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一日不落帝国-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不把北方的几个小子叫到南方区区域锻炼几年就提拔到总部做集团总裁怎么样?他们用远远超过前辈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才华,我们不搞论资排辈那一套,任人唯贤才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嘛!”人力资源主管白佳也希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把人才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是啊,人手严重不够用啊,南方好多的合作伙伴都意见很大,前段时间主持广南东路承兑汇票贴现的合作伙伴银行竟然出现一百四十多万辰基钱的贴现收入,也就是说我们的沿海银行体系出现了管理上的失误,导致了市面上流动性紧张,很多正常的承兑汇票不得不提前贴现换取资金。很多到期需要延期的贷款合同都无人办理延期手续,大量贷款审核工作也没人去做。导致很多的商户资金紧张不得不拆借高利贷还款给我们保住信用记录!这可是很严重的错误,会导致我们失去金融主导权的。”陈冠先表示自己压力很大,忙不过来。

    “光调动那五个人有屁用?能填的上2000多个岗位的缺口吗?还不赶紧从北方调任1000人去南方救急。先让他们累半年,算3倍工资。半年后再让他们兼职强度减下来,由新招的员工顶上去。那五个全都是旱鸭子,走水路太慢,让他们直接坐我们最新款的全金属的运输机就好了。”李基放出定音之锤。

    “投资建设京南到广州的高速公路和运河网络,小规模的治理长江和珠江流域的支流或干流河道(改弯取直,加深拓宽)就可以实现移民成本降低和促进当地经济起飞的前提。我们组建几个相关的公司上市圈钱就好了,基建的利润就留给国内的那些土财主把,毕竟我们这么些年带动大批的地主成为农业剩余资本的持有者也该收获果实了。每次都自己搞钱投资,把每一文钱的利润都装进口袋可不是好事。”李基还要分点钱团结江南的地主势力。

    “我们不能总是把政府应该做的事抢过来做,移民的事业地方政府也要承担一部分,不能光享受狭乡变宽的成果嘛!让那些因为海外贸易富得流油的沿海州府出点代价支持人口内迁也是彰显当地官员政绩的时机嘛!要不要给我们的人一些机会?”白佳总是站在自己学生的角度争取福利。

    “这个提议很好!但是有点问题。要不我们直接把成都平原和南阳盆地等狭乡的农业富余劳力搞到江汉平原或者两湖地区的沿湖平原把,从沿海内迁也不适合啊。毕竟内陆的迁往内陆的还是比较容易适应,长期生活在海边的人还是容易适应海边的气候和水土嘛!”吴祈考虑到水土不服而产生的病患问题和成本支出策略需要微调。

    “吴院长很有见地,我们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前的失误就不说了,这次的移民大潮要由养了多年的那些官员来办,我们要休息,我们要轻松,不然就废了。”李基也很讨厌手下总是光拿钱不办事。

    “就这么定了,殖民的事第一年只是开据点打前站,后面的过几年再议。先把技术储备搞好在出击,磨刀不误砍柴工啊!”(未完待续。。)
第162章 回忆赵煦退位始末
    内部使用共和纪念法也是习惯的力量,公元1099年就是共和1940年,也是大宋元祐十四年,大宋帝国的印记在元祐13年就被彻底抹去了。出现在亚州东部的超级大国就是穿越众一手缔造的华夏帝国。

    以前只能束手束脚的调动势力范围内的资源,碍于大宋帝国政府的保守和习惯,很多穿越众的计划都收到警告和或明或暗的阻碍。搬开绊脚石的穿越众终于可以借助新的政府体系调动整个帝国的资源了。

    西夏被灭不仅仅是消灭一个宿敌这么简单的事,政治上,穿越众领导的这次行动推翻了大宋帝国对外的一切威信和形象。整个东部亚洲都被这次犁庭扫穴震惊了,谁领导的这次行动?显然不是大宋帝国的朝廷,而是实力强大的辰基集团雇佣军和安保团队,数千们大炮几乎没有开过火,几万骑兵就包围了兴庆府。堪称冷兵器时代的闪电战的灭夏战争就一局打破了大宋帝国百年来的形象。一个地方势力竟然远远超过中央势力?那这个中央还有什么必要存在?试验了各方实力、清晰了各方对于辰基的态度、坚定了辰基政变推翻赵家朝廷的决心、这是一次武装大游行式的灭夏战争、也是一次秀肌肉的军火展销会。一举多得的搞定了所有问题。

    本来就是篡位得来的帝位自然对内就没有什么合乎道统的地方,道统是什么?就是儒家建立的那一套独立于佛道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不实行内圣外王的政府就不是好政府。这种政府就该被五德终始掉。

    什么叫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实现孟子的小康社会,颁白者不负重于道,70可以衣锦食肉的社会。外王就是维持万国来朝的国际朝贡体系和和平环境。

    大宋做到了吗?没有!现有的近十年没有地方农民起义的原因不是受灾地区流民都被招募到厢兵或禁军中。而是穿越众大量兴建水利工程和工商业发展经济,吸收海量劳动力。在穿越众的安排下,社会舆论慢慢的减少赵家的出现频率,大力鼓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由辰基集团推进的惠民工程。

    由于早就安排内线在改革税法时推进大宋帝国收取更多的重税来维持日益庞大的军事体系,民间对大宋朝廷早就怨声载道,有话语权的穿越众自然就顺水推舟的说出合作伙伴们的心声,批评朝廷对工商业的重税政策。沉浸在豫大丰亨的太平盛世中的小皇帝自然听不到这些声音。太皇太后也死了。暴增的税收都是穿越众的贡献,将流转税这个魔鬼引入大宋的结果就是财政年年以20%的速度增长,这背后自然有一大批贪官欢呼雀跃。

    对内。土地不抑制兼并,大量自耕农早就成为客户(佃农),官员的土地越来越多,农业税在日益下降。工商业在承担越来越多的税负。自然怨声载道。对外虽然建国来胜多败少,但是一直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等于原地踏步,没有成绩。不惜与辽夏求和赔款和称兄道弟,大失天朝上国形象威严扫地。宋廷失去了道统,那么法统呢?

    合法性是什么?就是其他社会单位对某一组织存在的认同达到最低界限的集合。境外势力对你认同,你就有合法性,境内的所有或者说大部分人不反对。你也有合法性。什么是法?就是人定的社会规则。合法就是个人或组织的行为符合这些由人制定的社会游戏规则。

    至于法是由谁制定,这就取决于谁占有更多的资源了。奴隶制社会就是原本那些部落联盟酋长转化来的军事贵族或巫师转化来的宗教贵族作为立法者。封建社会就是君主和军事大地主贵族们,帝国社会就是皇帝和独裁者。到了资本说话的近代,就是占有大部分资源的工商业贵族或大资本家了。

    很显然,穿越众现在掌握着远远超过大宋帝国朝廷的资源,已经是垄断诸多产业的托拉斯寡头,合作伙伴和靠他们吃饭的大商人、大地主几乎覆盖了整个东亚地区。军队几乎就是摆设的大宋帝国朝廷最有战斗力的西北军好的和辰基集团西北的各家子公司穿一条裤子,其他地方的厢军和守备部队也基本被收买了。不屑于掺沙子的禁军几乎就是没有战斗力的武装平民罢了,一次不流血的政变就足以解决问题了。

    军事上的问题最好解决,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

    经济上更不用说了,誓死保卫赵宋的大地主板着手指都数的过来,他们在赵家主动退位的事实面前也无力反抗。

    解散的禁军全部纳入民籍,节省的军费全部作为移民费用。华夏帝国第二年财政支持这些移民到其他的北方城市定居的禁军家属从事新的职业,这些青壮劳力大部分都编入新驻地的当地建设兵团,从事各种基建项目或政府工程。以后的财政自然因为大幅度裁减军队而产生巨额盈余,扭转了赤字的情况。

    掌握舆论的穿越众基本不操心那些前朝遗老对大宋的怀念会对自己的后续行动产生影响。早就隐退的章惇等高级顾问失去了一切影响力,仅仅只能呆在家里养老,关系最好,公关最成功的苏家也彻底的断绝了子弟入仕途的念头,成为了文化业的新兴巨头之一。高层全部换血,基层早就是自己安排的学生出身的技术官僚把持着,政局基本一点波动都没有。想浑水摸鱼的家伙都被监视的不敢乱动。

    原本错中复杂的宗社党和贵戚基本都成为了辰基的各地子公司的小股东,每年能拿到比过去多得多的收益,自然无所谓皇帝的姓氏。

    既然除了皇室和皇帝本人以及关系极其密切的后宫成员之外没有人反对退位。那么被架空的小皇帝也只有无奈的接受退位条款离开宝座了。

    原本皇家的产业众多,虽然财政在穿越众的阴谋中破产了,连带着皇帝本人的封装库等内帑小金库也在担保发行的国债中赔的一干二净(财力雄厚的赵宋在越来越大的赤字中只有借新债换旧债,每年的国债发行都要皇帝背书担保,元祐13年,大宋帝国财政破产了,国债暴跌,名义上这些国债的市值跌到发行价或面值的20%;大宋王朝的国库里可以跌倒耗子,账面上,所有的政府仓库物资折价加上国有设施和土地等资产已经资不抵债了。无奈之下皇帝只好宣布承担无限担保责任,拍卖了皇族的一切财产赎回这些废纸一样的国债。)

    李基在回忆了华夏帝国所有建立之前的各种部署和事情,理顺了思路和下一步计划,将安逸下来的五个得意门生调到南方,论功行赏的分别给予五人伯爵到侯爵不等的奖励,把这五个家伙分别派到东南亚的大越、占城、吴哥、室利佛逝四个国家,老大擅长海上贸易安排在海南岛做大越(北越)、东夷岛、广南东路之间的三角贸易。老二在占城(南越)建设移民前站基地,搜罗中南半岛上面所有的华裔和流民,组织训练好了就运到各个殖民地和新开荒的种植园。老三在吴哥王国(泰国加老挝和柬埔寨)搜罗资源和和征兵,采伐热带硬木和各种农副产品,为中南半岛的所有国家提供军火和战舰。老四赵龙在室利佛逝(马来西亚加西部印尼)马六甲海峡建设海峡两岸的秩序。老幺张博在爪哇干老本行,为了搜集大小巽他群岛的信息和海图,兼职搞佛教遗址挖掘考察。(未完待续。。)
第163章 第一次政府工作会议
    ()    华夏帝国建国之后的第一次正式的zhèng ;fǔ工作会议在神京(新建的洛阳)帝国议会大楼召开。

    小会议室才是决定一切的策源地啊。谁总结的‘大会决定小事,小会决定大事’,这真是中国政治的传统jīng华啊。

    “什么?黄河决口了?不该啊?历史上记载这几年都没有决口过啊。啊今年就是1099年,正是在内黄决口了,东流断流,黄河彻底恢复北流故道。该死的,我怎么忘了今年会决口?”赵守忠听到李基的通报后愣了。

    “现在说马后炮有什么用?你赶紧制定方案救灾抗旱,断流的东流流域要做好安排。”早知道今年刚刚建国黄河就会决口就不会这么早把治理河道的专项资金调拨下去了。李基又开始头疼起来。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黄河,古称“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每位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的母亲河。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浩瀚无比的民族文化,其博大jīng深难以简单表达。然而,这条“母亲河”在历史上曾随其变迁而多次出现水害。据统计,从chūn秋时代的周定王五年(前602)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共决口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26次,重大的改道6次。每次改道都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灾难,对黄河下游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中原地区的地理环境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先秦时期,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称。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在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有《山海经。山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三条(以下简称《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三河皆北流入海。“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由于没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泛滥。战国中期筑堤以后,《山经》河和《禹贡》河断流,专走《汉志》河,河口在今黄骅附近,这是历史上黄河河口第一次大的变迁。此种情况一直沿袭到西汉末年。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西汉时,黄河决溢11次,主要是在中后期。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由泗水入淮,这是西汉最著名的一次决溢,历时20余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塞回归故道。其后,黄河多有决溢。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上决口,久不堵塞,泛滥于济、汴之间长达60年,直到东汉王景治河,才结束这种局面。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动员了数十万人,在王景的主持下,采用修堤、护岸和疏浚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方固定了河道。史称,王景与助手王吴“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渍,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遗漏之患”。通过这次治河,“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一般认为,这是黄河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自东汉以后,由于王景治河疏导得法,特别是因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一度变农为牧,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破坏速度趋缓等原因,黄河出现了700年左右的长期安流的局面。

    自唐中期以后,黄河泛滥rì益严重。五代初年,黄河决口即不绝于史。五代数十年间,黄河不仅因洪水频繁决口,而且因战乱不止,许多军阀以水为兵,多次人为决口,以致中原连年水灾。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辽宋金时期的370余年间,黄河决口泛滥或改道有记载的就达到210余次。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十一月,河决澶渊,泛数州”;“五月,河大决濮阳,又决阳武”。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秋七月,“河决孟州之温县、郑州至荥泽、澶州之顿丘”,以致中原等地一片泽国。此后黄河决溢之害较前更甚。宋仁宗时,黄河决口频繁且大。天圣年间,黄河在滑州与澶州之王楚埽等地再次决口。景祐元年(1034年),“河决澶州横陇埽”,加上后来的决口,黄河在澶州横陇埽(今河南濮阳东)开始逐渐冲出一条新河,在今无棣以备入海,后世史书多以此称为“横陇河”。

    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埽(在今濮阳东)决口,向北改道,形成“北流”,在泥沽(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嘉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决口,向东分出一支,形成“东流”,亦称二股河,在无棣北入海。此后,宋朝统治阶级内部就黄河是北流还是东流的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议,长达数十年之久。以自然条件而论,北流较为顺应河势。从防御契丹的角度出发,黄河北流,流入契丹境和淤塞北宋边境上的塘泊,均带来不利因素,即所谓“失中国之险,为契丹之利”。熙宁二年(1069年),为实现全河东流,堵塞北流,使河水尽归二股河入海。黄河单独东流入海持续了11年,又于元丰四年(1081年)在澶州小吴埽(今濮阳西南)决口,北流至天津西入海。元祐八元(1093年)又一次人为挽河东流,但没有几年,又于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