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呢,种在北苑不太方便,毕竟北苑是羽林军屯驻之地,而且还有皇家花苑,倒不如就在渭水河边的沙苑划一块地试种。”
  褚遂良这话一出,立马让李绩等人感叹此人的老辣了。
  沙苑在哪?
  沙苑在长安东的同州,紧靠着潼关,而且南临渭水。
  褚遂良狠辣在哪?
  狠辣就在这个沙苑可不是什么好地方,说是说靠渭水,但绝不是什么水乡之地,这是南洛水与渭水间的一大片沙草地,东西八十进而,南北三十里。
  早在西周秦汉之时,这里就是沙草地了,灌草植被丰富,动物种类繁多,这里还是旱涝频繁的恶化之地。
  正因为旱涝频繁,所以哪怕这里紧邻长安,可这里却一直都是牧马场所。如今大唐也在沙苑设立了沙苑监养马场,牧养军马。
  这样养马的地方,划出来给李逍种玉米,可知道褚遂良有多狠了。
  “褚相,沙苑有名的旱涝频繁之地,古往今来,都没有人在那种庄稼的。”李义府点了出来。
  褚遂良却笑着道,“某正是因为沙苑的特殊情况,才提议在沙苑种玉米的。之前不是说这玉米南北皆宜,极为耐旱吗?沙苑那边,沙草地形,极易干旱。虽也有水涝,但只要选一块不涝的地方就好了,这样一来,正好检验玉米是否真有李逍所说的那般神奇,是否真的不需肥沃地力,又十分耐旱的特征啊。”
  “如果玉米在沙苑也能种出亩产二三石的收获来,那某相信玉米在其它地方自然也能高产,对吧?”
  这话说的似乎是滴水不漏。
  可明明充满了恶意。
  同州府志里也说,沙苑在县南洛渭之间,亦名沙海,沙泽其中盆起者曰沙阜,东跨朝邑,西至渭南,南连华州,广八十里,袤三之二。其沙随风流徙,不可耕植。
  它的面积广,变化大,到处凹凸不平,遍地水、碱、草、沙。高的地方叫沙阜,低的地方叫沙洼,有水的地方叫沙地,有碱的地方叫沙卤,有草的地方叫沙滩,平坦的地方叫沙板,黄沙一片叫沙漠,沙砾大的叫沙碛。
  连沙漠都有,可知这是什么样的鬼地方。
  褚遂良一出手,不但制止了长孙无忌与李绩打赌,毕竟赌博有风险。而让李逍到沙苑种玉米,这明着就不可能种的出来的。
  那里可是书上都明载不可耕植的地方。
  李治也看出了褚遂良的用意,心里不满的冷哼了一声,这些元老真是太卑劣了。
  “不如这样,挑三个不同的地方试种玉米,一块就在蓝溪,一块在北苑,一块在沙苑。三个不同的地方,也正好可以检验一下玉米不同地方的产量。”
  “这三块地方征归司农寺上林署,新设玉米监,专职玉米试种之责。就授李逍玉米监监正。”
  这个新设的玉米监规格上和司农寺下属的各个宫苑监是一样的,监正从六品下,品级不算高但也不算低,专门负责一块业务。
  皇帝专门新设一个监,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其它干扰。而划出三块地方来种玉米,也免得褚遂良这般老阴人暗中做梗,至于同意沙苑试种玉米,也是为了能够堵下老阴人们的嘴,免得他们处处反对。
  只要到时北苑和蓝溪两处地的收成好,哪怕沙苑颗粒无收,那也一样能证明玉米的作用了。
  “玉米监设监一人,从六品下。副监一人,正七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上。掌植玉米,有录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典事三十人,掌固四人,另划给玉米园农一百人。”
  李治很舍得下本钱,为了玉米,特意在司农寺下设了个玉米监,还一下子给了这么多完整的编制。
  监正,副监、丞、都是朝廷品官,而录事、府等可都是流内吏了,也都是有正式编制的。
  更别说,还专门划拨了一百个干活的园农。
  司农寺相当于后世的农业部加国家粮食和物资总局了,管的事情很多。专门新设一监,可见皇帝的重视。
  “蓝溪、北苑、沙苑各划一百亩地隶归玉米监。”
  李逍一袭白袍,等的花儿也都快谢了,可左等右等都没有等来皇帝的召见。
  等的都已经到了饭点,肚子都已经咕咕叫了,这时才终于有一个小宦官过来传话。
  “中书门下的议事已经结束了,陛下已经回宫,特旨让新任的玉米监正李逍到堂下用饭。”
  说完,那个小宦官还一脸的羡慕的看着李逍。
  李逍不明所以,自己等了半天,就等来一顿工作餐?皇帝呢,不是说皇帝召见吗,自己等半天,皇帝放自己鸽子了?
  “既然陛下不召见,那我干脆回家好了。”李逍对于什么堂下饭没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顿工作餐吗。
  结果那宦官却道,“李监正,堂下饭可是了不得的荣耀,唯有宰相才有资格吃,六部九寺五监的大臣们寻常都难以有机会得赐一饭,李监正可莫要错过了。”
  堂下饭堂下饭,就是宰相们议事后在堂下吃的工作餐,相比起一般衙门里的工作餐,伙食很丰盛,八个菜。
  能当宰相的倒不稀罕八个菜,但关键是大唐有个传统,就是非宰相是没资格吃这堂下饭的。如果偶尔有大臣被皇帝留下来跟皇帝、宰相们吃个堂下饭,那是可以吹嘘一辈子的。
  李逍却依然没觉得什么,主要是他并不知道这个传统。他此时更关心另一个问题,“你叫我什么?”
  “李监正啊,李监正难道还不知道,刚才在中书门下,陛下已经亲自下旨新设玉米监,而第一任玉米监监正就是李监正你啊。从六品下,独掌一监,恭喜李监正,一介白衣,一跃而服绿袍,可喜可贺!”小宦官一脸谄笑。
  李逍却有点怔神。
  “玉米监,这是个什么鬼?玉米监正,难不成老子还成太监了?”
  唐朝官职里没有哪个官职正式名叫太监,甚至眼下宦官们也不叫太监。但唐朝很多机构称为监,各监的正职称监,也叫监正,俗称大监,也有叫太监的。而副职一般叫副监,也有称少监的。
  莫名其妙,就成了太监,李逍有点哭笑不得。
  玉米太监,这可不好听啊。


第178章 布衣、宰相
  午间的中书门下省很安静,处处彰显帝国中枢的威严。
  李逍原本以为午饭是在皇城吃,结果却不料被带到了禁中。所谓禁中,自然就是大内宫廷。
  在大唐开国之初,朝廷延续的是隋朝的三省六部制,那个时候朝廷的中枢核心还是尚书省,左右仆射更是天然的宰相之首,甚至朝廷的中枢议事机构也是设在尚书省内,称为政事堂。
  然则如今,朝廷的中枢已经改到了中书门下。
  中书和门下两省虽然也和尚书省一样在皇城里还有衙门,但那里的衙门称为中书和门下外省,宰相们议事之地,其实是在禁中的内省。
  因此现在大家也习惯称中书门下为内首,称尚书省为外省。
  呆在皇宫之中而不是皇城里办公,可见中枢的重要。虽然宰相们议事的内省只是在宫城的前先廷而非后宫。
  可毕竟是在禁中,出入不易,宰相们在禁中议事,皇帝便特为他们提供午餐,免得来回奔波。
  宰相们的工作餐叫堂馔,也称为廊餐,因为以前是在政事堂的廊下吃,因此也称为堂下饭。
  这堂下饭可是只有宰相才有资格吃的,而且规格极高,起码八个菜起,丰盛的甚至让宰相们都不忍下筷子。
  相比起宰相们的廊餐,其它官员虽然也有工作午餐,但就非常简单了。
  李逍倒不稀罕这顿什么廊餐,但皇帝有诏,这是恩赏,而且几位宰相也要见他问话,他这个新被任的玉米太监就不得不来。
  哪怕他对于当这个什么玉米太监也并没有什么意愿。
  可在这个时代,雷霆玉露皆是君恩,你不当都不行。
  唐朝人一般也习惯是吃两餐的,早一顿,晚一顿,中午往往是没饭吃的。不过贵族们向来是例外的,春秋之时的贵族就已经开始三餐了,甚至国君们还四餐五餐的。
  吃的餐越多,代表地位也就越高,就如同这年头穿衣服颜色、住房屋的间数,门楼的高低一样,都得有相应的地位才能享受,否则就是逾越。
  官员们是时代的精英,自然是可以吃三餐的。
  内省的门前廊下,早有御膳房的人送来了廊餐。
  每位宰相一张桌几,一个蒲团,桌上摆了七菜一汤。有荤有素,而且菜做的很精致。
  朝中十一位宰相,平时也不一定所有宰相都在内省议事,都是当天有几位宰相在,就准备几位的廊餐。
  偶尔皇帝也会在这里陪宰相们用食。
  只有极少时,才会有六部九寺五监十二位的重臣们到中枢内省议事时,蒙皇帝特赐得以吃廊餐。
  可今天让御膳房的人十分意外的是,今天十一位宰相都在内省议事,但皇帝却没留下来陪宰相们吃饭,可偏偏却又特赐一人廊餐,而更奇怪的是,这人并没有参加今天的议事。
  “这人什么来头?”
  “听说是陛下刚钦封的玉米太监。”
  “啥监?”
  “玉米监正,从六品下呢。”一位御厨感叹着道,从六品下,这级别比他们御膳房的老大级别还高呢。
  “从六品下就能得食廊餐?”另一人有些不解,什么时候廊餐这么不值钱了?多少六部尚书、十二卫大将军,都没机会吃上呢。
  “这人可不一般,听说今天陛下和诸位相国们议论了一上午,都是在谈关于他的事情呢。”
  “这人到底什么来头啊?”
  “不知道啊,反正挺年轻的,一会送餐的时候,仔细瞧瞧,回来跟我们说说长啥样。”
  李逍到的时候,廊餐已经摆上了。
  除了十一位宰相,今天还有雍州长史阎立本也得到皇帝特赐,赏廊餐。
  除了这位,李逍认识的人里也就只有李绩了,毕竟李绩也是在他家蹭过几顿白食的,至于其它的宰相们,他一个不认识,只觉得高矮胖瘦都有,可全都身着紫袍佩着金鱼袋,还真傻傻分不清谁是谁。
  反正不认识,也就懒得去猜了。
  他目光先扫了下,看到还有一个空座,就赶紧的过去。
  几上已经摆好了餐,一眼扫去,发现确实还挺丰盛,七菜一汤,有煎有煮有炖有烤甚至还有炒菜和凉拌。
  一盘炒的青油油的田间野菜,放了点蒜蓉,而且闻着是放了菜油炒的,很香。凉拌的菜则是折耳根,这菜可是他李家庄特色,后来教给了大彪,也成了蓝溪李庄饭店的特色凉拌菜之一,想不到都传到大内宫廷来了。
  李绩看见李逍这么不客气的,上来就往一边坐下,眼睛尽盯着那些菜了,不由的黑了脸。
  这小子,真是太不懂礼数了,这里哪个不是朝廷重臣,不说官职爵位,就是论年纪,那一个个都是李逍的爷爷辈了。
  “李逍,还不快过来拜见诸位相公。”
  李逍笑着起身,走到李绩面前,拱手躬身下拜,“逍拜见英国公。”
  然后又转头对着阎立本一拜,“逍拜见阎长史。”
  后面的他就不知道拜谁了,谁也不认识啊。
  倒是李绩这个时候挺帮忙的,在那里道,“真是乡野村乡,没见过世面,来,我跟你介绍一下诸位相公。”
  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韩瑗、来济,宇文节、许敬宗、李义府、崔敦礼、杜正伦·······
  一个个都是当朝宰相,位极人臣啊。
  不少人名字李逍可是在后世就听过的,比如长孙无忌,跟张无忌哥哥的名字也就相差一个姓了,那也是极牛逼的人物了,皇帝的亲舅舅,尤其人家还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呢,他爹又偏偏是一箭双雕的长孙晟大将军,他曾读过一些小说,里面可都称长孙无忌哥哥老了的时候,可是成了一代老阴逼的。
  至于褚遂良,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啊,不管人家官当的如何,人品怎么样啥的,最起码,这位褚老爷子的书法可谓一绝。
  还有许敬宗、李义府,好像都是武则天当政时的牛逼实权宰相了。
  还有那位来济,他爹可是隋朝时有名的大将军来护儿啊,他还有个极为牛逼的万人敌哥哥来十二郎好像,另外他还有个弟弟啊还是哥哥,好像后来也当了宰相的,兄弟两个都是宰相,这可了不得。
  尤其比较了不得的是兄弟俩人当宰相可不是靠着家族的关系,毕竟他们爹虽说是隋朝的荣国公来护儿,但来护儿早年是陈朝人,后来年轻时杀了仇人游过长江投奔了隋军,上阵立功直至国公,可跟着随炀帝一起死了,他的其它儿子也都被杀了。
  而来济兄弟俩个当时还才几岁呢,因没跟在身边才逃过一劫。自那后,来家兄弟成了孤儿,家道也是再次中落,后来都是靠着读书才算是出头的,能奋斗成为宰相,那是真本事的。
  宇文节,好像跟宇文化及应当有点亲戚吧,杜正伦,应当是早年房谋杜断中杜如晦的本家?
  总之,这些人真没几个简单的,看着一团和气,可李逍心里清楚,这些人可是明显的分为两党的。
  一边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元老派,一帮则是以李绩为首的山东新贵派了。
  历史证明,最后是李绩为首的新贵派压倒了元老派,全面夺权成功,不过可惜最后让武则天夺取了最高权力,这批人最后好像也没几个得到善终。
  就连李绩这样挺武的人,结果最后都因为他孙子起兵造武则天的反,连累到他被挖了棺材,甚至被赐予的李姓,也还是被剥夺,恢复为徐。而他有一个儿子,因为忠于武则天,结果最后居然被赐武姓?
  不知道那时已经被挖了棺材的李绩知道后,会不会被气的再死一次。
  斗争啊,这就是最上层的斗争了。
  既可以说是皇帝和顾命大臣们的权力斗争,也可以说是关陇贵族集团和山东豪强集团的斗争,这是路线斗争了。
  李逍虽然先知先觉了许多,但小身子板并不想插足其间。
  不管是长孙无忌还是李绩,人家都是元老勋臣,个个都是宰相,捏死他跟捏死个臭虫似的。
  “你就是李逍?”
  拜见长孙无忌的时候,老阴逼居高临下的打量着他,不得不说,长孙无忌的态度让人很不爽,也太瞧不起人了。
  不过李逍想想也对,长孙无忌什么人啊,太宗的大舅哥,当今皇帝的亲舅舅,又是玄武门功臣,贞观的重臣,更是当朝的顾命大臣,如今的宰相之首。
  一把年纪了,又位高权重,而且他也听说自己这个弄出来的玉米似乎惹来了长孙的不快。
  一个小小的乡下子,或许在长孙的眼里,所谓的玉米,不过就是个骗术,李逍,也不过和那些江湖骗子一样吧。
  古往今来,这样的江湖骗子不知凡几,长孙也不知道见过了多少。只是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一次,他遇到的可不是一个骗子。
  “在下李逍,拜见长孙相国。”
  韩瑗在一边喝斥,“你如今既然已经是陛下钦封之玉米监监正,那么就得有朝廷命官的样子,拜见相国,当口称下官,而不是什么在下。”


第179章 拿人头来赌
  李逍连连点头,心里却道不跟他一般见识,反正这人也就是秋后的蚂蚱,蹦哒不了多少天了。
  李绩在一边道,“李逍毕竟不是士族门阀出身,家里也只是小门小户,没受过良好的礼仪教育,也不知朝廷礼仪规矩,情有可原。回去以后,多学习学习就好了,下不为例就好,我等身处高位,也就不要跟他为难了。”
  这番话,却明着是在帮李逍了,甚至在暗示长孙无忌和韩瑗借势欺人。
  长孙无忌轻笑两声。
  “英公说的是,我等也是半截身子进土的人了,何必为难一个后辈。不过李逍啊,今日陛下和英公等对你的玉米可是十分信任,还特意授你六品之官,为你新设一个玉米监,本相也就姑且信之,但会一直盯着你的,若是百日之后,你交不出玉米来,到时可就别怪本相无情了。”
  “长孙相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到时一睹就知如何了。”
  对李逍这般据傲的回应,长孙无忌冷哼一声就不再理他了。
  李逍也不以为意,长孙无忌这样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任他怎么去攀驸,可人家要是不喜他也是没用的,何况,他李逍又为何要去攀附一个即将倒台的人呢。就算要攀,他也应当跟着李绩啊。
  本来他还想着当着几位宰相的面辞去这个什么玉米太监之职,但现在看样子,他要是敢说辞职,长孙无忌怕是要立即治他一个欺君之罪了,到时说都说不清楚,正好把头送到人家刀下。
  还正好成了捅李绩和皇帝的刀子,这可就不光是要被长孙无忌搞,还得被皇帝跟李绩他们气了。
  想明白之后,他倒干脆就懒得再提辞职了。
  反正当个玉米监正,又不是去辽东当参军,依然还是呆在关内,又不用管其它什么事务,只是种个玉米而已。
  这玉米如假包换,他也不怕到时种不出来被问罪。
  坐回自己几案前,李逍拿起筷子,不客气的开吃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