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帝也疯狂-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亡国之痛,哀婉动人。然而后来苏东坡却讥讽他此时还不反思一下自己的错误,不向宗社告罪,却向宫娥挥泪,真是不懂为君之道。其实,李煜本来就不适合做皇帝,在此仓皇逃难之际,还非要他端起一副皇帝的架子来,也就太勉为其难了。
  李煜到了汴梁,见了宋太祖。宋太祖对他负隅顽抗,还要劳他兴师动兵有些生气,就封他为“违命候”。而且还时不时地讽刺他一下,说他好个翰林学士,若是用作词的功夫来治国,又怎么会有今天的下场。而李煜从锦衣玉食的帝王之尊变成了阶下囚,心情之凄苦可想而知,他曾经跟人说,自己的囚禁生涯是“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这种哀伤和悔恨,使得他后期的词作失去了早年的轻靡,充满了家国之恨。“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在对往事的愧悔和留恋中,李煜也不免终日执杯痛饮,酩酊大醉,“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处不堪行”,企图在酒醉中麻痹自己,不再去回想那些伤心的往事。但是,这位李后主毕竟不是陈后主,能做到“全无心肝”,大醉虽然能令人暂时忘却愁苦,可醒来之后的悲哀却是更加深重的。而且,对于李煜来说,除了已成事实的亡国之痛,还有一件事情,令他更加难以忍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
在李煜到达汴梁之后的第二年,宋太祖去世了,他的弟弟太宗赵光义即位。关于太宗即位,向来就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使他很有杀兄的嫌疑。而太宗为人也的确不像太祖那样宽厚大度,自他登位以来,兄弟侄子就相继莫名其妙地去世,据说都是他怕他们危及自己的皇位而一手炮制的。对于自家骨肉尚且如此,对于外国降君就更不用说了。虽说他登基之后按照惯例大赦天下,李煜也因此由“违命侯”进封为“陇西郡公”,但官位增加了,实际待遇却反而有所下降。他的爱妻小周后,被封为郑国夫人。按照规矩,命妇要定期参拜皇后。于是宋太宗就经常在小周后入宫参拜之时,留她在宫中好几天。根据宋人的记载,小周后每次从宫中回来,都要哭着大骂李煜,李煜无可奈何,只能宛转躲避。元代有人画了一幅《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的图,听这名字也能想见内容一定不会美妙,大概够得上A片等级。虽说亡国姬妾,多不免此。宋太祖灭后蜀,就曾把花蕊夫人召入宫中。但对于李煜来说,他本来就和小周后情深意重,现在眼睁睁地看着爱妻受辱,却毫无办法,心中痛苦自不待言。而后人对他的这种悲惨遭遇,也多抱着同情的态度。在元人的那幅图上,有人题诗一首:“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据说宋徽宗赵佶就是李煜转世而来,一样的风流潇洒,精于书画,擅长诗词,却最终使北宋亡于金人之手,嫔妃公主,全被掳为金人姬妾,以此来报亡国夺妻之恨。因果报应之说,固然虚渺荒诞,但也由此可见历史有时真是会有惊人的巧合。
  宋太宗夺了人家的妻子,也不免心虚,于是经常派人去监视李煜的一举一动。有一次,他命令南唐旧臣徐铉去探望李煜。亡国君臣相见,自是百感交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李煜到底是文人心性,一见当年老臣,就有些忘乎所以,竟然说当年后悔杀了那些向他直谏的臣子。徐铉见他在如此情景下还敢说这种话,吓得不敢回答,后来见到太宗,也不敢隐瞒,就据实而报。宋太宗听了,心想这李煜居然这么不知足,还在怀念故国,就动了杀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的七月初七,又到了李煜的生日,他回忆在江南的时节,群臣祝贺,赐酒赐宴,歌舞欢饮,是何等的繁华热闹。而现在孤零零的一人,是何等的冷落凄凉。妻子小周后被宋太宗召去,至今未归,又是何等的屈辱无奈。百感交集之下,他填出了著名的《虞美人》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让伶工们演唱这首词,很快被密探报告给了宋太宗,宋太宗大怒,派人送给他一杯毒酒。于是,在他生日的那天,李煜被宋太宗毒死,时年四十二岁,他死后,小周后悲伤过度,不久也郁郁而终。
  李煜也许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他在词上的杰出成就,却使他不愧“词中之帝”的称号。他的全部生命都倾注到词的写作上,使这个原本用于佐酒调笑的“小道”,上升到可与唐诗并称的“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说:“词到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正说明了这一点。一千年过去了,当年的征战硝烟已经泯灭于历史烟尘之中,而李煜的词作,却依然流传不衰,脍炙人口,正如一江春水,滚滚东流。
  

“轻佻”天子执掌天下(1)
大宋哲宗皇帝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皇帝死了,没儿子,兄弟倒是有几个,谁来接任就成了个问题。宰相章惇要立简王,理由是简王是哲宗的同母弟;向太后却要立端王。说来说去,俩人就吵起来,章惇气呼呼地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结果胳膊拧不过大腿,宰相顶不过太后。神宗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端王赵佶继位做了皇帝,时年十九岁,庙号徽宗。章惇敢说皇帝“轻佻”,自然没好果子吃,最终被贬而死。可是他说端王不适合当皇帝,却不幸言中了。就连给他扣了一顶奸臣帽子的宋史,也不由感叹:若是当时有人肯听章惇一句话,大宋哪里还有后来那么多波折。
  说起徽宗皇帝的为人,《水浒传》上有一段好评价:“是个聪明俊俏人物。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如此这般,可见宰相章惇的“轻佻”所言不虚。不过也能看出这年轻的天子倒也聪明博学,多才多艺。当年向太后坚持要立他,或许也是看上了这一点。可聪明人尽管来得琴棋书画,作赋吟诗,却未必当得好皇帝。后来有人把徽宗皇帝和他祖上仁宗作对比,仁宗皇帝百般不会,就是会做官家,徽宗皇帝倒是百般都会,可就是不会做官家。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章惇会说他“轻佻不可君天下”了,可这“轻佻”也不是凭空而来。在徽宗成为皇帝之前,还是端王的时候,给他影响最大的人是驸马都尉王诜,王诜是神宗皇帝妹妹的驸马,也是当时有名的书画家和收藏家,和苏东坡、黄庭坚这样的书画大家都有很深的交往,那个有名的西园雅集,就是在他府上。他自己在绘画上的造诣也很高,传世的作品尚有《烟江叠嶂图》。端王本来在书画上就有天分,在这个姑父的影响下,自然更是精进不少。可此君不仅仅是个风雅之士,还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主儿。《水浒》里那“小王都太尉”说的就是他,从他推荐那“踢的一脚好气毬”的高俅给端王,就可想见此君是何等人物。正是斗鸡走狗,声色犬马,一个也不能少。按说他“尚”了公主,公主又是个极贤惠不妒嫉的,允许他左一房小老婆,右一房小老婆地讨在家里,也就该知足了,可他还往花街柳巷跑得欢。这倒也罢了,公主病重,他居然当着公主的面,就拉来一个小妾胡搞。神宗皇帝知道这事,心里那个气啊,可是由于宋代不杀大臣的传统,也不好把他怎样,只好贬官了事。年轻的端王和这么个主儿混在一起,能学好,才叫见怪。不过如果他只是个亲王,就是爱玩爱闹,“轻佻”点,也无伤大雅。毕竟,当皇帝之前,没人把他当作皇位继承人来培养,只要老老实实地做一个王爷,不要参与政事,吃喝玩乐即可。结果却由于哥哥短命,在太后和宰相闹意气中成了皇帝,于是当皇帝时把当王爷的“轻佻”发扬光大,最后只好把国家折腾完蛋了事。
  不过这徽宗皇帝刚刚登基,还有向太后看着他呢。他自己也很想好好干。在即位的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就表明他决心把斗得乱七八糟的新旧两党好好整顿一下。于是进贤臣,远小人,平冤狱,纳谏言,干得有声有色。向太后很满意,半年后就撤帘还政,放手让他自己亲政了。可这皇帝干着干着却烦了起来,老臣们太唠叨,总是说自己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奏章太多,看得头疼,哪有王羲之的字、吴道子的画吸引人呢。还有这平息新旧党争,看起来简单,以为只要作皇帝的公平中正,不偏不倚,大臣们还争个啥劲。谁知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皇帝的也不知道听谁的好。皇帝发现这和稀泥的政策不但不能平息争论,反而让自己挺没面子,再加上那些叨叨他的人多是旧党老臣,使他心中的天平,不由的偏向到###一面去了。而最后使皇帝决定赞同###的,则是大臣们提出的###执政人选——蔡京。
  在徽宗登基之前,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驸马都尉王诜。那么在他做了皇帝之后,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就是蔡京。徽宗是个艺术家,他和蔡京最初的交往也是始于艺术。蔡京擅长书法,宋四家“苏黄米蔡”里的“蔡”,其实说的就是他,只是由于他后来声名狼藉,后人才用了较早的蔡襄来代替。有一次他在翰林院,兴之所至,为两名内官在扇子上题了两句诗。第二天就发现那两名内官都是喜气洋洋,这倒不是他们会鉴赏,知道得了宝贝,而是他们的扇子被一位亲王以万钱的高价买走了,这位亲王就是端王。这样,徽宗以后对蔡京的重用,多少也有一点知音相惜的成分在里面。蔡京也成了他永远的宠臣,尽管也不免被贬,但却总能贬而复起,终徽宗朝荣宠不衰。只是,徽宗这种艺术家的眼光和心性,虽然给自己找到了一个书画知音,却也为北宋王朝选上了一个最大的奸佞。
  

“轻佻”天子执掌天下(2)
蔡京号称###,其实却是一个“变色龙”。旧党司马光当政,作为开封市长的他能在五天内就把属下实行的新法废掉;而当###宰相章惇当政,他又能以同样的速度将之恢复,可见他只是升官第一,毫无政治原则。此人能力一流,在做小官时就被公认为“有手段”,最后他成了骂名满天下的奸臣,还有人说他若能心术端正,那就是古来任何一个贤臣都比不上的。以他的聪敏,自然看穿了皇帝对旧党不满的心思。于是投其所好,使得皇帝迅速的转到###这边来,把年号改为“崇宁”,以示要推崇他老爸神宗皇帝的熙宁新政。对于那些旧党,则纷纷赶出京城。后来,更是把他们的黑名单刻在碑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元祐党人碑”。而蔡京则于崇宁二年(1102年)拜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升上了宰相的高位。于是,这一对艺术家的“圣君贤相”,就准备好好大干一场了。
  

善书画,自创“瘦金体”(1)
徽宗皇帝得了蔡京这“股肱之臣”,打算雄心勃勃地恢复老爸神宗的新政。但以他的“轻佻”,又做不到前者的勤勉,于是只好放过了富国强兵的大题目,专门来做些“制礼作乐”的表面功夫。恐怕以他的艺术家心性来看,这个更有创造性,比起枯燥的理财治军,要有意思多了。于是兴建用于祭祀和宣示教化的“明堂”,规模宏大,每天役使工匠上万人。又用铜铸造了象征九州一统的九鼎,用黄金装饰,建造九座大殿来安放,称为九成宫,并亲自作《九鼎记》。建立音乐机构大晟府,创制反映朝政新貌的“雅乐”大晟乐。如此种种,给他带来很大的满足感,足以自诩为一代圣君了。
  徽宗专心于他“制礼作乐”的大事业,也没忘了他心爱的书画。他本来就能书善画。楷书,草书都写得不错,自创的“瘦金体”更是秀逸清健,别具一格,就连不懂书法的人,也能看出着实是好字。他对此也很自负,落款常自称“天下一人”。他的画就更有名了,特别是花鸟画,号称“神品”。曾经有个传说:有一家的女子被狐狸精给迷住了,找了很多法师除妖,都不管用。后来这家得到一卷宋徽宗画的鹰,挂在堂屋的墙上。那狐狸就对女子说,你家的鹰双目灼灼,很是怕人,还好脖子上有铁链拴着。这家人一看,那画鹰的脖子上果然有铁链,家人就用颜料把那铁链涂去。当晚,就听得堂屋有扑击之声,接着是一声惨叫。第二天一看,狐狸精已经被啄死了。这种故事虽然荒唐无稽,不过也能看出徽宗的画的确是以工笔见长,栩栩如生,神采不凡。
  不过,现在他是皇帝,对这书画,就不光满足于自己的涂涂抹抹了。一方面,他扩大了秘府的书画收藏,还把这些收藏分门别类,编出《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两部书,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著作。另一方面,又把这书画和“学而优则仕”的科举挂上了钩,建立了书学、画学。对于其中的优秀者给予授官的奖励。这画学的入学考试,也十分别致。常常用一句诗句为题,看谁能最好的表现出其中的意境来。比如,有一题是“竹锁溪桥卖酒家”,大部分人都只看到“酒家”二字,于是以酒店为主体,在周围画点竹子溪水什么的。而其中有一人,却画了一座茂密的竹林,环绕着潺潺溪水,却在竹梢处挑出一个酒帘来,正点出那个“锁”字,于是夺魁。徽宗喜好的是精致细腻的画风,画院一派也就推崇写实,强调观察。比如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连一只小麻雀踏着几片屋瓦,都是错不得的。
  徽宗虽然按照儒家的经典来“制礼作乐”,但他真正感兴趣的,却是道教,为此还给自己上过一个尊号“教主道君皇帝”。他崇道,有学理上的兴趣,曾经给老子的《道德经》作过注,是著名的“崇宁五注”之一,现在还保留在《道藏》里;不过更多的还是让道士的大话忽悠住了。他最宠信的道士林灵素,原来也就是神棍一流的人物,见了皇帝,一顿马屁猛拍,道是皇帝是神霄玉清长生大帝君,乃是玉皇大帝的长子,蔡京蔡太师是左元仙伯,宠妃刘娘娘是九华玉真安妃,拍得皇帝晕晕乎乎,龙颜大悦,当下就封他为“通真达灵先生”,授以金牌,任其非时入内,并且还盖了一座通真宫让他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瑞木、嘉禾、灵芝、麒麟之类的祥瑞蜂拥而出。想来老天也不可能在这短短几年里就生出那么多,自然有不少是假造的。有人给皇帝献上了一只背上长着灵芝的蟾蜍,这灵芝、蟾蜍,本来就是吉祥的玩意儿,长在一起,就更难得了。皇帝也高兴,盛在水盆里,供在金殿上,结果被水泡了几天,那原来粘着的东西就掉了下来。皇帝龙颜大怒,把那个倒霉的马屁精贬得远远的。
  徽宗皇帝是个爱玩的人,光是这“制礼作乐”和写字画画,并不能让他满足。虽然作了什么“神霄玉清长生大帝君”,但这天上之事也太过虚渺,哪里比得上人间繁华,于是大修宫室就成了题中之义。先是修缮了延福宫,延福宫是皇帝举行宴会的地方,原来规模不大,他派人在延福宫旧址建规模宏大的宫殿,还用延福宫旧名。新的延福宫有七个大殿,东西各有十五阁,宫里引水为渠,叠石为山,饲养了各种珍禽异兽。每到各种节日,他就召集百官,大摆酒宴,表演各种乐舞、百戏杂剧等,想尽各种办法来尽情享乐。
  

善书画,自创“瘦金体”(2)
政和七年(1117年),道士刘混康建议填高皇城外东北方的地势,说这样有多子之福。于是徽宗愉快地找到了再次大兴土木的借口。是年十二月,他下旨让人在景龙门外动工修筑一片园林式大型宫苑。园林中有一座人工主峰,仿杭州凤凰山而建,高九十尺,取名为万岁山,其后又改名为艮岳,是因为“艮”在八卦中的位置而得名。用他自己在《御制艮岳记》里的话说,是“东南万里,天台雁荡凤凰庐阜之奇伟,二川三峡云梦之旷荡,四方之远且异,徒各擅其一美,未若此山并包罗列,又兼其绝色也。”艮岳中还修建了许多宫室楼台,栽种了多种树木。奇花怪石,珍禽异兽,将之装点得宛如人间仙境。修建艮岳,前后共用了六年的时间,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才建成。“真天造地设,人谋鬼化,非人力所能为者”,堪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园林了。
  然而,对于皇帝来说,光是自己玩儿,也太没有意思,他还要“与民同乐”,对这大宋都城,东京汴梁,也想打扮一番。汴京的城墙和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