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大家都是邻居,这可是极难得的啊,眼下旱情严重,若按往年的情况来看,争水是必然的,斗殴也是必然的,死人也是必然的。”
  说到这,不少人都沉默了。
  李逍说的是事实,甚至在场的人中,就有亲人是死于历年的争水斗殴之中的。这是沉痛的往事,但现在又一次面临,谁也不能保证,如今齐坐一起的乡亲们,再过段时间,会不会挥舞着锄头拼命相向。
  “我李逍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不想看到有人争水而死,不想看到他留下的孤儿寡母可怜无依无靠,也更不愿意看到大家今年颗粒无收,夏天一起饿肚子。”
  “三郎,我们也不想,可是能怎么办呢?”
  一位老村长叹惜着喊道。
  “我相信总会有解决的办法的,只要大家肯齐心协力,那么众志成城,就能一起共同渡过难关。”
  “三郎,说说你的办法吧,只要有办法,大家都会听你的。”另一位老汉也有些激动的喊道。


第152章 乡约堂
  “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办法总是能想出来的。今天请大家来,也是希望群策群力,我李逍可以先提一些意见,但只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一起讨论,共同找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三郎你有什么好办法就先说出来,让大家也听听。”上河里的里长有些不满李逍的长篇大论,有货你就出,别东讲西讲,讲这些有什么用。
  “好吧,我也不多耽误大家的时间,我先讲几点。其一,我希望今天在座的诸位,能够公开公正,大家是来讲理协商的,那就都先拿出坦诚的态度来。”
  李逍昨晚上已经考虑了许久,如何抗旱救灾,那不是简单的事情。
  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不是打水车、打水井这些,而应当是大家一起表明一个态度,一个合作友好的态度,不能你上游的就拦水建坝,一点水不给下游,而下游的人又来挖坝抢水,直接毁坝一点不给上游留。
  真要这样搞,那大家都别想用水,都把精力用在这些方面,还如何抗旱救灾呢。
  “首先,我认为我们蓝溪乡的乡亲们应当先订立一个抗旱救灾的公约,组织一个抗旱救灾乡约堂。这样一来,行事有规矩可依,也公平公正,此外也有人领导组织,不会各行其事,混乱无序。大家觉得这第一条可否?”
  做事不能头痛治头,脚痛医脚,得有大局观。
  李逍的第一条不是什么具体的救灾方法,但说出来后,大家却都觉得挺有道理。
  订一个乡约,建一个乡约堂,没什么不行的啊,如果大家能订一个乡约,共同遵守的话,那确实能避免很多矛盾。而若是能建一个大家公认的乡约堂,推举一众有名望的乡老族长等,那也是能够公平公正的代表各里各村百姓的利益的。
  “没意见。”
  五位里长最先表态,虽说他们对李逍很妒忌,甚至想看年轻的李逍跌个跟头出个笑话,但在天灾面前,也一样还是很期待李逍能够真正帮大家解决问题的。
  现在李逍提的这个,还是让他们挺赞同的。
  李逍有过建合作社的经历,在场也有许多乡民加入了合作社,对李逍要订乡约建乡约堂很支持。
  所谓乡约,就是乡民们共同订立,然后大同遵守,用来约束大家的一些协议,乡约堂,就是建立在这个乡约之上,用来实行监督乡约施行的一个组织。
  李逍的合作社里,也有社约,其实跟乡约差不多。
  现在要订一个乡约倒也简单。
  大家同意订乡约,然后李逍提议先推举出乡约堂的人。
  “乡约堂应本着平等原则,为代表各村各宗族之利益,因此当每村选举一到两位代表,做为乡约堂代表,然后为便于议事,再在诸位代表中推举出几位理事,负责牵头。大家意下如何?”
  蛇无头不行,李逍虽然愿意出头,但也得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名份才行,要不然名不正言不顺。
  乡约堂,就是一个这样代表议事的地方,而推举代表和理事则也是需要的。
  不可能每次议论个事情,上千户乡民一家派一个代表来,那没效率。
  下河里的里正提议,“我赞成,我提议推举三郎为我们蓝溪乡约堂的理事长。”
  既然有理事,那肯定得有理事长,既然乡约堂为李逍提议,那大家也认为由李逍来当这个理事之长很适合,其它人也没这名望。
  李逍当理事长得到众人一致同意,都没人反对。
  李逍推辞了几下,然后让大家举手表决,同意的举手。
  结果呼拉一下,所有的乡民们都举起了手,再没比李逍更适合的了。
  李逍顺利当选为理事长。
  接下来便是推选理事,毫无悬念,五个里正也都被推举为理事,然后又推举了几位比较有名望且年长的老者为理事,一共十三位理事。
  理事既要有名望,且也不当人太多,否则就没效率。
  最后选代表,李逍给这些代表取名议员。一个村至少两个,一些大的宗族还能得到一个议员资格,这样做,也是为了能够让所有村民们都有自己信的过的人在乡约堂里说话,要不然,这乡约堂也就无公正可言,更不能服众
  最后总共推选出了四十九位乡约议员,代表了蓝溪乡五个里大大小小几十个村庄,一千多户村民们。
  “乡约的根本应当是大家协商共议,少数服从多数。”李逍又提出了订立乡约的原则。
  建立一个乡约堂,然后推举出议员和理事,其实也是为了能够让一个大家都接受的乡约早点出炉,不让大家一起商议,也是人多嘴杂,上千张嘴怕是吵都能吵死,没有效率。虽然现在选的议员和理事人少,但却已经能够代表所有人,这已经是既公正又最有效率的方式了。
  但就算议员和理事少了,可毕竟还有六十多人,如何做决定?
  少数服从多数,这不是绝对公平的,但已经是相对比较公平的一种方式了。
  “可以。”
  这条又获得大家的认可。
  选出了议员和理事,李逍也便让人马上端来了桌椅,就在打谷场上,用桌子围起了一个大圆桌,这就算是乡约堂了。
  做为理事长,李逍提出了第一条乡约堂建立后的意见。
  全乡各庄可以在蓝溪修建蓄水坝,但不得完全截流,只能截一小部份,必须给下游留够足够的水流。
  具体的标准,则可以由大家共同商量,比如蓄水坝只能建多高等,得保证有多少水可以流下去。
  完全不让拦水,这也不可能,毕竟如今旱情如此严重,但怕就怕在大家恐慌之下,上游的直接把水全拦了,都留给自己用,这就让下游完全没水可用。
  把溪水合理分配,每村拦一点,各自蓄一点水,这样就能让各村都可以有水用,哪怕水少,总不至于一村有一村没。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公,若是大家水都少,那就没矛盾,若是你有我无,这可是要打出脑浆来的。
  “还有一点,根据目前的情况,结合往年如此旱情时的经验,我认为今年我们乡必须减产,主动的减少种植面积,水太少了,想全都保住,太难。还不如主动的少种一些,全力保住一小部份粮田,这样既能减少用水量,还能保证能够把水浇到地里。”
  广收薄种的如今耕种方式下,没有雨,要靠人来浇水,这是很恐怖的事情,一家几十亩上百亩地,水车提不上,水井干枯,靠从蓝溪里挑水浇地,一天能挑多少?
  每块地都想保住,结果就可能是哪里也没照顾到,最后颗粒无收。倒不如主动选择,先就放弃部份,这样既减少用水量,又能保证剩下的那部份田可得到足够的劳动力和水的浇灌。
  这个方法,就是有些狠了,可谓是壮士断腕。
  这就好比发生了火灾,关键的时候,就得把着火房子附近的房子给先推倒一两栋,虽然这栋房子倒了,但却能保住后面更多的房子不被火烧。
  主动放弃,这对很多人来说是第一次听说。
  这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大家谁都不能确定这旱情会继续到何种程度,都想的是努力的抢救,也许就能等到下雨,也许所有地里庄稼都能保住呢。
  场下沉默。
  大家都在考虑,都有些难以选择。
  李逍敲了敲桌子,“我提请理事和议员代表们一起商议一下这两条提议,若是下面的乡民们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举手提出。”
  下河里的里长刘理事站起来首先开声,“我觉得三郎提出的第一条很不错,大家公平分水,不能独占,否则最后大家都用不成水。堰坝一毁,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水,蓝溪不能拦死,溪流不能断,得大家都有水用,哪怕是少用点,也不能你有我无。”
  其它理事们也都同意。
  “我也同意三郎的这个提议,不过我要加一条,如何保证大家做到呢?我认为应当考虑这个,最好是能够组织一个乡约团,让人巡逻蓝溪,以避免有村子偷偷的多拦水、独占水,破坏公平。”另一位理事提出自己的看法。
  乡约团,自然就是维护乡约的民团,类似于村庄里巡守村墙村门的村卫,轮流当值。
  对这个提议,李逍很支持。
  再好的乡约,若没有人监督,肯定就能以真正落实。
  有了主持乡约的一众议员理事们,还得有一个巡逻队才行。
  “乡约团可由村民们轮流当值,一班百人,一天分日夜两班,分段巡逻。若有违乡约者,可立即阻拦,敢有阻抗的,可将人抓来乡约堂中由大家审理,对违约者,可处以罚钱,或是罚做乡里劳役,诸位看如何?”
  “可以。”
  “可以。”
  蓝溪乡有一千多户,一个乡约团一班才一百人,一天两个班,也不过两百人,轮流当值的话,差不多五六天才当一天班,对于生产耽误不太多,而如果能维护好乡约,保证用水抗旱,就还是值得的。
  现在大家还有些拿不定主意的,还是李逍刚才提出的第二条,主动减产之事。
  到底该不该主动减产,如果减,又要减多少?减产划不划算,是不是正确的决定,将来会不会后悔?
  大家一时难以决定。


第153章 领导者
  原本抗旱这事就应当是官府的事,应当是乡中里长们负责的事。但是此时,李逍却当仁不让的挑起了抗旱救灾的领导担子,甚至五位里长,以及诸位村长们都没有意见。
  乡约堂不是官方组织,这只是一个民间自发的组织。
  但此时,乡约堂正式成立,却无疑比起县衙下派在乡里的里保等更有权威。
  推选出了理事长,还有十三位理事,四十九位议员,又组建起了乡约堂下维持秩序的乡约团,足足二百人的规模。
  今天这场大会如李逍预期一样的成功,一条条的都很快达成共识。
  唯独还剩下一条,是否要主动减产。
  事关重大,却不是三言两语能解决的了的。甚至,这样的大事,就是大家推选出来的这些理事和议员们,也不敢说全权代表了下面的乡民。
  “大家有话直说,畅所欲言。这事涉及到我们每个人,因此大家有话就讲,也不用其它人为你代表。”李逍见大家不说话,便打破沉默。
  说完,他重又坐下,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几口茶。杯里是今年新采摘下来的金银花,金银花开起来很好看,先是带着青绿的花苞朵,然后开放成银白花,最后盛开时再转为金黄色,最后凋谢。
  因此得名金银花,这花远远就能闻到一股芬香,将开未开的金银花摘下来晒干之后,便成了金银花茶,泡水喝有清热解毒去火的功效。
  天干物燥的喝点金银花能败败火。
  “三郎,按往年的经验来看,今年的这场大旱确实会很大,只是现在也不敢确定这天就一定不会下雨。”
  一位老汉说道。
  “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敢保证说这天就一定会旱下去,但谁也不敢说这天就一定会下雨。我们猜测不到老天的行事,但我们只能按照往年的经验来做,选最大的可能性,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点收成,老伯你说对吗?”李逍放下茶杯,对老人说道。
  李逍不是神仙,他当然不知道今年这场旱情会到什么程度,但下面的老农们都是有经验的人,他们心里其实很清楚。
  继续旱的可能性更高,下雨的可能微乎其微。
  只是大家心里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事实罢了。
  “三郎,你说要减产,那该如何减呢,要减多少呢?”
  “怎么减,这得看我们对旱情的预估,根据往年的经验,今年的这场旱情怕是十年一遇的大旱,照着往年的经验,这样的大旱,地里的庄稼十成里能保到二三成就已经非常的不错了。因此,我们得早做好心里准备,我提议,先减一半。”
  让乡人们直接先放弃掉一半的庄稼,这就好比让父母放弃自己的孩子,心里是相当难以接受的。
  可不接受,也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
  保住一点,总比最后一点没有的强。
  减产一半,这话说出来后,底下一片吸气之声。虽然大家心里其实很清楚李逍已经说的很客气了,往年这样的大旱,最后能保到二成都不容易,甚至好多人家因为争水争不到,最后一点收成都保不住。
  李逍说先减产一半,已经留了余地,可大家依然不好受。
  这样的决定太难下了。
  “按公平公正的原则,全乡各村、各户主动减产一半,放弃一半的耕地,不再去浇水灌溉,以保证剩下的其它庄稼用水。另外,也为了照顾到贫困乡民,对于家中田地极少者,则按实情适量调整。我们要保证每户人家起码得有十亩田地。”
  全乡百姓,有富者有贫者,富者耕地多,贫者耕地少。
  如李逍,乡里的大地主,家里一千多亩地,减掉一半还有五百多亩,而如一些贫穷的百姓,家里人丁少地也少,有些家里仅一个壮丁者,可能家里只种着二三十亩地,本来就地少,若是再减一半,可能就剩下不多的地,这点地,就算能够保下来,收成可能都不够口粮。
  李逍提出给乡民最低保留十亩地,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一户最低十亩,真是最低保障了,本来蓝溪的土地亩产不过石余,遇这样的大旱,就算能保下来,但肯定也会减产,说不定五成都不一定有。这样一来,十亩地,也不过能收成五六石粮食。
  这点粮食,就是一家人要等到秋后的救命粮了,这个是得保障的。
  “三郎仁义,这个是应当。”几位老族长也都说话了,正所谓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法不外人情,订立规矩的时候,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实情。
  大家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心往一齐使,事情也就好谈了许多。
  尤其是李逍在会上还主动的表示,自家的田地多,愿意减产六成后,大家更加佩服了。
  李家上千亩地,多减一成,那就是要抛荒一百多亩。
  做为带头的人,只要不谋私利,又能一碗水端平,大家还有什么不服气的呢。
  减产五成,这个提议,也最终在大会上通过,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虽然减产五成,对于今年的旱情可能还不够。但第一次就能通过减产五成这个提议,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毕竟往年,大家可不会有谁主动减产的,再大的旱情也是一样的耕种,然后争水,最后无水之后就只能看着再一点点的旱死。
  “我有一个想法,三郎,不知道合不合适。”
  杨老夫子这个时候站起来说话,他虽不是蓝溪乡的乡民,但是书院的山长,也是在座很多乡民们孩子的老师,大家对于他还是很尊重的。
  “山长有话请说。”连几位里长也十分的客气,对于这样教书的老夫子十分礼貌。
  “我刚才一直在这里听大家商议抗旱救灾,大灾当前,能看到大家抛去成见,可以齐心一志,真的十分欣慰。不过我觉得为了能够保证收成,让蓝溪水能够更好的利用,我有一个提议。”
  李逍对杨大眼点头,“夫子你说。”
  “三郎,诸位乡亲,既然我们今天能在这里组建起公约堂,又能够在这里主动减产,那么我们大家都非常有诚心诚意的,我觉得大家不如再进一步。”
  “如何再进一步?”


第154章 分田、承包
  杨老夫子是个读书人,有的时候想法也比较纯朴一些。
  他看到今天的场面十分和谐,便也就大胆提出了一个比较让人惊讶的想法。
  蓝溪乡总有一千二百余户人家,虽然说不足朝廷均田令中每丁百亩的巨大数额,但真算起来,蓝溪乡的田地也是不少的,详细相加,估计得有五六万亩土地。哪怕这些土地以山地、坡地等居多,但确实不少。
  这次大家同意减产一半,那也起码还有两三万亩土地。
  “我们蓝溪乡以蓝溪为名,皆因乡中这条发自王顺山的蓝溪,这条蓝溪流经全乡,灌溉养育了溪两岸的这上千户人家。如今大旱,蓝溪水少,无法灌溉足够土地。”
  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