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小地主-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至如今长安人送礼都流行送蓝溪药酒。
如果实在没有药酒,那就送蓝溪李家庄药酒券,一张药酒券,并不能到李家的医馆换药酒,但有券却可以有资格优先购买。
没券的人得排队,有券的人直接付钱就可以提药酒了。
据说已经有人喊出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蓝溪酒的话来了。
不过药酒毕竟不是普通的酒,药酒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和费时间,既要蒸酒,又要炮制药酒,最后还得泡浸药酒,哪怕再快,也得需要一个周期。
李家的药酒供应别说搞批发,如今就是连零售都远不能满足市场。
现在市场行情好,许多人已经眼红,不是过来谈收购秘方,就是来谈合伙,好在李家现在也不是谁都能吞掉的,有薛程几家罩着,那些人过来试探几次,被李家拒绝后,也只能无奈的暂时按下想法。
再次扩大作坊的计划已经提上议程,可扩建作坊是扩建作坊,春耕依然不能耽误。
这就好比以前的人,哪怕再外面再有出息,不管是做生意当老板,还是读书出头当了干部,可家里农忙抢收抢种季节,还是得要赶回家来帮忙作农活。
为了春耕,赵大夫这个医馆的掌柜,都能抽出时间来谈买牲口备种子的事。
“还是多买点牲口。”
“多买牲口也不好养啊。”赵大夫说道,这牲口不是说买来就行了,还得照顾啊。
前人都说,家财万贯,带毛不算。
这牛马不便宜,可却也不好养,万一得个病啊瘟的,可能就全没了。
养个七八头的还好,要是养个百来头,就算买的到,养哪呢,怎么养。
“散养。”
李逍没想要办个什么养殖场,毕竟蓝溪又不是草原。而且要是关起来圈养,更容易得病。
“我有一个初步的想法,是这样的,咱们到长安买百来头牛回来。现在牛价年年涨,看样子今年肯定还会再涨不少,现在买划算。”
他细致的跟大家讲自己的想法,趁现在牛市行情好,又是春季这个牛价较低的时候,牛后一过,正是牛价上涨的时候,眼下买正好。毕竟冬天一过,万物复苏,地里也见绿,牛养起来省饲料,还能长肉养膘。
此时买牛,一买回来就等于赚了。
至于说牛多了不好养,李逍也有他的办法。
“咱们把牛放到咱们家的佃户家里养。”
“什么?”赵先生和杨先生都有些不解,佃户只是佃种李家的田地,又不是李家的奴仆,凭什么帮李家养牛?
“我们不让大家白养的。”
李逍的想法是合作双赢,李家有钱,而佃户们有人有时间。
佃户们普遍条件不太好,佃种土地,家庭人口多,但却缺少种田的大牲口。李逍的想法就是把牛租借给佃户们,将牛寄养在佃户家里。
佃户平时得负责照顾喂养牛,而他们帮忙养牛的好处则是可以免费用李家的牛耕地。
“免费借牛耕地?”
赵大夫有些惊讶,这年头自己有牛的佃户可不多,在过去南北朝的时候,家里有牛和奴婢的,均田的时候,牛都能分到一份田地的。
没有地的佃户,往往会向地主家租借牛来耕地,但费用可不便宜。有的地主家是直接按天数收租钱,而有的地主更狠的,直接就是借用他的牛,则要佃户所种田地收成的多少比例当租。
不管是按天收租,还是按产出收成,租牛都不便宜。
而李逍居然提出帮忙养牛就免费用牛耕地,这可是惊人了。
“嗯,免费借牛耕地,甚至等牛下崽后,我们到时还可以向他们付些钱。比如说这小牛长大后我们收走,按市价,向他们支付一定比例做为照养的报酬。”
杨大眼扯着自己的山羊胡子,“要是我,肯定愿意帮三郎养牛。”
“我也愿意啊。”赵大夫也道,“可这样我们不是亏了吗,自己买牛,却白给佃户用了。”
“这其实是双赢,我们的牛让佃户养,可以让佃户免费使用,但我们自己要用的时候也一样可以用的。另外,我们出本钱,但不用出人出饲料照顾,连牛棚都不用再打一个,牛养好了,将来还能下崽赚钱。这牛养壮了,也是还能升值的。”
养的好,几头小牛的钱就够一头母牛本钱了。更别说,这母牛养几年,也还能增值涨价,而这几年自家也一样能够使用这牛。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家庭合作养殖模式。
李家出本钱买牛,佃户帮忙喂养。
李家赚钱,佃户也有免费用牛,下了小牛还能得钱,何乐不为呢。
“可万一佃户役牛过度,照顾不好,把牛养瘦了或养死了呢?那我们岂不亏大了?”
“至于这个,我们可以跟佃户有个详细的约定,肯定得讲清楚的。我们会定期去检查牛的情况,若是发现照顾不好,我们可以取消合作,把牛牵走。我相信,他们肯定也不希望错过这样免费用牛,还能赚钱的机会的。”
毕竟,对于佃户们来说,养头牛并不算什么负担,家里孩子多,孩子放牛刚好。一个小孩就能照顾好一头牛,而一头牛却能相当于一两个壮劳力干活,这笔账相当简单,谁都算的清楚的。
李家则既能赚钱,又还能顺便赚一波好声望。
“别人家都没这样做过,咱们这样会不会让别的地主不高兴啊?”
赵大夫提出自己的担忧,这年头虽说地主都是乡村头面,可好多事情也是不简单的。
“阿耶说的这个我有考虑过,以前地主借牛给佃户要收租,我们现在不是借牛而是让佃户帮忙养牛,这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并不用和以前那样。”
如果说李逍家自己养的牛,免费借给佃户用,那么这就有些打破潜规则,或许会引发其它地主们的不满。
但如今李逍提出的不是免费借,而是合伙养牛,这不一样的。
“那三郎打算买多少牛?”赵大夫听完也很心动,这样一来,确实能养不少牛,而且只要出本钱即可,不需要额外的人力。
毕竟如果自己养不仅要请牧童牛倌,关键还得建牛棚割草等。
“要不先买个百来头试试吧。”
“那就先买一百头,医馆账上还有不少钱,我回头就提钱去长安买牛。”
“可以。”李逍点头。
赵大夫想了想又道,“最近医馆账上钱还不少,我看放着也是放着,不如干脆把钱拿来买地吧?”
买地?
刚决定买一百头牛,这又打算买地,李逍没料到赵大夫的胃口还这么大。
“买地可不容易,有钱也不一定有人愿意卖地,账上的钱我看不如先用来建生药铺子,给酒坊收购加工炮制药材。”
赵先生却对买地不放弃,“我知道地不好买,但三郎把这事交给我,我肯定能想办法买些地回来的,慢慢来,一点一点,积少成多,也能买到不少地的。”
李逍看了看婉娘,见她对买地也很积极,便笑了笑道,“生药铺子还是得建,不过阿耶你也可以一边买地,只要是公平买卖就成。”
“放心吧,我不坏了咱们李家庄的声的。”
家里有了上千亩地,还总想着买地买地,这也许就是这时代人最普遍的观念。虽然说土地的回报价值不高,但确实十分的保值,这就好比后世人那么积极的去买房子一样,有了钱第一件事情就是买房,甚至没钱借贷也要买房。
买地买地,买吧,李逍露出微笑。
第124章 挤破门槛
年过完了,春意便渐渐盎然起来。
草色一天比一天的浓,昨天看着还只是浅浅的一点青,遥看时有近看却无,可是隔一天起来再看,一夜春风之后,那绿意已经十分明显了。
元宵节刚过,李家大院门上的灯笼都还没有摘下来,附近各家在李庄读书的孩子,就已经被他们的父兄们给押过来了。哪怕是再贫穷再简单的生活,对于那些半大的孩子们来说,新年无疑都是最幸福的。
可幸福的时光也总是短暂的。
新年总会过去,生活总得继续。
庄户们得开始准备春耕,那些上学的孩子也得收起玩闹的心继续上学了。
李家的小学堂,过完年已经是大变样。有了玉濑公主,还有程薛柳几位公子哥们的赞助,年前经过赶工,已经在李家大院东边头新起了一片院子。
虽然院子依然比较简陋,山石和黄土垒的围墙,木制的板墙和茅草盖的屋顶,但毕竟宽敞了许多。
新学堂还有一个比较气派的书院门楼,上面有蓝溪书院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还是上次玉濑带着李治和武氏过来吃饭的时候,当着李逍面替他求来的字。
那字写的还不错,不过李逍也没觉得哪里特别了得,本来他还想要自己写副字刻匾的,但玉濑坚持,他也就卖她个人情,毕竟这位工部的员外郎当时很豪爽的还赞助了书院五十贯通宝,这个可是很实在的。
若是李逍知道那四个字是当今皇帝亲题,他绝对会找长安最好的工匠做最好的匾。
但是此刻,李逍站在书院门楼下时,对头上的御笔亲题的四字根本没有在意。
他现在看着大门前热闹的景象正发愁呢。
虽说新的书院比过去在李家大院里时大的多了,有好几间教室,甚至厨房、厕所、浴室、洗衣房、操场、杂物间等一应俱全,但当初弄的时候也是按照大约百来个学生的容量来建的。
但是现在,年一过,不但去年的学生一个不漏的全来了,而且还来了更多。
也许是李逍近来名声大涨,又也许是李逍跟柳县令关系不错,或者是因为长安的贵人们来过李家几次,又兴许是连玉濑公主都在新学堂里投了钱,这让附近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争相想送孩子来这里读书。
不但有普通的农夫庄户们,也有不少家境还可以的地主们。
普通农家是看到了难得的机会,本来他们供不起孩子读书的开销,但听说李家学堂是免学费的,甚至在这读书还有免费的饭吃,读的好甚至有钱粮的奖赏,这无疑是个极好的机会,孩子送来读了书,将来肯定就有出息。
而那些小地主们,倒不是没路子送孩子读书,但他们却看中了李家的人脉,李家如今可是往来无白丁,出入将贵人,学堂甚至有薛程柳几大贵族之家的支持,将来他们的孩子进来读书,也就想着能搭上点关系。
种种原因,就导致了今年李家的蓝溪书院一开学,在这个报名的日子里,书院门前挤满了人。
这场面真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了。
本来只是个简单的开学报名,此时却弄的跟个赶大集一样。
“三郎,这么多人都要送孩子来进学,我粗略算了下,起码得有上千孩子,咱们根本收不下,太多了。”
刚晋升为蓝溪书院山长的杨夫子既是兴奋,又是发愁的对李逍说道,这么多人愿意送孩子来他这读书,他是十分高兴的。可孩子太多,又让人发愁了。
“是太多了,咱们本来只准备两个班教三四十个孩子的,现在这么多人,根本容不下。”李逍也是无奈的叹气道。
这年头,能办教育其实是非常有名望的事情,在魏晋南北朝甚至到隋唐此时,教育权其实都掌握在那些士族手里的,朝廷官府的官学不论规模还是质量,甚至都远不及地方的这些士族。
一般人谁有那个能力开学堂?就算有钱也不行,这得有名望有资本。
好在到如今,这种情况要稍好一些,特别是当造纸术和笔墨等制造技术的进步,以及天下统一的格局变化,让官学大为发展,民间私学也不如过去那些保守封闭。
但说到底,这依然是一个很烧钱的事情,同时一个学堂要得到认可,也得有一定的声望才行。
李家的蓝溪书院,去年才算草创,今年才算正式开张,但却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一来想来读书的主要以附近的普通农夫佃户等乡民为主,以一些小地主为辅,二来也是李家本就是地方名望,再又有如今跟长安贵人的亲近,这才有如今的场面。
不论哪个年代的人,不论哪个阶层的人,其实都是渴望知识的。
只不过,在过去,知识其实被少数阶层垄断,魏晋以来,南北动荡,战争频繁,知识学术更是如此,造就了五姓七家这样的关东士族豪门,也造就了王谢萧陈等江南华族。
大唐立国已到第三代皇帝,几十年的恢复生产,天下安定,社会不再动荡,尤其是在隋朝时设立的科举制度越来越被重视的情况下,读书已经成为天下有识之士的共识,哪怕是贩夫走卒,也一样渴望读书。
蓝田是畿县,蓝溪虽说是在山里,但处于出关的要道,这里向来经济好,民风强,百姓的见识也强。
有机会读书,谁不抓住,尤其是去年李家学堂收的那几十个孩子,小半年时间,就已经学的很不错的情况下,更是让许多人相信这个新办的蓝溪书院的前景。
“书院没那么多教室,也没那么多书桌,更没那么多先生。”身为山长,杨夫子想多收些书生,但也知道办学很费钱,更别说现在书院其实就他一个正经先生,他想教也教不过来。
“教室不够,书桌不够,倒可以挤一挤,两个孩子一张书桌,五六十个孩子甚至七八十个孩子一个班都可以。倒是先生不足,这是关键。我们总不能收了人家的孩子进来,却误人子弟的。”李逍道。
这时候教书的方式比较自由,甚至一个班多数没几个孩子,许多学堂私塾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分年级分班的说法,不管多大的孩子都在一个教室里读书,先生则根本孩子的年纪以及读书进度分别教授,这跟后世的那种普遍大班级制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
李逍倒觉得用大班制也行,可关键还是得有先生。
“一个班就算教一百个,可我们也只能教上两个班啊。”杨老夫子道。虽然他对于一个班一百学生,觉得根本不靠谱。
每个带孩子的人都想送孩子进学。
“要不这样,我们先弄个招生考试,由我和夫子对孩子们来个面试挑选。七岁以下的,我们让他们明年再来,今年先不收。十岁以上且没有半点基础的,也不再收。”
“十岁以下,七岁以上的孩子,我们从中挑选出一些资质较好的出来。我们本来有四十个学生,那么我们从外面挑四十个有些基础的孩子进来,让他们跟着我们这四十个学生一起读,算是同一年级,到时混编两个班。然后再另挑八十个孩子,算是一年级的学生,也分两个班,他们没基础,那就从头教,夫子以为如何?”
“再招一百二十个学生?”
夫子有些犹豫,现在正式先生就他一个,李逍和赵大夫等偶尔来客串一下,原来那四十个孩子才勉强教的过来,如今一下子再招一百二,要分成两个年级,四个班,那可就更难教了。
“我会请程薛几家帮忙再请两三个先生过来教书的。”
听这么说,杨大眼咬咬牙,“那也行,两个年级四个班,一百六十个学生,一班四十个孩子怕是不好教,起码得有四个先生,一个先生主抓一个班,要不管不过来。”
“我让程公子帮忙再找四个先生来,一人管一个班,夫子你则管全书院。我平时若有空,也可以来讲讲课。”
“这样好,这样好。真要是再有四个先生,那一百六十个孩子能教的过来,就是一下子招这么多学生,如果还是免费,只怕开销太大啊。”
“开销花费的事情你不用担心,现在薛程几家还有公主捐的钱还不少,以后我会再想法子的。”
一番紧急商量之后,李逍招来大彪,让他在书院门口向大家宣布决定。
大彪那杀猪的大嗓门一吼,底下立即喧闹起来了。
听说今年只招一百二十个学生,还要求七岁以上十岁以下时,许多人都有点急了。
而那些满足条件的家长,则是急匆匆的要带着孩子挤过来。
“大家静一静,不要挤不要急,一个个的排好队,到这边来登记面试。谁不按规矩排队的,取消资格。”
大彪一嗓子下去,人群又安静了不少。
“我看还得加上个条件,因报名学生太多,今年招生只限蓝溪本地乡亲子弟。”大彪扭头跟李逍建议。
李逍想了想,报名的人确实太多,也只能这样了。
第125章 请问
临时增加了几条招生限制条件之后,符合条件的依然太多。
虽说在乡村里,六七岁的孩子其实已经开始帮家里干活了。割草养猪,甚至去替地主家放羊放牛挣口饭吃,在家里各种杂活也帮着干,也能算是个不小的帮手。
但乡下人也不傻,读书是好事,以前只不过是读不到读不起,现在有机会能够免费读,谁不挤破脑袋送孩子来读。
别的不说,孩子若能在李家的蓝溪书院读上个三五年,这回头就算不能再读免费书了,就是去街上铺里当个伙计,都是方便的,到时待遇都好的多。
若真有出息,如李家所说的,将来还说不定有机会入州学甚至国子监这样的好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