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解码西游记-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悟空的心路历程五百年后知悔了(1)
◆五行山下的反思
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过的日子只能用“惨”字来形容。他在五行山下的活动空间非常小,佛祖为了限制他的活动范围,拿出一张帖子,让阿傩贴在山顶上,帖子上写着六个金字:“唵、嘛、呢、叭、咪、吽”,帖子的意思有人说是“俺把你哄了也”。贴上帖子后,五行山就此生根合缝,悟空只能呼吸,或把手爬出来“摇挣摇挣”。身体的其他部位就无法活动了。平日的饮食也很差,饿了只能吃铁丸子,渴了只能喝溶化的铜汁。
以我们的眼光看,这日子自然是非常艰难,其艰难对悟空可能更甚,因为他是过惯了好日子的。想当年,因偷吃蟠桃会中的仙酒、仙品逃下天宫时,花果山众猴安排酒果接风,将椰酒满斟一碗奉上,大圣喝了一口,就龇牙咧嘴地说“不好吃,不好吃!”现在让他过这样的日子,与从天堂直接打入地狱区别不大。
其次,孙悟空知道这一次祸闯大了,玉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对他来说,更难受的是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他可以长生不老,此生无穷无尽,如果无穷无尽的在这五行山下度过,还不如一头撞死算了,可惜他是撞也撞不死的。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希望,这苦难的日子就更没法过了。
在五行山下,猴王的身体难以活动,但这不影响他心思的活动,他正好可以利用这五百年的时间,反思自己多年来的行为,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悟空并不属于喜欢进行哲学思考和人生反思的类型,不过既然身体没法活动,又加上无事可干,想想这些问题未尝不是一个打发时间的好办法。
他会反思些什么呢?这一点我们无从知晓,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普通人的人生经验来做一点基本的推测。
首先,猴王的一个感觉是上当了,被如来给骗了,这个骗局的根由在于那个赌赛,为什么要打赌自己能不能跳出他的手掌心呢?这个赌赛太愚蠢了。如果与他真刀真枪直接干一仗就好了。但即使感觉被如来骗了,悟空对如来还是有点害怕。不管怎么说,能让你上当也是一种本事,何况他既然能哄你一次,就能哄你两次。如果自己找上门去,说不定如来又玩出别的花样来。想起这件事来,心里真是不甘心,不甘心之余,对如来也有点敬畏。毕竟当初在他的手心里,自己“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竟然还在他手心里,也不知道如来是怎么弄的,反正悟空自问是没有这个本事。
其次,从现在的情况看,过去的路是行不通了。即使猴王被放出来,让他再回花果山,重过以前的日子,也没有以前那么有意思了。以前的想法是,“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这条线索一直往前推,甚至连生死的界限都可以打破。是有什么管辖就突破什么管辖,有什么束缚就突破什么束缚。但由于如来的存在,想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是不可能了。悟空现在意识到,没有任何管辖和束缚的情况是不存在的,那只能是一个空想。
认识到这一点后,如果让猴王再回花果山,过一种表面上自由自在的日子,实际上是在自欺欺人。即使真回到花果山,如来佛也将是他心中永远的痛。悟空在取经途中就曾回花果山一次,但那次并没有感到真正的快乐,自此以后,到取经行动结束,他再没有回去过了。
既然回花果山的吸引力降低了,那么以后做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此时应该还没有明确的想法。能明确的只是:五行山下的生活太悲惨,必须要改变;而这首先要设法从五行山下走出来。至于未来如何可以出去以后再考虑,但大闹天宫之类的事情暂时是不会做了,因为既没有意思,也看不到前途。
以上是我们的基本猜想,其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在孙悟空后来的经历中印证。
◆初见观音菩萨
五百年望眼欲穿,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天庭的一位高级官员,组织上终于派人来了,来人就是观音菩萨。于是在孙悟空和观音之间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对话,这次对话为孙悟空开启了新的人生方向,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命运。
菩萨道:“姓孙的,你认得我么?”大圣睁开火眼金睛,点着头儿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你从哪里来也?”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菩萨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第八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孙悟空的心路历程五百年后知悔了(2)
菩萨问,“姓孙的,你认得我吗?”这是标准的废话,不过对话要从废话开始说起。悟空回答:我怎么不认得你,你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啊。这个说法大有趣味,要搁在以前,悟空顶多说一句,你不就是南海观世音吗,明知故问,搞那么神秘干什么。孙悟空现在的这个回答,不要说是他,就是普通神仙都不会使用,因为这个表述太拗口了,还有一点肉麻。正如称玉皇大帝为“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一样,这种既长又拗口的称呼,照着念都难,更何况那么流利地背出来。这样的称呼,除了特殊的场合,平时是不用的,天庭的官员称呼玉帝,也没见搞得这么麻烦过。孙悟空这么称呼显然是有目的的,而不可能是口误,更不是脱口而出的。
悟空接着说:多谢您来看我啊!(咦,什么时候开始学会这么讲礼貌了)。我在这里过得忒难了,这么多年,也没有一个知心朋友来看看我。您能来真是太感谢了。观音并非悟空的知心朋友,对观音这次来看他,悟空确实有些感激,所以说“承看顾,承看顾!”这里面还真有点人情冷暖的意思在。一开始,菩萨并没有流露出此行是来寻访取经人的意图。悟空可能以为观音只是顺路来看看他的。观音只是来看看他,他为什么如此感激呢?
这就与悟空的人生经历有关了。在被压于五行山下之前,悟空的人生总体上顺风顺水,十分顺利。他自幼就称王,身边一直不缺少陪伴的人。在地上,他结拜了六个弟兄,在天庭,他也是“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过惯了呼朋引伴的日子,真的以为自己天上地下朋友很多,简直可以一呼百应。结果在五行山下一压五百年,却并无一人来看他,不仅天上的众神不来,连地上的妖怪也不来,结拜的弟兄们也不见了踪影。此时的悟空,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才有了真切的体会,感到了人生的孤独。在这种情况下,平时并不怎么走动的观音菩萨竟来看他,怎能不令他感动呢?感动之余,他也有点奇怪,有点怀疑,所以马上问“你从哪里来也?”想弄清观音此来的原因和目的。
当观音说“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时,悟空敏锐地感觉到这件事并不那么简单,其中定有文章,连忙求观音说“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悟空明白,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再死要面子,嘴巴硬了。悟空的反应虽然是观音所希望看到的,她却沉吟道:救你倒不是不行,但怕你出来又惹祸,我对人不好交代。悟空感觉有戏,赶紧表态:对过去的行为,我已经很后悔了,请您大发慈悲,给我指点一条明路吧,我愿意加入您的队伍,努力修行。
你看这猴头,整个一段话说得乖巧极了,哪里像当初那个“不懂人事”的样子。要说孙悟空可是一点也不傻,他知道观音菩萨这次来,决不会只是来散散步、遛遛弯。观音此来是有目的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考察孙悟空的思想改造情况。对悟空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抓不住这次机会,下次就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天了,而且有没有下次都很难说。如果悟空还像以前那样,大大咧咧的,自以为了不起,一副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架势,估摸着观音早掉头走了,他就难免落个把牢底坐穿的结局。另外,从他说的“如来哄了我”这句看,他此时对于如来的神通还有很大的怀疑。
就凭这段话,我们可以肯定,孙悟空在五百年中想了很多东西,明白了不少道理。至少知道像以前那样一味蛮干是不行的了。五行山下这五百年,对于他的满腔抱负来说,可谓当头一棒,这一棒也把他给打醒了。
确实,菩萨这次来是奉了如来佛的指示。有三个细节暗示了这一点。第一,当初把齐天大圣压在五行山下时,如来放下一句话:“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如来这话是要兑现的。灾愆满与不满,哪里又有什么明确的标准,还不是如来的一句话。
第二,这次让观音去寻访取经人时,如来特意叮嘱她:“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如来这话,对于要找什么人有很强的暗示性。观音在还未到五行山之前,就见到五行山发出的“金光万道,瑞气千条”①;如此显眼的目标,按照如来交代的走法观音是不可能看不到的。
孙悟空的心路历程五百年后知悔了(3)
① 五行山在平时应该是没有“金光万道,瑞气千条”。事实上,当唐僧与刘伯钦来到五行山下时,五行山就没有任何异状。从刘伯钦的谈话来看,这山平时也是没有异状的。如果这样,此时五行山突然大放光明,应该是如来佛的安排,是给了观音一个更强烈的暗示。
最后,如来还交给观音三个箍儿,并传给她金紧禁咒语三篇,并交代说:“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如来这话说明,观音要找的人选中,至少有一个是“神通广大”的妖魔,这人还很不听话,要给他戴上箍儿,才好管教。
观音从佛祖手中接过如此重大的任务,不可能不进行一番仔细的思量。她对如来的暗示自然心领神会。因此,路过五行山时,观音的做法与别处不同,她主动停了下来,先是叹惜不已,然后即兴“作诗一首”。显得很有闲情逸致。很可能观音此行的重点就在于对孙悟空进行考察。而菩萨听得悟空“情愿修行”的话,没准心里在说:这猴头还是挺明白事理的,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不好做思想工作呀,如来的眼光真是非同一般啊。“那菩萨闻得此言,满心欢喜”:看来这次任务是圆满地完成了。相比之下,观音在收八戒、沙僧时,并没有什么高兴的表示。
这一次的结果,菩萨和悟空可以说是双赢。一方找到了保护取经人的满意人选,另一方则成功地脱出了五行山的束缚。
我们应如何理解悟空说的“情愿修行”这句话呢?是不是这就表明孙悟空真有了修行的愿望?我觉得还不能这么说,这应该是孙悟空为了脱出五行山,而采取的一时变通之策。这话与鲁智深上五台山时的想法相似,当赵员外劝鲁智深上五台山,又怕他不肯做和尚时,鲁达说:“洒家是个该死的人,但得一处安身便了,做什么不肯?”鲁智深与林冲初次见面的时候,林冲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得人多,情愿为僧。”这最后一句话,道尽了鲁达出家的原因,哪里是要修行,不过是个避祸活命的手段罢了。
即便是在《西游记》中,相似的情况也出现了不止一次。在黑风山,观音收伏了黑熊怪,给他戴上了禁箍,念了一通咒语,然后问:“孽畜!你如今可皈依么?”那怪满口道:“心愿皈依,只望饶命!”那怪后来还把这话颠倒说了一遍,是“但饶性命,愿皈正果!”总而言之,“皈依”是与“饶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后来观音出马收伏红孩儿时,类似的场景再次上演。观音把天罡刀变成倒须钩钩住红孩儿,红孩儿慌了手脚,痛声苦告道:“菩萨,我弟子有眼无珠,不识你广###力。千乞垂慈,饶我性命!再不敢恃恶,愿入法门戒行也。”也把愿意修行的话搬出来了。当菩萨再次确认时,红孩儿道:“果饶性命,愿入法门。”不过,红孩儿毕竟是小孩,菩萨刚饶了他的性命,马上就反悔,与观音争斗了几次,直到最终确认自己的法力与菩萨相差太远,“没奈何,才纳头下拜”。
看来对这种情况,菩萨早已是见多不怪了。她对于孙悟空“情愿修行”背后的想法,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不过佛法无边,观音也不怕他反出天去。
。 想看书来
不再认同妖怪身份(1)
◆初见唐僧:冰火两重天
通过了观音的面试,悟空心里终于踏实下来,他现在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唐僧的到来。他只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等待是痛苦的,悟空此时的心情颇为迫切。
这天,唐僧终于来了。悟空见到师父说的第一句话竟是:“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来得好,来得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后他又承认自己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犯了诳上之罪”,所以被佛祖压在这里。其实,他跟唐僧讲这些也是白讲,唐僧哪里知道大闹天宫这些事啊,他不仅不知道,这样的事对他来说也很难理解,更不能接受。悟空接着说,我因为以前犯了错误,急于改过自新,“故此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我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
他说自己整天在这提心吊胆的。为什么要提心吊胆呢,我想主要是怕唐僧走岔路错过去了,以至于错过这个从五行山下出来的好机会。悟空见到唐僧时说的一番话,很有礼貌和条理,而且一点也不张扬,身段放得很低。不过,此时悟空对自己的本领仍然估计过高,这也难怪,他到现在为止,严格说来只败在了如来一个人手下,对于这次失败,他也并不心服口服。好吧,就算如来比自己强一点,总不会还有别人比自己强了吧。
悟空一出来就一棒打死一条猛虎,在唐僧看来简直帅呆了,唬得他滚鞍落马,咬着手指头说(这可不是我乱说的,书中原文就是“咬指道声”):前两天刘太保打死一只老虎,还斗了半天,你上去一棒就把老虎给打死了,天哪,你也太厉害了吧。悟空一听,非常高兴,马上就吹开了:“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剥这个虎皮,何为稀罕?见到那疑难处,看展本事么!”他这意思,打死一只老虎实在算不了什么,越到困难时节,才越能显出我的本事呢。
对悟空的本事,唐僧满意之极。不过出家人最重视的是心性,这两人的心性是否相合,也马上要面临考验了。
这一天,他们正往前走,忽见路旁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刃强弓,说:“我等是剪径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东西,放你过去;若道半个‘不’字,教你碎尸粉骨!”这样吧,你们把马匹、行李留下来,就饶你们性命,放你们过去。唐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架势,吓得魂飞魄散,从马上摔下来,口里说不出话,心想:我命休矣,想不到西天未到,先死在这了。
悟空的反应大出唐僧所料,他轻轻把师父扶起来,说“师父放心,没些儿事,这都是送衣服送盘缠与我们的。”唐僧说,悟空,你是不是有点耳背呀,他们哪有这么好心。悟空说:师父您别不信,这样吧,您看管好衣服、行李、马匹,我去给他们讲讲道理。唐僧说:你还是免了吧,他们有六条大汉,你这么一个小个子,他们能听进你的道理?
这猴王能讲出什么道理来,不过是把《天龙八部》里面,梅兰竹菊四姊妹跟那个管菜园的缘根和尚讲的道理拿出来讲一遍。这四姊妹的道理倒也确实管用,至少缘根和尚就很信服,他反而是听不进虚竹讲的大道理。这六个毛贼在听什么道理方面,可能与缘根差不多吧。
悟空的道理比梅兰竹菊四姊妹讲得更为彻底,他直接把六个毛贼给打死了,这样他们再也不会来抢唐僧师徒的行李盘缠了。在这个问题上,师徒二人的观念出现了重大分歧。悟空打死六个毛贼后,剥了他们的衣服,夺了他们的盘缠,然后“笑吟吟”地向师父走过来。“笑吟吟”反映了悟空的心情和感受,他觉得自己做了好事,立了一功,以为唐僧一定会大大夸奖他一顿。没成想,等待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