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唐-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算是最为浅显的一种解释的,其实,李清这样说也有很多从后世科学角度来看不对的地方,但是怕是就事物之间有引力这件事情现在的人们都不会理解,更何况,若是解释地是圆的,其实也没有多大,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跑,怕李清不会被人称为神童,而是当作疯子了。

    司马承祯点头,想了想说道:

    “事物之间有引力倒是可以理解。”李清听到司马承祯所言,心中震惊,难道自己随便说的解释就能让司马承祯了解万有引力不成,紧接着又听到司马承祯的话才知道并不是所谓的万有引力了。

    “为师修行这些年也一直在想这些事情。若说人随着修为渐深,确实可以凌空取物,这内力如果算是一种引力,那山石本为死物,又如何能够修行?”

    司马承祯说着,道袖一挥,旁边案几上的一碗茶被凌空摄来,司马承祯两指捏住,茶碗在手中转了一圈,停止下来,碗中的茶水一滴也没有洒落。

    李清看着司马承祯所展示的内力,摇摇头道:

    “弟子愚钝,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司马承祯笑道:

    “你若是愚钝,这世上恐怕就没有多少聪明人了。”

    “天有常道,地有常数,万物落于大地之上,道门先贤不是没有人探究过,就连佛门之中也有很多人想到过,但是终究无法解释为什么万物会归于大地。你说就算佛祖也离不开这大地的束缚,佛门中人只是没有办法反驳而已,并不是就认为你所说的‘道迹’就是对的。不过以引力之说来解释“道”,想来应该还是可行。道门修行,本就是寻道,如果知道‘道’为何物,修行也就有了方向。”

    司马承祯说着,慢慢像是在深思,大约沉溺于李清的解释。李清看了看司马承祯,跟司马承祯和在一旁的李含光见了礼,退了出去。

    过了半天,李含光上前说道:

    “师父,玄清师弟的解释颇为新颖,之前弟子倒是从来没有这样想过。”

    “为师之前也没有想到所谓的‘道’还可以这样理解。”司马承祯说道,

    “记不记得之前我说过玄清恐怕是有宿慧的话,只是若真有宿慧,那玄清所知道的这些东西在之前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师弟之聪慧,弟子颇为不如的。”李含光在边上谦虚地说道。

    司马承祯笑着对李含光说:

    “不要妄自菲薄,你也是我道门的天才人物,以后就要执掌我茅山派,切不可忘了宗师气派。你师弟并非一生向道之人,终究会回到世俗之中,我倒是很想看到他长大以后能有什么成就了。这些年道门之中藏污纳垢,玷污了我道门名声,以后这道门还可能要仰仗玄清了。”

    “是。若日后师弟回归世俗,少不得要与朝堂有交集,哪有在山上修行问道来的自由潇洒。”李含光道。

    “人各有志。日后玄清还需要你提携。”司马承祯道。

    “呵,师弟哪里用弟子提携,玄清最近可是常去玄真那里?”李含光笑道。

    “哦,这样想起来玄清从年龄上也可以做玄真的子侄辈了。”司马承祯说道。

    “玄真倒是很喜欢玄清。只是这辈分……”李含光小声道。玄真、玄清同拜司马承祯为师,算是师兄弟。这辈分倒是让李含光颇为犹豫。

    “哈哈,以后玄清回到世俗之间,辈分之事另当别论。”司马承祯笑道。对此倒是无所谓的样子。随后又问李含光:

    “高右监什么时候回去的?”

    “随尹观主、张道长等几位宗师一起下得山。”

    李清在玉真公主那里喝茶闲聊的时候,在神都洛阳的上阳宫,一场关于这次道佛两门比试的讨论正在进行。

第70章 解说解说() 
上阳宫位于皇城西南,西邻神都苑,东接皇城,四面环水,被洛水和谷水环绕。是皇家避暑的一处胜地。

    整片的上阳宫建筑群由宫、院、殿、堂、亭、台、观、厩等组成,这其实是一个皇家园林,宫、殿、堂、亭雕饰精美,雍容华丽。沿洛水有数百米长的长廊。整片建筑群山水隐映,花气氤冥,期间花草树木,丹粉多状,鸯瓦鳞翠,虹梁叠状。

    这时候已经是炎炎夏日,但是上阳宫这里并不感觉热,整个园林中小桥流水,清泉飞瀑样样俱全,有些宫殿还有专门的降温措施。天气晴朗,洛水之上清风徐来,清凉舒爽,风吹过长廊,带来阵阵花香。

    在洛水旁的长廊下,李隆基并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几位大臣在迈步闲聊。李隆基道:

    “前两日,朕听说道、佛两门在王屋山上比试,结果已经有了么?”

    “是。据传回来的消息称是道门胜了这次比试。”李林甫恭敬的说道。

    李隆基点点头,说道:

    “道门胜了并不出朕的预料。在王屋山上比试,又有司马道长坐镇,这次佛门上山挑衅,哪里能讨到胜算。这些年,佛、道两门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了。朕虽然有意扶持佛门,连封几位高僧为国师,任由佛门发展,算是对他们恩宠极盛,没想到还是有人挑起事端。”

    “这些年佛门发展极快,教徒已经达数万之众,远远超过道门。只是这样一来,佛、道两门占据大量土地,不服役,不赋税,导致地方赋税人口减少。长此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已经有地方官员上表言及此事,希望朝廷能限制佛、道两门的发展。”张九龄说道。

    纵观李隆基在位之时,佛教、道教的确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佛教,不像之前的皇帝有意无意的会限制佛教,甚至于公开下令限制教徒人数。在李隆基在位期间,一直优待道门,曾数次给老子加封道号,甚至于老子后辈都得到荫封,贵极一时。而佛门同样发展迅速,从天竺来的善无畏、金刚智、智藏等人携数千佛经来到大唐,宣传佛教,创立密宗。这时候本土的禅宗在六祖慧能之后同样传播极广,而由玄奘及其弟子所创的慈恩宗依旧在佛门之中占据重要地位。佛门诸宗发展迅猛,一来有俗家弟子一说,不用剃度也可信教;二来佛门不用服役、不用交税,从而导致大量人口流入佛门。佛门还占有打量的土地,这时候的佛门倒是一个比一个财大气粗,很多佛寺建造的富丽堂皇,甚至于远超部分皇家宫殿。

    佛、道两门的发展使得很多地方流失了不少需要纳税的人口,也少了很多可以耕种的土地。开元年间,人口增长迅速,使得可耕种的人均土地变少。社会矛盾开始涌现,朝廷中间很多人都把这些归究于佛、道两门了。

    虽说张九龄的话是在提醒李隆基警惕佛、道两门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今日李隆基提及王屋山上的比试不过是想作为一个闲聊的趣事来讲,来此上阳宫避暑散心,君臣对坐少谈朝政、聊些趣事,气氛融洽,其乐融融,这才是李隆基想要看到的。张九龄的话倒让本来心情很好的李隆基有些烦心了。李隆基皱皱眉头,说道:

    “这些年朕与诸位爱卿励精图治,大唐承平富足,难道还养不起区区几万人。这些政事,以后朝堂之上再细说。”

    “是。”张九龄看了看李隆基,轻声答道。

    其实李隆基这些年算的上开始沉迷于寻仙问道、长生不老之术,对道门中法术等越来越敢兴趣,这些年不断的召集道门宗师为自己讲授道法,接收法篆。并且自己有时候还专门焚香静修,祈求得道长生。这时候的李隆基依旧年富力壮,自信心极度膨胀,认为自己算是千古以来的圣人,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了。下面大臣所说的佛、道两门的威胁在李隆基眼里根本就不值一提,认为完全是一些官员在危言耸听。

    张九龄退到一旁不再说话,其余在场的众位大臣见李隆基皱眉,也就不敢言语。李林甫见场面有些冷场,笑着对李隆基道:

    “这次王屋山上佛、道两门比试,高右监在场,这时候想必快要回来了。届时自会把王屋山上的情况告之圣上,想来佛、道两门的比试也是极为凶险的。”

    其实在李隆基这些年开始信道一来,多多少少会比较关心道门发展,更何况,司马承祯算是与李隆基交往日久,连李隆基最喜爱的妹妹玉真公主都拜在了司马承祯门下修行,李隆基对王屋山上的事情颇多关注就在情理之中。李林甫又说起王屋山上的事情,算是投李隆基之所好了。

    “这次高右监前去为司马道长收徒道贺,想来对王屋山上的事情极为了解。圣上到时候可召其前来回禀事情始末。”一旁的裴耀卿也附和着说道。

    “司马道长所收的弟子就是之前盛传的洛阳神童么,朕好像见过是吧?”李隆基饶有兴趣的问道。

    “是。圣上见过两次,一次是牡丹花魁赛上,当日那孩童以一首‘花开时节动京城’技压四座,为杨家夺了牡丹花魁。另外一次是司马道长回王屋山之前在上清观见过的。”李林甫答道。

    李隆基点点头,念道: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在李隆基印象中那花魁赛的场景已经有些模糊了,不过有一小娘子的身影倒是记得清晰的很。李隆基边回忆边小声的念着这首已经盛传洛阳的诗句,把那女子的身影赶出脑海,笑着说道:

    “嗯,朕倒是记起来的,那孩子长的一副好相貌。哈哈,不知道他小小年纪在司马道长门下能学到几分本事?”

    君臣正在说笑之间,有位年轻的宦官快步上前,跪下启禀道:

    “圣上,高内监从王屋山回来了。”

    “哦。快快宣他过来。”李隆基说道。

    正说着话,高力士从远处大步走了过来,见到李隆基,连忙跪下施礼道:

    “圣人万安。”

    “起来吧。刚回来还没有歇息吧。”李隆基见高力士身上的衣衫有些褶皱,脸色疲倦,关心道。

    “奴婢从王屋山急着赶来,想着第一时间禀告圣人王屋山的情形。”高力士说道,其实还是怕李隆基急着想知道王屋山上道、佛两门的比试。

    “山上的情况如何?”李隆基问道。

    “这次的道、佛两门的比试实在是出人意料。”高力士看着在座的众人都十分的感兴趣,笑着说道。

    “难道司马宗师亲自出手了?”李林甫问。

    “这倒没有。道门这是比试出战的是玄静道长和司马道长的另外一个弟子玄致,此外还有宗圣观观主尹乐道长。佛门是智积禅师还有智藏以及师夜光。”

    “尹观主对阵智积禅师,玄静和玄致对阵佛门两外两位,身份地位倒是相当,想来这场比试很是胶着了。”裴耀卿说道。

    “前两场确实如此。那师夜光胜了玄致,而智积禅师却是败在了玄静道长手上。玄静道长修为已至宗师之境,与智积禅师旗鼓相当,两人交手时间一长,终究是玄静道长略胜一筹。倒是玄致手下留情,师夜光偷袭致胜。道、佛两门均一胜一负。”高力士说道。

    “那师夜光是谁?”李隆基问道。

    “会善寺惠通大师的弟子。”高力士答道。

    “哼,比武偷袭而胜,想来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张九龄冷哼道。张九龄一声耿直,最见不得这种卑劣行为。

    “这倒未必。比试总是要想着取胜的,用些手段也不能说就是小人。”李林甫说道。

    李隆基看了看两人没有说话,在李隆基看来,那师夜光做的未必就是错的。李隆基从小在宫中接触到多少阴暗之事,很多人无所不用其极,哪里会顾忌是否是君子小人,后来通过宫变,李隆基夺得皇位,其中又有多少不得见人的东西。至少在阴谋诡计这方面李隆基见的多了,对那师夜光为求胜利偷袭的做法倒是没有什么特别反感的。

    “玄静道长修为竟然已至宗师之境,看来司马道长好算计。”裴耀卿说道。

    在座诸位一皇三相,皆是聪明绝顶之人,高力士一说出来双方比试的情形,就猜出了道、佛两门之人的算计。那佛门固然是准备充分,但是还是低估了玄静的修为,这其中怕是在一开始佛门提议比试之时就落在了司马承祯的计算之中。

    “那第三场比试呢?”李隆基问道。

    “第三场没有比。佛门自动认输了。”高力士缓缓说道。

    “哦,难道又有什么状况发生?”

    众人看着高力士,心中也盘算着到底是什么情况竟然让佛门认输。就算智藏与那尹乐修为相差太大,但为了佛门颜面,想来还是要战上一场的,又如何自动认输了呢。

    “之前都是武斗,第三场佛门提议辩难。道门不同意,最后司马道长提议两人比试两场,一文一武。因佛门一再算计,引得道门众人气恼。善无畏大师为了保住智藏,承认这次比试佛门输了。”

    众人点头,当日场中情形大致能猜得出来。估计道门恼怒,若是强行比试的话,智藏怕是有性命之忧。佛门为了护住智藏,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了。

    “佛、道两门比试算是结束,然而就在佛门众人就要下山之时,司马道长新收的弟子玄清一席话让佛、道两门之人震惊了。”

第71章 无题() 
上阳宫中,洛水河畔,百米长廊下,高力士正绘声绘色的给在座的李隆基和其他诸位相公说着两天前王屋山上的事情:

    “佛门智藏本来是要跟尹乐道长辩难的,最后没有进行,估计心中是有些遗憾的。司马道长新收的弟子玄清这时候却要与那智藏辩难。”

    高力士说到这里,略微顿了下,其余众人看了看彼此,心中有些惊讶,其中李林甫说道:

    “这孩童上山不过月余,就算司马道长每日亲自教导,又能领悟到多少道家经典,竟然要与智藏辩难。”

    其他人看着高力士,这在旁人看来的确是一个疑问,小小六岁孩童如何能辩的过修行十数年的佛门高僧。

    “但是,那智藏算是输掉了。”

    “啊?哈哈,这如何可能。”

    高力士接着说道:

    “两人一问一答,最后佛门让玄清证明‘道’之痕迹。没想到那玄清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就驳倒了山上的佛门众人。”

    “这倒是稀奇了。不知道那玄清是怎么说的。”

    “我们站在大地之上就是‘道’的作用,物体从上而落就是道迹。”高力士说道。

    “呵呵,人不站在地上还能飞上天去。所有的事物都是要落到地上的,这算什么‘道迹’,真是可笑。”李林甫说道。

    “世间万物皆存有‘道’,万物受‘道’之束缚只能落在大地之上,而不能落在其他地方。”

    “那飘上天空的烟气怎么解释?”

    “这……想来也是受‘道’之束缚的。”高力士说道,其实他也只是描述当时的情形,并没有对道门所谓的“道”有什么真正的了解。如果李清在这里,倒是可以给李隆基和在座的诸位讲讲这是个什么原理。

    “佛门中人就没有反驳?”李林甫问道。

    “这倒没有,只是在场的佛门诸人想了半天,大约无法解释那导致事物落于大地的‘道’究竟是什么,无从反驳。也可能是佛门众人认为玄清所说之事无稽之谈,没有理会。”高力士答道。

    “后来那孩童没有解释他所说的‘道’究竟是何而来。”李隆基问道。

    “奴婢愚钝,没有去问。”高力士忙答道。

    “就算去问,估计他也不会有什么好的解释。只是我们平日里见惯物体下落,从来没有思考过这原因何在。而那孩童小小年纪就开始注意并思考这些问题,确实难得。朕倒是想再见见这孩童了。”李隆基说道,随后问张九龄:

    “张爱卿,那孩童上山之前去过你府上几次,你怎么看?”

    “李清在诗会上一鸣惊人,臣当日确实是很欣赏他的。后来请了去府上做客。几次下来臣感觉那孩童聪慧异常,审时度势,待人接物都沉稳干练,倒像是一个大人了。听说司马道长之所以收他为徒,是因为司马道长认为这孩童是有宿慧的。”张九龄答道。

    “哦,这倒是难得。”李隆基说道,“持盈她就在王屋山上静养,朕已经有短时间没有见到她了。什么时候朕去王屋山上看看,顺便见见这位有宿慧的神童。”

    “圣上千金之躯,如何能轻动圣驾。如果要见玉真公主,自可传旨请玉真公主下山,那孩童也可跟随玉真公主一起过来面见圣上。”张九龄听到李隆基要出宫去王屋山,忙劝阻道。

    “近日炎热,请圣上过了这段时间再做决定。”李林甫说道。

    李隆基笑着说道:

    “哈哈,朕又不是现在就去。再说,张爱卿,之前朕也曾多次微服,何必大惊小怪。朕去王屋山见持盈和那孩童只是顺便,即便去也是去山上参拜天坛,祈祷我大唐万世永昌、子民安居乐业,这又有何不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