了看自己亲哥哥,这是个务实的人,不孬。
  老三黄富贵下地看稻子去了,三亩水田都种上了稻子,每年亩产也有个二百多斤。
  六亩旱地种的玉米,等秋收后再种上麦子,菜园子里再种上一年四季不断的蔬菜瓜果。黄豆计算过,只要风调雨顺,交了公粮,扣除税收,一家人基本能混个温饱。
  黄家属于村子里的富户,人多地多,村里吃不饱饭的人家不是没有。不过据黄豆观察,这是一个还算繁荣昌盛的年代。没有战争,官员也算清明。
  黄德磊和黄豆看完鱼篓,回来就在粪堆上刨蚯蚓喂鸡,家里养了几只鸡,春天的时候有只老母鸡抱窝了,十二只鸡蛋,一个没黄,出了整整十二只小鸡。
  这十二只小鸡成了黄豆三兄妹的宝贝,天天一早起来黄德磊就去翻家里攒的粪堆,有的时候还去摸点小鱼小虾回来给它们吃。
  黄桃收拾菜园子的时候,也会挑点嫩草,老菜叶子回来剁碎了喂鸡。
  而黄豆,缠着爹给她挑来了一堆细沙土,堆在院子一角。那是鸡群最爱去的地方,每天都要去翻找细小的石子吃。
  黄老三扛着铁锨先去了水田,挨个看看每块地的田埂有没有漏水,地里缺不缺水。又去了旱地,旱地里庄稼长的很好,玉米已经快要成熟了,花生正开着花,黄豆也结了果。
  黄家没懒人,兄弟几个勤快的很,家家地里基本上没有什么杂草。几个妯娌也勤快,各有各的优点,不得不说,黄老汉老两口会选儿媳妇。
  一圈转回来,太阳已经升的老高了,黄老三进了院子刚洗了手坐下来吃饭。黄宝贵吧嗒吧嗒跑进来:“三哥,爹说让中午吃完饭都去大屋,四哥四嫂也回来了,有事商量。”
  说完,也不等黄老三回答,又拖着鞋啪嗒啪嗒跑了,看方向应该是去了他大哥二哥家。
  黄老三看看桌边给自己舀稀饭的媳妇问:“你说,爹能找我们兄弟几个啥事?”
  宋三嫂更是茫然:“这,我哪能知道,吃饭吧,不早了,等中午不就知道啦。”
  黄豆看看爹又看看娘,心里想,我知道啊,但是我就是不说!


第五章 开个小饭馆
  黄老汉家的会议开的很成功,一家二十口人,十岁以上的男人们在堂屋。
  为什么要十岁以上呢,因为老叔只有十岁呀!
  老叔虽然小,辈分高,这样的家庭会议离了他还真不行。
  女人们在东西两间房里做针线闲谈,也倾耳听着堂屋的动静。孩子们却管不了那么多,欢天喜地在院子里的树下吃瓜果玩游戏。
  家庭会议主题只有一个,老四黄来贵租的房子,房东要卖,黄老汉想给四儿子买下来。三十六两白银,这不是谁家都能拿得出来的,所以把儿子们喊来集资。
  当初老四结婚,得了家里最后一套房子,也就是黄老汉他们现在住的房子。
  黄老汉原本准备缓两年,攒了钱给老五盖屋的。
  后来,老四去了镇上租了房子,老五的房子一直拖着没盖。
  现在既然老四要在镇上买,老五的房那就不盖了,以后结婚,完全可以用他四哥的房子。
  当初,黄老汉出海回来,一溜盖了四栋房子,房子全部是石头垒成的,盖得瓷实,不出意外,几十年风雨都不会垮,一般人家盖房没那么大代价,都是土砖夯得墙。
  给老五盖屋预备的12两银子拿出来,还差24两。兄弟五个,除了黄老四,一家四两,老五黄宝贵没结婚,还小,这四两黄老汉替小儿子出。
  12+16=28
  黄老汉贴补四儿子二两,凑齐三十两,还差六两就由老四黄来贵自己解决。
  几个哥哥彼此看看,老大黄荣贵说:“小弟还小,又没成家,这个钱不用出,我们兄弟三平摊了。”
  老二老三都点头附和,是的,我们兄弟三平摊。
  黄老汉摆摆手,喝一口茶:“你弟弟虽然小,但是兄弟就是兄弟,不能因为他小就让着他。该他出的,他必须得出,他没钱,不是还有爹娘吗。”
  “再说,这个钱不是白出,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以后老四挣了钱是要还的,这个我们得写上,老四把三个哥哥钱都还了,老四房子留给老五,镇上房子就是他们俩口子的,不还,房子就是公共的。”
  说完,黄老汉看了看还在懵逼状态的黄老四:“老四,你说呢。”
  黄老四激动的都哆嗦了,他没想到他爹竟然给他在镇子上买房子。还给他规划好了,开个小饭馆。
  在镇上买房子,这是他从来没想过的事情。
  他知道,这是爹在帮他,兄弟们在帮他,三十六两买栋宅子,如果让他地里刨食,得挣大半辈子。现在房子帮他买了,做什么营生也规划好了,只要俩口子好好干,肯定能把兄弟们的钱还上。
  黄老四点头:“谢谢爹娘,谢谢大哥大嫂,谢谢二哥二嫂,谢谢三哥三嫂,谢谢小弟。我一定好好干,一定把钱都给兄弟们还上。”
  很快,村里人就知道了黄家在镇上买了栋宅子,还开了个小饭馆。
  这件事,简直是震惊了村里所有人家,要知道在这个物质还很匮乏的年代,能养活一家老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去镇上买房子,就意味黄老四一家子,已经一只脚从泥地里拔了出来。
  黄家一大家子却很平静,该下地的下地,该上学的上学,就好像风吹过湖面,荡起一片涟漪,又安静了下来。
  黄豆陪着大姐二姐去镇子上住了一个多礼拜,四婶开的铺子买早点,中午做快餐,主要客源是码头上的工人,晚上也有夜市小吃。
  小姐妹三个去给四婶帮忙,等四婶理顺了她们再回来。
  开业这天是逢集,天一亮,东院墙开的两扇门一开,鞭炮一放,就算开业了。
  两间屋里刷了白,靠南打了一个柜台,柜台里堆着两缸散酒。柜台边靠门有一个小灶台,安了一张定制的平底大锅。
  东西墙两边靠墙各摆着六张长条桌子,每张桌子配两张长条凳。
  要是同批客人多,两张桌子一拼就是一张方桌。
  早上,店里有手擀面,有馒头包子稀饭,还有生煎包。
  生煎包就是柜台旁边的平底锅做的,一锅煎出来,锅盖一揭,满屋飘香。
  为了定做这口锅,黄豆就差和老叔翻脸了。老叔让她老老实实做点包子馒头就行,黄豆不愿意,非要定制一口平底锅,还要大的。
  老叔说:“你知道一口锅要多少钱吗,还要定制的,还要大,锅底还要平。”
  黄豆没说话,回家叫黄桃准备面粉,准备包生煎包。
  涨好的粉丝,切碎的葱姜,调好的肥多瘦肉少的猪肉馅,一大勺熬好的猪油。
  包好包子,一个一个放到锅里用油煎,撒上芝麻,出锅后,香气扑鼻,老叔嘴被生煎包堵住了。黄老汉第二天就去镇上,让黄老四去定制平底大锅。
  中午有快餐,店里每日只做三四样当季蔬菜,麻婆豆腐,红烧鸡块,萝卜肉丸子,鱼。
  原本老叔还说加个红烧肉,黄豆拒绝了,成本太高,她定位的是薄利多销,不过红烧肉一个星期可以做一次,定时定量。
  晚上,和早上没什么区别,包子馒头稀饭生煎包,不过有客人要炒菜也可以,单独点,没有中午的快餐。
  黄豆才五岁,但是备不住她点子多。加上做菜手艺好的黄桃,勤快稳重的黄米,姐妹三人简直成了四婶的左膀右臂加一个大脑。
  第一天,开业大吉,生意不错,得亏黄豆的宣传,她请老叔私塾里的同学给写了六十张广告单,代价就是一人两个生煎包。
  二十张发给小镇附近的人家,二十张发给集市上的小摊贩,二十张发到了码头。
  隔几家一张,图文并茂,不识字也能大致看明白。凭单子可以免费领一份生煎包,四个,任何日期都有效。
  很想多发点,关键纸张太贵,真心宣传不起!
  每次逢集的时候,黄家三个嫂嫂就轮换着,早早起来,赶去镇子上给老四家的帮忙。平时,就黄老四媳妇杜氏和仍然住西厢的张大嫂忙活。
  房子买了,张大嫂也没搬走,每天给黄老四家的帮帮忙打打下手,房租免了,每个月还能得几个钱,都觉得划算,皆大欢喜。
  四丫头黄梨也断了奶,和哥哥黄德礼都送回来给黄奶奶看管着。
  黄德礼晚上和老叔睡一张床,第一晚就把老叔的半边床都给尿湿了,气得老叔黄宝贵一大早跑黄豆家,死活赖着不肯回家。
  就这样,老叔住进了黄豆家,天天晚上和黄德磊挤一张床。
  俩人虽然辈分不同,年龄却相仿,从小一起长大,黄德磊又大老叔一岁,自然是做什么都让着老叔。老叔住了几天,觉得乐不思蜀起来,索性把衣服铺盖都搬了过来。
  而三岁的黄德礼却不能一个人睡,黄老汉和黄奶奶晚上带着一个刚断奶的小奶娃,又要顾着黄德礼。没两天,黄奶奶就觉得头晕目眩,病了!
  黄老四听赶集的乡亲说娘病了,恼得直捶自己的头,都是他,两个孩子丢给娘看管,娘才累病倒了。
  两口子慌慌张张赶回家,看见娘躺在床上,二嫂在边上伺候着。爹去地里了,两个孩子一个被大嫂带回了家,一个被三嫂抱走了。
  黄老汉看见四儿子两口子丢下工作和铺子赶回来,就变脸了,也不留他们吃饭,催着他们赶紧回去。
  “孩子们,你嫂子给领家去了,你三个嫂子说她们轮换着带,家里不要你们管,管好铺子上事情就行。”
  老四两口子去大嫂家看看儿子,又去三嫂家抱抱闺女。原本还担心孩子哭闹着要爹娘,结果儿子想着跟哥哥们去河里抓鱼,根本没让抱,就被大哥黄德光抱着一溜烟跑了。
  小闺女乖乖窝在三嫂怀里吃鸡蛋羹,十几天不见,小丫头断奶掉的奶膘又给养回来了,小脸粉嘟嘟,一笑露出两颗小白牙。杜氏只抱了一会,就扭着身子要三伯母抱。
  回去的路上,杜氏边走边流泪,黄老四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只搓着手说:“你别哭,孩子小,不是不认你。等大一点了,我们抱回来,养几天就又亲了。”
  杜氏抹了泪,白了黄老四一眼:“你个呆子,我是哭这个吗?我是觉得我命好,嫁进你黄家,爹娘讲理,兄嫂和睦。你看孩子们对我们不理不睬,觉得我委屈?你咋没觉得是因为嫂子们对孩子好,孩子才亲她们不亲我们。”
  说着杜氏一把挽起黄老四的胳膊:“我们好好挣钱,以后一定要好好孝顺爹娘,对哥哥嫂子们好。”
  黄老四看看媳妇,只憨憨地点头。他想起那时候刚说亲的时候,媒人给说了几户人家,媳妇虽然长的不错,但家境外貌都不算是最好的,爹娘却意见一致,选了杜氏。
  娘说,杜氏爹娘兄嫂都是明事理得人,左邻右舍都没话说,这样人家教育出的闺女指定不会差。
  不得不说爹娘眼光确实好,三个嫂子加上媳妇杜氏都选得好。
  不能说没有缺点,但是大事小事上都不糊涂,不像同族十一叔家,娶了三个媳妇,天天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鸡飞狗跳。
  别说大是大非上,就是做菜少拔颗葱,孩子多吃块鸡蛋都能吵的一个村子都知道。
  十一叔家几个孙子辈,也没啥大出息,和家里几个侄子差不多,天天窝里横,人嫌狗厌的很。
  一个好媳妇旺三代,古人诚不欺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