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血铸新明-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场上强者总是受人尊敬崇拜,余佑汉一人就斩杀了三个鞑子,可以说,今天如果要不是他,结果可能截然相反。
    余佑汉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仔细擦拭着绣春刀上的斑斑血迹,心中的热血已经渐渐平复。
    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先后已经有五个鞑子的生命在他手里消失。
    他的脑海里不禁想起第一次杀了一个鞑子之后,自己兴奋得不行。
    好友秦秀才对他说:余百户,尸山血海里走一遭,今后你就麻木了。
    正午的阳光驱赶了冬日的严寒,余佑汉的心里却是沉甸甸的。
    战争如此残酷,刚刚还活蹦乱跳的战友,瞬间便成为一具冰冷的尸体,躺在马鞍上。
    他们是大明的英雄,可是却未必能够得到应有赏赐和待遇。
    卢总督目前的状况,他多少也清楚一些。
    秀才说所敢于反抗敢于牺牲的都是大明的热血男儿,可是朝廷却……
    “经过这几次的战斗,觉得鞑子战斗力怎么样?”
    秦浩明一听到余佑汉受伤,立马放下手中的事务,急忙跑过了探望。
    不过看见他只是手臂受伤,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刀剑无眼,些许伤都是小事情。
    “还行,不过没有外边传得那么神乎其神,无非弓马娴熟,悍不畏死而已。如果能够有十万天雄军将士,哪里有鞑子嚣张的余地?”
    余佑汉傲然说道。
    事实胜于雄辩!
    余佑汉三战斩五个鞑子,其中两次是斥候战,均是鞑子精锐,故有此语。
    “唉,佑汉言之有理,只可惜未必能够如愿?”
    秦浩明无奈笑笑,大明什么吊样,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是啊,大明现在文恬武嬉,再不复太祖、成祖年间赫赫武功,造化弄人啊!”
    余佑汉仰天长叹,缅怀大明过去辉煌。
    秦浩明默然不语,那里用得着什么太祖、成祖之类的?
    杀鸡焉用宰牛刀?
    真如余佑汉所说,是造化弄人,让满清鞑子捡便宜罢了。
    满清鞑子无论从战斗力,还是作战经验、机动性、军队建制、规模、训练、装备、兵源素质,以及军队领导作战驾驭全局能力来说,跟开国年间经历百战的大明军队如何能比?
    设想,要让努尔哈赤亲率的满人全部家底7万八旗兵,遭遇到不用成祖亲征的边防军,早被打成筛子了。
    历史上满清鞑子面对的不过是大明的乌合之众罢了!并且还是依仗了训练有素的大明旧部,三万关宁铁骑做开路先锋。
    因为明朝主力精锐已经在与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对抗中消耗一空。
    满清八旗兵根本没有遭到明朝正规军的正式抵抗,连场遭遇战都没有,更不用提什么阵地战了。
    “好好休息养伤,接下来可是恶战连连见真章的时候。”
    想到即将到来的几万鞑子大军,秦浩明的心里沉甸甸,没有一点底气,实在是赵县防御能力太差的缘故。
    奇袭作战已经不可能了,岳托、多尔衮也算是鞑子里面少有的人杰,1500名正白旗鞑子莫名其妙失踪,已经引起他们的警觉。
    大量斥候探子到处游荡,军队人数也逐渐靠拢集中。
    如果强行为之,恐怕偷鸡不成蚀把米,被鞑子所趁,反而不美。
    另外秦浩明也准备赶回赵县布防,尽力而为,力求问心无愧。
    赵县,卢象升设在军营的帅帐内。
    “督师,伯祥惭愧。杨本兵说他的军中也无粮草,户部的粮食因为鞑虏肆虐,运不过来。”
    赞画杨廷麟步履匆匆,刚跨进帅帐就急忙禀报。
    他原本为编修,因为主战上疏得罪杨嗣昌,被授以兵部职方主事,赞画卢象升军事。
    卢象升得到杨廷麟大喜过望,让他往真定负责运送军粮。
    “杨本兵这是要置我于死地啊!”
    卢象升慨然而叹,面露忧色。
    先是调走关宁铁骑,再是调走王朴大同兵,现在连粮食也要断绝吗?
    不战而结城下之盟,难道他就不怕将来留下千秋骂名?
    “自古未有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杨廷麟幽幽叹道。
    明代的士子们视媚上为仇寇,无论什么人,有明一代,没有一个媚上的获得好下场。
    反而是那些犯颜的大臣成为天下读书人景仰的典范。
    杨廷麟无疑也是秉承这一原则,把堂堂大学士杨嗣昌意为权臣。
    “大帅,宣府总兵杨国柱和山西总兵虎大威求见。”
    账外亲兵进来禀告。
    “有请。”
    “参见卢总督。”
    杨国柱和虎大威全身甲胄,朝卢象升拱手行礼。
    卢象升这两年和他们合作颇为融洽,彼此间有些交情。
    “请坐,大家不必多礼。可有其他事情?”
    虎大威性子耿直,有什么说什么,“卢总督吩咐的那些物件已经督促匠人抓紧时间制造,只是军中的粮食怕是坚持不了三日,请总督大人明示。”
    他原本是塞外降卒,打仗勇敢有战略,从军数载,随卢象升作战中多有战功,累官至山西总兵一职。
    “唉,正和伯祥说道此事。怕是一时半会朝廷再无粮草拨付,只有向三府士绅借粮,方可度过此次危机。”
    卢象升的心里充满苦涩。杨嗣昌和高起潜为了议和,竟然以粮草相要挟,军国大事如此儿戏,真乃大明悲哉!
    “要么战要么和,如此这般怕是……”
    杨国柱蹙着双眉,心里憋了一肚子火,见此机会,也是趁机发牢骚。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现在主战派和主和派闹成这样,难做的还不是他们这些统兵将领,难不成叫兄弟们饿着肚子打仗不成?
第61章 震撼()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杨总兵这是说的什么话?
    卢总督父丧在身,陛下夺情以卫社稷,尚且无怨无悔。
    尔身为下属,理应同危共济,献计献策才是,缘何阴阳怪气抱怨不休?”
    杨廷麟虽然品轶没有杨国柱高,可他是文人为官,大明文贵武贱,因此可以大声训斥杨国柱。
    杨国柱心中憋屈,可是却不欲争吵,因此默不作声。
    “伯祥无需如此,杨总兵说得据是实情,不必苛责。
    原先有些事情是我思虑不周,连累诸位同僚,建斗尚请多多海涵。”
    受到秦浩明的影响,卢象升心态有所变化。
    自己原来太消极,导致下面军心不稳。
    好在是杨国柱和虎大威才能够忍受至今,奸猾如王朴之徒,早已溜之大吉。
    “卢总督言重!”
    “卑职不敢!”
    “属下惶恐!”
    三人急忙开口说道。
    卢象升的人品风格他们可以说知之甚深,也是让他们甚为敬佩的人,要不然也不会在陷入如此困境,还不依不饶追随左右。
    “诸位同僚不必如此,建斗确实是肺腑之言,今日借此感谢诸位的情意。
    请诸位放心,粮草人员本督会妥善安排。
    如今国事艰难,正是我等为君上分忧的时候,还望诸位鼎力支持建斗!”
    卢象升言深意切朝三人拱手行礼。
    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局,人心需要凝聚在一起。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他们虽说有些私心,但也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才。
    特别是杨国柱和虎大威,手底下分别有近千家丁,据是足额足饷有精锐战力的善战之士。
    “定当誓死效命!”
    三人轰然应诺。
    兵乃将的胆,将乃兵的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卢象升作为主帅,此次作战因为朝廷纷争,心灰意冷,这些他们也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必输的战斗有哪个将领愿意打?
    如果不是卢象升过往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长久以来结下来的情谊,他们早就找借口弃之而去。
    现在听闻他有意重新振作,自然是大喜过望。
    粮草兵马,对一个长期执掌军政大权的人来说,如何会没有一点资源在手?
    “告诉诸位一个好消息,敌酋多尔衮的正白旗已经给我们全歼一个甲喇额真,我军亡才四百余人,伤五百余人,可以说是少有的大捷啊!”
    军心可用,打铁要趁热,卢象升自然深谙此理。
    “什么?果真如此?”
    “为何没有听到战报?”
    “何人领军?”
    三人贵为朝廷大员,平日里讲究宠辱不惊,可乍然听说依然动容不已。
    委实这个消息实在太过震撼!
    大明对满清鞑子的历次战斗中,斩首三百便是滔天大功,可已是罕见至极,何尝听说一战斩首千五,简直闻所未闻。
    至于我军伤亡多少,在他们看来已经无所谓。
    如果不是卢象升亲口明言,并且知道他的为人实诚,他们定会嗤之以鼻,斥之荒谬。
    卢象升捻须微笑,心中自得。
    当初若不是自己慧眼识人,行险一搏,如何有此惊天战功?
    便是自己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也是震动不已,虽说有所期待,可也没曾想到会有此结果。
    族弟卢欣荣带回缴获和首级,自己细细检查之后方才确信。
    “到时候介绍一位青年才俊给你们认识,便是此人获此不世之功。”
    卢象升卖了一个关子。
    却是秦浩明人不在,他又是默默无名之辈,说了他们也不知道,还不如等他回来再说。
    “究竟是何方高人?纵是戚少保戚家军在世,怕也做不到如此?”
    虎大威双目精光闪闪,满脸不可置信。
    卢象升笑而不语,有些事情保持一丝神秘反而更好。
    “此事督师可否上奏朝廷?这可是振奋人心的大捷啊,想必黄学士等一心为国的朝廷诸公必定喜闻乐见!”
    杨廷麟是坚定的主战派,迫不及待想把这件事情禀告朝廷,提高士气。
    今年七月初五,崇祯皇帝在顺天府平台召开御前会议,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黄道周指斥杨嗣昌等私下妄自议和。
    崇祯皇帝袒护杨嗣昌,喝斥黄道周:“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
    黄道周高声争辩:“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谀者为忠乎?”
    他厉声逼问崇祯:“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为治?”
    事后,黄道周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现在有此好机会,杨廷麟自然想为好友打抱不平,以此表明满清鞑子战胜也不是什么难事,同时也证明主战的正确性。
    “本督也在犹豫,不知何时上报比较稳妥。另外一点也担心,怕杨本兵和高监军有什么想法,恐害了秦秀才。”
    卢象升满脸的忧虑,显然这件事情困扰他许久。
    秦秀才无根基,骤然横空出世,建立滔天大功,在此微妙时刻,战和未定,必遭人嫉妒陷害。
    “秦秀才?难道此次战役是一个秀才所为?”
    杨国柱反应快,立马开口问道。
    卢象升无奈的笑笑,自知失言,好在都是自家人,也不以为意。
    “此事易尔!督师是关心则乱,失了方寸。”
    杨廷麟洒然一笑,自信满满的说道。
    “此次战功之大,断不是一个士子可以独自吞下?
    督师身为天下兵马总督,天雄军所有战事都是在督师领导下进行。
    如今战和未定,鞑子却寇边劫掠,督师何不上奏朝廷,看看皇上意思。
    若有封赏,自然皆大欢喜。若是皇上不喜,却也没有怪罪督师的理由。
    如此,岂不是进可攻退可守?”
    一语惊醒梦中人!
    卢象升一拍自己额头大声说道;“是极是极,多谢伯祥提醒,本督糊涂。这就写请功奏折,上疏给皇上再说。”
    怎么写还不是自己的意思吗?若有什么事情,自己一力承当便是,定不连累秦秀才。
    “您这不是糊涂,是爱才心切,是那个什么秦秀才的福分。”
    虎大威眼里据是羡慕,有卢总督护佑,这个秦秀才他日必然出头。
第62章 考察()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督师,可否就粮草一事一并告之皇上?
    向三府士绅借粮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杨廷麟心怨杨嗣昌跋扈,想借此机会落井下石。
    卢象升面色凝重,看了一眼杨廷麟,心里微微一叹,杨伯祥怕是跟杨嗣昌杠上了。
    “伯祥,杨本兵在大是大非上面多少还把持得住,但此人性格倨傲,私心过多,你要小心才是。
    粮草的事情,估计他只能拖一时,断然不敢无休止拖延。否则,军队哗变,他也吃不了兜着走。
    唉,大战将至,山雨欲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此战过后再说吧!”
    杨嗣昌圣眷正浓,绝不是杨廷麟现在可以对付得了,希望他能好自为之。
    作为朋友,自己也只能说到这。
    杨廷麟谓然一叹,知道卢督师是在隐劝自己。
    罢!罢!罢!且以国事为重,看这奸贼能嚣张到何时。
    杨国柱接着低声问道:“要不要派人请高起潜的援兵?”
    卢象升苦笑,摇摇头说道:“杨嗣昌和高起潜暗中早有商议,估计已打好了他们的算盘,只是当本督还不知道罢了。
    此刻如派人求援,不过是徒招其辱。不过你还是随便安排一个人,看看他们如何说辞。”
    “诺。”杨国柱拱手应答。
    “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如上九重天。
    天雄军起家伊始,便是困难重重,可也未尝一败。
    叛贼也好,鞑子也罢,本督倒要看看有谁可以击垮我们天雄军?
    越是困难之际,卢象升反而胸中豪情高涨,大声对三人说道。
    “诺!”
    受卢象升影响,三人也是轰然应答,士气如潮。
    夕阳西下,倦鸟归林。
    “碰……”
    几声枪响打破了傍晚的寂静,惊起归林的倦鸟。
    秦浩明摇摇头,把手里的火绳枪递给身边的将士。
    此时秦浩明还不知道卢象升为他请功,他正在借机了解大明枪械。
    天雄军是大明朝廷的正规军,什么火器在这里都有。
    “准确度太低,要一名火绳枪兵在五十米左右的距离击中人身大小的目标,凭藉的大多是运气,而不是准确度。
    一百米之外,任何被火绳枪弹丸击中的人,只能说是运气欠佳,而不是准确瞄准下的受害者。”
    秦浩明可以说是玩枪的行家,只打了几枪,就明白其中的弊端。
    不仅是精度差、有效射程近,火绳枪还存在操作复杂,射速慢,一个士兵三分钟内只能发两枪,雨天不能使用等弊端。
    “我们天雄军使用的鸟铳铳管都是用精铁制作,此种精铁要用十斤粗铁才能炼出一斤,只有用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才能坚固耐用,射击时不会炸裂。
    制作时通常先用精铁卷成一大一小的两根铁管,以大包小,使两者紧密贴实,然后用钢钻钻成内壁光滑平直的铳管。
    钻铳工艺很精密,匠作局每人每天只能钻进一寸左右,大致一个月才能钻成一支。
    所以天雄军许多将士不能完全装备火绳枪,不是我们监制的又不敢使用。”
    游击张松荣有些自豪同时又有些无奈,许多事情并不是他们能够做主。
    秦浩明面露讥讽,不要说也知道这是大明的弊病,不然也不至于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随着在游击张松荣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天雄军的火器后,秦浩明发觉想借用明军的火器抗击满清鞑子不现实。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制造火器的系统已经腐烂。
    大明置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大大小小的炮有十几种,枪就更不用说。
    什么神铳、斩马铳、一窝锋神机箭铳、大中小佛郎机铜铳、木厢铜铳、无敌手铳、鸟嘴铳、七眼铜铳、千里铳……几乎达到数十种。
    但是随着万历中后期财政危机加剧,明朝的军费也常年一缩再缩,火器产量大减,质量也糊弄。
    秦浩明发现上面发下来的好多枪根本没法使用,射速慢,卡壳都还好说。
    关键是枪管不过关,炸膛的概率非常高,这也是天雄军抵制使用的主要原因。
    听张游击讲,由于军器局下发的火器,都是粗制滥造的缘故,以至于一些军队,拿到朝廷发的火器,都是先倒手卖掉,然后换钱请工匠替自己造好的。
    第二,就是武器本身和使用者。
    不说明军的火器手尚未全数装备火绳枪,大量士兵还在使用笨重原始的三眼铳、神铳、快枪甚至永乐手铳。
    单就火绳枪而言,其弱点十分明显。
    大明的鸟枪射程约100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