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小地主-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建造作坊还得专业的人,大唐专门管工程建造这块的是将作监,建筑工程这块就是将匠监负责的。而百工技艺这块,这是由少府监管辖。
要建作坊,还是最快时间建好作坊投入生产,自然还是得他们派人来最快。
“什么?少府和将作不肯派人?为何?”李逍惊讶问。
李元芳无奈的道,“将作大匠说将作监最近忙着准备修建永安宫,抽不出人手给我们。”
修永安宫?
李逍心想永安宫是个什么鬼?而且李治不是刚发行了一百万贯债券,向天下臣民借钱,准备用于支持对高句丽战争以及今年的赈灾之用吗,怎么却在这个时候建宫城呢?
要知道,在古代,修建宫城这个事情,可是历来不会有什么好风评的,很容易就惹上大兴土木,奢侈淫逸坏名声的。
李元芳见李逍一脸茫然的样子,忙给他解释起来,原来这个永安宫不是现在才开始修的,也不是李治的主意,其实永安宫立项已经几十年了。
最早是在贞观年间立的项,那个时候高祖李渊都还在当太上皇呢,因为太上皇还在,太极宫里有两个皇帝,李世民也觉得别扭,于是便想着在太极宫的边上修一座新宫给太上皇居住,因此命名为永安宫。
贞观八年正式开始营建,永安宫的设计者正是朝廷有名的建筑大家阎立本。只不过贞观九年五月,太上皇李渊就驾崩在大安宫里,于是永安宫也就停建了。
永安宫刚营建不久时,就改名为大明宫,只不过大家有时也还是会永安宫、大明宫的混叫。
李治现在大权在握,这个时候提出重新修建大明宫其实也是另有深意。
今年关陇、山南、河朔等地大旱,夏收损失严重,许多百姓都没有收获,不少地方已经出现流民,流民开始往长安聚集。
对于灾民的安置,朝廷里的大臣们也各有想法。有人提出让各地官员严守地界,不得让灾民出界,等候朝廷的赈灾粮食。
而有官员则认为这样做会死很多人,毕竟关陇河朔山南本就不是交通便利之地,等候赈灾之粮,就是等死。与其这样封锁州界,不如让饥民到长安来,毕竟长安这里还存有不少粮食,而且粮食从关东运到长安来,也比运来关陇河朔各州去更方便省时。
当然,大量饥民聚集到都城下,还是会有不少的风险的。
万一有人煽动百姓作乱,事情也不好控制。
于是比较有经济的宰相李绩就提出了一条建议,以工代赈。
那些今年绝收的灾民放他们来长安,朝廷在长安边上设一些灾民营暂时安置这些百姓,发放赈灾粮食。但粮食不白给,把灾民中的青壮者安排去修建大明宫。
灾民中的青壮者去修大明宫,这就等于是釜底抽薪,减少了动乱之源,另一方面以工代赈,还正好利用这些灾民修建修了一点的大明宫,毕竟平时修个宫殿不容易,得避开农时,每次征召有限。
现在正好,以工代赈,一举两得,既方便灾民救济,又能够控制局势,还能够修好烂尾停工的大明宫,岂不正好。
而李义府更是建议,再发行一点赈灾债券,反正有之前发行的成功经验,就拿百济攻占的土地和俘虏来做债券的抵押嘛。
李义府还野心勃勃的准备发行二百万贯新债券,以充实朝廷府库,顺利的度过这次灾情。
第290章 树旗
“让我猜猜,陛下答应给我们的三十万贯钱估计也没了对吧?”李逍摇头叹气,突然修大明宫这事他不知情,不过他这个秘书少监虽说品级挺高,但也没高到能到政事堂议政的地步。
朝廷大事,也不是他这种级别的官员能够参与决定的。
但大明宫的突然修建,确实也影响到了李逍的计划。
毕竟大明宫在历史上,可是非常的有名。太极宫是杨坚修建的,历经隋朝二帝,又历唐朝三帝。李治修大明宫后搬到大明宫,历史上先后有十七位唐朝皇帝在此理政,其规模可是比太极宫还大,甚至比后来玄宗皇帝建的兴庆宫也还大。
大明宫历史上被称为东内,太极宫被称为西内,兴庆宫为南内,三大内并称。
这样的宫殿可不是一座别宫,这是一整个宫殿群,皇宫大内啊。估计得动员十几万计的百姓工匠,历史上大明宫修的很快,当时还全天下加征税钱,京官甚至全部减俸一月支持,命天下各州进供物资,集天下之力,费时十个月修建完成。
修宫殿很费钱,修一座东大内更费钱。
李治原本答应李逍要拔三十万内帑给他印书,现在看来是没戏了。皇帝又要赈灾又要建宫殿,肯定是先紧着那边来。
果然,李元芳点头。
“内侍省的内常侍说陛下已经把钱拔走了,现在内府空虚,没钱可拔。那位内常侍也没办法,让我们自己想办法。”
自己想办法,这还真是简单啊。
将匠监不拔工匠、少府监不给人,连内侍省也不给钱了。
这让李逍如何筹建作坊,如何把印刷局拉起来,又如何印书?
“三郎,现在怎么办?”
“只能自己想办法了,事情还得做,不能停。没钱,我们就自己找钱,没人,我们自己找人。”李逍很坚定的道,印刷局的成败现在关系到李逍个人的安危,他不能不急。
“处处要钱,到哪去弄钱?”李元芳问。
李逍笑笑,“我们玉米监手头不是还有一笔钱吗,先用那个做启动资金,算是我们印刷局借玉米监的,按公廨钱利息拆借好了。”
玉米监是有小金库的,种辣椒种西瓜还私卖了下玉米种子,小金库里的钱给大家分了不少奖金,但也还有些剩余。反正现在印刷局的官员,都是从玉米监里借调过来的。
“监里的钱也不多,要印两万套书只怕不够。”
一位官员马上道,印两万套书最少要三十万贯钱,把玉米监卖掉都不值这么多。
“启动资金用不了太多,先把几个工坊弄起来,后续的再想办法。实在不行,我可以先把我自己的钱借垫一下。”
把私人钱垫支公家事,这也是没办法了。
“元芳,你马上去找狄法曹,让他替我们跟阎长史求个人情,让阎大匠给我们拔点人过来,起码得给我们点工匠,其余的我们自己想办法,工匠和工具这只能找他们借了。”
阎立本的兄长阎立德也是位建筑大师,现担任将匠大监,李逍跟他不熟,但阎立本还有些交情,狄仁杰又是李元芳的表兄,让狄仁杰找自己的上司阎立本说个情,通过他找阎立本要几个人估计不难。
李逍又叫来另一个属下,让他马上回玉米监打个借条,把玉米监小金库里的钱借过来先用着。
“你马上到长安去招募人手,凡愿来我们这里修作坊的,包吃住还给工钱。”李逍又叫来一名玉米监旧部。
“招什么样的?”
“管他什么样的,管他是长安居民也好,还是京外流外也罢,只要身体强壮愿意来做事就行,哪怕是健壮点的妇人也可以,来一个算一个,做事就有饭吃,还有工钱拿,若是有些技术的最好,我多给工钱。”
不给拔人,那就自己雇佣。
一番交待之后,李逍坐在一棵大树下,烈日炎炎,能看到渭河边上有不少从关陇河朔各州赶来的灾民,陆陆续续的向这边来。
玉米监里有几千贯钱,很快就尽数取来了。
李逍让人拿钱去买粮,长安现在的粮食很贵,好在李逍这算是公家买粮,还是有点门路的,再加上他也不限什么粮食,管他是高粱也好,大豆也罢,甚至就是芋头也要,这个时候,灾民们有口吃的就满足了,又哪里会挑那么多。
朝廷搞以工代赈,他李逍也搞。
不过几千贯钱,实在是办不了多少事情,把工坊建起来都有点难。
要两万套书,哪里可能,还是得想点办法啊。
因为李逍的作坊地址选在中渭桥边上,这里是不少进京百姓的必经之路。李逍让人架起一排大锅,把买来的各种杂粮放在一起煮粥。
杂粮粥虽杂,但香气还是散的很远。
李逍又让人在旁边立起一根旗杆,上书招工两个大字。
挑了几个嗓门大的,站在旗杆下对着过往的流民们高喊招工,干活就有饭吃。
不得不说,这个办法还是不错的,很快就有人闻声而来。
不少人已经饿了一路了,看到香喷喷的杂粮粥都忍不住流口水,李逍让他们排队吃粥,不管老弱,先让他们领碗粥喝。
喝过粥后,愿意做工的就到旁边的旗下报名,经过挑选合格的就可以上工了。
这办法简单粗暴,但确实管用。
若是在正常时候,一碗杂粮粥长安的百姓哪里瞧的上,更不可能说雇佣到人了。但是现在,对好多人来说,一碗杂粮粥就是救命粮。
在简单的询问了下招工的事项后,得知并不需要到什么山里挖矿,也不用给权贵庄园做奴后,大家都很痛快的就同意留下做工了。
李逍跟他们承诺,修建作坊期间每天管饭,还会有帐篷可住,另外不会给出钱,就算作坊修完了,到时也可以留下来在做坊里做工。而一旦他们想要返回原籍,李逍也会立马结清工钱,绝不会阻拦,更不会扣押工钱这些。
饥民们也没有其它的太多要求,只求能在饥荒之时有口饭吃,只求妻儿们能够暂时有个栖息之地,就足够了。
哪怕李逍开出来的工钱很低,但大家也并不在意了。
报名的人出人意料的多,路过的饥民,除了少数去投亲的,多数都在吃过一碗免费杂粮粥后,选择留下来。
半天时间,李逍就已经招揽到了一千多名工人,这些工人里不仅有强壮的男丁,甚至连半大的中男,以及年轻妇人李逍也算一个,他们那些年老的父母,年幼的孩童,李逍也答应,只要愿意干活,也提供免费的粥,但没工钱,可这却还让灾民们感激不尽。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
第291章 楼观道
李逍在中渭桥树起大旗招工,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城。
毕竟中渭桥是长安北面必经道路之一,离长安也近,消息传的快。
太极宫里,李治听到百骑司禀报后,只是微微一笑,“朕这几天忙的团团转,倒是忘记李逍和他的印刷局了,三十万贯答应他的钱拔做他用,估计他很不高兴啊。”
武氏挺着肚子,笑着对丈夫道,“李三郎的本事可不小,陛下不给他钱,也难不到他。你看没有你的内府钱,李逍不照样树起招工旗,人家借用玉米监的公廨钱招募饥民,照样开始修建印刷局作坊,干的有声有色的。”
朝廷以工代赈,赈济越来越多的京外饥民,而李逍同样开始以工代赈,这速度丝毫不比朝廷慢。甚至朝廷这边还没开始招募流民修建宫室,李逍那边还抢先一步开始了。
“朕也给将作匠和少府寺下道旨,让他们抽调些工匠过去,民夫李逍有了,但工匠和工匠还得他们调拔些才行。”
武氏笑说,“李逍从玉米监借公廨钱,年利一倍,臣妾这里倒也还有几千贯钱,正好可以借给印刷局生利。”
“你就不怕赔了本?”
“李逍赚钱的本事大着呢,怎么可能赔本,你看他主持玉米监,不就带着玉米监玉小赚的盆满钵满的吗?”
李治哼了一声,“李逍背着朕偷偷卖了不少玉米种子,还当朕不知道么,只不过朕也知道他没有私自贪墨,便也懒得追究。”
“陛下,水至清则无鱼,李逍是能办事的人,一些细节又何必在意呢?”
李治点了点头,他也是相信李逍能力的人,可惜上次借李逍痛打了旧士族的脸面,让他成为士族眼中钉,要不这次李治修大明宫,都打算让李逍这个秘书少监来负责了。
“既然爱妃都肯拿出自己的脂粉钱来,那朕也就再凑点,凑个五千贯给李逍吧。多了,朕也在也拿不出来了。”
现在事情这么多,李义府虽提出发行二百万债券,但这笔钱也是早有用处,要用来以工代赈修大明宫,李治也暂时没余钱给李逍的。本来他打算暂停印刷局印书计划,但看到李逍依然还能撑的下去,便也就打算再看看。
中渭桥边。
蓝田长公主玉濑一身道袍,骑马到来。在她身后,还有几辆牛车。
“三郎,听说你在这里施粥救济灾民,我特别送些粮食来。”
李逍看到突然到来的玉濑,有些意外。
看着牛车上一袋袋的粮食,更是感动。今年玉濑也是受灾者,她的封地交给李逍管理,本来李逍还说给他保证食邑收获,结果大灾。玉濑主动的免去了封户们夏季的租子,也算是让李逍免承担了许多损失。
毕竟本来约好,公主把封户的租税交给李逍管理、收缴的,李逍给公主定额的租税,公主将其中两成收入做为李逍的酬谢。但今年封户们也就是两成左右的收获,如何能缴足额租?
可因为李逍是包租,因此本来这个损失是要李逍承担的。
但公主免了封户们的租税,也就让李逍免于损失,不然这损失可不小。
公主今夏一粒粮租都没收,牛车上拉来的全是公主庄园里自己的粮食。
“多谢公主了,我让人给你打借条,这算是我们印刷局借你的。”
“还打什么借条,一点点粮食而已。”
“可不是一点点,现在粮食金贵啊。”李逍感叹着,随着大量饥民向长安涌来,长安的粮食压力可不是一点点的大,粮价那是节节高升。
就算朝廷的常平仓不断放粮,可也打不下飞升的粮价。
“这粮食也不全是我的,我给你介绍几位善人。”玉濑笑着说道,这时她身后走出几个人来,都是穿着道服之人。
“这位是长安楼观道的陈道长,以及楼观道诸位道友。”
被称为陈道长的是一位大约五十上下的老者,长的很高大,又很儒雅,长长的胡须,一身道袍,手执一把拂尘,背上却背了把宝剑。
对于楼观道,李逍也是知晓一点的,毕竟在长安城里,有不少道观,而其中最大最有名的自然就是楼观道,这可是当年高祖李渊都尊奉的道观,是皇家特意请来,并为他们修建道观。
其实说起楼观道,就不得不说道家组织形式的发展变迁。
在南北朝时期,道馆制度逐渐兴起,而在此之前,五斗米道的道官和道民家中有专用于自责和悔过的屋子,叫静室,又或叫靖室。一定级别的道官在家中设的静室,叫治,意思大概跟道官治理道民有关。
治有不同等级,天师直接控制的二十四治,相当于行政区域的办公地点,不过是一些茅屋或瓦屋建筑。
这些治,也是中国道教宫观建筑的雏形。
五斗米道规定每年在几个特定的日子召集道民开会,以二十四治为中心,举办祭祀祖师、交纳道米钱税、登记人口的活动,这套组织机构也是他们用来统管道徒的活动。
后来道馆兴起,道教也从民间秘密状态走向社会公开化和官方化。
建在城中的道馆,主要靠朝廷供给和贵族富豪的施舍供养,小部份来自替人做法事收入。
地方上的一些道观,有的则拥有官府划归的民户,这些民户多半散在道馆附近,为道馆耕种土地,道士也从事劳动,地位最高的馆主掌管道馆拥有的包括房舍地产在内的全部财产,逐渐就成为封建僧侣地主阶级的一部份。
道观的兴起,使得天师道原来以祭酒制度为特征的组织形式衰弱。
楼观道属于道馆中的宫观派。
按楼观道的说法,他们的祖师是尹喜。这是西周时函谷关令,他曾在终南山北结草为楼,夜晚在上面观星望气,这也是楼观得名来历。后来,老子骑青年过函谷关,喜将老子迎接到楼观,向他学习道教,得老子传授道德经,后来尹喜在楼观道得道成仙。
当然,这种说法,其实就是楼观道对自己这一道派的神化。
其实楼观道的真实历史是开始于魏晋之际,最早是一个名叫梁堪的道士,带徒弟王嘉隐居在终南山修道。
王嘉后传孙彻,孙彻传马俭,马俭传尹通,再传尹法兴、牛文侯等人。牛文侯传王道义,绵延直至隋唐,元代并入全真道。
从魏晋到唐,楼观道历代传人中出了不少有名的道士,经过他们的活动,当朝的统治阶层经常给予楼观道优厚的待遇,赏赐大批钱财、土地和供役使的民户,楼观道的道观建筑不断增建修葺,渐成为了此时北方规模最大的道教中心。
楼观道融汇各教派的经典教义,广泛吸引南方和北方各教派的教法,他们最着力宣扬的,是太上老君授喜道德经,二人同去西域化胡成佛的故事。
可以说,楼观道就是继天师道之后兴起,在唐朝时最重要的道派。
老子、尹喜化胡的故事其实挺有意思。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原也就被称为是胡人的宗教,是外来文化,他的传入,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抵抗。
东汉末年,襄楷向皇帝推荐《太平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