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佤邦-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情发展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立即发动了“4·16”起义,将县委书记郭志明、缅共中央代表陈正明等和“5条狗”分别骗出缴械软禁起来后,发表了“起义宣言”,宣布脱离缅共领导。
  两天后,邦桑“4·17起义”也发生了。缅共中央政权在鲍有祥和赵尼来等人周密谋划的南北呼应的“起义”当中土崩瓦解,其所统治的大部分地区落入了“起义者”手中。起义者决定“定都”邦桑后,觉得“桑”跟“伤”和“丧”都音近,看起来有些不吉利,所以把它改成了邦康,希望走上和平建设的康庄大道。但很多当地人还是改不了习惯,仍然称之为邦桑。
  此后,国际上曾说鲍有祥、赵尼来等是“*集团”。但鲍有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不是反对共产党,是反对缅共领导层中一小撮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如果不是人心所向,众志所归,我鲍有祥、赵尼来两个人能有这么大的本事,不放一枪一弹,就能把缅共领导人及其错误路线请走?对于缅共的历史,我们还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错误就是错误,成绩就是成绩,我们这些人跟了缅共20年,如果缅共是完全错误的,那我们也完全错了!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当初我们跟缅共闹革命没有错,后来脱离缅共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也没有错。脱离缅共领导是大势所趋,是合乎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这个问题。”
  2鲍有祥成为佤邦的实际经营者
  我的几个朋友对佤邦及其首领的情况都很熟悉,当我向他们请教时,他们同情地讲述了很多看起来是比较客观的内幕故事。
  1989年4月18日,也就是缅共中央领导离开邦康的第二天,赵尼来、鲍有祥主持成立了佤邦联合党和缅甸民族*联合军。赵尼来任联合党总书记,鲍有祥任联合军总指挥。1989年10月,鲍有祥以起义部队和自愿留下的缅共人民军部队为基础,收编了布盟、岩小石、扎跌、麻哈三、鲍来吴、昆俄等十几家原先与其敌对的“自卫队”,将民族*联合军改为佤邦联合军,由他担任总司令。 。。

第五章 佤邦的历史只有20年(4)
赵尼来是绍帕游击队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者,鲍有祥是昆马游击队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者,当初就是他们两支游击队联合起来,主动接受缅甸共产党的领导的,后来二人又联手发动起义夺取了缅甸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权,建立了佤邦联合党、佤邦政府。由于赵尼来在当地的尊称是“达来”,鲍有祥在当地的尊称是“达棒”,所以,在缅甸的佤族地区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达来开辟的路,达棒教导的话。”由此可见,二人在当地的威望之高。
  赵尼来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多一个客人多一个办法,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他还有三句口头禅,就是每到一地总要问:“粮食够吃吗?学校办了没有?干部的团结怎么样?”除任佤邦联合党中央总书记外,他还先后兼任佤邦地方管理部部长、佤邦政治协商委员会主席、佤邦政府名誉主席,缅甸联邦国会代表等职。1991年1月、8月和1992年2月,他被推举为佤邦代表团团长,率团与缅甸联邦政府代表分别于户板、腊戍、仰光进行和平谈判,争取自治权。后来由于长期的嗜酒贪杯,严重伤害了身体,终致瘫痪。所以,到后来他只是作为佤邦的一个精神领袖存在,佤邦实际上的经营权完全掌握在鲍有祥和李自如的手中。正因为这样,2005年1月李自如去世后鲍有祥才倍感孤独,大有“谁与吾分忧”的悲戚。
  和平时期,佤联军部队由战斗队转为生产队。
  从各方面来看,这次兵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开始,他们就有意识地向缅甸联邦政府抛了这样一个媚眼:我们的“4·17”行动,既不是背叛缅共,也不是与联邦政府分庭抗礼,只是顺应时势和民心,要求取得应有的民族自治的政治地位,创造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环境,从而建设佤邦地区,改善人民生活。在谈判中,缅甸联邦政府执意要把佤邦联合军称为“缅甸第二特区特别警察总署”,只发给2700人的供给,每年240吨大米,佤族地区归属于缅甸掸邦,赵尼来为地方领导。赵尼来和鲍有祥却坚持要求联邦政府承认佤邦联合党的合法地位,让佤联军所控制的地区成为高度自治的佤邦。谈判双方的愿望相距甚远,几次谈判都未能达成共识,除了双方不再打仗外,其他事情都被拖了下来。
  战乱结束了,缅甸及其各民族地方武装进入了和平相处的时期。佤联军十分珍惜这种和平机遇,“把部队由战斗队转向生产队”,急不可耐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各项事业建设。制定了经济建设十年发展规划,分两个五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90年到1994年,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口号,重点是抓好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交通方面要创造条件,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打下基础,同时提出要逐年减少大烟种植面积,积极寻求改变种植大烟的替代办法。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交通、能源、城镇建设,分地区分片落实大烟的禁种,禁止吸食和贩卖毒品,发展各种经济作物。
  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佤邦”,1992年4月20日,他们成立了佤邦政治协商会议,曾与鲍有祥部队为敌的“反动武装”首领岩小石,被鲍有祥推荐为政协副主席。同年12月20日,佤邦召开了第一次联合党代表大会,赵尼来、鲍有祥、李自如、赵明、肖明亮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赵尼来担任总书记。1995年5月组建了佤邦政府,由于赵尼来身体欠佳而任名誉主席,鲍有祥任主席。
  

第六章 取坤沙而代之,建立南部佤邦(1)
佤邦脱离缅共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特别是经费上和军事上的压力很大。资料显示,1989年4月17日他们接管缅共中央政权时,只有缅共留下的40多吨大米、700个老盾、4万元港币、3600元人民币、30文缅币、1根金条。完全是一个困难重重的烂摊子。中国这边堵得很死,毒品很难从这里外销,而一心梦想建立“掸邦共和国”的坤沙集团控制着“金三角”南部地区,那里是最主要的毒品外销渠道。被夹在中间的佤联军急需筹措巨额经费来保障其庞大的军费开支,最快的方法就是通过“金三角”南部通道大量倾销毒品。这样一来,势必时常与坤沙的部队发生摩擦,加之“一山不容二虎”,或者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佤联军有不铲除坤沙就不得安生的感觉,佤联军的气势和野心极大地刺激了坤沙集团的神经,让他们坐立不安,也产生了不灭佤联军就自身难保的担忧。
  坤沙,本名张奇夫,坤沙是掸族名字,也有人叫他张坤沙。传说他的祖籍在中国南京,后来迁居到中国云南。坤沙则自称他的祖籍在中国云南大理,父亲是汉族,母亲是掸族。20世纪70年后,他取代了国民党残军和罗星汉,成为世界头号毒品大王,主宰全球60%、“金三角”80%的海洛因交易。现在,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直接威胁到了他,他必须先下手为强。于是,他趁人立足未稳,指使其蒙泰军的累莫部队于1989年5月8日向驻扎在缅甸中部地区的佤联军418师的683地区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两个营的驻地,打死了联合军一个营长,俘虏了一个副营长。当时,佤联军没有做好还击的准备,只能采取收缩部队、保存实力的做法。为了保住683地区,鲍有祥派了417师的两个营前去支援,顶住坤沙的挑衅,固守住阵地。
  与此同时,佤联军总部制定了“901飞行计划”,决定由佤联党政治局委员赵文光担任前线总指挥,负责执行这一作战计划。赵文新任副总指挥兼参谋长,魏学龙为后勤部长。在“金三角”核心地区,一场长达6年的佤邦与坤沙集团之间的争霸战开始了。
  佤联军20个营,加上炮兵团、独立团各3个营,共8000多兵力,于当年11月底从邦康出发,一路高唱佤族《古战歌》:“每人背三把长刀/我们一起走出寨门/打仗我胜你败/打仗我活你必亡/你变豹子我变虎/你会跳来我会飞/你的人多/打不赢我一个好汉/你的山大/我要把它戳穿。”佤联军步行20天,通过掸邦5个城镇,到达了萨尔温江以西的东枝一带,与418师会合作战。
  坤沙集团有兵力6万人,武器装备比佤联军精良,所以他扬言说:“他们远道而来,够辛苦的了!我们以逸待劳,摆好阵势,他们来一个杀一个,叫他们有来无回!”但他低估了佤联军的战斗力及其所处的优势地位。坤沙当时正处在世界一片喊打声中,美国也正悬赏200万美元捉拿他,美国地方法院还对他进行了缺席审判,判处他死刑,他成了过街老鼠,世界舆论于佤联军有利。掸邦没有参加这次作战,甚至同意佤联军可以从其地盘上借道过境,为前线部队运送粮食和弹药。缅甸中央政府也在运输上和军火上给了佤联军以积极支持。深受坤沙之害的泰国封锁了泰国边界,切断了坤沙的后路。佤联军连连取得胜利,士气大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取坤沙而代之,建立南部佤邦(2)
但是,坤沙集团毕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901飞行计划”半年内打败坤沙集团的设想还是破灭了。1990年11月,佤联军副总司令李自如到达前线,在361阵地召开了作战会议,调整了前线指挥部机构,亲任总指挥,把整个战场划分为3个战区:第一战区由魏赛堂负责,第二战区由赵文新负责,第三战区由岩崩龙负责。
  当时,坤沙集团一线有大小110多个据点,佤联军有大小120多个据点,双方据点犬牙交错,星罗棋布,咫尺相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据点周围都布有多如牛毛的地雷和竹签。佤联军从1990年到1991年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成了对坤沙蒙泰军在泰缅边境孟阮(孟扬)、累朗(孟抗)两个重要据点的战略包围任务。
  缅泰边境上有一个小镇,叫索兰,是坤沙部队通往泰国的重要通道,又是坤沙集团的主要制毒窝点。镇子两边都驻有泰国的边防部队“黑虎师”。1991年春,佤联军将领赵文光和赵国安带领3个步兵营、1个炮兵连攻击索兰,决心拔掉它。赵文光找到泰军“黑虎师”头领,游说道:索兰是个臭名昭著的制毒窝点,还从地理上把“黑虎师”从中间一杆子隔开,像颗钉子一样钉在泰军的防御体系正中,对“黑虎师”很不利,拔掉了这颗钉子,对双方都有好处。然后,跟泰军做了一个交易:只需要“黑虎师”暗中配合一下就行,别的全由佤联军动手去干,据点攻下后交给泰军接管。泰军欣然应允。
  索兰周围建有坤沙的五六个据点。一天早晨,一个据点上一个连的坤沙兵都下河洗澡去了。佤兵穿上“黑虎师”的服装,大模大样地走进了据点。在据点里留守的两名坤沙兵以为是“黑虎师”的人路过,进来讨碗水喝,正要客气地倒水招待客人时被一刀刺死。佤军以此为突破口,与坤沙兵展开了半个月的激战,胜利攻破了固若金汤的索兰。
  1995年12月23日,佤军终于向坤沙发动了最后总攻,总攻击点是坤沙集团最后的两个重要据点孟阮和累朗。这两个据点,坤沙经营了三、四十年,虽然只有6000守兵,但防守十分坚固,缅甸政府军曾多次发动围剿都没有奏效。佤联军组织了12万人的精锐部队,创造了一种叫“穿心剥皮”的山地战法,在战略上实行整体包围,在战术上采取围点打援,对坚固的防御阵地围而不攻,紧缩包围圈,施加压力,迫使据点里的敌人要求增援。佤军则就地埋伏打击援兵,援兵被围攻,不得不呼叫据点里的敌人来增援,佤军则又立即围歼从据点里出来的敌人援军。白天持续炮击敌人据点,摧毁敌人工事,晚上不断发动夜战和近战,穿插和骚扰敌人,把敌人搅得处处被动、疲惫不堪。
  20天后,元气大伤的坤沙集团难以继续支撑“毒品王国”,于1996年1月11日向缅甸中央政府投降,其所占22万平方公里土地落入佤联军手中。这块土地鲍有祥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把它列为了佤邦的一个部分,在制定《佤邦经济建设十年规划》前就考虑了相关规划:北部地区山地面积占98%,烟农东一家、西一户地分散居住在高山丛林中,政府很难有效监管。如果能把他们集中迁移到南部地区就妙了,那里坝区多,土地肥沃,种一年庄稼,可以吃两三年。
  现在,这块土地已经拿在了手中,移民的时机已经成熟。但鲍有祥同缅甸联邦政府谈判时,政府代表说:坤沙已经被打败了,你们可以撤回北部了。鲍有祥寸步不让地说:“我们不是外来的。我们是缅甸人。在缅甸的哪个地区生活,都是符合国策的,是合法的。南部地区是缅甸国土的一部分,而且我们佤族人民在这里洒下了很多鲜血,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留在这里呢?”

第六章 取坤沙而代之,建立南部佤邦(3)
联邦政府代表说:“留在这里可以,但不能带枪,军队家属不能来,也不能往这里移民。”鲍有祥火药味十足地说:“我们这些人从小就爱玩枪,要叫交枪,那就交我的枪口,不交枪托。希望你们不要逼我!”他又补充道:“要叫交枪,问问我们的部队同意不同意,佤邦人民同意不同意。”
  谈判磕磕绊绊地进行了48天,仍然没有达成最终结果。直到1997年12月11日,缅甸联邦政府才不得不同意佤联军留在南部,家属也可以去,但不能再扩大军事力量。没有提到移民的事,但是管你同意不同意,鲍有祥已经开始了移民。1999年9月,缅甸联邦国家和平发展委员会秘书长钦纽中将到这里视察,亲眼看到佤联军确实是天天在搞和平建设,没有“谋反”之意,才放心地对鲍有祥说:“现在我理解你了。以前有误会。我们同是缅甸人,不是像亲兄弟一样处得很好吗!”当即同意佤联军可以在这里增加军事力量,并同意把北部山上的老百姓迁到南部坝区来。
  鲍有祥的移民计划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实施了,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大移民,他们一共向这里迁移了8万人。当然,鲍有祥没有公开说出另外一个重要的收获:他在这里扩充了兵力,把驻防在这里的几支部队合并为171军区,又称南部军区,建立了南部佤邦,使佤联军控制区扩大了一倍,打通了毒品外销的“黄金通道”,成了“金三角”真正的老大,使占“金三角”60%的海洛因得以通过这里向全世界倾销,从而取坤沙而代之,将原属于坤沙集团的“世界最大毒品王国”的帽子戴在了头上,引来全世界的目光和一片喊打声。有人形象地比喻说,现在的佤邦地盘就像一个人一样,北部佤邦是这个人的头、手和身子,南部佤邦则是这个人的双脚,就靠这双脚,佤邦这个“毒王”迈步走向了全世界。
  鲍有祥在南部军区视察他的小兵
  据专家分析,当时,谈判中的双方都对此举各怀鬼胎。缅政府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削弱佤联军的力量,对其南北防区实行分割治理,同时利用佤联军在缅泰边境一带的活动制约坤沙残部和其他反政府武装,并对泰国形成牵制。而佤联军则乘机向南部缅泰边境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以此向外界表示自己的禁毒诚意,改变毒品产销老大的形象。
  但是,客观地说,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移民除了充实和巩固了佤邦南部边防,打通了佤邦毒品外销的“黄金通道”外,它确实还有更大的积极意义和巨大贡献。
  佤邦北部山民大规模南迁从1999年11月16日开始,大部分安排在勐阮一带。原来计划南迁10万人,目前已迁了8万人。据有关专家说,这次大移民在人类史上都属于罕见,因为移民对象是高寒山区懒散惯了的烟农,世代居住在佤山上,有自己奇特而难以割舍的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离开祖祖辈辈住惯了的大山,到一个陌生的坝区,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心灵上的大变革,太不容易了,太难了。要拔出自己民族的根,移植到炎热的掸族地区,还得重新学习种粮食,所以根本没有人自愿搬迁。佤邦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进行动员和组织,但是烟农们还是固执地说:“政府是不是要把我们拿去卖给人家当奴隶?”“领导为什么不去?是不是嫌弃我们,把我们从佤族里排斥掉了?”

第六章 取坤沙而代之,建立南部佤邦(4)
当地群众
  所以,这次大移民是强制性的,由政府部门组织,由军队押送。但有的人还是举家逃到到了邻国和邻近地区。有的人则抱着“生为佤山人,死为佤山鬼”的念头自杀了。佤邦政府用大卡车运送他们,当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没有见过汽车这种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所以,当把他们塞进汽车里时,很多人都吓得哭了起来。这种故事在解放初期的中国云南省的山区里都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