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们的1649-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伍大鹏董事长看完了吴杰厂长亲手交给自己的材料后,好奇地问道:“吴厂长,不是有纵横帆两党之争吗?你没看他们争论的?”

    “后来我看到记录了,不过他们好像都不对……”

    “伪球迷!”伍大鹏兴奋地叫了起来,说道,“我说嘛,只有伪球迷才吵得最凶!”

    吴杰厂长宽厚地笑了。

    伍大鹏董事长抽了抽鼻子,说道:“这些天累坏你了吧,走,咱们一块去洗个澡,我给你搓背!”

    在澡堂子里,吴杰厂长舒服地泡在热水里,说道:“首先呢,这风帆确实有两类,横帆和纵帆。

    中式的硬帆呢,属于纵帆,因为它可以顺着风向转动,所以不管顺风和逆风它都可以行驶。

    西式的软帆呢,就分为横帆和纵帆了,它的横帆是固定的,纵帆还要到1700年才正式有。”

    “我一下子就听明白了,来,老吴,我给你搓搓背。”

    躺床上,吴杰厂长说:“我们缴获的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里面,全是横帆船,要不明人水手操纵起来特费劲呢,他们也不容易了。”

    “老吴,我们也都不容易啊,你养一会儿神,不说了。”

    吴杰厂长一会儿就睡了,伍大鹏董事长的动作更轻了。

    台湾级中式纵帆船全长超过30米,宽约6米,满载吃水量2。8米,排水量大约250吨,设计载重170吨,船底密布船肋骨并分出九个水密隔舱,底舱用铸铁废料压舱;设双桅,采用空心拼接锥形桅杆主桅高21米,前桅高16米;主副帆都是大明式平顶高帆,巨大的主帆连带着帆面上的板条足有2。8吨;悬吊式尾舵确保在浅水中的安全;其干舷高达1米左右,在清风天气甚至能载重300吨航行。

    该船充分借鉴了北美快速帆船的船型,同时考虑了福建及台湾沿海的气候,这里风向多变且强弱不定,中式帆装优势明显,全船一共需要二十一名船员。

    在明大陆的沿海,福船与广船都是南洋深水航线中著名的尖底船,它们都是在过去平底船的基础上,经过船体结构的过渡变化改建而成,与同时期欧洲带龙骨的两个上翘的船型是完全不同的,这两种船的船底特别尖,在海上摇摆较快,但不易翻沉,其舵材大多用铁力木,在海浪中强度大,不易折断,这在海上航行至关重要。

    此时的海船一般采用有孔舵技术,它不仅减小了舵轴力矩,还提高了操舵效率。

    自宋朝开始吧,海船的设备,就开始有了不少改良,最重要的是指南针的应用。

    指南针可以帮助航海者在天气阴暗时辨别方向,明大陆的航海事业因而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船舵技术上亦有所创新。

    例如在舵叶上开许多孔,减少水的阻力,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的改进,西方要到20世纪才采用这种”开孔舵”。

    事实上,安江造船厂设计台湾级中式纵帆船时,就吸取了这两种船的优点,并在一些关键地方也做了改进。

    这一点完全体现在了船模身上,而且还拿出了翔实的测试数据,让一直在网上争论的人哑口无言。

    肯定还会有更好的,这是一句废话,但是,目前它就是最合适的,不服的请看数据。

    数据是解决争论的好办法之一。

    在这个船模身上,两人首先通过运用cad建模技术,使船身的设计和建造更符合流线型体;然后在船体的外部,用木沥青、桐油浸麻丝艌船缝,这样就比过去只用桐油和石灰填补船缝要严密,而且更能防海蛀虫,内部则用赛璐珞艌船缝,这样的防水效果远比古人的方法好;在大明式帆的收放地方,重新设计运用了定滑轮组技术。

    其实原本想用小型蒸汽动力来代替的,后来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一计算,发现确实省下了四名升降帆的水手,但是这不同于机帆船,人家原本就有蒸汽机设备,他们要是现在安装上,由此多出的设备及燃料的体积和重量,却大于六人位了……

    最后他们确定了,没有七百五十吨以上的载重吨位,上蒸汽机设备性价比上不合算;然后将长把舵改成轮舵机械传动控制,同时把轮舵和船长室结合在一起来安置,加装中大幅赛璐珞窗,免于风雨严寒……

    台湾级西式纵帆船的吃水线全长25米,宽5。6米,深2。6米,载重200吨。船上的船员定员为十七名。

    其实两个人就是直接把1851年版的”巴尔的摩纵帆船”拿出来了,没有一点点改动。因为这种船型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存在时间长达百年。

    它有长长的凸出的首、尾柱,这增加了甲板的有效长度,龙骨有向尾部下倾的趋势以获得较大的尾吃水,既提高了船之纵稳性和航速,而且使其水下船体的横向水动力中心大大后移,从而能更好地与风帆压力中心相平衡,利于抢风航行和减小横漂。

    其横剖面在船中均为v型,这与以往商船采用u形横剖面大不相同,该船亦比一般商用帆船细长,长宽比约5:1,该船使用平甲板,船上没有上层建筑,其行船时外观又低又长,艏艉线型优美,这些都有利于减小阻力,便于操帆抢风,提高船速。

    该船没有后支索,两人把桅杆后倾设置,以用来平衡风帆推力。

    然后,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尝试着在那顶桅上做一点改进,加上了悬挂斜桁三角帆。

    经过反复推演,两人发现,这样做的效果不错,进一步改善了驶帆性能。

    最后,安江造船厂终于定型了这两船型。

    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把两种船型确定在这个200左右吨位数是有原因的,两人充分考虑了汉唐集团这一时期的伐采、运输、处理能力。

    当然造船的工艺能力是最先考虑的……这次全木帆船的制造都是以明人工匠为技术主力,说实话,两人心里总有些隐隐约约的担心……头两艘船,吨位还是小一点合适。

    造船需要大量巨木,而且能做船材的,“非数百年之木不中程”。

    以堪作桅木的树木为例,其生长周期平均为60年,在福建则需要80年。大明末年,郑氏集团雄踞海上数十载,能够大量造船,主要就是因为通过闽东沿海能获得闽北山区的木材。

    这个时期,近在咫尺的台湾也同样有更为合适的大木,但是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分部,大员商馆,热兰遮城里仅仅几百人的武装力量,就可以把闽南当时所有的造船厂的眼光屏蔽了……大家都视台湾雄厚的木材资源而不见……实在是让汉唐集团的人鄙视,但是也只能接受这帮子明人了……他们就是我们的祖宗啊……

    在那面世界的历史上,在17世纪末期,为平定台湾,所谓的大清政府也开始在福建大量地修造战船。当时好像是由施琅一手来主抓造船工作。

    这场由清、郑之间的造船竞赛,过量消耗了沿江沿海的造船巨木,从而使后来很久以后开海后的造船材料非常的紧缺。

    一方面是木材资源本身的紧张,另一方面,新一轮造船活动的高涨则需要更多的木材供应,结果便是木价与船价的同时上涨。

    清初,福建的大木一株值价不过数两;乾隆时,福建的桅木已涨到一根需价四五百金。

    又据资料记载,康熙年间,打造洋船,却每只需要用数千金或千余金。

    雍正时,内地造一洋船,大者七八千金,小者二三千金。洋船的一般造价,在十八世纪上半时,平均在白银五千两左右,到了十九世纪时,已是造大船费数万金。

    当然,除了可用造船的木料越来越少之外,这价格越来越高也和船型越造越大有一定的关系。

    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对这些物价问题不在意,却对这份资料里面的另外的描绘更感兴趣。

    在明末时期,南洋贩货回来的船户们,给福建闽南的一些造船厂,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消息。

    他们在航行中看到,暹罗国从海口到国城,溪长二千四百里,夹岸大树茂林,而且木质坚实适宜作船。

    特别是在广南地方,出产一种长达八丈,通身无节的桅木及盐舵木。

    在吕宋群岛,树木约四千二百种,高约五十丈,便于建船、屋,而且岛上铁力木尤为丰富。

    在婆罗洲北岸,也有不少松木,堪作大桅,所有这一切都令大明商人欣喜不已。

    其实在这一时期,由于大明政府认为自己的国家非常有特色,异常严格地控制着民间造船事业,一些在大明有力度的海商,就把自己的造船业务放到了大明境外……这样好多了,大明政府连一毛钱的税钱也收不到了。

    在此期间,无论大明政府如何在风雨中颠簸,这些海商的海外造船活动也一直没有停止。

    甚至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一些大明海商的船只,从广东、福建的各个地方出发时,船上载着他们自家的各类工匠等技术人员,往暹罗的方向驶去。这些技术人员对商船了如指掌,一旦商船失事,船上人员自己便可维修,或随即备料造船。

    在赴暹罗途中,他们沿越南海岸一带砍伐木材,再在抵达曼谷时另外添购一些,然后直接用这些木料制造帆船,两个月内便完成一只海船——所有的蓬帆、绳索、铁锚和其他工作均一一亲手制成。”

    造船中需要的油、麻、蛎灰及钉铁等物料,一般也一起从国内运出。

    发展到后来,大清朝廷建立了,他们禁止出口铁器后,大量的铁器依然可以通过走私途径流入海外。

    后来又自雍正三年开始,大清政府允许出洋船只携带一定量的铁钉、油灰、椶丝、黄麻等材料,作为修补船只之用。

    这应是海外取得船料的一个良机。造船用的蛎灰,因为东南亚濒海,应该是不难解决的。至于铁钉,也可以在东南亚制造。

    ……一些以前移居到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等地的明人工匠们,也制造大量的五金产品,如锄头、铁钉、小斧、铁链等。

    在东南亚,造船的限制宽松太多,所造船舶也多为大船,载重量在七千到一万石之间,这个大概是相当于四百吨到六百吨吧,而且在当地造船费用只有国内的一半。

    明人船匠的才华在海外得到了尽情的展示。

    安江造船厂需要他们在台湾也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综合考虑后,正式在网上提出了造船技术工人引进要求。

    这个要求即时得到了批准,而且由于这份要求中,都把所需人员具体落实到了造船的工种上,所以,当这个要求发到了广州和厦门时,那里的人像照方抓药一样,很快搜罗到明人技术员了,很快就送到了安江造船厂。

    吴杰厂长说:“这两条船如果正式建成,并能顺利完成海试的话,就标志着我们的船厂正式成立了……”

    樊修技术员说:“那条飞剪船呢?你真让那些爱好者亲自动手嘛?”

    “为什么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省得他们一天在网上叽叽歪歪……不行的话,我们还可以帮忙,还不行的话,还有明人技术员,他妈的,明人工匠都比我们强,至少他们都建过百吨以上的全木船。”

    “没事吧?我们有数控木工机床……”

    感谢起点朋友mabol的支持。
第三百一十七章 纵帆党和横帆党
    纵帆党说:“15世纪中叶,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欧洲人前往东方的通道被封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造船家为了制造更大和更好的船只漂洋过海去寻找新的财富,把酒船和快帆船合并,建成三桅纵帆船。

    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称赞这是“人类的一种伟大杰作”。

    它的船体结构更加合理,有三根桅,能利用65度角以内的风行驶,能装载大量生活必需品,可以在海上连续待上数月,甚至可以环绕地球航行。”

    横帆党说:“大明著名航海家郑和,先后统率海船百余艘和二三万水军官兵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涉沧溟十万余里,遍及亚非30余国。

    其航海规模之大,船只及人数之多,足迹之广,堪称世界帆船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郑和下西洋突破了以往的西洋航线,郑和船队多次到达东非海岸的麻林地,而且开辟了直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海岸各港口的多条远距离横渡印度洋的航线。最远达比剌,那里就是现在的莫桑比克港,也到了孙剌,就是现在的索法拉港。

    郑和下西洋以空前绝后的规模在世界上首先从事远洋航海和探险活动,沟通了东西洋的海上航路,就此联接了亚非的大片海域。

    郑和率先为人类的远洋航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把大的航海事业推向鼎盛,并为开辟世界新航路铺平了东方的海道。”

    纵帆党说:“然后呢?宣传完天威有个什么收获?”

    横帆党说:“那也比给亚洲人民带来苦难的殖民主义强吧?”

    在安江造船厂建好了测试水池后,吴杰厂长和技术员樊修又开始制造船模。为了让测试效果更好一点,他们把比例设在了一比十。

    樊修技术员说:“哈,我从没有做过这么大的船模……我们幸好有图纸。”

    吴杰厂长笑着说:“我也没有做过,在那面的世界,我们哪里有那样的财力和精力?现在多好……”

    “是啊,吴厂长,如果不是为了工作任务,我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不过反而睡不了懒觉了。”

    “谁知道为什么呢?幸好我们保存的橡木质量还算很好。”

    制造模型时,他们都没有舍得用原来这个修船场的库存料,直接用的是攻城时,那些被轰成碎片的残骸……当时按吴厂长的要求,把那些可能用得上的大块木料留了下来,以期以后能使用上……果然用上了。

    两人按照图纸用心地加工着船模,同时又借助cad建模,凭借着现代设备,他们很快就加工出横帆和纵帆的两种型号的船模……不过所用的材料可都是这个时空的。

    索具是自己用黄麻捻成的,船帆都是从破损的船帆上剪下来的,小滑轮是求红星机加工厂特制的,桐油、石灰也是有现成的……

    纵帆党说:“欧洲工匠使三桅纵帆船出现了,改变西方在造船技术上落后于东方的历史,也使改变西方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随后进行的‘地理大发现’都和这种纵帆船及航海新技术密不可分。

    在所有航海家和造船家的心目中,三桅纵帆船的构造几近完美。

    你们明白吗?我们必须把它的最高阶段的能力发挥出来…让这个时空的其它纵帆船全成为渣渣。”

    横帆党说:“大明工匠将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已延续了太多年代的造船技术,比如,水密舱、平衡舵、减遥龙骨和车轮舟,比如,铁钉和铁锔连接技术,比如,艌料密封和维修技术,又比如,桐油及油漆封护技术等等,应用到造船中来。

    这些集中代表着大明帆船制造工艺的精华!

    你们知道吗?这些都是曾经在世界上领先几个世纪的技术,虽然他们不懂得技术封锁,被西洋人偷去了许多技术,虽然在我们眼里这些根本不算什么,但依然在木制帆船的制造上臻于极致。

    我们来发挥这些技术特长,一样使这个时空的其它纵帆船全成为渣渣。”

    吴杰厂长站在水池里,迎着电风扇吹来的风,不时调整着索具和船帆……樊修技术员架好了dv后,又听着吴杰厂长的要求,不时调整着电风扇的摆放角度……再把吴杰厂长报上来的数据记到本子上。

    樊修技术员蹲在池边上,劝吴杰厂长说:“吴厂长,我下池子吧……”

    “不急,不急……你去把三号口的闸门开一下,看看侧洋流对帆船有什么影响。”

    两个人不声不响地忙活了一个星期,把横帆船横和纵帆船横的基本数据搞出来了……

    又开始建飞剪船模……由于原本设定的船型本身就小,船模就比较容易建好。

    纵帆党说:“在《大航海时代》中,那个纵横帆的公式还记得吧?纵帆船在大部分场合具有横帆船所没有的高速度。

    横帆船的操作难度比纵帆大,顶风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你没学操帆,又是航海新手,那使用横帆纯粹就是一种自虐。

    纵帆拥有横帆所没有的高灵活和低操作。

    像是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