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初唐之时封爵倒是不难,但真封难得。
  基本上,军功最易得爵,而就算文官,只要能得三品实职,基本上也会授爵,特别是若能入中枢为相,那必然授爵。
  不过封爵容易,但一般都是虚封的多。
  按制,每个爵位都有食邑,比如亲王为正一品,食邑万户,开国男为从五品上,食邑三百户,并给世袭永业田,亲王一万亩,开国男五百亩。
  不过实际上,是不可能有这么大方的。食邑基本上都是虚的,唯有特加食实封这几个字才是真封,而且一般真封也较少,如长孙无忌这样的重臣,历经三朝,也不过真封一千余户。
  能够真封五十、一百户的,那都得是天大的功劳了。毕竟真封那是实打打的好处,享受朝廷划给的封户的租税收益,那一百户百姓本该缴给朝廷的租税,转交给封君,封君只需拿出三分之一来给朝廷就行了。
  一户食邑,最少有三丁,这好处很实惠。正因为真封要把朝廷的课户转给封君,因此朝廷是不会轻易给真封的。
  夏风阵阵,吹动墨绿色的玉米叶子,沙沙做响。
  李逍跪谢皇恩。
  对于得封开国爵和加了五十户真封,加一千亩地,李逍高兴是很高兴的,但说对李治感激则倒没多少,做为一个后世人,他不如这个时代的人,天生缺少那种对皇权的敬畏。
  李逍对天都不敬畏,更别说对天子了。他敬畏的只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一套处世规则,李逍信的是仁孝礼义信。
  特别做为一个穿越者来说,李逍甚至早知道李治的一生,知道他的结局,甚至知道这个大唐帝国的未来,知道了这些,对他也就少了许多的威严。
  李治赐爵赏地,或许别人会感恩戴德,但李逍只觉得这一切都是他应得的,他拿出了这么珍贵的东西,换回这些只是合理的交换而已,甚至李治还赚的更多。
  “收玉米!”李治高兴的看到李逍向他跪拜谢恩,他觉得自己收服了李逍,一个奇才,心里一股征服感油然而生,这股感觉从脚底直升头顶,让人心醉神迷,这种感觉,就如那天他在金殿之上,听到长孙无忌乞老归乡一样。
  皇帝带头走进玉米地里,身后跟着提着柳筐的李逍,皇帝指定要李逍做他的助手。
  皇帝就跟个兴奋的猴子似的,见一个棒子就瓣一个,一口气就瓣完了一行,然后气也不歇一口,又开始瓣第二行。
  等李治瓣的满头大汗,面色潮红,把李逍手里的那个柳筐都装满了,还想再瓣第三行时,才发现那三分来地的玉米,已经被百官们给瓣光了。
  要不是看皇帝那么兴奋,才特意留了两行给他,要不,早瓣完了。
  李治有点意犹未尽,但看了眼地头上一筐筐满满的玉米棒,又不由的露出了满口白牙,笑容满面。


第246章 表字大宝贝
  北苑三分地,足收了二千五百八十九个玉米棒子,按李逍的初步估算起码能收获八百斤的干玉米粒。
  看着那一筐筐的玉米棒子,那里面也有皇帝自己刚摘下来的一柳筐。
  “这些玉米马上拿去晒干,然后脱粒做种。”皇帝此时还牵着李逍的手,笑呵呵的问这位臣子,“李卿,今夏还能再种一季吗?”
  “可以。”
  李逍回答很简洁,他很想甩开皇帝的手,两个大男人拉拉扯扯的像什么样子,尤其是李逍身上还穿着粉红色的官袍,这更有搞基之嫌疑了。
  天气还这么热,据说唐朝的气温比后世要搞出一两度的样子,大热的天,还得穿件长袍,这让李逍很不舒服。若不是怕有御史弹劾,他甚至都想发明几件短袖背心和七分裤来穿。
  “那这些玉米抓紧晾晒脱粒,赶紧播种。”
  “陛下,今春播种的试验田玉米,总共不到四千株,预计可收获不到八千棒玉米。今春七个玉米种种出了将近一亩地,因此把现在收获的所有玉米都再抢种下去,也顶多能种一千一二百亩。”李逍提醒皇帝。
  “能种一千一二百亩?很好,足够了。”皇帝对这个数字很满意,七个玉米棒子转眼就变成了近八千个,这一翻就是一千多倍啊。这近八千个玉米棒子种下去就是一千多亩,那等收获后,那明年春天,就能在全天下推广种植了。
  “李卿啊,长安四十八万军民粮食耗费巨大,尤其是如今西北边境不宁,吐谷浑叛乱无常,西域诸国也是在突厥人和吐蕃人的挑动下,时时劫掠商道,朝廷早有意要用兵西北,扫荡西域,恢复汉时西域旧疆,奈何粮食供应艰难啊。若是玉米能够全面推广,仅在关中河陇之地,就能大大增产,到时不但京师不再需要仰仗关东粮食漕运入京,甚至边军也能够靠军屯民屯就地解决粮食需求啊。”
  皇帝拍了拍李逍的背,“李卿身为玉米监正,负有重要使命啊。”
  下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经济建筑的高度。
  大唐已历三代,虽说府兵所向无敌,关中长安越来越繁华,但大唐到如今,也依然到达了一个瓶颈口。
  在西北,大唐虽有关中平原之肥沃,又在击败突厥后收复了河套平肥,占据了河西走廊,可却难以再向前推进,虽在太宗之时就已经兵入西域,平灭高昌国设立西州,但此时大唐在西北的疆域,别说恢复汉时广阔,甚至连隋朝时的全盛之时都没达到。
  毕竟隋朝还曾灭掉吐谷浑,进军西域,设立了西海、且末等四郡。
  论理说,大唐绝不可能比隋朝还不如的,但实际上唐军却难以继续向外扩张,对叛服不常的吐谷浑,甚至都没有直接吞并,而是每次出兵后就又册立吐谷浑一位新汗。
  这些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军队难以在青海、西域等地长期立足,经历隋末战乱之后,陇右河西之地人口稀少,更别说青海西域之地了。
  大军要长期驻扎,就需要粮食,而若从关中运过去,不但遥远,而且本身关中粮食就不能自给,还得靠从关东运来,这就导致大唐在陇右河西等地驻军的规模无法太大,甚至不能对西域、青海等地大规模用兵。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这就好比历来各王朝击灭草原游牧汗国之后,却无法真正占领草原一样,那里不是农业区,草原游牧区无法种植粮食,也就无法适应中原农耕文明的那一套。
  不能驻城屯军,不能屯田移民,自然也就无法真正占领。
  陇右河西等地倒是可以屯田移民,但那边未经开发,人烟稀少,地虽多,但人少水利不兴,粮食产出有限,养不了太多军队。
  虽然说贞观三四年的时候,天下无灾,连年大丰,斗粟只直三四钱的低价,这虽是事实,可实际上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天下各地粮食虽然丰收,但如果要调运粮食,却非常麻烦。
  尤其是到了唐代时,粮食最大的产区集中在河南河北这两地,另外江淮的稻产区也开始成为重要粮仓,反倒是做为帝国重心所在的关陇,已经不能够自给。
  蜀中虽也是重要粮产区,但蜀道艰难,就算粮食多,也难以出蜀。
  自立国之初,关中粮食不足的问题就困扰着皇帝和宰臣们。其实自汉以后,魏晋都将都城移到了关东,西魏又立都关中长安,关陇集团所建立的几个王朝又都以关陇为中心,这导致了京畿之地粮食供应的难题。
  当年杨广继位之后,也是有感于此,便在洛阳营造新都,开挖南北运河,打造长安洛阳东西两京制,让帝国重心东移,加强南北控制的同时,也利用大运河解决粮食糟运问题。
  李治也在营造东都洛阳,但帝国如今的重心依然还是长安,而且随着吐蕃的兴起,让帝国西面的安全局势遭到严重挑战,一面是帝国在关陇大量设立军府,屯驻府兵,一面又是西北边疆局势不稳,需常常驻兵用兵,更加剧了粮食的供应问题。
  现在有了玉米这样的高产作物,李治巴不得马上就用玉米全面取代关陇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粟。
  关中种的最多的是粟、然后才是麦,甚至有五粟三麦,稻黍各一分的说法,粟的种植面积极广,可产量却一直很低,偏偏关陇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方只能种粟黍,而无法种植更需要水的麦稻。
  “既然玉米试种已经成功,臣以为今夏收获的八千颗玉米可全部种于北苑。北苑田地肥沃,灌溉方便,不惧天旱,能最大保证玉米的产量。”司农卿刘祥道向皇帝建议,现在种子宝贵,既然试验成功了,那就没必要再如先前一样,到处试种,甚至种到那沙苑的盐碱地去,那是浪费。
  八千颗玉米棒全都种到北苑,到时能保证最大产量,等秋收后,那时的种子能种上十万亩啊。多收一个棒子,明年就多出千粒种。
  “李卿,你以为如何?”李治现在很宝贝李逍,他觉得李逍就是上天派给他的福星,是上天赐给他的宝贝,是如玉米一样的祥瑞。
  要不然,李逍一介平民,如何能够献出平辽策,又如何能说动长孙无忌这群元老们交权,更别说现在又献玉米和曲辕犁了。
  “李卿,你似乎还未有表字?”李治突然问。
  古人成年之后,都会取表字。一般都是师长所取,古人自称名,或长辈称其名,表字则是同辈称呼。
  男子二十岁加冠,举行成人礼仪式,男子把蓄留的长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男人二十冠而字,加冠后由长辈赐以字,就谓之成人了。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回陛下,臣还未有表字。”李逍如实答道,以前的李三郎十六岁离家时还是未加冠所以也没表字,后来在外游荡,二十岁那时又刚好参加了江南的农民起义,整天跟官军玩捉迷藏呢,哪里来的及搞什么加冠仪式,更没有长辈赐字。
  回到关中后,这事他也没怎么在意。
  今天皇帝提起,他才突然发现,自然确实连个表字都没有呢。
  “人怎能无字呢,字是德行的体现,李卿啊,不如朕为你赐一个表字,如何?”李治笑眯眯的道。
  李逍总觉得皇帝这笑容有点坏,似乎不怀好意。
  可皇帝要赐表字,那是一种荣誉,别人求之还不得呢。虽然李治的年纪不比李逍大几岁,但人家是君。
  天地君亲师,君可是仅在天地之后,还排在父亲和老师之上的。
  “请陛下赐字!”
  一般来说,字跟名是有关联的。
  屈平,字原。曹操,字孟德。梁启超,字卓如。杨过,字改之。
  平和原,意思相同,这是并列式。有过就改,字和名意思相反,这是矛盾式的。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还有延伸式的,比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白意的延伸。还有辅助式的,比如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字和名那都是有关联的,但皇帝比李逍赐的表字,却很有意思。
  “朕赐卿表字祥瑞!”
  李逍心想着祥瑞跟逍字有半个通宝的关系吗?李逍李祥瑞,你他娘的怎么不直接给我取个表字叫大宝贝呢?


第247章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祥瑞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薛仁贵已经率兵攻入百济的武珍州,杀敌三千,俘虏五千余。”
  太傅李绩坐在李逍的办公室里,喝着金银花茶慢悠悠的说出一个好消息。
  “英公,这武珍州在哪啊?”李逍对于百济一无所知,只知道这是占据三韩半岛的西南部的一个小小藩国,以前也叫马韩。后来扶余人南下,在这里建立起了百济国,国君也姓扶余。
  因为百济和高句丽都是扶余国的王子所建立的,因此百济虽然过去跟高句丽打打和和几百年,但如今,百济却还是跟高句丽勾结一起,共同对抗天朝上国大唐。
  本来百济也是对大唐纳贡的,可当大唐要百济出兵配合大唐进攻高句丽的时候,他们却又不听王命了。
  于是乎,本来就采纳了李逍平辽策准备先灭百济再攻高句丽的大唐皇帝,正好就找到了出兵理由,皇帝李治头号心腹打手薛仁贵大兄弟,立马就带着几万人马坐着船跑百济去了。
  到达百济前,还先把百济西南海上的耽罗国给先灭了。耽罗国无辜躺枪,没招谁也没惹谁,结果被百济牵连,引来灭国之祸。
  “这武珍州啊,算是百济西南沿海大城了。”
  李逍翘着二郎腿,很不屑的道,“百济也不过我大唐一个州那么大,他下面的一个州,顶多也就我大唐一个县那么大了,还能是多大城。”
  李绩听了也不由哈哈大笑。
  “你别瞧不起人家百济嘛,人家百济这块地方虽说不大,可想当初在马韩之时,也是有五十四国的。”
  “五十四国?五十四个村吧?”李逍再次毒舌。小小一个百济,以前居然还有五十四国,这让李逍不由的更不屑了,甚至让他想到了日本战国。到不动就国战,其实就是村跟村的持械斗殴嘛。
  李绩倒还是挺公正的,说想我们华夏,在先秦的夏商周时代,那也是邦国众多的。尤其是在周以前,多是邦国联盟,大大小小的国也是数之不尽的。只是后来西周分封诸侯,再后来春秋战国,天下一统,从此之后,我华夏才没那么纷纷杂杂而已。
  这其实算是一种社会进程,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
  只能说,百济那块地方,发展的比较落后一些。我们中原都早就进入中央集权时代了,他们却还处在我们的先秦时代。
  后来马韩被南下的扶余人影响,也算是一统,当年的五韩五十四国,到现在则成了百济的一百四十七个郡县。
  武珍州,就是在百济的西南沿海,后世那是光州地区。此时管辖着未冬夫里县、伏龙县、屈支县三个县。
  薛仁贵他们也不是没有遇到抵抗,百济人在唐军占领耽罗不久,其实就发现了这一支自海上而来的军队。
  薛仁贵的四万海军,走的是沿海岸路线,自登州出发,沿渤海湾庙岛君岛先到辽东半岛南,然后再沿海岸向东,最后到达鸭绿江口,再折向南,沿高句丽西海岸航行,最后进入百济海岸。
  高句丽沿岸和百济沿岸的人一日三惊,吓的要死,总以为唐军水师随时要登陆,结果薛仁贵这支大军在海上飘了几个月,最后却一路到了耽罗去了。
  当时百济人还以为唐军去日本了呢,听说日本天皇对唐使者不敬过,惹得大唐皇帝不满。
  正当他们松口气,结果就传来唐军攻灭了耽罗国。这下把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吓的不轻,连忙召集贵族集结兵马,但贵族们还没有完成集结,薛仁贵却已经率军登陆百济,大军直攻武珍州。
  仅三天时间,薛仁贵就攻下此城。
  “薛公勇猛!”李逍赞叹。
  李绩道,“如今百济王是前任国王扶余璋的长子扶余义慈,这小子很聪明,年轻时曾经随使团来我大唐朝贡过,不过当时隐藏了身份,扮做一普通官员。这小子可是偷学了我大唐不少东西,继位之后模仿我大唐实行改革,强化王权,加强集权,建立了自己的王城军,特别是他继位后不再与高句丽交战,转而联合被我大唐削弱的高句丽调头对付新罗。”
  扶余义慈的战略不能说是错的,高句丽跟隋唐打了几十年,强悍的东北虎实力大大削弱,这时扶余义慈便联合高句丽打新罗。
  他甚至亲自率领自己组建的王城军,联合贵族军队,攻入新罗,连抢了十几座城池,在国内威望大增。
  “薛仁贵虽然出其不意的攻下了耽罗和武珍州,但现在扶余义慈的反应也很快,他没有马上来夺武珍州,反而是第一时间派出大军阻住了武珍州北上和东进的几处要隘山口。”
  武珍州所处之地,多山。虽然武珍州处于一个平原上,但那顶多算是一个不大的丘陵平原,诸山环绕,通往北面和东面大平原,都是险隘山口,而今这些要道都被扶余义璋被兵堵住了。
  ‘这么说,新罗人不能马上跟薛将军会师了?’
  李绩摇头,“只能从海上来,但海上不方便,尤其是粮草、器械的补给运输会比较麻烦。”
  按原来的计划,薛仁贵这支水师在百济南登陆,打高句丽和百济一个措手不及,在那里登陆后,稳扎稳打,步步蚕食。以战养战,就地补给,同时还要依靠新罗人协同配合,让新罗人提供一些粮草器械。
  而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