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86年获得菲尔兹奖时,法尔廷斯也才32岁,他的太太也是一位数学家,他的老师是20世纪数学界教父级的人物——格罗滕迪克。
  名师的弟子,娶了一位数学家夫人,法尔廷斯这辈子周围的人全跟数学相关。
  作为当今数学界的顶级大师,法尔廷斯是最权威数学期刊《数学年刊》的主编。
  下午,数学系大楼三楼咖啡厅,例行的咖啡时间。
  法尔廷斯端着咖啡杯,走到穆勒和沈奇的小桌旁,坐下。
  “asso@@,*helü@*fulB。”法尔廷斯跟穆勒说了句德语,看表情似乎在调侃。
  “daf@@aeü,@@ol!”穆勒不高兴的怼了法尔廷斯一句。
  沈奇懵逼了:“两位教授能说英语吗?”
  “老艾伦,你终于发论文了。”法尔廷斯说到。
  “你比我还老一岁,老格雷德!”穆勒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表情。
  这两德国老头挺可爱……沈奇偷着乐,做学问的人做到六七十岁的老头阶段,有时候跟六七岁的小孩一样顽皮。
  “艾伦,你今年一整年好像都没发过一篇论文,或者出过任何一本学术专著。”法尔廷斯说到。
  普林斯顿有1200名教授或兼职教授,每年发表或出版的论文、学术专著数量为2300多篇(册),人均接近两篇(册)。
  现在已是10月,穆勒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一本专著都没出过。
  在普林斯顿,论文或学术专著的数量、质量虽然不跟房子、职称挂钩,但这里毕竟是学术至上之地,论文或学术专著在多数教授心中占据重要地位。
  “等等,格雷德,你刚才说我终于发论文了,有这么快吗?”穆勒问到。
  “应该是预录,艾伦,难道不是你上传《巴拿赫空间可凹点和强光滑空间的问题》这篇论文到arVix上的?”法尔廷斯倒奇怪了,随即恍然大悟的看着沈奇:“是你吗,沈奇?”
  沈奇说到:“预录是穆勒教授操作的,正式投递论文是我操作的。”
  法尔廷斯教授发来贺电:“那我应该祝贺你们了,艾伦,沈奇。在我看来,‘穆勒—沈定理’的证明没有任何问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你俩姓氏命名的这条定理,将会被广泛引用于巴赫拿空间相关的课题研究中。”
  “格雷德,看来你也没那么讨厌。”穆勒说到。
  “法尔廷斯教授说没问题,那应该没问题了。”沈奇觉得问题不大了,IMU请的评审专家不可能比法尔廷斯教授更专业,顶多是持平。
  “投去哪家期刊了?”法尔廷斯问到。
  沈奇笑了笑:“《数学年刊》。”
  “是吗?”法尔廷斯有些意外。
  法尔廷斯是这家期刊的主编,稿子应该还在走流程,没到他最终批准录取的程序。
  “那得按规矩进行正式评审,我需要回去再研究一下这篇论文。”法尔廷斯严肃认真的说到。
  “老格雷德,你刚才不是说没问题吗?”穆勒教授又不高兴了。
  “我说了不算,审稿人说了才算,我又不是审稿人。”法尔廷斯端着咖啡杯走了。
  《数学年刊》是普林斯顿数学系,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数学期刊,为四大期刊之首。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成立之初,研究大楼正在修建,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等首批研究员没地儿做学问,便在普林斯顿数学系大楼借宿了几年。
  普大数学系、物理系,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之间关系处的不错,两家的科研人员经常走动,法尔廷斯之前也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数学部呆过几年。
  《数学年刊》编辑部设在普大数学系大楼,就在沈奇喝咖啡这层的楼上。


第252章 被命名
  法尔廷斯回到咖啡厅楼上的编辑部,在《数学年刊》投稿系统中查询论文《巴拿赫空间可凹点和强光滑空间的问题》。
  这篇论文处在编辑初审状态中,所以没有流到主编这里。
  法尔廷斯直接改状态到“审稿人评审中”,然后将穆勒和沈奇的论文发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数学部。
  穆勒和沈奇跟法尔廷斯同属一个学校一个系,原则上法尔廷斯应避免成为穆勒和沈奇的论文审稿人。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是独立的私人研究机构,虽然关系很近,但高等研究所和普大不是一家机构。
  法尔廷斯觉得穆勒和沈奇这篇论文写的不错,有深度,具备推广性。
  法尔廷斯给穆勒和沈奇的论文《巴拿赫空间可凹点和强光滑空间的问题》找了两位审稿人,皆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
  奇文共欣赏,两位审稿人一位是菲尔兹奖得主德利涅,另一位是沃尔夫奖得主桑德斯。
  算上拥有最终裁决权的主编法尔廷斯,两位菲奖得主、一位沃尔夫奖得主组成的联合评审团非常豪华。
  《巴拿赫空间可凹点和强光滑空间的问题》这篇论文投递之后,沈奇还是挺挂念的。
  一个星期之内,沈奇在数学系大楼遇见了法尔廷斯三次。
  “嘿,法尔廷斯教授,你好。”
  “奇,你好。”
  “我和穆勒教授的那篇论文,状态还是‘评审中’。”
  “等消息吧,年轻人,不用心急。”
  “好的,法尔廷斯教授,再见。”
  两人间的对话大致如此,沈奇也不清楚到底谁是审稿人,评审进度如何。
  “不过想想也是,一个新定理的认可,怎么着也得审十天半个月吧,甚至几个月。谁要是一个星期审完,我还不敢信呢。”
  今天是论文“评审中”的第八天,沈奇习惯性的登陆《数学年刊》投稿系统,日常刷一刷。
  这一刷可把沈奇惊吓了一下,“评审中”被他刷成了“评审通过”。
  沈奇赶紧进入电子邮箱,并没有收到《数学年刊》编辑发来的新邮件。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我和穆勒教授的这篇论文,8天内就通过了审稿人评审,连改都不用改了?”
  “这可是‘穆勒—沈定理’啊,哪个审稿人这么敷衍?”
  沈奇跑到数学系大楼四楼的《数学年刊》编辑部,找到法尔廷斯,问到:“法尔廷斯教授,我和穆勒教授的那篇论文,就这么通过了?”
  “过了,状态马上可以改为‘已收录’。”法尔廷斯确定的说到,并伸出手:“恭喜你加入‘命名俱乐部’,奇!”
  沈奇有些犹豫,并未立即跟法尔廷斯握手,又问:“既然已经通过了,那我现在可以知道谁是审稿人吗?”
  法尔廷斯:“安德鲁·桑德斯。”
  “原来是桑德斯先生!”沈奇很激动啊,桑德斯是去年的沃尔夫奖得主,行业内的大牛。
  “那我就放心了。”沈奇热情的跟法尔廷斯握手,我就说呢,哪个大牛能在8天内完成“穆勒—沈定理”的验证?原来是沃尔夫奖大佬!
  法尔廷斯补充说明:“桑德斯是审稿人之一,另一位是皮埃尔·德利涅。”
  “德利涅先生!”沈奇这下完全放心了,德利涅是F+W+A再加克劳福德奖的金满贯得主,超级大牛。
  所以这篇论文的两位审稿人都是高等研究所的大神,沈奇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期刊通过了不算,普林斯顿通过了才算。”沈奇忽然想起了这句话。
  “没错。”法尔廷斯说到。
  沈奇:“《数学年刊》就是普林斯顿办的,以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法尔廷斯:“IMU承认你的新定理不算数,普林斯顿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承认才算数。”
  普林斯顿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吊翻了,沈奇哈哈大笑,心情非常愉悦。
  因为必须要走的流程,一个月之后,《巴拿赫空间可凹点和强光滑空间的问题》在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上刊登出来。
  与此同时,IMU承认了关于巴拿赫空间的一个新定理“穆勒—沈定理”,可在IMU的数据库中找到这条定理及相关描述。
  IMU官方的描述是:
  “艾伦·穆勒与沈奇证明了如下定理:
  令X是巴拿赫空间,则下诉论断等价为:
  (1)如果x*∈S(X*)在S(X)上达到它的范数,则x*是单位球B(X*)的ω*可凹点;
  (2)X是强光滑空间。
  即日起,此定理命名为‘穆勒—沈定理’。
  相关文献,《数学年刊》,20XX,273:20…44。”
  “终于,终于啊……”沈奇将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收藏好,四大期刊目前集齐了两本。
  《数学年刊》的IF值是所有数学期刊中最高的,为4。642。
  系统:“新成就!恭喜宿主在《数学年刊》上发表论文一篇,基础奖励5万点学霸积分,乘以IF值4。642,再乘以数学主天赋2。0,最终奖励为464200点学霸积分。”
  “新成就!恭喜宿主完成一个以自己姓氏命名的新定理,基础奖励20万点学霸积分,乘以数学主天赋2。0,最终奖励为40万点学霸积分。结余1688300点学霸积分,请宿主确认。”
  “已确认。”沈奇自言自语,心情不错,数学等级距离12级还有30万多一点学霸积分,一到两篇论文可以搞定。
  “Cheers!”
  展望楼餐厅,沈奇和穆勒碰杯,喝了点香槟。
  展望楼餐厅是普林斯顿的教职工餐厅,教授可以带少数亲人或朋友进来用餐。
  “奇,拥有一个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定理,感觉如何?”穆勒教授问到,实际上这也是他的第一个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定理。
  沈奇说到:“总感觉怪怪的,在我印象中,一旦被命名了,那离退休就不远了。”
  “那倒是。”穆勒教授说到,他已进入职业生涯的晚期。
  “不过也有例外,格林—陶定理被证明时,两位作者都不到40岁。”穆勒教授补充说明。
  “格林—陶定理”是关于素数组AP的一个定理,其中的格林是本·格林,陶是陶哲轩。
  “但你比陶更年轻。”穆勒教授并不掩饰对沈奇的欣赏,说到:“或许不久的将来,奇,你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来,举杯,为一位杰出的年轻数学家举杯!”


第253章 即将逝去的青春
  在国际四大数学期刊之首的《数学年刊》上发表论文,是件喜事。
  以自己的姓氏命名一个新的数学定理,也是件喜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双喜临门的沈奇最近走路的姿势都不一样了。
  沈奇在几个月之前,原本是找一篇法尔廷斯发表于80年代的论文,结果无意中发现了未被IMU认可的“穆勒—曼宁定理”。
  沈奇的初心是想尝试一件有趣的事情,没想到收获颇丰。
  “左眼皮跳啊跳,好事要来到~”沈奇哼着小曲儿,漫步在普大校园内。
  一转眼今年的感恩节就快到了,过完感恩节,圣诞节近在眼前。
  过完圣诞节,欧叶和周雨安就该来美国读研了。
  穆勒教授说,只要沈奇坚持每周三去数学系大楼三楼喝咖啡,凭借“穆勒—沈定理”和发表在《数学年刊》上的论文,沈奇肯定可以通过博士毕业答辩。
  也就是说,沈奇喝咖啡喝到明年9月,就能获得普林斯顿的PhD。
  普林斯顿PhD的获取时间下限是1年,即从成为博士研究生的那天起,至少需要1年时间才能获得PhD。这是普林斯顿的规定。
  沈奇服从规定,博士研究生刚进入状态,你就逼着我拿PhD,多不合适呀。
  博士研究生还属于学生阶段,半研半学吧。
  一旦博士答辩通过拿到PhD,那么沈奇就得找工作了。
  沈奇的学生时代快要结束,满打满算还剩10个月。
  沈奇很珍惜即将逝去的学生时代,他希望能在剩下10个月的学生时代中,再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以纪念终将逝去的有趣青春。
  “奇,很精彩的论文。”埃隆·林登施特劳斯教授偶遇沈奇,跟沈奇聊了起来。
  “埃隆,你的《数论方法》第二卷什么时候出版?我迫不及待的想要拜读。”沈奇在数学系的人缘越来越好,地位逐步提升,他很自然的称呼菲奖得主林登施特劳斯为埃隆,亲切,热情,犹如老友。
  普林斯顿的教授群体既教研究生也教本科生,在本科生课堂或普大某个角落遇见一位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得主,属于常态。大多数菲尔兹奖、诺贝尔奖获得者并没有什么架子,当然也有脾气古怪的大牛。
  不管是正常的还是古怪的,在学术第一的普林斯顿,赢得教授、学生甚至清洁工、图书管理员的尊重和关注,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学术上取得成绩。
  林登施特劳斯与沈奇边走边聊:“《数论方法》第二卷的编写工作实际上才刚刚开始,我试图解释数论的真正用途,这需要一些时间。”
  数论在大多数人心中简单而又复杂,精致却不是太实用。
  林登施特劳斯致力于从应用角度出发研究数论,并作出了突出贡献。
  “林登施特劳斯公式”解释了遍历理论的测度刚性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林登施特劳斯因此获得2010年的菲尔兹奖。
  “命名俱乐部”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组织,但它存在于普大学者的意识中。
  某某定理、某某公式、某某猜想、某某理论、某某系统、某某方程……普林斯顿数学系还活着的大牛中,最高命名纪录是12个,纪录保持者是约翰·米尔诺,他刚刚退休去欧洲安度晚年了。
  数学史上的纪录由高斯保持,以“高斯”命名的定理、公式多达110个,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物理公式。
  沈奇因“穆勒—沈定理”成为了“命名俱乐部”中的一员,他跟数学系的大牛教授们越混越熟络。
  “其实我也想梳理一版数论研究心得,谈谈我对数论的浅薄认识。”沈奇说到。
  “为什么不呢,奇,你可是证明过沃什猜想的人。”林登施特劳斯鼓励沈奇出一部学术专著,并补充了一句:“而且你拿过IMO金牌。”
  “埃隆,你也关注IMO?”沈奇有些意外,好汉不提当年勇,这都过去四年多了,还提这些干嘛。
  “1988年的IMO,我代表以色列拿到铜牌。”林登施特劳斯说出了一个秘密。
  “铜牌……”沈奇非常意外,你才铜牌啊。
  “1988年的铜牌比较珍贵,相当于21世纪的金牌。”沈奇说到。
  “也许吧……期待你的专著,奇。”林登施特劳斯走到斯贝尔曼大楼,遂进入楼内,他今天有节数论课,教本科生。
  沈奇找到了第二件有趣的事情,出一本专门探讨数论的学术专著。
  出数论方面的学术专著是个大项目,不是朝夕之功,沈奇开始构思,并收集资料。
  和数论相关的学术专著、教科书太多了,沈奇不想单纯的写一本数论理论专著,这并不有趣,甚至有些乏味。
  “数论史?是的,我可以从这个维度入手,写一本有趣的数论科普书籍。”
  数论这个分支的发展历史近两千年,从丢番图到哥德巴赫、费马、梅森、黎曼,再到近现代的哈代、拉马努金、塞尔伯格、华罗庚、陈景润,以及半路出家的怀尔斯、法尔廷斯……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
  “这部科普类的数论专著,应该是七分讲数论发展史和数论学家的轶事,三分讲理论知识。”沈奇给尚未起草的《数论史》定下基调。
  沈奇的远期雄心壮志是写一部史诗般的《数学史》,这可能要耗费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先从《数学史》中的一部分开始吧,试试水,练练手,写一部《数论史》。
  《数学史》也好,《数论史》也罢,作者必须是数学家而不是文学家。
  当然了,基本的文字组织水平是必须的,数学家至少要做到语句通顺,词可达意。
  “所以‘穆勒—沈近迫定理’的证明速度要加快了,完成这个补充定理,我就集中精力编写《数论史》。”
  证明“穆勒—沈近迫定理”的同时,沈奇继续带着导修班,辅导他的十二个男孩子。
  导修班上,沈奇保持他一贯的辅导风格,讨论数学专业知识之前,先来一道数学史相关的问题。
  沈奇在黑板上写下一些符号:f(x)、Σ、e、i
  沈奇提出问题:“是谁发明了这些符号?我希望你们考虑清楚之后再回答,如果答错,我将非常生气,并会毫不犹豫的给你一个C。”
  f(x)表示函数,Σ表示求和,e为自然对数底,i代表虚数单位。
  数学系的学生天天和这些符号打交道,男孩子们异口同声的答到:“莱布尼茨!”
  “嘿,奇,这题太简单了。”
  “不可能有人不知道,是莱布尼茨发明了函数以及求和的符号。”
  “奇,来几道有难度的题目吧,你可是证明了‘穆勒—沈定理’的人。”
  “你在《数学年刊》以及《美国数学会杂志》上发表过论文。”
  男孩子们纷纷抗议,沈奇今天出的数学史题目太简单了,他们要求加难度。


第254章 王子屯的繁荣与隐患
  沈奇在黑板上画了个图形,由一个圆和很多条曲线组成,看上去就像一只大章鱼。
  “用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