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世风波-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安思顺思之再三,在这性命攸关的关口,他不敢欺瞒唐玄宗。他慎重的说道:“启奏皇上,臣奏请郭子仪统领朔方军。”

    唐玄宗并不是昏庸无道,而是年岁大了,精力不足,加之迷恋杨贵妃,以至不愿处理朝庭事务,从而荒废了朝政,让杨国忠专权。郭子仪武举出身,文武双全,他早有耳闻。他对安思顺的举荐还算满意,语重心长的说道:“安爱卿军中不能呆了,到户部去当尚书好了,希望你勤政守职,当好差事。”

    宫廷侍卫领着王倡进入大殿,带来了王承业的第二道奏折。杨国忠从王倡手中接过奏折,将其递给唐玄宗。唐玄宗认真看过奏折,突然端正身体,对群臣说道:“那胡羯果然狡猾,他伪造朕的密旨,煽动军士入朝捉拿杨爱卿,已经拿下了北京太原,北京副留守杨光翙已被那胡羯活捉过去了。太原尹王承业带领本部人马抵抗,但敌人的攻势太盛,他被迫撤出太原,在吕梁山区安营扎寨,构建防御工事,抗击叛军,阻止那胡羯西进。北线程千里在云中城坚守,朕已经口谕他招兵买马,抵抗胡羯。胡羯两处受阻,一定会挥兵过黄河,进入中原。洛阳危险。谁愿领兵到洛阳拒敌?三面围攻叛军。”

    张均上奏:“启奏皇上,安贼早有准备,中原军力薄弱,需要一位位高能干的王爷挂帅。臣奏请太子殿下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右羽林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统管全局,剿灭叛军。”他又一次举荐太子。

    注②:唐朝军镇名,镇治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第九十一章 地方急报反叛成实事 朝廷震惊平叛作安排(六)() 
杨国忠最怕太子掌握实权。心想‘如果太子掌握了军权,扫平了叛军,要阻止其进入朝政就不可能了。那时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皇上为了享乐,会自然的将朝中事务,交由太子处理,我的末日也就到了。’马上出来反对,立即上奏:“太子金贵,两军阵前有个三长两短,朝中缺了储君,对社稷不利,不宜挂帅。臣举荐荣王李琬挂帅,统帅三军剿灭叛军。”再一次抵制太子。

    唐玄宗没有马上回答,如果按他年轻时的脾气,遇到这等大事,一定会御驾亲征。那也是最好的对策,能够极大地提高士气。但现在年事已高,受不了餐风宿露之苦。太子是最佳人选,但杨国忠不同意太子带兵。他是首席宰相,贵妃的哥哥。权衡再三,还是不愿舍弃杨国忠,觉得他的第六个儿子荣王李琬表现不俗,也可以带兵。思定之后,大声说道:“朕任命荣王李琬为兵马大元帅统领三军,高仙芝为副元帅,总管平叛事务。将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地抽调一部分兵力,组成主力军,一举击溃那胡羯。”

    高仙芝上奏:“启奏皇上,现在种种迹象表明,叛军气势汹汹,必须全力以赴。臣奏请调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到中原抵抗叛军。”

    唐玄宗说道:“为了彻底解决胡羯叛乱,必须配备一批能征惯战的将军到前线迎敌,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防守西北边境,必要时带领朔方军开赴北京太原前线,配合主力攻击叛军的老巢。任命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坚守吕梁山一线,等郭子仪到达,一起收复北京太原,进攻蓟城。任命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到陈留招兵,镇守河南,抗击叛军并北上进攻蓟城。任命程千里为特进,充任河东节度使、潞州长史,令其在河东地区招募士兵,坚守云中,抵抗叛军。任命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兼任平卢节度使,立即前往前线,到洛阳招募军士二十万,消灭胡羯,收复蓟城和平卢。”翰林院按照唐玄宗的旨意起草诏书。

    唐玄宗心想‘高仙芝组织军队,封常清到达京城,还需要一段时日。’阻止叛军南下,时间紧急。当即又提升毕思琛为特进,命令他立即赶赴东都洛阳,就地招募人马,组建一支新军,抵御叛军,加强洛阳守备。毕思琛即刻起程,奔赴洛阳。

    满朝的文武都放心了,散朝之后,张均私下里对人说道:“从军事角度上看,皇上的这个部署,是很好的部署,显示出皇上非凡的应急指挥才能。高仙芝、封常清不在安禄山之下,郭子仪、程千里也是有名的猛将。张介然也是很有名望之人,这多人一起对付安禄山,将他团团围住,加上皇恩浩荡,安禄山那有不灭之理。只可惜太子殿下没能参与。”韦见素说道:“我似乎已经看到凯旋归来的将士,手里拿着安禄山的人头,来向皇上请功了。”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使整个朝廷不能理解。唐玄宗的精心安排,仍然没有抵挡住安禄山的进攻,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唐玄宗几次调整部署,都没有阻止安禄山的进攻,反而被安禄山攻下了长安,逼得他走投无路,这是后话。

    唐玄宗回到皇宫,杨贵妃立即来到他的身边,为他捶背,逗他开心。但唐玄宗就是提不起精神来,不住的唉声叹气。杨贵妃说道:“皇上不用发愁,自古以来,都是兵来将挡。我大唐有的是人才,那胡羯灭亡在即。”唐玄宗担心社稷,对杨贵妃说道:“朕精心图治了三十年,开创了大唐盛世。本想老来享乐一番,却被朕最宠爱的臣子扰得朕的晚年不得安宁,老百姓受苦啊。这胡羯的十几万军队,所到之处,惊扰百姓,社稷不稳啊。”

    杨贵妃说道:“皇上已经安排了将帅前去歼灭叛军,那胡羯已经离死不远了。平叛的心就让我哥哥和高仙芝这些文臣武将去操吧,皇上尽情享乐,身体健康,就能安定军心。”

    唐玄宗说道:“朕不放心啊,国忠不懂打仗,在朝堂上束手无策。仙芝谨小慎微,无大志向,一下恐难平定叛乱。朕需要一员猛将前去河南,镇守中原,渡过黄河,正面打击叛军。”杨贵妃说道:“臣妾不懂打仗,不能为皇上分忧。但皇上圣明,自有良将前去抵挡。”

    唐玄宗正在宫中思量剿灭叛军的方法。忽闻封常清求见,他甚是高兴,想不到封常清这样快就到了,真是天助。他甚至于放弃了君臣礼仪,握着封常清的手,问他该如何退敌。

    封常清见朝中惶恐异常,为了安慰唐玄宗。他信誓旦旦的说道:“禄山领凶徒十万,径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唐玄宗听后大喜,他也认为,目前云中有程千里守卫,叛军不易攻取。吕梁山区,不易进军,王承业坐守隘口,叛军难成。

    只有河南地区,一马平川,不易防守。如果守住了河南,挫败了叛军的势头,将其困在河北,再联合回纥、契丹四面出击,叛军不难消灭。

    他对封常清说道:“爱卿善于治军,熟知兵法,才干在那胡羯之上。有你去洛阳招兵,先挡住其锋芒,然后联合介然的陈留之兵,配合朝廷的主力,北上进击,四面合围,取那胡羯之首,指日可待。”

    封常清说道:“皇上放心,常清已有破敌之策,逆胡敢向中原进军,臣必定给予迎头痛击,让他们葬身黄河。不出三月,臣将那逆胡的头颅送到皇上的案前,以正朝纲,扬国威。”

    唐玄宗越听越高兴,当即命令封常清于次日赶赴洛阳,开府库,招募新兵,准备迎击叛军。

    封常清想在唐玄宗面前,很好的表现一下,博取皇帝的信任。说出了这一番话,不只是夸大其辞,而是过分乐观,带有很大的倾向性。他根本不知道安禄山的狡猾,以及朝廷的腐败程度,是一种盲目的表现。违反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兵法原理。

    这种盲目乐观,虽然对稳定朝廷中的惊恐情绪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给大唐朝廷带来了轻视安禄山的思想,以至葬送了他自己和高仙芝的性命。延长了战事,使平叛战争长达八年之久。

第九十二章 同窗相会布衣谈平叛 两军对垒叛军换方向(一)() 
“自幼常思志传承,长大仗剑意纵横。

    风云突起烟尘到,征伐胡逆舍死生。”

    方岚吟咏诗句,骑着枣红马,从容的在华清宫通往长安的上大道上缓缓而行。一路寻思,‘皇上已经见到了,得到口头谕旨,此行的任务完成的还不错。快些赶回前线,向程将军传达圣上的口谕。此后只有留在云中城,与叛军血战。就是将性命丢在云中城,也算是为国出力,不枉此生了。’

    进入长安城的时候已经日落,他本想去拜见师叔孙飞,但想到要急于返回云中,怕耽误了行程,随便找家客店住了一晚。

    次日起来,准备出行,店小二说道:“公子象是读书人,国子监离此不远,何不去看看?”方岚对国子监念念不忘,听了这话,脚就迈不动了。对小二说道:“你想我多住一些时间,好多赚些房钱,在这里骗我。”

    “公子不去就算了,何必说我骗你,出门向东拐三十丈就是,我们做生意的最讲诚实,老板说宁可不赚钱,也要有好的声誉。”店小二帮着收拾行李。“慢来。”方岚制止小二说道:“你猜的不错,我的确向往国子监,现在进了京城,便去那里看看。”

    三十丈的距离很近,转眼就到。方岚在门外站着,观看这国家的最高学府,远远的看到一人走来,甚是面熟,很象是儿时的学友胡大来。但事隔六七年,面相虽然有些象,身材长高了很多,世上相象之人甚多,那有这样巧的事?但他还是希望这人就是胡大来。试探着喊了一声:“胡大来﹗”想不到这三个字的语音挺管用,那人不停的张望。

    方岚又试探着喊了一声:“胡大来,是我在喊你,徐家学堂的方岚。”那人真是胡大来,世间的事有时就是巧,胡大来到国子监已经六七年了,他们还会在这里碰面,真是奇事。

    在京城见到家乡故人,胡大来说不出的高兴。他照方岚的肩膀打了一拳,笑着说道:“你小子出息了,长得英俊潇洒,看你这穿戴,有点象王公贵族的花花公子了。混得不错啊,走,我们去京城最豪华的谪仙酒楼,其它地方配不上你这身行头。”方岚要回云中,不愿穿官服,穿便装随便得多,因此穿着随身的衣服,这样在京城中行走自由。他本身是个大块头,长相不俗,加上穿着华丽,自然是潇洒倜傥。

    进了酒楼,方岚说道:“练功出了毛病人,这几年我一直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现在师父身中剧毒,我本想去找他老人家。对了,我还没有告诉你,在徐家学堂教我们武艺的王老师是昆仑派掌门人,名叫皇甫惟雄,上一届的武林盟主,在十五年前的泰山武林大会上,击败过所有的对手。”

    胡大来笑着说道:“这个我知道,我爹爹来信说了,你爹爹是洞庭帮的帮主。现在洞庭帮可发了,有帮众二千多人,大小船只几十艘,每年能赚十万贯。你何不回家去看一看?”

    方岚双手抱头,沉痛的说道:“按道理,我应该回昆仑派,但昆仑派已经逃过了那一劫,身中剧毒的师父也在神秘的地方疗毒,所以不必为念。而现在国家出了这样的大事,所谓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去了北京太原前线,亲眼看到叛军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太原。当时我真想冲上去杀他几个叛军,但我内力全失,已没有那个能力了。只好跑到云中,投在程千里的门下,他现在是特进、北庭府都督、兼潞州长史,我为他送奏折给皇上。来到长安,就想来看看这国子监,没想到遇上你了。怎么样?官运亨通吧。”

    “唉,”胡大来深深地叹息:“这京城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天下,平民百姓就只能过平民百姓的日子。我在国子监读书六年多了,还只能候旨补差,翰林院有事,便去帮帮忙。考进士没有门路,再好的文章主考官也不看。而那些有头脸的高官,子嗣都能上榜。朝廷的风气越来越坏,都是官官相护。国子监每年都要选一批人到朝廷或者郡县去做官,但选的都是有脸面的人。可每次我都落选,而有些比我晚来两年的,都任正六品了。你说,这是从何说起?没有权势,想做官,难哪。有时真想离开京城,但想到父亲为我到京城来,花了一万多贯钱,就坚持下来了。我也想花钱去买个官当当,但数目太大,只好取消了这个念头,慢慢等吧。”

    方岚说道:“现在机会来了,前线战事紧急,需要大量人手,尤其是需要你这样有才能的人。”

    胡大来说道:“安禄山造反,那些当官的,尤其是当大官的不敢与其交锋,一个个向后躲。那些官宦子弟做官他们勇跃得很,上阵拼命他们就不干了。只有我们这些想进步又无门的人才往上冲。刚才在翰林院为皇上起草诏书,皇上任命高仙芝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统领平叛之事,任命封常清担任范阳节度使兼任平卢节度使,到洛阳招兵十万,攻击安禄山。当时就想投到高仙芝的门下,听你这一说,不如直接投到封常清的门下,他是名将,治军甚严,又与安禄山正面相对。去他那里,虽然冒险,但升官更快。”

    方岚有些心动,灌下一杯酒,将酒杯重重的往餐桌上一放说道:“不知封常清的本领如何?如果他打败了安禄山,他就会成为当朝第一大将,地位肯定盖过高仙芝。如果他有这样的能力,我也很想到洛阳去,但我现在要向程千里将军传达皇上的口谕,非去云中不可。”

    胡大来说道:“封长清的事,我在翰林院听那些大学士说过一些,他其貌不扬,斜眼、跛足,却非常自信。自荐给高仙芝,高仙芝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嫌他相貌丑陋,不愿接受。他并不气馁,用他的才能感动了高仙芝,得到他的重用,以前是安西四镇节度使。他喜欢读书,有才学,办事果断,而且治军极严。封常清在高仙芝手下任留后使时,高仙芝乳母之子郑德诠已为郎将,乳母也住在其内宅,高仙芝对郑德诠更是视如兄弟,所以郑德诠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封常清每次办事回来,诸将都前去拜见,唯独郑德诠傲漫无礼,瞧不起封常清。封常清以整肃军容为名,将郑德诠杖打六十,当场打死,然后又将郑德诠脸朝下拖出。高仙芝想救郑德诠,已来不及了。高仙芝是他的顶头上司,事后因其执法公正,便没有提起这件事,而封常清也不谢罪。此后,封常清又先后处死了两员有罪的大将,从此‘军中莫不股栗’。”

第九十二章 同窗相会布衣谈平叛 两军对垒叛军换方向(二)() 
方岚将一杯酒喝下,玩弄手中的杯子,漫不经心的说道:“在这样的人手下做事,处处都要小心。【道:“云中只是次要战场,主战场在黄河两岸,如果你在那里不顺,一定到封常清的地盘来,我为你引荐。”

    方岚兴奋的说道:“一言为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以前是布衣,现在已经上了前线,就得轰轰烈烈。我会到封常清的军营里找你,我们一起杀敌。不死便为朝廷立功,如果死于战场,那也是为国为民,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就在长安城中到处都在谈论北京太原失陷的消息,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这两个很有抱负又十分不起眼的年轻人,各自怀着抱负奔赴前线,为抗击叛军东奔西走。

    方岚回到云中城,直入帅府,程千里见他意气风发,知道他见到了唐玄宗。不等他开口便问道:“皇上有旨来吗?”方岚反应很快,当即高声说道:“传皇上口谕,”程千里立即走出帅位,面向长安方向跪下,口中说道:“臣程千里接旨。吾皇万岁,万万岁。”

    方岚说道:“传皇上口谕,任命程千里为特进,潞州长史,批准从北庭都护府调兵的作战计划。特批其在云中招集新兵,扩建军队,坚守城池,择机攻击蓟城捉拿逆臣安禄山。圣旨不久即到。”

    程千里高兴极了,康怀顺说道:“恭喜元帅,升任正二品了,成了皇上心中的红人了。”“这也是责任,按照皇上的旨意,马上贴出告示,招募新兵。由你和陈奉忠两人负责。准备攻击蓟城。”程千里说完出了帅府,忙活招兵去了。

    胡大来回到住处之后立即写了一分请求到前线的上表,找到国子祭酒李麟,李麟接过一看,高兴的说道:“难得难得,胡羯造反,许多人都向后躲,你请求上前线一定会得到皇上的葆奖。”现在皇上正在紫辰殿,我替你上奏。

    李麟急匆匆来到紫辰殿,唐玄宗正在和韦见素讨论平叛之事。只听韦见素说道:“昨天皇上在朝堂上的口谕,兵部已经草拟了圣旨,现奏请皇上批复。”

    唐玄宗接过奏折,画押之后递给违见素说道:“立即宣诏,鼓舞士气,要在一月之内平息叛乱。”韦见素接过批复出来。

    李麟快步进入,手上举着胡大来的上表,上前说道:“启奏皇上。国子监学子胡大来,上表请求到河南,投奔封常清到前线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