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一日不落帝国-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像老罗说过的,关键词在于控制。而不在于发行。这个目标不是有钱或有权就能做到的,只有发行源头垄断和人才垄断双垄断才能实现。

    罗家通过控制英国国债的承销和发行,控制了大英帝国的发钞银行。但是他没有垄断所有国家的发钞权。自从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被美元取代之后,当年的马仔摩根、洛克菲勒仅仅干了几十年就成为美联储大股东在世界市场呼风唤雨时罗家就从不在乎法律的第六王室(欧洲英、法、德、俄、奥匈五国王室)变成了隐形者,几乎消失在世人面前了。得到像摩根和洛克菲勒等人才的效忠之后,罗家就高枕无忧了,退居幕后的好处全部到手,同样得到了美国的发钞权,有他们在台前挡枪。自己躲在幕后数钱,岂不快哉?干嘛事事都要自己操心?

    大宋帝国的铸币权掌握在三司管理者的手中,与其说是一种权力不如说是一种负担。铸币不仅仅没有收入。反而一不留神就会给政府带来巨额亏损。仁宗、英宗、神宗六十年年间,前宋朝廷铸造了一亿八千万贯铜钱,按理说铸币宋收入巨大无比,但是亏空的数额竟然高达2千万贯之多。原因竟然是铸钱的购买力竟然还支付不了铸钱的成本。

    可见财政和经济系统的官员们成本控制的水平差到什么程度。而广大的乡绅地主和有经济头脑的民众大量的销毁铜钱。熔融之后用所得精铜铸造铜器。获利竟高达10倍。

    穿越众在建国之前就做好了准备(前面章节有介绍),大量通过新技术开采出来的铜矿成本极低,在私下铸币上几乎渗透了所有的钱监和主管部门,通过机器在铜板上冲压和流水线生产,几年间生产了8亿贯铜钱(这还是控制规模,避免引发通胀,同时需要大量沉积在辰基银行做保证金的结果,铜料还要大量用在工业领域做原料)。

    不差钱的穿越众差的就是人。而且是可以在现代化的银行工作的基层人员,大批书院培养的高级经济人才在各地担任的都是管理者。分身乏术,顾不过来。总不可能相当于现在财经院校高职高专水平人在清末当柜员吧,基层力量的缺乏使得大量业务被有背景、有地方势力支持的门阀学习穿越众银行新开的钱庄票号抢走了。此时大仇得报(抢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的老话不是空话,穿越众再大气也挡不住底下人的怨气),断送了这些死对头的生路,挖墙脚几乎就是在已经倒掉的墙上挖自然酣畅淋漓。

    此时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的新式大银行自然开始了扩张的道路,一口气在结束对新招募的员工培训之后开设了2000多家分行和支行。辰基银行及其控股的金融机构自有的3000多网点加上原有的10几家合作伙伴开设的现代化银行的800多家网点和新开的500家网点(自己吃肉,小伙伴们也要喝点汤,人才不能一口独吞了,总要分点合作伙伴,危机中小伙伴们的配合也是成功的关键。),实现了全国每个超过5000人的大居民点的无死角覆盖。

    不光得到了无数新产业和人才,金融行业的核心资产,也就是信用等无形资产增加的幅度远远超过了有形资产的增加幅度。这次危机摧毁了脆弱的钱庄票号和传统门阀的信用,让无视风险,坚信自己可以和穿越众抗衡的投机分子们彻底消失,广大民众如梦初醒般认识到了谁是强者,过去建立在土地、人脉、家族历史和血统上的门阀信用还比不上擦屁股的厕纸(建国新推广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廉价到几乎和草纸一样的厕纸解放了富裕的中产家庭民众的屁股,代替了历史悠久的厕筹)。只有国家背书,有严谨合理的监管,有巨大经济实体和无数人才精英支持的大银行才是安全的资产管理者,没高利息但也没有高风险啊。

    根据穿越众内部的评估,这一波危机之后,辰基系的金融机构名下的无形资产的增值幅度超过了动产和不动产3倍。劫收了众多门阀世家的实体财富的同时也劫收了其势力范围内的民众的信任和强者崇拜。业务的客户数量和准客户数量增加的和网点覆盖面完全不成正比。

    十年前,穿越众就在新京建立了华东地区的金融网点,但是十年来仅仅将网点拓展到人口20万以上的几个太湖边的大城市,深受地方势力的排斥和挤兑。这次接受对方网点之后,覆盖面在华东地区深入了各个县城,客户数量增加的幅度一个月内达到惊人的3000%。这些在清算过程中拿到钱的储户再次光临换了东家和名字的原来导致自家差点破产的各个银钱铺子自然会有一个犹豫期和阴影期。虽然仅仅只是装修了一下劫收的各个门阀钱庄票号铺子,培训了一下人员,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储户就像挤兑一样前来排队存钱,几乎短短一个月内,原本那些钱庄票号的储户就悉数成为了辰基银行及其合作伙伴们的正金等银行的客户。

    这种无形资产和市场双增长的局面则要归功于众多报纸和宣传渠道。穿越众和合作伙伴控制的各地娱乐业场所就是最好的宣传窗口。一个剧场和茶楼传播出来的小道消息远比报纸上鼓吹的要有效果。所以报纸上仅仅只有普及常识的讲座或故事形式的连载文字,正真促使人们将好不容易从法院拿到的存款本金转存到辰基系众银行的功臣还要数那成百上千的流言散布者(多数都是在银行得到好处的职工和亲属等免费义务宣传员)。

    穿越众的众多银行经理和代理人在各地法院的钱庄票号股东资产拍卖会上一掷千金,大肆扫货的现象也给了众多储户信心,给参与拍卖的很多本地富户和旁观市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原来大城市来的银行经理们这么有钱,几百万就像儿子的小名一样随口就喊出来了。现代化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息自然不会像不规范的旧式高利贷钱庄票号那样高。江浙一带的钱庄票号基本都是每年20%的贷款利息,10%的存款利息,而穿越众则为了利用好手中的这个杀手锏,逼死地下钱庄和高利贷,采取了5%的存款利息和8%的贷款利息的政策,财大气粗的银行们完全是跳楼大甩卖的架势在市场上提供统一的利率和流动性,为股灾之后的经济振兴提供资金和信心。

    最后,所有的在股灾后好不容易东拼西凑存活下来的土豪高利贷和地下钱庄几乎都被彻底打垮了。那些高利贷的资金基本都是在农村和众多城市有产者那里以10%左右的利息借来的,现在所有人都去借8%年息的银行资金,自家的钱都借不出去,自然扛不住10%的融资利息,纷纷将钱退还给股东和融资人,然后就地解散了。

    总而言之,穿越众在危机前后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好处,无数的地产和不动产、海量的客户和市场、无法估价的商誉和信任等无形资产、大批渴求的人才和基层力量、消灭了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门阀和高利贷),彻底攫取了帝国的金融霸权,统一了整个东部亚洲的金融市场,获得了一次空前的大丰收。

    这次大丰收的意义甚至还要超过辰基银行成为整个帝国唯一铸币机构的那次丰收。因为穿越众不能随意铸币(那会引发通胀),每年的铸币税收入极为有限(相对于铸币局那几十亩地如果做商业铺面的收入则极为惊人了),而统合金融市场则可以获得巨大的规模利润。少了门阀和钱庄票号的掣肘,任何金融产品都可以做大做强,就连国债的认购倍数都增加了几倍。(未完待续。。)
第192章 南洋的可喜变化
    那些拿回钱的有产者自然不会把钱放在地窖里,纷纷把钱又存进银行。这种现象是必然的,为什么他们不去自己开厂做工业商业的经营活动赚取更高的利润?就是风险问题。银行为什么可以打垮高利贷?就是建立在严格的信用和抵押风险控制上的低坏账率!高利贷的风险极大,很多借高利贷的换不起钱,这些坏账必须要高利贷的高息收入才能冲销,古代民间高利贷借贷利息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900%一年。帝国建立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业兴旺资金充裕,自然让民间高利贷的规模和需求极大的增长了。穿越众即使是为了控制通胀也要打压利率,自然不可能容许这些土豪操持市场利率。早在1941年颁布的诸多经济法律中就开放了民间办银行的门槛,只要资金够100万就可以申请开办银行。但是在国债利率仅仅只有9%的基础上接触到近现代金融市场的所有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穿越众的手段。

    以现代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建立起来十分困难,穿越众早在建立学校的时候,就着手建立极低利息的校内金融,让所有学生和加入的教职员工学习和接受现代金融,校内的辰基银行、辰基书院企业债、各个学院的债务对应的就是类似商业银行和金融债和企业债的现代金融市场和模式。经管学院内部还有每周一次的各个社团经营的校内铺子的股票、债券交易活动,全院广大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这些投资投机活动。

    有人在这种校内金融投资和投机中获利颇丰自然会吸引学生们更大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不少优秀的管理人才和金融产业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在这种竞赛和活动中被发掘出来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穿越众规划的广州银行就是一个天才从计划到开张营业一手包办的。涂晶就是在利用了课余时间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校内银行的各个部门实习岗位都掌握了大量经验后产生了自己筹办一家银行的想法。从组织团队,收集信息,拟定章程。在校内公开招募股份,筹集资金,公开财务信息,接受辰基集团注资等等,到广州购买地皮和兴建总行大楼,招聘员工,组织培训。考核员工、分配和安排岗位。1946开业仪式后就顺利拿到了毕业证,成为了辰基银行39位合作伙伴和参股的现代化银行。

    1947年初,他也和其他穿越众大力扶持的合作伙伴银行一样拿到了混业经营许可证。可以在三年内,注册资本充足的前提下,开设证券经济业务和企业债发行承销业务。也就是说,这个广州新开的中小型的银行成为了穿越众罩着的的小银行。在监管机构批准核实其自有资本达到法律要求之后就可以开设下属的证券经纪公司和债券发行承销公司。

    这个大饼就是穿越众送给这个天才的奖励和支持。要知道这个银行不仅仅可以开展负债业务(商业银行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有信用、抵押、担保书贷款和贷款证劵化业务等贷款业务和投资购买证券业务),资产业务(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包括吸收存款和派生存款,存款、派生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负债,约占资金来源的80%以上,另外联行存款、同业存款、借入或拆入款项或发行债券等),中间业务(银行不需运用自己的资金,代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中间业务又称表外业务,其收入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结算、信用证、信托、租赁、咨询等业务都是可以有选择性开展的),还可以开展准上市公司证券(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定价、承销、经纪等业务。送了他一个很值钱的礼物,这个资格不是那家银行都可以获得的,需要非常专业化的经营团队和大量有资格的从业人员才能通过资格审查,还要大量充足的资本(100万的自有资本仅仅只是开银行的起点,要想混业经营起码要2千万的自有资本)。

    在他建立银行几年之内,就凭借极高的服务质量和信托精神,帮助2000多大额储户和信托资产委托人获得了年均12%的收益。这种高收益主要是来自于帮助他们获得投资有极大成长性的贸易行和上市公司债券、股票得到的稳定收益,他很少办理贷款,吸收的存款基本都是通过校内银行工作时积累的人脉,在校内公开平台上购买力同学后辈们开办的贸易行和工厂的短期融资债券和原始股。

    这种分享同学的资产高成长性的机会不是那些暴发户和粗俗的土豪金可以得到的,秉承老师们的传统,只选择有良好信用和口碑的良善人家合作,这些信托资产成为了银行做的最好的活广告。从开业到危机之前,这家高速发展的银行从未遭到挤兑和危机。这不光是穿越众罩着的好处,更多的来自强大的管理和业绩带来的信用。在危机中,早有准备的涂晶一口气兼并了四家资产过百万的橡胶贸易行和两家资产过千万的钱庄票号,分享了这次盛宴之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提前一年实现了混业经营的目标。

    一个个强有力的中小团队,在穿越众领导下的辰基系经济巨人的提携和带领下覆盖了整个帝国的经济界,大到承销短中长各期国债,小到办理个人信用透支贷款,垄断了整个帝国的流动性和经济血脉。在分割帝国经济成长果实的盛宴中占据了最核心的位置,同时也为众多股东们拿到了最丰盛的一份收益。

    1949年,穿越众正在忙着瓜分旧势力最后一点家底的时候,南洋的局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从1942年。穿越众主导的下南洋战略实现了打开五个主要大国的国门的目标之后,大越李朝、占城王国、高棉吴哥王朝、室利佛逝、蒲甘王国都被卷入全球化的大潮。

    各国的经济结构慢慢的向殖民地经济的单一化、原料化、规模化转变,原本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基本解体了。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宏大的种植园和矿山、伐木场。大片的森林和沼泽被砍伐填平。转化为种植香料、甘蔗、柚木、金鸡纳树、糯稻、油棕、茶叶、可可、咖啡、橡胶、剑麻、蕉麻、椰子、水果和药材等帝国需求量极大的暴利经济作物。

    大量的山峰和丘陵被开发为矿业用地,一车车的矿石被大量的土著和奴隶劳工从矿坑中用钢镐等犀利工具剥离矿床,运输到堆放矿石的码头和简易选矿工厂,然后集中到几个有冶炼能力的矿业大城市加工成一船船满载南洋特产船舶的压仓金属锭或精选高纯矿砂(非金属矿,如石墨、石英和石棉、宝石和半宝石等等)。

    例如地域广阔但人口分布严重不均的吴哥王朝高棉帝国,境内的人口几乎全部都集中在南部的沿海平原、三角洲、和湄公河下游冲积平原上,柬埔寨版图内的几个湖岸平原集中了40%的人口。但是这些平原仅仅只占据2%的帝国面积。洞里萨湖之北的都城吴哥城竟然有50多万的常住人口,而占据国土面积90%的广大如今的泰国和老挝等地的平原和山地境内竟然只有全国人口的5%。

    广布森林的诸多适合人口宜居的高原、台地、河谷平原、丘陵地带几乎都是没有人要的史前时代。帝国的商人看着几千万吨的高级木料躺在森林里腐烂,心痛的在滴血。为了开发广阔的森林。顺路将文明和帝国的势力延伸到这些绿色的文明空白地区,在中国特色的拆迁办(中国商人的国外投资开发建设公司)的主导下,高棉早就不堪重负的平原富余劳动力,就被引导到广大森林河谷去从事来钱快的伐木工和筑路工了。

    外来的强大购买力带着高棉渴求的货币、药物、更高级文明世界的一切消费品冲进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来到这里的不仅仅是物美价廉的各种强大工业产能制造的消费品和武器。还有巨大的购买力和投资强劲的拉动了高棉的初级产品出口动力。一千吨上等的白米,交换十万根铁质箭头;一万方森林里随处可见的大树熏蒸之后,就可以交换五千匹上等麻布或一千匹白棉布;就连价值最高的染料,中国商人也可以用本地出产的珍珠和象牙等重的交换。(染料在古代比黄金还贵,相比之下产量较多又密度大的珍珠和象牙就在当地很便宜)

    一个吴哥王朝封建主就是一个买办,几乎高呼着我要我要的冲进吴哥的拍卖会场扫货,扫的当然不是包包化妆品之类的,而是一把把弓箭和钢制道具。能够加强自身实力的各种建筑机械和生产工具。帝国在各个大城市建立的商栈几乎一直都是缺货状态,每当有大陆出口到港的船将货物卸下。挥舞着帝国各个银行和代办处支票的买办们和采购商就冲进该船所属的商行扫货,内陆的城市除非有很大的背景和关系,才能排除万难,从港口的仓库留住部分货物运到内陆的商栈仓库。

    而积压的吴哥当地土特产的仓库也几乎没有,热心的高棉商人和贵族,积极主动的将大量货物人拖马拉的送到帝国进口商的码头送上船,付出一点无偿的贫民劳役,换回的运输费可以多买很多华夏货了。

    富庶的吴哥城周边有完善的灌溉系统,高产的水稻土深耕细作了几百年,在进口水泥和建筑机械的帮助下,吴哥城的扩建大大加速了,水利系统的建设走上了快车道。土路换成了石条加水泥的硬质路面,主干水渠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