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福娘[重生穿越]-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太太莫忧,到了玉虚观,问问三清真人再作决断未尝不可。”月妈妈劝慰道。
  老太太正要说话,槐树下吵吵嚷嚷走来五六个人,打断她们的闲话。
  时值午间,农人多在忙活,槐树下没什么人,来的这几个都是半大的孩子,有男有女,呼啦啦地站在路中间,将一个穿水田袄的姑娘拦下。
  远远望去,那姑娘年约十六、七岁,打扮得干净整齐,梳着双髻,结红头绳,一张豆腐似的脸仿佛能掐下水来,和旁边被日头晒得黝黑的村童相较,煞是扎眼,一下就吸引了穆老太太的目光。
  “傻陶五,把吃食掏出来,我们便带你玩儿!”那五六人中走出个身板壮实的黑妞,一手叉腰,一手指着陶善行道。
  朱氏疼陶善行,爱往她手里塞零嘴,再加上有陶善文那个哥哥,她身上的吃食总少不了,不是干果糕饼就是红薯山栗之类,常惹来同龄村童眼红。她又生来痴傻,即便名声在外,可村童顽劣不知理,恃强凌弱是常有的事,哪管她是什么福娘,逮着她落单就要抢夺欺负,横竖从前的陶善行只会笑,不会告状,为着能和他们一块玩,有时甚至还乖乖奉上吃食。
  但如今此陶善行已非彼陶善行,这些时日在村中行走,她已明白自己处境——虽有福名,可生而痴傻,父母兄长不能时刻陪伴,她明里暗里都受欺凌,不仅有来自孩童的恶意,还有成人的言语讥讽,孤伶伶得连个玩伴也没有。
  “傻子!耳朵聋了?”见陶善行恍若未闻仍一意朝前走,黑妞觉得受到挑衅,伸手就推。
  陶善行侧身一避,黑妞的手落空,朝前一趔趄,大怒:“好你个傻子……”扬手就要打,忽被陶善行摊到自己眼前的手掌给拦下。
  粉、嫩的掌心上块白腻腻的冬瓜糖,那是前几日陶善文带给她的。村童少有这些零嘴,一见就馋,那黑妞劈手就抢,陶善行却眼明手快缩回,只道:“想吃可以,但白给你们是不成的,得拿出些真本事来。”
  “本事?什么真本事?”人群中便有人开口问道。
  陶善行拈着冬瓜糖放在鼻下一嗅,道:“若我没记差,你们三人应该在我阿爹的学堂启蒙,这个时辰还在外玩耍,可是逃学了?”说罢她瞅着其中三人笑,直笑得那三人心虚涨红了脸,才又道,“既有能耐逃学,想必已熟读我阿爹学内所授之识,近日他教的乃是《千字文》,不如与我切磋背诵,你们一起来,一人一句,谁接不上来便算作输。若我哪句没接上,便输一块糖给你们,如何?”
  《千字文》为幼学启蒙,城中孩童六岁开蒙,小村不比大镇,能上学识字已属不易,多的是十岁才送学的孩子,也都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能认些字就算强人一头,是以学得慢。
  “谁要与你比,快些把吃食交出来!”黑妞没上过学,又要扭她衣襟。
  陶善行矮头闪过,只道:“你们莫非连我这傻子都背不过?”
  村童年纪皆不大,正是争强斗狠之年,哪容她这般言语刺激,那三个男童推开黑妞上前,纷纷道:“比就比,怕你不成!”
  “我先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其中一个开口。
  陶善行便接:“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下个村童再续:“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又到陶善行:“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如此往来,村童三人,每人只一句,陶善行以一对三,便要接上三句,背出十句之后,村童开始磕绊结巴,不是忘东就是忘西,还得陶善行提醒才能将一句囫囵背出,待到二十余句,已是不成,村童一人道:“不成,后面的先生没有教过。”
  陶善行把冬瓜糖放嘴里轻轻一咬,信口拈来:“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竟将后面百余句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又兼其声音甜润,字正腔圆,跟唱歌一般,倒比学堂的先生诵得还要好听,叫人听呆。待到最后一字落下,村童几人面面相觑,竟无一人开腔。
  “你们可知‘剑号巨阙,珠称夜光‘的由来?”陶善行挑了《千字文》其中一句问道,又拾了根树枝,在黄土地上写下“巨阙”、“夜光”四字。
  众人摇头,《千字文》虽然学过,也只是强记硬背,读都没读顺,哪能知道其中典故。
  陶善行指着“巨阙”道:“春秋时期,越国有铸剑大师欧冶子奉越王之命铸成五把宝剑,三长两短,分别为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并称越五剑。巨阙剑坚硬无比,剑身巨大,削铁如泥,故号‘天下至尊‘,所以称为巨阙。”顿了顿,她又谈起“夜光”,“夜光为珠,其光可以为烛。相传春秋之时,随国有断蛇丘,随候出行路过此地,途遇伤蛇心生怜悯,便将蛇放入水中救它一命。当夜随候便作一梦,梦中有童子奉珠相赠,只言自己乃是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故以宝珠相赠。随候醒时,发现枕边果有一颗夜光珠,其光盈室,是以此珠又名随候珠,乃是人间至宝。”
  三言两语,就将句中典故交代清楚,又似娓娓道来的故事,听得几人欲罢不能。孩子猎奇,故事总比艰涩文章易懂,陶善行从前也不爱死记硬背的东西,闺学教的文章她最爱把其中典故揪出琢磨,反比正经文章有趣得多。
  故事说得好,村童早将吃食之事丢到脑后,围来七嘴八舌地问,陶善行只摇头道:“你们回去把文章背了,背到哪里,我便给你们说到哪里。”
  村童早被折服,约了明日此地再见,方依依不舍散去,陶善行扔了树枝,又见黑妞还站在旁边,忸怩看她,她疑惑不解,片刻后将冬瓜糖分了一块过去,岂料黑妞摆手道:“我不要了。你会写字?“
  “会。“陶善行点头。
  “那……你教我写名字。“黑妞扭着衣角道。
  “你叫什么?“
  “葛花。“
  陶善行再次拾起树枝,在地上划出“花”字,道:“这是花字,你先学着,葛字略繁,一时半会学不会,明日你来,我再教你。“
  葛花笑颜逐开,拿着树枝在地上照着比划,直到歪歪扭扭写成一个“花“字才欣喜若狂跳起,看得陶善行心中唏嘘——古往今来,上学识理皆是男儿事,女子依附男人而存,莫说读书识字,这世上多的是像葛花这般连名字都识不得的女子,更甚者,连个像样名字都没有。就算是她,也不过世家培养出的所谓大家闺秀,读过几篇文章,识得些许字而已,并没强出多少。
  “陶五,你怎么不傻了?又会背诵文章,又会写字……“葛花这时才想起不对,盯着陶善行直看。
  陶善行原不想将当日给朱氏的说辞宣扬得人尽皆知,免得若来村人好奇,回头真把她当成仙女供起来,她也吃不消,所以嘱了家人不宜外传,但她突然不傻总会传开,始终要个理由,不过徐徐图之而已,故索性借葛花的嘴慢慢传开也罢,于是将那套说辞言简意赅地复述一遍,听得葛花嘴眼大张。
  言者有意,听者亦有心,岂止是葛花,旁人将这席话听去,也是满心震诧。
  ————
  好不容易送走葛花,陶善行想着日后应该不会有人再找自己麻烦,心头大松,正要归家,却听身旁有人叫自己。她循声而望,就见坐在槐树下的老太太朝自己招手。
  其实她早就注意到老太太。这老太太生得慈眉善目,一团和气,衣饰并不贵重,像个普通人家的老太太,但普通人家的老太太身边不会跟着积年的老妈妈,还有贴身丫头服侍,连路边暂憩喝的都是丫头现泡的茶,那茶具她一瞥便知是上好的丁蜀紫泥石瓢,再来便是那马车,车身虽无华饰,可车轱辘上包的布帛,皆非寻常人家用得起的。
  这老太太不仅不普通,甚至还远胜寻常的富贵人家。
  “老夫人唤我?“陶善行在几人五步开外的地方停下。
  “姑娘年纪小小,便知以德报怨,老身瞧着着实喜欢。“穆老太太和颜悦色夸道,丝毫不掩喜爱之意。
  陶善行想了想,认真道:“老夫人谬赞,我只是不想被他们抢去东西而已,打又打不过,只剩张嘴尚可使力,姑且试试罢了。“她并没自谦,确实不是什么以德报怨,初时只想兵不刃血地解决此事,谁料后来倒把这些孩子收服,着实意外。其实要对付葛花之流,凭她闺中手段根本不费吹灰之力,然则生死一场,那些阴私手段她却不愿再用,一则为陶家之名,二则也算那六年佛前燃灯的领悟吧。
  穆老太太闻言却更是心喜,有心打探她刚才与葛花最后所言,又恐唐突,便按下不说,只问她:“小姑娘可知如何去玉虚观?”
  “顺着村外这条道往南再走一里地就到玉虚观山脚,有碑石为引,往上只有一条山路,不难找。”正是凑巧,陶善行刚陪朱氏去玉虚观烧过香,那儿的路她熟,想了想又道,“不过山路难行,车马不通,老太太年事已高,若要亲自上去恐怕多有不便。”
  “那可如何是好?老太太病才刚好,怎经这番劳顿,万一累坏……”双烟马上皱眉。
  “这位姐姐,那山脚边上住着几户樵夫,平时也给上山的香客抬轿,不妨寻他们雇一顶滑竿轿送老太太上山。”陶善行道。
  “去玉虚观是还愿,亲自走上去方显诚意。”穆老太太有些犹豫。
  “老太太此言差矣,您能亲往还愿已是诚意,神佛慈悲,又怎忍见您攀山劳顿?再者论那几户樵夫皆是贫苦人家,若是老太太雇了他们,予他们些微银钱,又可帮补他们日常所需,也算两全齐美,功德一桩。世间万法,何拘小节?”
  陶善行一席话,简直说到穆老太太心坎里去,她一拍腿笑道:“正是此理,倒是老身迂腐不化了。”
  陶善行笑着福身告辞:“阿娘还等我归家,老太太,我先行一步,告辞。”
  穆老太太笑送她离去,见她背影已远,笑容微收,转向月妈妈:“这就是陶家五娘?”
  哪里傻了?
  “阿月,你不必随我上山,即刻着人往灵源村打听陶五娘往日与近日景况,越详细越好。”她当机立断吩咐道。
  若陶五娘所言非虚,穆家与陶家这门亲事,断然退不得。
  陶陶:合着我这是自己挖坑自己跳的节奏?
  作者:你明白就最好了。
  感谢在2019…11…29 12:46:50~2019…11…30 13:34:2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一五一十五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今若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7章 救美
  穆老太太在玉虚观还愿之后,又住了三日,第五天才归家,脚还没落地,就被迎出大门的儿媳赵氏亲自扶下马车,婆媳两人挽着手进了家门,路上多是赵氏在说,老太太笑眯眯地听。
  穆太太赵氏是来请婆婆救火的。就这五天时间,穆家已经闹得不像话。那父子两一个德性,穆溪白死活不认那门亲事,穆清海偏不隧他的意——其实都不是亲事的矛盾,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穆清海心里压根也没准备结,就是老子不爽儿子忤逆反叛,非要压他一头,穆溪白又是个天生反骨,从小犟到大,父子不对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谁都不肯让步,于是闹僵,连这当妻子当娘的赵氏也没办法。
  全家上下急等着老太太回来救命。
  听完赵氏的话,穆老太太不置可否,笑眯眯地进了自己的瑞寿堂,月妈妈早在堂中相候,借着侍候老太太更衣的时机把打听到事细说清楚,待出来时,穆家当家人穆清海也已前来问安。
  穆老太太换过舒软的衣裳,倚在罗汉榻上,不紧不慢地拨弄着翡翠手串,儿子和媳妇都在堂下坐着,端着茶听穆老太太闲扯灵源村和玉虚观的见闻,只字不提婚事,心里便有些急上火。
  闲话没过几句,外头传来丫头的声音,穆溪白来了。
  几道目光唰唰扫向门外,背光处进来个身形高挑的人,着松垮的衣袍,行动时衣袂纷飞,看不出胖瘦,到了堂上便直挺挺跪下,唤了声:“祖母。”声音倒是好听——清越饱满,又带点委屈,别有韵味。
  穆老太太便笑了,眼眸越发狭长:“快过来让祖母瞧瞧,这几天可大好了?”
  他不起身,反而俯身:“求祖母替孙儿作主,退了陶家的亲事。“
  “放肆!”老太太没开口,穆清海先将茶盏”砰”地拍在桌上,怒容满面站起,眼底却有几分矛盾的放松。
  赵氏低头抿茶,并不劝解这对父子——她正等老太太出手。
  穆老太太陈青鸾如今虽不管事,但她早年丧夫,面对独子穆清海尚幼,又有穆家亲族觊觎,内忧外患之际一力撑起穆家,将穆清海抚育成才,也曾是佟水城赫赫有名的女中豪杰,待穆清海成婚之后才渐放家权,慢慢享起清福,吃斋念佛听戏抹牌,轻易不开口过问家事外务。除了笃信神佛外,她尤其宠溺孙子穆溪白,像个慈和的老祖母,但那些年积威犹存,一旦开口,照旧雷打似的震响。
  穆老太太看戏般看着堂下这一家三口,心中洞明:都等她出手呢。亲事可退,但做老子的拉不下脸面服软,等着她这做祖母的开口;当妈的劝不动儿子,拉不住丈夫,也等她这婆婆出面调停;至于孙子,他是铁了心要退亲,父亲不同意,也只能求上一向宠溺他的祖母。
  各人心思仿佛写在脸上,在她眼中无所遁形。
  穆清海一边装怒,一边等老太太发话给他台阶,好让他顺理成章同意退亲;赵氏虽也有手段,但向来拿儿子没辙,如今婆婆回来,正解她困境,心情渐松,端起茶小口啜;跪在地上的人料定祖母是他的救命稻草,定会成全自己……
  救命稻草拨了几颗佛珠后将手串轻轻按在小几上,笑眯眯地开口:“你们的心思我懂,溪白也大了,婚事再拖不得,我瞧这门亲事极妥,神佛做的媒,退不得。媳妇,拟聘单吧。”
  “噗。”赵氏一口茶没忍住,急急用手捂了,尽数喷在手心。
  穆清海傻眼——说好的台阶呢?
  堂下跪的人也愣了。
  千等万等盼来的救兵,竟然成了这桩婚事最大的赞成者?
  ————
  陶家还在等穆家人上门提退亲,日子转眼入冬,年关将至。
  大雪下了两场,秋天五彩斑斓的山景只剩下灰茫茫的白,冰棱挂在屋檐下像倒生的白笋,一丛又一丛。消雪时格外的冷,太阳也失了温度。幸而积雪在岁末前消融得差不多,灵源村往佟水的骡马恢复,因着年节将至,朱氏从省出的银钱里拿出一部分给陶善文,要他再往佟水跑一趟置办年货,扯两块布做身新衣,买些蜜饯果子,凑和着过个年。
  穷归穷,年还是要过的,这是整年的结束与来年的盼头,总归要有些仪式感。
  这回,陶善行也跟去了。朱氏见她大好,特许叫她跟去散个心。
  村里骡车自然不比她从前坐的大马车,一个车厢里挤挤挨挨坐着好几人,都是往佟水办年货的村民。陶善文给她占了个风吹不着的位置,她倚着车厢壁坐下,满心兴奋——从小束之闺阁,即便生长于兆京,也从未好好看过兆京,更遑论京城以外的世界?
  只不过马车上路后,陶善行便再兴奋不起来。到底是从小娇养大的人,闷在这逼仄车厢内,鼻头钻入杂陈气味,骡车又颠得不像话,再加她起得早精力不济,如今腹中酸水直涌,她强忍不呕,闭眸不语,忽然又有些怀念从前的日子。
  千险万难,即便后来进了南华庵,她也没受过这些苦。
  “嘚嘚”轱辘声响在耳畔,敲在心头,宛如南华庵十年如一日的木鱼声,又添几分恍惚。陶善行想着这段时日住在陶家,看朱氏忙里忙外,看着一文钱恨不得掰成两半使的窘迫日子,她想帮衬却有心无力。从前虽也愁银钱,可到底是正儿八经的世家小姐,过惯呼奴唤婢的日子,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做不来粗使活计,便勉强搭手了也多半添乱。
  朱氏自不计较,但她一个外来孤魂占走人家女儿身体不说,还在家中端着千金小姐的架子总是说不过去,每每看着朱氏手脚冻出的疮便心生愧疚,偶尔也起“何不食肉糜”的荒谬想法,想寻两个丫头给朱氏使唤,可陶家这景况,哪雇得起丫头?
  如今在灶上帮忙的榴姐,还是陶善行六岁那年在灵源山上捡回来的可怜人。她被歹人拐到灵源,逃亡过程中破了相,晕在山中,被陶善行瞧见救了回来,赠她一口水一碗饭就这么活过来,从此长留陶家帮衬,也不要钱,只要片瓦遮头,水米裹腹,为人虽然沉默,但手脚麻利,干活从无二话,倒能帮补许多,故才留在陶家,否则凭陶家这条件,哪有余钱请人。
  约是碾到碎石,骡车陡然震起,颠得全车人惊叫出声,陶善行亦被颠开眼眸。
  有个大胆的想法闯入她心头,她琢磨起从前想也没想过的事情来——她改变不了自己成为陶善行的事实,能改变的只有现状。要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