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一日不落帝国-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严重的土壤酸化,我就不反对。”孙昌表态支持。

    “钱我们有的是,就怕土地升值太快,让那些刚刚学会证券投机的家伙太疯狂,吹出的土地泡沫太夸张,反而会抑制开发。”

    “那就先做好配套,把家里打扫干净在迎接客人。消灭寄生虫和瘟疫的大任就给吴祈和孙昌的团队。整治河道、填平沼泽、消灭害虫的工作可以分包给农垦公司和水利建设公司,我们只要结果验收合格,就不怕耽误工作进度。”

    “老李,你又开始挖坑让我们填啊!这次还真让你当甩手掌柜了。”赵守忠调侃道。

    “我不挖坑谁挖?老板就是要挖坑,不会挖,和挖了不会交给下属填的都不算好老板。”(未完待续。)
第159章 人才下海与一亿中产
    ()    康熙年间竟然可以养活1亿人口?这简直就是人口的灾难。从粉饰太平的角度讲,土豆、玉米、废除人丁税和白银的持续流入都对顺治到乾隆时期的人口增长贡献很大。但是这种增长是数量的增长,而绝无质量的增长。从英国人的中国见闻来看,明末到嘉庆年间,人口的数量走了一个v字形,而质量几乎走了一个L型。

    这种发展模式没有意义,几乎就是原地踏步,很容易被其他稍有速度的资本主义国家超越。

    在纯农耕社会,土地是第一位的生产要素,人力是第二位的要素,获得土地和多生子女才是家庭和组织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在资本社会,技术和资本才是最重要的要素。

    穿越众不缺技术,也不缺资本,而是最缺使用两者的人才。一亿多相对周边国家很富裕的农民再怎么强有力的组织起来也不可能抵抗工业社会的进攻,哪怕这个敌人只有十万人口。

    李基等人对人才的需求简直达到疯狂的程度,只要通过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的年轻人全部都给予十倍于富农的年收入。按照一户一等主户年收入相当于500辰基钱的种植业收入,一个取得建筑监理或设计资格证的实习监理或助理设计员,一年的收入就可以拿到数千辰基钱,加上工作单位的分红和员工期权激励,破万也不是不可能。

    北方地区商业贸易的关键网点店伙计,一年都可以拿到700辰基钱的工钱,要是出sè的完成年度考核还能拿到相当于一半工钱的奖金,每加一级职称就能加50%的收入,如果拿到顶级的10级职称,那就是40倍的收入。一个10级技工的收入是1级技工的40倍十分合理。没有任何人有可能质疑。因为一个10级技工不仅仅需要10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还要有专利和重大发明创造的奖项,除了要求相当于博士生导师级别的理论水平,动手能力也要达标。

    10级几乎就是穿越众的水平,在机械领域可以达到和钱进一样的水平,可以dú ;lì的借助工业母机生产所有设备的国宝级技工也就三个来自将作监的大师。

    高端的人才缺口永远都是不够的。大宋智商破百二的奇才多如牛毛,但是大多被禁锢在科举的体系内。穿越众的出现改变了很多家庭的命运,让所有知道辰基集团事迹的人看到通过任何职业发家致富甚至立身立言立德的希望。

    五位穿越众的得意高徒已经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年收入过千万的高富帅。因此都成为了众多辰基书院前辈和后辈的学姐学妹的眼中的钻石王老五。

    很多原本耕读传家的大地主家庭在看到和辰基一起发展的支付速度如此之快,都将家中的庶子和女儿送进书院,出来之后都成为了宣传机器和社会分工的主力。几乎每个毕业生都可以当师级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专科和职业学校出来的起码5级工。

    入学前仿佛天文数字的学费在助学贷款面前也很easy,参加工作半年就能连本带利还清助学贷款,助学贷款的年利率虽然高达8%,但是基本都滚入助学基金,帮助更多的学弟学妹去了。

    在大宋的对外贸易中,(未完待续。)
第160章 人才下海与一亿中产(续)
    ps: ; ;对不起诸位读者,我不知道vip的存稿箱不能连续修改内容,剪切的存稿没有来得及保存就上传了,辛苦写的下一半只有重新开一章。因此159章只写了一半,现在补上。

    高薪和极大的等级收入差距就是穿越众学习社会主义先进的按劳分配薪酬体系的结晶。辰基集团内的收入提高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关键是体系外的成绩值得大书特书。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掌握军权的贵族和官员掌握资源分配的权利,商人和其他的技术职业是没有分配资源的权利的。辰基集团和帝国高层密切的关系和强大的舆论公关效果推动缴纳巨额税费的商人可以获得爵位和实际权利的举措深刻的改变了官本位的主流价值观。

    除了读书科举做官和祖辈恩荫高官举荐之外,工匠可以凭借创新发明成为技术官员,商人可以成为各个地方的行业商会领袖或有包税权的大豪商,进而成为新兴的工商业贵族,享受和战功、政绩等于国有功辛苦多年换来的爵位一样的特权。

    财富才是官员追求的最终目标。君不闻“千里为官只为财”的古训?既然不用十年发奋苦读、辛苦竞争科举去当官也能发财,干嘛要去挤独木桥?

    在穿越众的努力下,民间和官场中的人才很多都立志从当大官到当巨富了。先进的生活设施和现代的生活方式都要天文数字一般的财富,一个纯白陶瓷抽水马桶要价相当于5000斗大米的价格。一床席梦思要价7000辰基钱,一套标准的辰基新人员工三人家庭福利房造价20万辰基钱(这里面的水分很大,请参考学校宿舍)。高级物业管理,通自来水的供水网管系统,大量方便的社区上门医疗服务、定期体检,棋牌室,社区图书馆和小学。高级富豪区还有更好的生活设施,诸如蹴鞠馆、马球馆、游泳池、花园、桑拿浴室、商品丰富的小超市等等。

    这些先进的设施足以吸引所有大宋帝国的人,不管你是高官还是贵族。没有人能抗拒这种优质生活的诱惑。只要有钱就能实现入住的目标。

    这种引导金钱至上的手段虽然称不上最好,但是用来对付没有经历过现代生活消费品广告洗礼的大宋帝国民众而言已经足够了。

    社会风气的改变十分有利于更多的人才投入下海经商和技术工作。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一些没什么权利的冷清衙门小官员都有辞职,和穿越众合作。利用自己经验、人脉、技术、家族势力帮助穿越众开拓市场,公关合作伙伴难以拿下的大项目和关键负责官员。有些下海的官员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巨富,身家过10万贯的不在少数。

    各种尝到甜头的人才们主动的言传身教现身说法的情况下,下海的社会风潮已然兴起。不下于20世纪8、90年代的全民下海风潮。

    ————————————————————————————

    “你别总是想建立什么纺锤形的中产阶级社会了。这不现实啊!中产是什么你知道吗?”刘欣对小资情调十足的高竞说道。

    “不知道?我就是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怎么可能不知道!”

    “你就别提你那水分多多的出身了。家里有车有房就算中产吗?照你这么说70年代有福利房和自行车的也算中产家庭了?国际上对中产家庭是有明确定义的。什么叫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或阶层);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中产阶级主要由‘中产家庭’组成。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

    也就是说起码家庭人均年收入要超过10吨大米的售价,你家那父母贷款按揭的房子还用了你爷爷奶奶的棺材本,车子也不过10万块的国产货,也好意思自称中产”赵守忠笑着调侃到。

    “你在穿越前也不过是个年收入不到3万软妹币的**丝,有什么资格说教?中产对于我们来说仅仅只是奖励新晋员工的标准,但是要普及到整个社会我看没有30年够呛。大宋有多少人你知道么?不算夔州路等云贵川西南边境地区的无人管理的羁縻州和江南地区深山老林中的那些名义上属于国民实际上毫无可能成为中产阶级的少数民族与逃荒客户民众。有记录的在黄册上的户籍管理人口就有1。2亿。算上逃重税避劳役而隐匿的人口和豪强家族内部不公开的家生奴等隐形人口,起码1。35亿。如今西夏归了大宋,人口自然也暴增400万,加上移民东夷岛和日本、高丽、耽罗、大理吐蕃的近百万移民,我们大宋帝国治下的人口就有1。4亿,不管是橄榄型还是纺锤型社会,中产的人口比例起码要超过60%。

    也就是说,算上未来的人口增长率,30年后帝国的治下人口起码1。8亿,我们要在30年内催生出一亿多的中产人口。按照收入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当于把现在人均3200国际美元的人均年收入,提高到3。2万国际美元。你清楚这是什么概念吗?这相当于保持30年的8%的人均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这个数字需要起码15%的gdp年复合增长率。”刘欣不愧是会计协会的领袖,数据张口就来。

    “在几乎处于农业社会的12世纪,我想这个数字在我们推动国家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的工业化过程中很好实现。基数越低,开金手指后的增长率就越可观,不是吗?我们的资产增加年复合增长率不知道各位算过没有,十年的时间增加了几乎1000万倍。也就是说年复合增长率500%啊,年复合增长率5倍有木有?

    我们的合作伙伴的资产年复合增长率最低都有200%(显然是种地的,加入时间长),最高的都有1000%的(显然是外贸的,加入时间短)。30年8%的收入增长能说出口吗?你看过苏联一五计划到三五计划的经济数据吗?1928…1975年,苏联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据西方估计,1928…1940年,苏联年均增长5。8%,这在当时是非常快的速度。1950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国的发展速度快,这期间苏联的年平均增长率是4。8%,而美国只有3。3%,这可是西方的数据。技术和资源才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人均数据的决定因素。我们可以提供21世纪以前的所有技术,这个对12世纪的世界而言和外星人提供给21世纪的美国一个空天母舰战斗群达到的促进技术飞跃是一回事。

    只要资本丰度和分工水平达到对应的水平,人均收入的增长率达到30%的年复合增长率也不是不可能的。”李基不得不出来提醒所有与会人员。

    “那就定了,我提供资本(钞票和流动速度),老钱和老孙等技术达人提供技术和人才。用不了30年就能实现全球化的繁荣了,中产阶级一个亿只是小菜一碟。”陈冠先挥舞了一下新分到的板砖大哥大说道(穿越众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室制品,原来的手机早坏了,配件都是大宋的本土生产的黑科技产品)(未完待续。。)
第161章 殖民南洋的前提就是开发江南
    “开发江南的成本比移民南洋高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如果不搞定江南这种瘴疠横行的亚热带区域怎么征服更难征服的热带地区?”吴祈说出移民的难点。

    “这不是成本的问题,而是我们未来实施人口战略的问题。钱我们有的是,但是居住在战略位置的人口就很不足了。东夷岛作为最重要的第一岛链关键节点,我们的可靠下属加上控制的公司契约移民,总共也不到10万,这个数字和21世纪2300多万的数字相比简直就是可以忽略的。

    要想拿下南洋,就要先拿下居住条件较好,有一定文明程度的五个南洋国家,室利佛逝和吴哥都太大,不适合我们现阶段人手严重不足的南洋地区团队去解决,先解决比较大越和占城王国比较实际。

    至于蒲甘王国比较远大理到蒲甘的道路极为糟糕,滇缅公路还没有修建的现在,那里的发达程度可以和吐蕃媲美。三年之内在那里基本没有建立大于120人的据点的可能。”李飞这个负责海外事务的也指出现实上的难点。

    “不在江南的湖广云贵的沼泽平原和江南丘陵做移民开发而去遥远的南洋诸多沿海地区做商业殖民?那个成本高?你们没学过算术和地理吗?”白佳吐槽到。

    “当然是殖民南洋成本低了!”刘欣反驳道。

    “怎么可能?远的地方反而比近的地方成本低?我幻听了吗?”

    “当然有可能,我们云贵川诸多可以容纳百万人口的盆地、平原、台地(坝子)、河谷、人造平原(围湖造田)还没出现在世人面前。没有后世长达数百年的开发过程,此时的江南丘陵还是人迹罕至的密林,两湖平原多是沼泽和水体。西南的珠江流域更是千里无人烟的原始丛林。大部分的沿河居民点规模都不会超过2000人。基本的道路都没有,几乎全部都依靠水路交通和人力开路(没河流溪水的地区苦逼了)。这些地区要想建设移民点,运输大量的建材和物资进入都会消耗近乎200倍等距离的海上运输成本,而且没有多少资源和利益值得我们投资巨额的款项去开发这次日后注定是农业或小村镇工商业的区域。

    到南洋地区的沿海港口开发则大不一样。

    首先,这些地区运输成本很低,其次资源极为丰富,无论是石油还是香料。全部都是我们急需的好东西。文莱的石油非常多。易开采、品质好、数量庞大,简直就是我们的核心石油原料产地的首选。大批已经开发的沿海平原都拥有比较基本的灌溉系统,种植水稻和经济作物都可以。我们只要稍加改造。兴建几个化肥厂和农药厂,至少可以每年生产出数倍于当地土著的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这些都是我们大宗进口的紧俏货物啊。

    有定居的移民,就可以组建常备军和统治秩序。我们移民当监工,雇佣或购买当地土著当劳动力。开辟种植园和矿场就能形成稳定的资源换商品贸易结构。只要剪刀差足够大,就和开金矿差不多,十年时间起码可以吸引200万移民下南洋。”孙昌作为农业主管,对国际贸易成本也是有研究的。

    “算盘的打得响没用,看看我们重要的移民源泉吧,那些狭乡都快变成宽乡了,福建路还算马马虎虎的凑活,陈冠先所在的秀州简直就是人口黑洞。几乎吸干了周围十几个州府的闲散劳力。到处都是工地和兴建的工厂。两浙路的狭乡基本都快变成宽乡了。好像吸收了20万青壮劳工吧?”李飞吐槽到。

    “这算什么?沿海的狭乡本来就少。人数不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渔民和专业的水手几乎都被孙昌和李飞一网打尽了。那些家庭好过的很。天天都是大鱼大肉的过着,你知道李飞给手下的商船队水手多少钱一个月吗?2000辰基钱的高薪啊!吸引的都是最顶尖的水中豪杰。各个沿海水军的头头脑脑都被他的贿赂养的脑满肠肥了。

    要是没有道德底线,我们都可以雇佣这些彻底倒向我们的水军去沿海渔村绑架渔民去沿海殖民地搞建设了。同时开工的项目太多,虽然钱够用,但是人不够用了。现在的我们可没有21世纪那么多高素质的农民工和建筑工。那些从包工头爆发的土豪太少了,我们合作伙伴中的建筑公司少的可怜,能拿到我们颁发的建筑工程师协会会员资格的工程师和建筑业协会会员资格的公司少的更是少的可怜,到上个月,统计数字出来也才14家1级公司、3家2级的,能建设大型桥梁或公共建筑工程的3级资质的全部都是我们自己旗下的公司。

    你叫我怎么放心那些半桶水的海盗加水军去负责建设海外殖民地的港口设施?他们要是能建起一座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要塞,我就去吃翔。”老杨特别痛恨豆腐渣工程。

    “要不把北方的几个小子叫到南方区区域锻炼几年就提拔到总部做集团总裁怎么样?他们用远远超过前辈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才华,我们不搞论资排辈那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