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241章 后花园里的棉花
  大唐的江山不是各部落赠送的,中国后世的雄鸡版图也不是充话费送来的,虽然在中国各朝的史书记载上,有着许许多多被周边民族侵略的记录,而对周边征服的记录很少。
  但这其实不过是一种选择性记录而已。
  恰相反,中国的古代历史,其实并不是一部落后挨打的历史,而是一部华夏民族不断开拓进取的对外征服史。
  从最早华夏部族所在的黄河中上游流域那一小块地盘,到后来不断征讨四夷,占据黄河两岸。再到后来向南扩张到淮河以南,再到汉江以南,再到巴蜀,再到江南,再到岭南······
  华夏民族的脚步从没停止过,炎黄子孙也一直在进取。
  秦帝国征服岭南,汉王朝开拓西域·······
  一个小地主也敢组织捕奴队跑别国去捕奴,这确实很大胆。但地主家的家丁队长赵持满却很兴奋,他似乎又找到了生活的目标,他这种人天生为战斗而生,让他窝在地主身边当个车夫,这实在是太委屈他了。
  “给我一条船,再给我一百个人,不,五十个人就够了,配备上弓箭、横刀等简单的武器,我就能纵横百济,给我带回一船船的百济奴隶来,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赵持满已经杀气腾腾。
  当年太宗亲征高句丽,赵持满是禁卫,曾随驾皇帝左右。可惜那个时候他护在皇帝身边,没多少做战立功的机会,反不如军中小卒薛仁贵。当年薛仁贵万军之中一袭白袍直冲敌阵斩杀高句丽将领,那风采确实让人热血沸腾。
  他亲眼见证了薛仁贵由一小兵而直升五品的将领,那是一个传奇。
  但大唐军中,从不缺这种热血的传奇。
  他已经被发卖为奴,没有机会再重返战场,再不能策马驰骋,但现在李逍给了他一个机会。
  “我知道长安有不少闲汉无赖,只要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五十个人,很好招。”赵持满说道。
  长安城里不但有游侠儿,也有闲汉无赖。
  闲汉其实并不只是小地痞,这种人更类似于亡命徒,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生存在长安,既有大唐的逃犯,也有那些滞留不归的胡人。
  这些人凶狠手辣,又亡命大胆,游走在黑白之间。只要有钱,他们什么都敢干。
  杀人、劫货,都行。
  甚至有的人愿意替人做牢,甚至是去死,只要给出满意的价格就行。
  其实不管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总不缺少这样的人。
  比如长安被官府收编的不良人,这些捕贼的不良人其实本身就是些恶汉闲人。而每次若是长安有兵变或谋反时,也总会有许多亡命徒加入其中。
  “我先给王三哥去封信,问问海那边的情况,那是他觉得可行的话,那么我们就动手。”李逍本来也就是突然冒起一个念头,但跟赵持满一说,却还真的也跃跃欲试了。
  “好,我可以先试着联系些闲人恶汉。”做为曾经的长安偶像,赵持满在长安街上,还是很有些路子的。
  看着他急匆匆的出门去了,李逍笑笑,还真是一刻也等不急了啊。
  回到书房给王方翼他们写了一封信后,李逍再次回到院里散步。
  做为一名京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天只用上半天的班,上午在衙门视事,下午就可以回家休息了,比起地方官员们那是舒服的多。
  十天还能有一天休沐,再算上各种各样的节假日,其实大唐的公务员当的还是很舒服的。
  更别提李逍这种特意为他设立的衙门,又没有谁来干涉管束他,日子过的更加潇洒了。
  反正他只要把玉米种好了就行,没有其它事情。
  沿着那占地几亩的荷塘漫步,荷塘边种着不少的花儿,这个季节,许多花都已经凋谢。
  牡丹、蔷薇······
  李逍想象着这些花盛开时的景象,突然一株花映入李逍的眼帘。
  长的像是一棵果树,茎上长着很细的枝条,绿色的叶子像是鹅掌。此时没有花朵,但却结着果子。
  细看下,李逍不由的瞪大了眼睛。
  如同桃子一般的果实,这,这不是棉桃吗?
  他蹲下身,仔细的打量,观察半天,又特意摘下一个棉桃瓣开,果然发现了里面白色的棉花。
  “卧槽,棉花。”
  “阿郎,这不是绵花,是白叠花。”一位打理花园的园丁小声的提醒。
  白叠花?不,这明明就是棉花啊,怎么可能错,这是棉桃,里面还有绵絮呢。
  不过那位园丁坚持称这不是棉花,说了半天,李逍才领会过来,原来这人说的是绵花,也就是木绵花。
  在此时,还没有棉花这个字呢,只有绵。也没有棉花,只有木绵。木绵不是能织布作被子的棉花,而是只能用来填充被子枕头的。
  唐人称棉花为白叠花。
  按园丁的解释,这白叠花是自西域高昌国传来。
  高昌,那是在西域。
  据说在林邑,也有白叠花,真腊国王就常穿白叠花织成的白叠布衣。
  白叠花能织布,这园丁也知道。
  但李逍有些疑惑的是,他在大唐也挺久了,可好像没见过棉花啊,而且他记得好像棉花不是到宋朝时才出现在中国,甚至到了明朝时才大规模种植的吗?
  怎么唐朝就有了?
  再细问才知道,原来这园里虽种了白叠花,但是当做观赏花卉种植的。而且中原也很少有人种植白叠花,也就是在皇家的园林里,和一些王公贵族们的后花园里,才能见到一些。
  至于白叠花织成的白叠布,那就是高昌国人才有的技术,而白叠布其实也有高昌人贩卖到长安来卖,但价格极高。
  在高昌国本地,白叠布一尺就值钱四十五文,而一匹布是四十尺,折算下来一匹棉布在产地就卖到一千八百文钱,而那些西域商人千里迢迢运到长安来后,价格更是翻了数倍。
  常常一匹白叠布卖数千钱,价格比起蚕丝制的绢帛还贵。
  因此,在长安城,穿棉布衣服的其实比穿丝绸衣服的还有钱有势,一般人还真穿不起也穿不到棉布衣服。


第242章 能长出钱来的树
  “白叠布这么贵?为何我大唐没有种植呢?”李逍疑惑。
  “白叠布不易种植,相当娇嫩,且种出来的白叠花虽可织布,但花絮里有籽,相当难去除。仆听说在那高昌国,其实叠花一斤,上品也不过直钱七文而已。但就因籽难去除,织造不易,因此叠布一尺直钱四五十文。”
  棉花去籽好像确实是个很麻烦的事情,似乎宋代的时候有一个很传奇的女性叫黄道婆的就改良了当时的棉花织布技术,她打造出了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推弓,三锭脚踏纺纱车。
  而按这位园丁的话,高昌人虽然种植着棉花,可既不没有去籽的搅车,也没有弹棉花的推弓,更别说脚踏的纺纱车了。
  高昌人的棉花加工织布水平极为落后,产量很低。而唐人虽有人种植了棉花,但只拿来观赏,因为高昌那边的气候条件跟这边不一样,用高昌的种植办法,在这边挺难成活,宫廷和贵族们种棉花,那都是有专门的园丁精心伺弄。
  没有人想着能把棉花大规模推广种植。
  李逍听的眼冒金光啊。
  他感觉眼前真的有好多金子在飞过,一匹白叠布居然能值好几千钱,真是抢钱啊。
  百姓们最常穿的麻布多少钱一端呢?
  四百多文一端,而一端麻布足有五十尺,比一匹四丈还多了十尺。但价格,反而才只有棉布的十分之一,甚至是二三十分之一。
  大唐的绢和布,其实也是充当着货币的功能。大唐缺铜钱,因此实行的是钱帛兼行的政策,就是丝制的绢和麻制的布,也一样当成货币流通。
  而绢布价格呢?
  贞观时匹绢值粟十五石,当时一斗粟也就几文钱,折算下来一匹绢也就值个四百五十文左右。
  到永徽初,粮价和绢价都还是比较平稳的,匹绢差不多值粟十石,去年的时候一石粟值百钱左右,因此一匹绢差不多是一千钱。
  当然今年因为旱灾,长安粮价已经大涨,但这不算正常情况。
  大唐几乎全国各地都种桑养蚕,因此其实唐朝的蚕丝不少,绢只算是一种比较普通的丝织品,因此价格其实不算贵,比其它高级丝织品便宜不少。
  而按官方的规定,一匹绢等于一端布的价格,一匹绢四十尺,而一端布是五十尺,绢价和布价其实是四比五,绢不算很贵,但布也并不很便宜。
  但是一斤棉花却是可以织成数丈的粗棉布,若是织成细棉布,则能织更长。可高昌的一斤棉花才七文钱,一斤棉布却高达四十五文,相差巨大。
  关键原因在于当地的气候,种棉不难,但织布极难。
  李逍仔细观察了园里的棉花,这种棉应当属于草棉,据说这种棉学名叫非洲棉,耐干旱,适合西北边疆气候,生长期短,只要一百三十天就可以了。
  在高昌好种,但这种棉花的棉丝和棉籽附着坚固,脱子不易,高昌人并没发明大弹弓,更别说搅车,因此去籽极为费时。
  且这种棉纤维比较短,纺起纱来也很费心力,特别是高昌那边过于干燥,湿度小,织布时棉纱更容易断。
  高昌毕竟是西域小国,论起技术水平革新方面,可是远远不如中原王朝的。因此他们虽早就种棉花,但生产不易,产量有限。而棉种虽早传到中原,可中原人却因为适应性问题和种植方式原因,导致并没有推广棉花这种重要作物。
  李逍觉得草棉一样是可以在中原种植的啊,改变下种植的方式、技术,用更适合中原气候的方式来种植就行,别死照着西昌的方式种植,人家那边气候毕竟不一样的。
  至于说织布难,这更难不倒李逍了。
  去籽的搅车、弹棉的弹弓、纺纱的脚踏车,有了这些东西,纺纱织布还不手到擒来。
  虽然李逍对于这几样工具也只是有点大致印象,毕竟当年历史课上还是学过黄道婆的,不过记不清不要紧。就跟李逍弄出曲辕犁一样,只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加上一结大致的细节,那么缺失的部份,完全可以找工匠填补。
  大唐的工匠其实底子还是很不错的,颁下赏格,重赏之下,自然有人会去钻研。尤其是李逍还早有了方向的情况下,解决问题还是不难的。
  在布不仅仅是衣料,还能当钱的年头里,若李逍能够引进推广棉花种植,发明织布机,建起织厂,那他岂不是就将拥有印钞机?
  这小钱钱还不得数都数不完,想想都让人流口水啊。
  “这个棉籽还有吗?”李逍迫不急待的问。
  园丁小声的纠正李逍那叫白叠花,“府里还有一些白叠花籽,阿郎要吗?不过白叠花已经过了花期,现在种的话,得明年才能开了。”
  “没关系,赶紧拿来,我有大用。”李逍心情兴奋。
  在他眼里,现在这棉花已经成了摇钱树了。
  等园丁取来种子,李逍立即回到房中,关好门好,他带着棉种进了空间。
  空间里,李逍打量了下,隔了几天没来,空间似乎又扩大了点,不过扩大的不太明显。
  那几块田垄上,李逍种植的各种菜蔬瓜果都郁郁葱葱,尤其是那一百株玉米,更是高高挺立如卫兵,那些玉米棒子饱满粗大,已经顶着红色的缨须。
  眼看着再用不了多久,这一百株玉米就能收获了。
  外面的玉米每株才留了两个穗,甚至沙苑的玉米才留了一穗,但这里的玉米,却每株留了四穗,依然饱满。
  空间里果然更有灵气。
  李逍找了块地,拿起放在灵泉边的锄头,挖松了土,然后把那把棉花种子撒了下去。
  拿桶又从灵泉里打了桶水,细心的浇灌一遍,李逍拍拍巴掌,看着这小块土垄,满心的期待着不久之后,这里能够长出一片片的开元通宝,不,是雪白的棉花。
  再过两年,他就能盖上柔软的大棉被了,他可是想念棉被许久了。


第243章 皇帝显身
  太极宫里。
  皇帝心神不宁,忍不住浮想联翩。
  百骑司统领徐大师在一名小宦官的引领下进入甘露殿,在皇帝面前顿首。
  “陛下,昨日长孙大师自李逍宅第离开时,李逍送了两株玉米给太师。太师回府后,便一直未再出府。”
  “李逍呢?”李治忙问。
  “昨日午后,李逍身边的赵持满先后到平康坊以及东西两市见了不少人,有长安游侠儿,也有闲人恶汉,还见了好几个大商贾。”
  游侠商贾,闲人恶汉。李治一听这些,马上眉头就紧皱了起来。这个赵持满这个时候上窜下跳是要干嘛,尤其是见那些闲人猛汉,这是想要纠集亡命。
  难道长孙无忌要谋反?
  李治不由的想远了,长孙无忌如今已经致仕,不掌朝政,京城的内外兵马自然是掌握不了的,但造反不一定就非要掌兵。当年太宗玄武门之变,不也只靠着几百人而已嘛,可一样成功了。
  只要时机把握的好,一样有机会以小搏大。
  好在百骑司也不是吃干饭的,在长安更是眼线密布。长安的恶少年、两市的闲人恶汉,六街的游侠儿之中,就一样有百骑司的人。
  徐大师跟李逍倒也没仇没怨,这个时候很如实的禀报了打探到的情况。
  李逍想要组织人手乘船去百济捕奴,运回关中种地?这个结果大出李治意外,他甚至并不能相信。
  “加派人手,盯紧点太师府,还有李逍。”最后,李治只是面色阴沉的说了一句话。
  李逍并不知道皇帝对他忠心的怀疑,就算知道,他估计也只会说一句老子又不一定要忠于李治,老子忠于大唐啊。
  日子还是继续过。
  天气越来越热,沙苑那边种的西瓜是越来越受欢迎,李逍每隔几天就去一趟同州,天气热,他已经开始改乘船往返不骑马了。
  玉米长势不错,虽然今年干旱少雨,但几十块小试验田是不会缺水的。一个个的玉米棒子鼓鼓胀胀,披着青色的纱袍,顶着红色的盔缨,如同是一个个的将士。
  看着这些即将成熟的玉米,玉米监上下都是十分高兴,到了此时,已经没有人会在怀疑李逍的玉米产量了。明眼都能估算出产量,肥水最足的玉米地,亩产起码能折到十一二石,而就算是最差的沙苑盐碱地,亩产都能折到一石半到两石。
  虽然玉米还没有经过试吃和加工、储存几个环节的考验,但大家都相信不会再出什么意外的。
  祥瑞,真正的祥瑞。
  负责把守三个实验区玉米的军官,更是越发的认真起来,警戒线甚至已经撒到了二里之外,那一块块的田间地头都有士兵看守,不分日夜。
  而玉米监的官吏们也认真的对每一株玉米,每一个玉米棒编号造册还挂上了牌子,这份认真的态度,让人惊讶。
  李逍本来还想着这玉米即将成熟,现在正是鲜嫩的时候,想摘几个来蒸着吃新鲜的,结果堂堂玉米监正现在也无法下手了,每个玉米都被编号造册挂牌,甚至那名册还送到台省报备。
  少一个都会被发现。
  虽然李逍说食用试吃也是玉米监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李元芳这个副手却也几番劝阻。
  按他的话说,要试吃,也得等长熟了后再试吃,而且试吃这种事情,得由朝廷到时派人来监督执行,并且试吃的人肯定得是牢里的囚犯,怎么能让玉米监正试吃呢。
  好在除了外面那几块玉米地,李逍空间里还是有一块玉米地的,虽然种的也不多。
  不过那是他的自留地,每天李逍都会摘几个回来,蒸玉米、玉米炖排骨等,过足了新鲜玉米的痒。
  直吃到空间里的玉米老了,李逍费了大半天的功夫,把空间里地百株玉米棒子都瓣下来了。
  除掉他吃掉的新鲜的,最后还足足收获了三百六十八个玉米棒子,每一个都粗如儿臂,鼓鼓胀胀,剥开壳衣,里面一排排的玉米粒金黄且又饱满,比预料中的还要丰满。
  看着这些又长又饱满的玉米棒,李逍很满足。这些玉米他舍不得再吃了,空间里种出来的玉米怎么都比外面的强许多,他觉得这些玉米做为种子更合适。
  空间里的玉米棒子收获后,过了一段时间,外面几块地的玉米也开始陆续收获。
  北苑的那片玉米最先收获,零散分隔开来的十来块小地块,加起来也不过三分地左右。
  但是却足足有八百羽林军日夜守卫。
  这一天,玉米监收获玉米,早早就奏报过朝堂。
  一大早,就有宦官前来通知,皇帝会亲自前来收获玉米,政事堂的宰相们也将亲来。
  对于大唐的君臣们来说,今天将不亚于每年开春之后的亲耕仪式。每年皇帝的亲耕仪式,不过是个仪式,皇帝扶着犁,由大臣牵牛引路,耕个一两垄地就完了,表示下对农事的重视。
  但今天不同,今天玉米将收获,这是上天给大唐的祥瑞。
  一种能够亩产最高达十二石的祥瑞庄稼,只要能再通过试吃,并且适合储藏,那么这将带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