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太阳从西边升起-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废话少说,拣有用的说,话题不要扯远了!”吴先生打断儿子的话。

  “这咋是没用!俺是让这两个大侄子知道一下武运昌这个老猴子的嘴脸!”

  “日久见人心,让他蹦跶吧!”

  吴文生继续说:“如果咱不错茂林过事儿的日子,天不明早早地把亲迎来,他们孝子都还在灵棚底下打呵欠的!”他望了一眼众人,众人也在聚精听着,“这下轿给他们的哭丧避开了,但是,槐树街的亲戚正在坐席,武家的喇叭里响起了吊孝戏文;咱这里新人开始拜天地了,武家那边唢呐高吹丧歌,军乐队齐奏哀乐,这不更添堵吗?亲戚朋友咋看?”

  “那你说咋办,小叔?”吴盛林问。

  “虽然咱们不讲迷信,但是毕竟气氛不好!毕竟咱们是喜庆的日子嘛!”吴文生,望了大嫂一眼,又转头向盛林道,“这要看你娘的主意了!”

  “那咱就把日子错了!”看来娘的心里早就打定了主意。

  “不能!不能错日子!”吴茂林从板凳上忽地站起来,“不能让娘身上担着这个不吉利的传说!”

  “茂林呀!亏你还在部队上呆过!”吴文生摇头苦笑道,“不就是‘错一错,妨婆婆’一句话吗?村里是很少有人错婚期的,但是在外面回不来的人,尤其部队遇到特殊,有多少当兵的是婚期一错再错,你听说几个死了婆婆的!”

  “咱今年干脆不过事儿!过年再说。”吴茂林激动的眼含热泪。

  “那过年就不算错日子了?”小婶在一旁说了一句。

  “茂林啊!成大事的人,是不拘这些小节的!”

  “那咱就还28这个日子……”

  娘站起来打断茂林的话:“你个傻小子,娘不信那个斜,咱家都不信!做爹娘的都是以儿女过的好才高兴!放心吧!娘和你爷爷还等着抱咱家的长孙嘞!”

  吴先生向众人说:“退一步天高地阔,咱就错了日子?趁着还没有给亲戚下帖子!另外你给你媳妇家里说说,相信槐树街王家会通情达理的!”

  生活咋就是这样呢?顺顺利利地行走着,忽然就转个弯,让人始料未及……
  作者题外话:这一节出现了两次笔误。谢谢朋友“月涯子”指正。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章01 红白喜事
武静如奶奶去世三天了,按照这里的丧俗,今天是火化封口的日子。以前死人后不用火化,在棺材里装三天直接封口,再撂四天,就抬到坟地,挖个坑埋了,一个人的一生一晃就算走完,到那个有人称为天堂的地方,过着舒心的日子永远不想念阳世了,尽管儿孙们哭号着悲痛欲绝,狠心的魂灵就是不肯回来看望子孙们一眼。

  现在政府下文要进行殡葬改革,不管谁死了,都要火化,不要再占用有限的耕地,给活人争地盘了。要不冀南这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上,到了冬天,遍地坟头,小山一样,如果说百亩没有坟,那倒是很稀罕的了。以前没有穴位被风水先生视为不宜丧葬的死地,现在也有人敢埋了。没有办法呀?自从土地按照人口分了,你在老坟上埋人,责任田主尽管不愿意,还能默许。按照风水学说,这坟地是埋着埋着就没有了活气,就需要拔坟。迁坟迁到谁地呢?如果风水先生看某个地块是风水宝地,祖宗的尸骨葬到哪里,后世子孙能当官发财!谁愿意出让呢?所以凡是迁移新茔地,只能在自己的几块地里劣中挑优。所以,就连生产队以前一个坟头没有的武家寨村西,那块数千亩的“轮庄地”也不断有人埋坟了。

  传说这块轮庄地地底下埋着隋唐时期,河北霸王窦建德设下的一座古城。既然是城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衙门,有军营,有高门大宅富户,有书院,监狱,妓院……如果谁要是把祖宗的尸骨埋在了衙门的上方,那么辈辈出官;如果埋在了高门富户,就辈辈有钱;如果埋在了书院上方,就辈辈出读书人;如果埋在了监狱的上方,就辈辈不偷即盗;如果埋在了妓院的上方,那么就辈辈男嫖女娼。善良怕事的人们,没有敢于把祖宗的尸骨葬在那样的是非之地赌未来的。这传说传了多少年?现在总算有人敢于向轮庄地埋葬祖先了,这也是无奈之举。据说,解放前某年某日清晨,武家寨的陈老汉起得早,亲眼看见轮庄地上现出一片古城,古城墙垛口还有人仗剑站岗,陈老汉看见,一个推着独轮车卖豆腐的,嘴里吆喝着豆腐呀!新鲜的豆腐嘞!从北门进去,西门出来,这景象大约持续了几分钟。陈老汉早已经作古,这个已经无法考证,用现在的科学解释陈老汉看见的就是海市蜃楼,古城再现,这在平原上是很蹊跷的景象,多少年了,现在活着的人是没有一个见证那美妙的海市蜃楼了,传说总是伴着神秘色彩,使人与信不信。

  现在政府进行殡葬改革正是时候,但是这政策是下达了,并没有给出火化后骨灰盒出路,所以现在各个村里仍然是火化尸体以后,重新把骨灰用生白布包成人的样子,放在棺材里重新进行土葬,几乎给以前一模一样。这不但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一厘地也没有节约。火葬要收费,有人适时用报废的旧客车,改装成灵车,专门运送火化尸体,所以又多了一项运输费用开始;谁要是不进行火化,偷埋了,乡镇殡葬执法队,就会到你家的祖坟上,重新起棺,然后强行拉到殡仪馆,火化。还要对你进行罚款,你如果想要爹娘,就得重新求人花钱到殡仪馆里抱回来爹娘骨灰,要不?有人开玩笑说,要是抱错了,抱爹的抱来了娘,抱娘的抱来了爹,那不在阴曹里打没完没了的官司?也有人贿赂乡镇,花5000块钱,父母落个全尸,然后偷偷地埋掉。村民们是没有人向上级回报的。如果死者的儿女有在公家上班,偷埋了爹娘,就会遭到对手的举报。

  武敬国当然不敢偷埋了娘,因为他给小叔武运昌是至亲,怕有人举报;贿赂乡镇5000块钱,他舍不得,尽管小叔暗示他,可以少花两千,村里不收取!但是老实本分的武敬国,权衡利弊,算算经济账,火化了最多多花上2000块钱,这样就可以公然地村里高搭灵棚,大街上光面地埋葬老娘,让老娘临走再最后一次给众乡邻见上一面。

  今天三天各种活计是比较多:火化;天黑前通知有孝穿的同宗参加封口仪式;晚上要大请客。

  半晌午了,有两家亲戚还没有来吊孝,武运昌等一干武门族人还没有吃早晨饭。屋里院里静悄悄的;堂屋屋中央,黄花松木板合在一起的三长两短棺材,还没有上漆,到跟前能嗅见一股淡淡的松香。棺盖还没有对齐。棺材前头放着一只瓷罐子,这罐子叫“预饭罐”是孝子给死者添饭用的,上面用一张白面油饼盖着,油饼中心插着一双筷子。这向“预饭罐”里添饭是一顿不能少,少添一顿饭,娘到了阴间就要挨饿很长的时间;所以这添饭一顿只能用筷子添加一点点,最后出殡的时候,一次填满;棺材前头地上放着香炉蜡台,榆树皮做的香和白蜡烛日夜长明。

  棺材左侧武敬国打头,后面依次是武运昌的两个小子武敬恩,武敬琳,再后面是武敬国的两个小子,这些人给死者是至亲,都穿着新白布缝制的白孝衫子,宽大孝帽子蒙住了眼睛,所以要看人的时候,总要仰起头来;武敬恩他们几个是把孝帽的边沿挽起,才露出鼻眼来;武敬国是重孝子,他不能挽起帽边沿,所以只能看见武敬国的嘴,和嘴边的胡子拉碴。

  棺材的右侧武敬国妻子打头,后面依次是儿媳妇等一干武家内眷,都是戴着孝箍子,一身素淡。

  这停灵柩的老屋是70年代建造的,十分陈旧,内墙被生活的烟雾熏成土黑,屋地铺着陈年旧砖;由于屋门过窄,不但摘下了两扇屋门,而且把屋门的边框也打掉,才能满足棺材的进进出出,门上框贴着整张白纸剪成的花纸儿。 。 想看书来

第五章02 静如哭丧
竹帘子吊挂在屋门外口,正好把屋内和院子隔开;竹帘子上挂着8条白对联,龙飞凤舞的行草字迹在对联上卧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只剩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代崔颢的黄鹤楼诗句,被这里丧葬常用;这样的诗句让前来吊丧的人,看后就会肃穆起来。

  竹帘子前面摆放着一张陈旧的方桌,方桌上摆着12个祭祀馒头;馒头前是一只大香炉,里面插着整股的香在燃烧,香灰掉在桌面上一厚层,被气流吹起,沾浮在祭祀的白馒头上;方桌下面一只塞满了各种纸钱的木粮斗。

  一张宽大的芦苇席铺在方桌前面的地上,这是供前来吊丧的亲朋们下跪叩首哭拜用的;前来奔丧的男人除死者的娘家人男人和外甥才有资格到屋里扶棺材哭拜,剩下的男宾都在屋外的方桌前席子上伏地哭拜,来吊唁的亲家是不跪拜,只站着行作揖礼节;所有来吊唁的女宾都是到屋里扶灵哭拜;男宾来,由屋里的男孝子陪哭;女宾由女孝子陪哭,否则是要被人耻笑。

  因为村里的专业埋人班子还没有上任,武运昌两口子这几天可忙坏了,家里家外都有他俩主持。

  现在武运昌就坐在院子里长条板凳上,抽着烟,和族里几个能人聊着今天应该做的工作,同时也是在等着最后几家未到的亲戚;他的老婆,正给几个族里的会来事儿的妇女,在比划着孝衣所需要的白布,还剩多少,够不够使用。

  等送走最后一波吊唁的亲戚,已经小晌午,早饭已经热了两次。武运昌一声令下:“赶快开饭,俺去用喇叭广播一下,让族里的要去参加火化的人,赶快来,火葬场打电话来着,咱排的号已经到了。”

  说是吃饭,就是院子的背风处垒砌了一口临时大锅,大锅里是熬白菜粉条,大锅上笼屉里是热馒头。两个临时做饭的把笼屉抬在一旁的板凳上,菜锅里放着两只勺子,谁吃都是自己勺菜,然后拿一双筷子,手抓两个馒头,有的碗里面还撂着一个馒头;一会儿,院子里有圪蹴的,有立着的,有坐在的,一律是一手拿筷子馒头,一手端着菜碗,吸吸溜溜地吃着;有埋怨菜酸的,有埋怨菜咸的,这才是真正的众口难调。

  屋里除了武敬国自己守在棺材旁吃饭,剩下的重孝子都出来加入了院子里吃饭的人群。这人群也是分的十分的清楚,一个是年龄段相近的人凑在一起,再就是互相说得来的族人凑在一起。

  见武运昌喊喇叭回来,有几个眼皮活的人,站起来说:“二爷,你快吃饭!”“二叔,你快吃饭!”

  “你们快吃。俺刚才在家喊喇叭的时候吃了。”当然有人知道武运昌是嫌这里的饭菜不好吃。

  村里没有办公的地方,所以村里的喇叭电话就安装在支书的家里,支书的家也就成村两委的办公地点。村主任没有办公的场所,总不能再自己的家里也设一套喇叭电话?所以说村里的支书大都是一言堂,村主任等只有附和着唯唯诺诺。

  还没有吃完饭,运送尸体到火化场的灵车已经等在了门口。武运昌催着:“都快吃!赶早不赶晚!事儿还一大摊子呢!”他站在院子中央打量了一圈,然后用手指着点兵,“你、你、你、你几个到灵车上抬下来水晶棺(其实是有机玻璃);你、你、负责放炮;你、负责沿途撒纸钱;晌午派你们到镇上买酒菜烟的两个人,不要耽搁了晚上使用;做饭的你们还做饭,晚上吃饭的人多,再给你们添两个帮手,你、你、帮着做饭!剩下的男孝子都坐在前面的三马车,妇女们坐在后面的三马车上。都听清楚了:开车的坐车的都要注意安全,老规矩,谁出了事儿,谁自己负责!最后一句,孝子不分远近,出门一直到出村这段都要哭痛一些,别让村里的人笑咱武家没有规矩!”

  本来给死者净面这项庄重的仪式,是在棺材封口前夕进行。因为火化回来后已经没有了尸首,所以在就改在了火化前。武运昌指挥两个壮年的小伙子把棺材盖掀开半边,他亲手端着一筐籽棉,另一个人端着水碗,从武敬国开始,手捏一朵籽棉,饱蘸清水,给自己的死娘擦面;然后是按照辈分和血缘远近,一个个排队给死者净面。男人完了,轮到女人,擦拭过死者面孔的籽棉放在棺材的盖子上,以后这籽棉要缝缀在五服以内孝子的孝帽和孝箍上,直到下葬的时候,从帽子上摘下这籽棉,丢弃在坟地里,这样意味着家族辈辈兴旺发达……

  这时候,武静如一身缟素躲在墙角,看着族里的女人挨着个给奶奶净面,而自己却没有这个权利,因为他是个离婚的女人。按照传统离婚的女人在娘家是有好多忌讳的,尤其红白喜事过年过节的大事上。望着面前的场景,想到自己的苦楚,静如眼眶里的泪水已经涨满,她强忍着自己的感受,生怕自己的多余,惊扰了这庄重的气氛。当最后一个人净面后,武运昌下令向外面抬奶奶的时候,她再也压抑不了自己的感情,她扑到棺材前,手扒棺帮:“奶奶呀!奶奶!”失声痛哭了起来。这哭声一下搅乱了宁静的次序。由于静如扒着棺材帮哭号,影响了棺材一面的人朝朝抬人。

  武运昌果断地说:“把静如拉一边!”几个女孝子,前去阻拦静如,但是静如双手死死地扒着棺材帮,就是不放松,恸哭的鼻涕面条一样流出好长,在一旁好多人眼圈红了。

  见不能正常进行,武运昌大声嚷道:“你们都是死人呀!站在不动,多上几个人把她拉到一边!”

  静如被几个人连拉带托,离开了棺材;她被两个人架着胳膊,脚不停滴踢蹬着,脸上已经分不清鼻涕和眼泪了,前襟已经打湿了一大片。这就是所谓的泪人吧!?

  一切如期进行,众人就像大雁一样,有头雁队形才会整齐。

  这火葬的实施,无辜增加了百姓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当然这其中自然有人得利沾光,利益加速了*,*加速着官民的对抗情绪。三岁顽童都明白的道理,作为人中龙凤的官员岂能不知?

第五章03 操办丧事
静如奶奶赶上了这个世道。去年开始实行火葬制度以后,村里被火化的第一个死人,移灵大街上,静如奶奶也在瞧热闹,大部分的人在骂这样的政策。村里的二白话按照辈分叫静如奶奶嫂子,就给她开玩笑说:“老嫂子!你说这烧死人的时候,疼不疼?”

  “你个兔羔子光瞎说!死人哪还知道疼!”在灵棚前,静如奶奶拄着棍子,捣着地说。

  “嘿嘿!俺在北京当兵的时候,可是亲眼见过烧死人的!”二白话故意停顿卖关子。

  “你个狗儿的咋见过!”旁边有围拢过来一个比二白话大一辈的驼背老头。

  “俺的一个战友因公死了。到火葬场,把死尸向炉子里一丢,刚一点火,那死尸腾地就坐了起来,然后是疼得满炉子打滚,身上的人油嗤嗤直冒;那尸体伸开弯曲!哎呀!不能说了!”

  二白话说着,故意装着浑身抖动。

  静如奶奶和几个年纪大的老人听二白话说的眼睛发直,有个老奶奶捂住了耳朵。

  村里的老庙爷在灵棚门口坐着,听着二白话在白话,便自言道:“阎王爷不公正,好人为啥没好命?”

  以后,静如奶奶见人给她说话,就问:“俺死了!能不火化不!”“火化疼不疼!”这火化好像已经成了她老人家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有一天,静如奶奶终于忍不住,他去求教村里最有知识的吴先生。吴先生笑着说:你别怕!就是火化烧的再疼,你也不知道!如果知道疼,还不去烧呢?

  今天下午,静如奶奶就要被烧掉,疼不疼,也只有她老人家自己知道,活人是没人替她试验出结果再告诉她的。

  一切顺利,回来的路上,火化后的骨灰用白布抱着,武敬国一路上把已经变成骨灰的娘在怀里抱着,嘴里喃喃地喊着:“娘!回家。娘!咱回家了!”

  这是在叫魂,

  每到灵车拐弯,两个小子也喊着:“奶奶!回家。奶奶!回家了!”路上有股小旋风,时大时小,好像魂灵聚散,一直跟着灵车,不离不弃!

  夕阳一片暗红。武敬国在小叔武运昌的指挥下,把静如奶奶的骨骸按照人的大概形状,用白布分包在棺材里。现在没有了洋钱和铜钱,棺材底下只能撒一些一块钱的镍币代替过去的压背钱。这表明封口以后,死者与生者真正的阴阳两重天了,以后就要真正的消费冥币了。

  静如没有资格参加火化队伍,家里还有孩子,她回爹娘住的那院子了。

  封口时刻,钉子,锤子,斧头,锔子,咣当咣当一片声响,伴随着孝子孝孙的悲恸的哭声,死者被永远地盖棺定论。

  晚上,摆上几桌酒席,武运昌派族里能说会道的人,代表着武敬国,不一会儿,把村里的埋人班子的各头头请到。这座首席位置的是大知客(就是红白事理事长)白活的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