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去不了大都会,那斯蒂芬只能回到科罗拉多的乡下种地养马,他家拥有4000英亩的土地,相当于7个普林斯顿大学的面积之和。
  沈奇都想叼人了,搞了半天斯蒂芬你是大农场主的公子,狂霸酷拽又有钱的西部牛仔不当,你去做苦逼的IT男?脑子坏掉了吧?
  有些美国人的脑子就是坏掉了,在东方人看来难以理解的事情,对这些美国人来说属于常态。
  中西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肯定是存在的,沈奇也在慢慢了解并尊重西方人的三观及生活习惯、宗教信仰。
  普林斯顿的学费非常昂贵,普大的学生家里大多是中产阶级以上,不乏富豪家庭。
  纵然普林斯顿有一系列的奖学金政策、学生资助政策、学业贷款政策,但家境富裕的学生毕竟占据一些优势,他们只用达到普林斯顿最低的录取要求就够了,不必将录取成绩刷到接近满分的变态程度。
  在普大读书期间,富家子弟无须担忧学业贷款能否还清,更不需要去打工赚取生活费,他们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业及社交中。
  美国同样存在贫富悬殊的情况,有钱人的孩子顺理成章的接受精英教育,美国的孩子有时候也会拼爹。
  穷人家的孩子当然也有机会接受精英教育,完完全全得靠自己。
  沈奇今天接待的学生是杰克·马。
  在已布置的三次作业中,沈奇给了杰克·马两个A+和一个A,他认为杰克·马是十二位男孩子中最聪明的一位。
  “我家穷啊,很穷。”杰克·马的特点是哭穷,他每次见到沈奇都会哭穷。
  “杰克,你的英语口音跟美国白人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你从小在美国长大?来自哪个城市?”沈奇问到,他尝试了解杰克·马的家庭背景。
  “我出生于旧金山,住在旧金山最贫穷的街区。”杰克·马说到,不住的掏手机看时间:“奇,你看,我等会儿还得去打工。”
  “兼职了什么工作?”沈奇问到。
  “今天是对外公开日,我准备去给游客当导游,一个小时能赚10美元呢。”一谈到钱,杰克·马就神采飞扬。
  沈奇掏出一张10美元纸币搁桌面上:“我给你10美元,你陪我聊一个小时,我想这比你当导游轻松多了。你就当这是小费好了,不必有心理负担。”
  “哇,老板好有钱!”杰克·马两眼放光,情不自禁说了句中国话,算不上字正腔圆,却也流利。
  在美国收小费太正常了,杰克·马才没有心理负担,他非常自然的将10美元收入囊中。
  “所以杰克你是华裔,祖籍哪里?”沈奇切换到中国话模式,他并不奇怪杰克·马会说中国话,他早猜到杰克·马是华裔。当然了,也有些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不会说中国话,不识汉字。
  “我妈是南方人,我也不知道我亲爹是哪里人。”杰克·马说到,略显忧桑。
  “哦?”
  “我妈怀孕两个多月的时候来到美国,但我亲爹现在也没来美国,我鬼知道亲爹是谁,我妈跟我说我亲爹已经死了。”
  “你姓马,是跟母姓?”
  “不,我后爹姓马。”
  “你的中国话说的这么溜,所以一定有个中文名吧?”沈奇以大哥哥的姿态,尝试一步步进入杰克·马小弟弟的内心世界。
  “英文名Jack·Ma,中文名是马克杰,我妈叫我阿杰。”杰克·马收了钱之后体现出极高的职业素养,他知无不言,反正就是把沈老板伺候舒服就OK了。
  “阿杰你家在旧金山是做什么的?”沈奇又问。
  马克杰:“卖水果的,开了个很小的水果档,也就是路边摊。非技术类的中国移民在美国只能干这些事情,开超市,做餐厅,卖水果,主要的活动范围限于唐人街。但是如果,有钱那可不一样,在美国只要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美元是最公平的,它对所有肤色的人种一视同仁。”
  “阿杰,你这么爱钱,按理说不应该选择数学专业,除非你后期转入应用数学,那倒是有发大财的机会。”沈奇对于马克杰的定位是,聪明、机灵、对追求财富有强烈欲望。
  “对啊,我当然是要发大财的嘛,嘿嘿嘿。”马克杰并不掩饰对财富的渴望。
  “阿杰,其实你很有才华,你来自于一个普通的华人家庭,凭借自己的本事考上普林斯顿,这并不容易做到。来,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做道题吧。做出来了,我再加十美元,做不出来,你今天最多也就是收获十美元了。”沈奇在黑板上画了个几何图案。
  “这……老板,你这十美元好难赚呀,比我当导游辛苦多了!”马克杰发现自己被坑了,沈老板好有心机啊。
  历经千辛万苦,烧死了无数脑细胞,马克杰极其疲惫的离开沈奇的公寓,手中紧紧攥着来之不易的二十美元。
  沈奇看着黑板上的答案笑了起来,人才,人才难得。阿杰这种人才应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持续关注。
  沈奇的角色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切换,上午他是导修老师,下午是博士研究生。
  跟任何一个星期三一样,数学系大楼三楼的咖啡厅高朋满座。
  博士研究生们跟教授们高谈阔论,从NFL到美网,从医疗改革到谁家的狗做了绝育手术。
  数学当然是最主要的话题。
  今天的数学话题是,请说出三位普林斯顿数学家的名字,他们分别代表最聪明、最出名、做出的学术价值最高。可以提名自己。
  拥有最聪明大脑的天才不见得最出名,最出名的大人物不见得做出了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这是费佛曼主任临时制定的游戏规则。
  “我心目中的三位人选是,哥德尔最聪明,纳什最出名,米尔诺教授做出的学术价值最高。”费佛曼主任起了个头,他先说出了三个名字。
  哥德尔和纳什已不在人世,而约翰·米尔诺教授就坐在咖啡厅内。
  米尔诺老爷子八十多岁了,头发胡子全白,雪白雪白跟圣诞老人似的。
  说哥德尔最聪明,在座的教授和博士研究生们一半反对一半赞成。
  穆勒和沈奇是赞成的那一半,他俩是哥德尔的徒弟,以及徒弟的徒弟。
  说约翰·纳什最出名,在座九成的人投赞成票,《美丽心灵》都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了,纳什能不出名吗?
  说约翰·米尔诺教授的学术成果最高,包括沈奇在内,在场的所有人均投出赞成票。
  米尔诺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全部就读于普大数学系,毕业后在普大任教,期间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修炼了几年,然后返回普大继续做研究。
  据说米尔诺这辈子从没在课堂上完成过任何一个证明,他不在乎细节,他的过人之处是建立系统。
  因为对微分拓扑系统、K理论和动力系统做出了巨大贡献,米尔诺收获了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
  F+W+A三大满贯集一身的超级大牛米尔诺教授,谁敢说老爷子的学术成果不是最高?
  不想在普林斯顿混了吧。


第250章 普林斯顿式的致敬
  在美国街头,随机采访十位市民,问他们:“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是谁?”
  十个市民中的九个会回答:“约翰·纳什。”
  纳什和他的《美丽心灵》太出名了,和数学家相关的影视文化作品非常少,所以人人都记住了纳什。
  普林斯顿视纳什为学校的宝贵财富,数学系大楼一楼的信息宣传栏永远贴着《美丽心灵》的海报。
  纳什在博弈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在座所有教授们的一致共识。
  米尔诺教授在完善微分拓扑、K理论等体系方面作出的成就更大,也是教授们的共识。
  这些大牛注重体系建立,他们衡量数学家等级的专业标准只有两条:体系和创新。
  当今数学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越来越困难,整合体系成为靠谱的证道之路,至少有生之年能看到希望。
  具备完全创新性的严谨大体系,谁能捣鼓出这玩意,整个数学界都得给你跪了。
  米尔诺教授一生致力于体系整合,数学奖项三大满贯是对他职业生涯最好的肯定。
  “为约翰·米尔诺举杯。”费佛曼主任举起咖啡杯。
  “约翰·米尔诺。”
  “约翰·米尔诺。”
  众人皆举杯,口中念着约翰·米尔诺这个名字。
  美国人就是这样,灵感一来,感觉到位,就喜欢为一些事或人庆祝或致敬,发自内心,感情真挚。
  米尔诺教授微微一笑,接受了众人的致敬,并说到:“我出生在新泽西,我的一生都在普林斯顿度过,我想是时候离开了。”
  “不是吧约翰?”
  “你准备去哪?”
  教授们、博士研究生们感到意外,老爷子咋说走就走?
  米尔诺说到:“我八十多岁了,该歇一歇了,我卖掉了美国的房子,幸运的是,同等价钱在奥里斯塔诺可以买到三倍面积的房子。”
  奥里斯塔诺是意大利撒丁岛上的一个小城镇,度假圣地。
  “所以约翰,你要去撒丁岛享受人生。”查尔斯·费佛曼主任懂了,米尔诺教授这是功成身退,准备告别江湖了。
  “我会给你寄明信片的,查尔斯。”米尔诺教授一脸轻松的说到。
  费佛曼主任放下咖啡杯,他走到米尔诺教授身边,从口袋里取出一支精美签字笔,郑重摆在米尔诺教授眼前的桌面上。
  “为国家效力,为每一个国家效力。”费佛曼主任伸出右手做握手状,表情尊重。
  米尔诺教授并不起身,他笑着点点头,坐着跟费佛曼主任握手。
  原本气氛轻松的咖啡时间,忽然变的肃穆起来。
  接下来爱德华·威腾走到米尔诺教授身边,同样是摆放一支签字笔,尊敬的跟米尔诺教授握手:“为国家效力,为每一个国家效力。”
  像是事先排练好似的,法尔廷斯、林登施特劳斯、奥昆科夫、赫尔斯特、伦奇等数十位F、W、A奖的获得者,他们重复做着相同的事情。
  每位大牛都送给米尔诺教授一支签字笔,说着同一句话:“为国家效力,为每一个国家效力。”
  “为国家效力,为每一个国家效力”这句话是普林斯顿的非正式校训,平时听不到这句话,一些特殊场合可以听到。
  米尔诺教授面前已经摆了几十支各式各样的签字笔,整整齐齐,一字排开。
  在美国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会随身携带一支上档次的签字笔,以备随时签支票、签文件。
  对于数学家而言,笔是最亲密的伙伴,这些大牛教授们人人身上都带着笔。
  而这些笔现在全部送给了米尔诺教授,以一种约定俗成的仪式。
  沈奇被震撼到了,他知道这一幕绝不是事先排练好的,这就是个临时事件。
  “退休的时候,收到的笔越多,代表成就越大,这是普林斯顿式的致敬。如果你认可那个人所取得的成就,那么就送他一支笔。”穆勒教授对沈奇说到,然后起身,准备为米尔诺教授献笔。
  沈奇站了起来,掏出随身携带的万宝龙签字笔,好歹是大师级人物,咱也得随身带笔是不是?
  “沈奇,你坐下。”穆勒教授把沈奇摁回椅子上。
  “我完全认可米尔诺教授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啊。”沈奇纳闷了,咋地,我不能送笔以示敬意?
  “当你成为普林斯顿的正式教授,就将获得送笔资格。而现在,不可以。”穆勒教授跟沈奇讲了规矩,然后献笔给米尔诺教授。
  带着一堆笔和崇高的敬意,米尔诺教授离开了咖啡厅,不久后也将离开他的家乡新泽西移居欧洲。
  普林斯顿式的送别仪式简单而又隆重,在这里受到尊敬是因为道德、智慧与学术贡献。
  米尔诺老寨主金盆洗手了,他的传说永远流传在江湖上,从来没在黑板上写过一个完整的证明,却囊括了最高级的数学大奖。
  “建立体系是最重要的。”沈奇从米尔诺的实际案例中得到启迪。
  然而谁都知道,建立一个逻辑严谨的体系比证明一个定理困难太多了,建体系是个浩大工程,需要巨大的、持续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建立基础数学体系的唯一优势是不用花费太过天文数字的金钱,最大的投入应该就是人力资源投入。
  “我这手头缺兵少将的,水平也有限,目前捣鼓不出一套新的理论体系,还是先证明我的定理吧。定理证明多了,体系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是这个道理,欧几里得一生证明了465个定理,欧氏几何的经典体系流传了两千多年。
  沈奇继续开展“穆勒—沈定理”的证明工作,并在9月底与穆勒合了一版初稿。
  “令人振奋的成果是,我们完全证明了论断(1)和(2),比我在1982年时证明的更完美,毫无破绽。”穆勒显的兴奋,随即转入沉思状:“但问题是,论断(3)的证明结果令人沮丧,或许再过一个月我们才能完成最终证明。”
  沈奇说到:“X*的每个ω*闭凸集是逼近紧的切比雪夫集,对于这个论断(3),我觉得我们一开始的思路就错了,它是独立的,不应该和论断(1)、(2)联系在一起。但这并不是坏事,或许,还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我们发现的早。”


第251章 丰富产品布局,精耕细分市场
  “我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弱*闭凸集是近迫集,从而得到霍斯戴夫拓扑,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数学家能从这个途径证明X*的每个ω*闭凸集是逼近紧的切比雪夫集。”沈奇并不是太沮丧,反而兴致盎然:“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条死路,因为我没有走到死胡同的尽头。”
  “那你可有好的解决方案?”穆勒问到。
  沈奇已有答案:“我的解决方案是,论断(3)单独成立新课题,我暂时将它命名为‘穆勒—沈近迫定理’,这个定理有待进一步验证,它可以看作‘穆勒—沈定理’的一个推论。”
  “那么新的‘穆勒—沈定理’包含(1)、(2)两条论断,这已足够,我们将在几天内完成修订工作,并公开发布‘穆勒—沈定理’的研究成果。”沈奇给出了解决方案。
  “实际上……我们相当于推出一款‘减配版’的‘穆勒—沈定理’。”穆勒教授很快明白了沈奇的新方案。
  沈奇点点头:“穆勒教授这个比喻很恰当,对,减配版。实际上所谓的减配版是标准版,因为论断(3)可以看成一款新产品。”
  “其实就是两款长度不一样但外造型大致一样的车身,搭载同一套动力总成系统,然后分别出售,好吧,大众经常这么干。”穆勒教授果然是德国人,一语中的。
  “哈哈!”沈奇大笑,说到:“所以我买了雪佛兰。”
  穆勒和沈奇一合计,就这么干,先推出低配版的“穆勒—沈定理”,满足市场上的基本需求,抢先占领这个细分市场。
  高配版的“穆勒—沈定理”将在不久后推出,到时候给它取个新的名字,“穆勒—沈近迫定理”是个不错的选择,从而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巩固“穆勒—沈”在这个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及品牌效应。
  “穆勒—沈定理”的修订工作很快完成。
  “……证毕,我们得到如下定理:
  令X是巴拿赫空间,则下诉论断等价为:
  (1)如果x*∈S(X*)在S(X)上达到它的范数,则x*是单位球B(X*)的ω*可凹点;
  (2)X是强光滑空间。”
  最后检查了一遍论文,穆勒教授亲自上传论文到arVix上预录。
  论文正式投递的任务交给了沈奇。
  论文名是《巴拿赫空间可凹点和强光滑空间的问题》,穆勒和沈奇均是第一作者。
  论文的篇幅为24页,其中包含了“穆勒—沈定理”的完全证明。
  当然了,“穆勒—沈定理”是穆勒和沈奇单方面宣称成立的,至于最终能否载入IMU的数学定理大全,需要IMU说了算。
  沈奇认为这篇论文的质量非常高,属于四大期刊级别的论文,于是他投去了《数学年刊》。
  与此同时,“穆勒—沈近迫定理”的证明工作也在同步开展,这项工作主要由沈奇完成,因为是沈奇提出来的。
  转眼又是一个星期三。
  今天早上,法尔廷斯习惯性的浏览arVix,发现了一篇名为《巴拿赫空间可凹点和强光滑空间的问题》的论文,论文作者是他的同事,以及普大数学系的一位博士研究生。
  “哦,这样证明的……‘穆勒—沈定理’,运用到了逼近紧的闭凸子集,以及巴拿赫空间的RNP性质与鞅理论。看样子老艾伦今年终于可以发一篇论文了。”法尔廷斯全文看了遍这篇论文,觉得没什么问题。
  格雷德·法尔廷斯是德国人,他成名很早,1983年证明轰动一时的莫德尔猜想,那时的法尔廷斯才29岁。
  1986年获得菲尔兹奖时,法尔廷斯也才32岁,他的太太也是一位数学家,他的老师是20世纪数学界教父级的人物——格罗滕迪克。
  名师的弟子,娶了一位数学家夫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