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经济发展需要自由市场:市场的力量-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依靠政府和银行推出的分期付款政策,普通的刚结婚的年轻夫妇也完全有能力购买一套这样的住房。
  当然,这样的住房是位于大城市郊区的,远离城市的中心。但是,19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大力发展高速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住在郊区的不便大大减小。更重要的是,由于市场在获得土地、自由建设方面没有什么人为的障碍,当莱维顿吸引了越来越多居民以后,相应的购物中心、娱乐场地和社区中心也相继建造起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获得公共服务方面已经和城里没什么大的区别,甚至更加舒适惬意。
  到1951年,莱维特父子在纽约郊区一共建造了17000多套住宅。容纳了将近10万人居住。由于各项公共设施的完善,这里已经从单纯的居住区演变为纽约的一个巨型郊区,这实际上是纽约市范围的大幅扩大。“莱维顿”这个名字已经不胫而走、声名远扬了。1950年7月3日,老莱维特当选为《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莱维顿的名声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大量来纽约的游客都想要到这里看一看。这里的知名度仅次于自由女神像。
  1951年,莱维特父子从纽约转战宾夕法尼亚州,在费城郊区又建造了一个莱维顿。这个莱维顿占地6000英亩。区内同时兴建了丰富的公共设施,包括美国最早的一批郊区购物中心。这个莱维顿地跨四个行政区域,虽然不能单独建市,但按照人口规模计算,已经成为宾夕法尼亚州的第十大城市。 txt小说上传分享

当代中国(31)
1955年,莱维特父子又来到新泽西州。吸取了宾夕法尼亚州的教训,他们尽量避免跨行政区域的规划。这一次,他们集中购买了一个乡的大部分土地,并重新划定行政区域。这样从一开始就保证了莱维顿住宅区有效的公共治理。这个莱维顿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方面更加成熟,居民的生活从一开始就非常舒适。
  这些莱维顿社区成为其他人效仿的对象,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了。二战以前,美国郊区也有住宅分布,但规模很小,很分散,远远不能被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莱维顿等社区出现以后,大批人口开始从城市中心区域转移到郊区。到1970年,美国的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市区人口。这成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以后的又一次历史转折点。美国的那些大城市,通过不断向郊区扩张,兼并了许多周边的县市,甚至跨越了州的界限。这些大城市已经从原有的单一中心格局,转变为分散性多中心的大都市区格局,甚至转变为容纳了大量人口的城市带。
  现在,莱维顿式住宅被认为是非常理想的居住地。在,相比于老城区,这些社区居民的同质性很高,生活宁静,公共设施则丝毫也不落后于中心城区——也许更好。在莱维顿社区,家庭的作用非常重要,社区的公共精神也非常突出,生活温馨轻松,总之,是近乎完美的生活社区。住在莱维顿的人们也非常自豪。今天,在互联网上检索Levittown这个词,会看到许多人们的赞誉之词,比如“造访莱维顿就像观赏一部赏心悦目的电影”“莱维顿是全美最具代表性的郊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莱维顿式的郊区发展模式已经证明了,许多当初对城市郊区化发展的怀疑意见是不成立的。当初,有人认为,住在郊区会让人们把时间消耗在交通上,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疏远和冷漠,但事实是,郊区化生活使家庭凝聚力更强,人们的家庭意识也更强,更不容易被城市中花花绿绿的思潮和流行所左右。在政治倾向上,莱维顿地区一向是美国更加保守、更加重视家庭、责任等传统价值的共和党的地盘。
  对郊区化的另一个质疑就是这种发展模式将大量占据城市周边的农田。这种资源转换现在也被证明是完全合乎经济效益的。失去这些农田对于美国农业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现在,美国主要的农产品都产自现代化的巨型农场。这些巨型农场,使用高度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高度集约化的经营方式,根本不存在产量不足问题,只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事实上,今天的美国政府为了稳定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不得不人为地降低农业产出,付费要求农民休耕。那种认为城市发展会导致耕地不足的观点,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根本不合逻辑。
  在莱维顿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存在政府的引导和辅助作用,但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自由投资的私人商业的力量。莱维特父子凭借他们的商业精神和市场意识,不但取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还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在许多人看来,这是政府才有能力去做的事情。莱维顿的成功表明,在动员资源和开拓发展空间方面,私人商业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美国有研究专家指出,如果依靠政府来解决美国战后的住房紧张,政府基本上只会采取密集居住的政策——就如同苏联人那样,也如同中国目前这样。

当代中国(32)
莱维顿为美国人提供的优越的居住条件是令人羡慕的。与许多人想象的相反,这种优越不是来自美国的自然条件,而是来自于允许人们自由创造和发展的制度空间。那些依然以种种理由阻碍人们自由发展的国家,如果他们让人民也自由创造的话,就会发现,他们的人民同样充满了无穷的创造力。
  英帝国的转折点
  近代历史中的英国,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相比这种伟大的智慧,其他社会中的那些计谋简直就是不值一提的蝇营狗苟。人们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英国历史上的政治智慧,这可能是人类关于社会问题思考和实践的顶峰,至今无人超越。
  中国现存的美元储备超过万亿。这已经招来不少批评。批评者指出,这种巨量的外汇储备并不是什么好事,热衷于积累外汇,只能说明重商主义的思维方式仍然在中国大行其道。中国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果然,就像历史上的所有重商主义者曾经遇到的情况一样,中国巨额的美元储备也面临着严重的贬值问题,且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重商主义并不是表示重视商业,而是重视通过商业取得现金。重商主义者认为,现金是财富唯一的体现方式,而商业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多地挣钱。有了钱,才能富国强兵,才能发展壮大。因此,国家要尽可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贸易顺差是好的,逆差是不好的。而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下巨额的现金,那最好不过。
  这种思维方式符合人们“钱越多越好”的生活常识,因此在世界各地流行。可惜,常识未必正确。钱只是交易的媒介。挣来大量的钱,却不去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等于是在白白为他人劳动。对方拿走并享用了你的劳动果实,你却守着一堆纸自得其乐——在金融电子化时代,你甚至连纸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些计算机里的数字。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历史上,英国人也不能免俗,曾经热衷于重商主义,认为获取大量金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到海外开拓殖民地就是为了大量地获取金银。西班牙、葡萄牙不是在开拓美洲的过程中得到了那么多金银吗?
  于是,英国人也赶紧来到美洲,开辟自己的殖民地。1607年,得到英国皇家特许状的弗吉尼亚公司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殖民地。在其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人在北美先后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英国还在西印度群岛、印度等地也建立了殖民地或殖民据点。
  既然奉行重商主义国策,英国对殖民地最大的兴趣是商业和财富,而不是直接统治。因此,英国对殖民地的政治统治比较松弛,而且,当时的英国本土已经具备了深厚的自治传统,那些殖民海外的英国人自然也会把这种自治传统带到海外。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从一开始就实行了高度的政治自治。英国对此并没有多加干涉。但是,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却一直十分严格,坚持重商主义的国策。
  根据重商主义国策,英国开拓殖民地的目标是,把各个殖民地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帝国内,各个殖民地根据自己的条件,各有分工,按照部分服从整体的原则,为整个帝国作出贡献。殖民地要按照英国政府的统一安排,向母国供应原材料,购买母国的工业品。殖民地不能与英国本土在工业上展开竞争。当时英帝国内部的分工是,工业品由英国本土生产,北美主要生产烟草、鱼、木材、棉花等,西印度群岛种植甘蔗,印度则出产各种香料。

当代中国(33)
帝国的各个殖民地不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利益。他们只是作为帝国整体的一部分,出产英国本土不能生产的原料,并成为英国本土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为了贯彻这个国策,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重要的是1651年通过的《航海条例》。这个条例规定: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只能通过英国或者殖民地建造并拥有的船只进行,其他船只不得介入;殖民地出产的原料只能销往英国或者其他帝国殖民地,不得与帝国外的地区进行自由贸易;殖民地输入的工业品只能来自英国本土,至少要从英国转口。这个条例的用意非常明显,一要促进英国的航海业,二要促进英国的制造业。
  18世纪以后,北美殖民地逐渐有了发展自身工业的能力。北美人想要建立自己的工业。英国人对此的回答是:不可以。为了抑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英国陆续颁布了一些法案。1732年颁布《帽子法案》,禁止将帽子从一个殖民地输往另一个殖民地,这等于是在禁止北美生产帽子。1750年通过《钢铁法案》,禁止在北美兴建可能与英国工业竞争的钢厂及炼钢高炉。
  英帝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并没有完全破坏当地的经济发展。首先,英帝国范围广大,即使仅仅在帝国内进行贸易,也能够产生出相当的利润,这种垄断贸易甚至让不少殖民地商人发了财。其次,英国并没有严格执行那些法案,殖民地的走私一直非常活跃。走私在很大程度上架空了英国对殖民地的贸易控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毕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后果。这种负面后果逐渐成为殖民地和英国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
  1756年,欧洲列强之间展开了“七年战争”。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对手就是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在欧洲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展开了广泛的军事斗争。法国最终败下阵来,英国取得了北美殖民地的主导权。
  英国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北美殖民地的形势却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由于面临法国的威胁,十三个殖民地需要母国英国的安全保护,为此而承担一些经济上的牺牲,是可以接受的。但法国既然已经败退,英国的保护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从英国方面来讲,按照重商主义原则,殖民地只应该是母国利益的来源,而不应该成为经济上的负担。七年战争使英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殖民地防务所需的经济负担就格外沉重了。为了减轻经济负担,英国提出,殖民地应该自己承担防卫费用。为此,英国试图增加北美殖民地的税收,以补偿英国驻军的开支,也用来偿还因为七年战争欠下的巨额债务。英国还开始强化执行以往的法案,打击走私,努力维持符合重商主义原则的殖民地地位——原料的提供者和制成品的购买者。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以在美国建国史中读到。英国人想要收税,北美人坚决不服从。双方矛盾逐渐激化,最终战场上见分晓。英国人被打败。1783年9月,英国与美国签订了《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英国失去了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
  以后的历史表明,美国独立在英国帝国史上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历史学家以1783年为分界线,将英帝国划分为第一英帝国和第二英帝国。
  第二英帝国在北美仅仅保有加拿大、纽芬兰等几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地方,其他殖民地也大多是一些据点和局部地区。连片的北美十三块殖民地的丧失,看来足以使英帝国就此沉沦下去。当时的许多人也确实认为,英国将继西班牙和荷兰之后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就宣布:“英国已降为二流强国!”可事实是,在以后的岁月里,第二英帝国继续成长,不但没有衰弱,反而更加强大,并在19世纪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 想看书来

当代中国(34)
英国人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答案就是,工业革命赋予了英国人新的观念。在新观念的推动下,面对美国的独立,英国人正确地总结了经验教训,逐渐抛弃了重商主义政策,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日不落帝国”正是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也是自由贸易的辉煌成就。
  美国独立以前,工业革命的发展就已经使得英国的重商主义渐趋没落,自由贸易的思想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英国主流社会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变,认为对外贸易比统治殖民地更加重要。“我们的贸易优先于统治”。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国富论》,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英国首相小皮特宣称自己是斯密的学生,是自由贸易的信徒。
  美国独立虽然表面上严重打击了英帝国,可是实际的损害要小得多。由于实行自由贸易,打破了以往贸易只能在帝国范围内进行的约束,1783年以后短短几年,英国对北美的贸易就超过了殖民时期的最高水平。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英国迅速从战争失败中恢复过来。英国国内也很快就摆脱了失去美洲殖民地的悲观情绪。而且,英国人就此改变了对所有殖民地的态度。政治家和思想家伯克说道:“英国应当用殖民地对她的感情纽带来保持殖民地。如果他们想独立,英国应允许他们独立。”
  进入第二帝国,英国继续在世界上扩张势力,但没有采用过去那种尽量占领殖民地土地的方法,而是以保卫全球贸易路线为目的,控制战略要地,如南非、斯里兰卡、马耳他等。对已有的其他殖民地,如加拿大、印度,则改变统治策略,强调更加灵活、温和的治理方式,同时努力建设这些殖民地,促进殖民地自身的发展。结果,说法语的加拿大魁北克和英国人只占少数的印度,都长期留在英帝国内。
  英帝国虽然和其他帝国同样使用“帝国”这个名词,但含义大不相同。那些单纯凭借暴力手段称霸,蛮横地掠夺他人的帝国,不但如过眼云烟般很快消失,而且在被统治者心中还留下了残暴可憎的记忆。而英帝国,以自由贸易立身,以传播现代化的统治体系为手段,不但成就了帝国的伟业,而且,把英国的语言、文化、政治传统、政治制度传播到了全世界。至今,英国仍因此而受益。
  客观地说,世界也因此而受益。
  美国禁酒运动
  禁酒令本意是要修正社会道德,让人们更加纯洁,结果却成了犯罪的制造者。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禁酒令正在把美国变成犯罪帝国。
  你和几个朋友一起在饭馆吃饭。兴致很高,打算喝点儿酒。服务员拿来啤酒和白酒。你和你的朋友们开怀畅饮,兴致越发高昂……
  这种场面现在司空见惯。但在20世纪的美国,曾经有14年的时间,上述行为是违法的。一旦被执法部门抓获,当事人最高可能被罚款1000美元并蹲上半年监狱。什么地方犯法了?在公共场所饮酒犯法。当时,美国的禁酒令明确规定:凡是制造、售卖及运输酒精含量超过以上的饮料均属违法。自己在家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就属违法。
  禁酒的意识在美国可谓源远流长。早期移民,离开欧洲,远渡重洋,来到陌生荒凉的北美大陆,许多是为了逃避欧洲的宗教*。这些人在宗教上非常虔诚,被称为“清教徒”。清教徒比一般基督徒更重视宗教戒律,更强调严格的自我约束。他们认为,喝酒是放纵和享乐,他们对酒一直怀有深深的警惕。清教徒的影响深入美国社会,美国民间一直有着自发的禁酒运动。

当代中国(35)
到了19世纪,禁酒运动发展到了高峰。这个时期也是美国社会改革和妇女运动快速发展的时期。妇女是推动禁酒立法的重要力量。许多妇女痛恨丈夫酗酒,进而痛恨所有造酒、卖酒的行为。她们认为酒破坏了家庭,呼吁国家立法禁酒。
  19世纪中期,美国一些地方开始使用法律手段约束喝酒者。1846年,缅因州首先通过了官方禁酒令,其他一些州效仿。禁酒运动开始官方立法阶段。进入20世纪以后,立法禁酒的潮流渐成气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正式参战。为了节约谷物,确保战时全国的粮食供应,美国政府颁布了临时性的禁酒措施。主张禁酒的人们抓住机会,竭力让这种临时性立法永久化。他们取得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