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抹不去的记忆:老三届新三级-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棚改建的宿舍,点上一盏小油灯,几个人用半盆水擦一把脸和脚就睡觉。大约是3月份,一连几天,我感到左臂又痛又沉,以为是累的,也没有仔细看看。那一天在地里干活,实在难受,就在阳光下翻开衣袖查看。一看吓坏了,从左手中指直至腋下,有一条红线赫然在目。我知道这是因手感染引起血管发炎,听老人们讲过“红线长到心脏会死人的”。于是在同伴的陪同下,急急忙忙赶到公社医院去看大夫。
  所谓公社医院不过是一间放着医疗用品兼卧室的小房子。大夫连白大褂也不穿,给人看病也偶尔兼顾牲口。只见他说了句“感染了,打点青霉素吧”,就顺手在灶台上拿了个饭碗,把针头针管放进去,倒上点暖壶中的开水,烫了一下算是消毒。随后,直接用长着长长黑指甲的手取出针头针管装好,吸进药水就给我做皮试,没反应,又进行了臀部肌肉注射。这一切,真叫我们两个来自北京的知青看得瞠目结舌。心想,“这样消毒,还不如我自己来呢。至少我会多烫几次,手也不会这么脏!”所以,当大夫问我们,是天天到这里来打针还是把针带回去打?我们异口同声说“带回去打。”于是他借给我们一套针头针管。

回首我的知青岁月(4)
针剂针头针管是拿回来了,可谁会打针呀!没办法,“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按一般见过的打针程序,无非是四步:针头针管消毒、吸入药液排空气、三角肌消毒、扎进肉里慢慢推入药液就行了。可谁来试试?没人敢干。最后还是我自己在同伴的帮助下打完第一针。一切正常!心里挺自豪。好像是2007年,我曾看过毕淑敏写过一篇文章,记述她在高原部队医院当护士,第一次为患者打针前在被子上练手的事。当时我就想:我们可比她棒!第一次打针就是“真枪实弹”,在自己的身上开练!
  从那次经历后,知青们自备了一些常见病的药品,买了一本《赤脚医生手册》,有病就翻书,自己对症看病吃药。以至后来全村老乡们不论谁得了头疼脑热的小病都不去公社医院找大夫,由知青们免费提供药品治疗;若遇到要打针的大病就带回针剂找知青注射,再也不必一次次往返六七里路往公社医院跑了。几年下来,连一些静脉注射我也敢自己动手了,真正是大胆妄为,“无照行医”。
  记得1976年的春天,队里的老知青已经走得差不多了。我成了队里新知青的老大姐,还担任着生产队的党支书。一天,一个社员急急忙忙地跑来找我,说他母亲在赤脚医生打针后突然呼吸困难,快不行了!我忙叫上打针的那位知青赤脚医生去他家,同时派了个小青年去公社医院请大夫。一路上问赤脚医生给病人打了什么针?回答“青霉素”,我心中一沉,害怕是因为过敏所致,那会有生命危险的!赤脚医生说:“昨天公社大夫来打过一针,没事呀。今天不知为什么会这样。”我心想,不是过敏就好。到了那社员家,我看到老婆婆下巴至脖子一片红肿,喉咙中堵着痰喘不上气,紧急中想到应该先把痰吸出来缓解一下,就让赤脚医生把听诊器的软管拔下来用盐水洗洗、开水烫烫,插入病人口中吸痰。两口痰吸出来,老人呼吸平稳了。一会儿,公社大夫也来了,一进门就问“是不是白喉呀?”我又吓了一跳,白喉是传染病,若真是那样,我们几个也跑不掉要被传染。忙问他附近村庄有类似病例吗?他说没有。我才放了心。于是三人坐下来,拿着《赤脚医生手册》对症翻书,分析病因。最终确认:牙根感染引发颈部淋巴网炎,继续使用“青霉素”治疗;刚才打针导致的呼吸困难是因为我们的赤脚医生配药量比例出了点小问题,还好,一切有惊无险。不久,老婆婆的病好了,直至1981年我研究生毕业回北京工作之前去村里探望乡亲,老太太还健康地活着。
  这件事使我很有成就感,由此萌生了当一名医生的愿望。可惜,在那个年代,不能心想事成。直至 “四人帮”被粉碎,我才被作为最后一批社来社去的工农兵学员推荐到山西大学政治系读书,当地领导希望我学习两年之后能回当地工作。但随着国家政治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学招生制度改革,我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道路。如今30多年过去了,当初“无照行医”的趣事还历历在目。回想起年轻时的大胆妄为,没经过任何医疗培训就敢蛮干,真是心有余悸。没办法,那都是环境条件逼迫的无奈之举。好在,当时没有出过任何“医疗事故”。
  四  可爱的乡亲
  据说,“*”结束后,有国家领导人曾在内部会议上说:“国家花了70亿,买了四个不满意”(即知青不满意,知青父母不满意,农民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实际上,若再加上城市各单位为支持职工子女下乡的支出、知青父母们为子女提供的大量资助,整个中华民族为那场空前绝后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到底付出了多少人力财力,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 想看书来

回首我的知青岁月(5)
仅就我们这一个知青点而言,从1968年底到我离开的1976年底,八年时间里,共接收北京知青40余人,当地知青20余人,除了国家按人头拨给的安家费之外,北京市知青办送给我们一台推土机、一辆130中型卡车、两台手扶拖拉机、一套引水上山的抽水机及管道、一套果园滴灌设备、一套柴油发电设备,另外还有两台脚踏缝纫机和一些书籍等学习材料。这些东西究竟价值多少?我至今心里也没数。1978年以后,随着知青逐渐返城,这些物资都留在了当地,农村改革之后落于谁手?都是一笔糊涂账。
  尽管全民族都为这场知青运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真正给我们知青心理上巨大支持的还是当地的广大干部群众。初到乡村,我们为那里的贫困和缺医少药状况震惊,也为那里干部群众的善良感动。抱着“实行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做个新时代好农民的想法,和他们一起生活劳动,不仅学会了各种劳动技能,也学到了他们身上许多优良品质。但当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简单劳作渐渐消磨了知青们初来时的热情,现实生活的艰难使得我们这些已经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劳动一年所得还是只够维持个人温饱,回家探亲仍需要父母贴补的时候,心灵深处常常感到无限寂寞和渺茫。每当这时,看看身边同样在艰难中度日的善良老乡们,是那样平和认真、踏踏实实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我就会想:时代把我们从祖国首都北京抛到了这里,你就感到不平衡不公平。那么,这些老乡们就该祖祖辈辈生存在这小山沟里,过这样穷的日子吗?这种状况迟早要改变!目前,他们能够生存下去,我也一定能。我还要用我的知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活得更好一些。
  在那八年中,我除了学会了做春耕夏锄秋收的所有农活之外,也读了不少能找到的各种书籍,包括政治理论书和医书。《马恩选集》 《列宁选集》 《毛泽东选集》当时都通读过,逐渐形成了比较唯物辩证的世界观,能够比较清楚地识别当年报刊上那些极左言论的错误,内心深处时时期盼着这世界早一点发生变化。
  1975年,上面要求批判“右倾翻案风”,当时我刚担任生产队党支部书记不久,对下发文件的内容不以为然,就没有组织社员批判大会。公社领导检查工作时问为什么,我回答“文件要求批的内容,我看没什么错可批。”一时大家都没有说话,事后也没有人来追究。直至30年后,我旧地重游,老领导们提起此事才对我说:“当时可把我们吓坏了,生怕人会抓你的小辫子整你。”还好,我碰到的领导和乡亲都是有正义感又实事求是的人。没有他们的关爱,一定没有我的今天。
  2008年的今天,回首40年前的知青岁月,我深深感到:在那个七八亿人口一个头脑思维,“上有好之,下必甚之”,以至于一言兴邦衰邦的特殊年代,所发生的一切都和我们社会的法制不健全有关,都与我们全民族的非理性思维有关。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绝不能让那样荒唐的年代再重演了。
  

大学时代的心路历程(1)
大学时代的心路历程
  薛庆超
  作者简介:薛庆超,男,1955年出生,河南南阳人。1977年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1981年12月毕业留校任教,后调入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工作。1996年调中央党史研究室,历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秘书、科研部学术处处长,现任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主任助理。同时担任:*中央宣传部图书阅评员;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河南大学兼职教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8年春天,我作为中国1977级大学生中的一员,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是形成了正确研究和评价事物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就必然要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在大学学习期间,深切感受到,*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最好的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十年内乱”中那种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好即绝对好,坏即绝对坏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必须彻底摒弃。从此,在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时,我都力求自觉地按照*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研究、分析、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
  一
  1977年,*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因为“*”而中断了十年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这个消息,在我的心中引起了强烈震撼。当时,我在高中毕业后已经从事了将近五年的各种劳动。“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雄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凭着一股拼劲,经过一番拼搏,终于如愿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当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实实在在地感到:“这一瞬间是如此光辉灿烂!”
  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日起,全家都极为高兴,亲戚、邻居、老师、同学也纷纷表示祝贺。实事求是地说,在大学由于“十年内乱”而停止招生十年的情况下,当时考上大学不亚于中了“状元”。母亲特意为我做了一条新里、新面、新棉花的又大又软又厚实的新被子。这条被子我从上大学一直用到毕业后参加工作、留校任教,直到结婚后才被妻子说服,搁置起来。写到这里,缅怀母亲的热泪不禁夺眶而出。当年,母亲在院子里一边做被子、一边与我聊天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扑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妈妈,我多么想念您啊!好在母亲亲眼看到我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调入省委工作,并知道我有可能调入北京,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好在母亲亲眼看到我娶妻生子……母亲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父亲是一个既有一点文化又十分老实忠厚的人,看到我考上大学当然十分高兴,但是却不善于流露和表达出来。在我的性格中,既有母亲的坚强、勤奋、善良、有主见、有个性、坚韧不拔,又有着父亲的老实本分……
  1978年春天,“乘着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浩荡东风”(这是当时的语言),我前往大学报到。
  离开家乡时,母亲依依不舍,父亲送我上了火车。火车上十分拥挤,但是也有一些像我一样携带被褥、脸盆等生活用品的青年,大家互相一看便知,同是大学新生去入学。一说起话来,原来大多均为同一所大学录取的新生。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自然并不寂寞。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大学时代的心路历程(2)
河南大学位于着名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东北部,建校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历史变迁。在开封火车站,我坐上河南大学迎接新生的汽车,来到河南大学。高大、巍峨、古老的河南大学大门门楼,记载着悠久的历史沧桑,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进大门后一条大路直抵大礼堂,大路和大礼堂两旁松柏青翠,鲜花怒放。接新生的汽车在大礼堂门前的广场上停下来后,还未来得及欣赏这座着名的大礼堂的英姿,各系迎接新生的同学已经迎上前来,把本系新生的行李装上平板车,然后引导着新生到自己的宿舍(以后每当新生入学时,我也经常做这种迎接新生的很有意义的工作)。我住的宿舍是位于河南大学北部的平房,与着名的宋代铁塔仅一墙之隔。
  进入历史系和中文系的教学大楼,一楼大厅里有一个黑板报,上面有一首中文系教授写的欢迎新生的诗词,其中一句我至今还记得:“不是‘四害’被扫尽,哪得英才集汴梁。”意思是说:假如不是粉碎了“四人帮”,铲除“四害”,恢复大学招生考试,哪里能有如此多的经过高考选拔的英才汇集在汴梁城啊(开封,古称汴京、汴梁)。
  二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生活立即就开始了。历史系的专业课主要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历史系的基础课主要有:*列宁经典着作、断代史、专题史、古代文选、写作等。政治理论课主要有:*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本来还应当有*党史,但在历史系的专业课中国现代史中已经包含了*党史的内容。当时的中国现代史是以*党史为主要内容的,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中国现代史与*党史是一样的,以后才逐渐有所区分,各有各自的学科特点和内涵。
  河南大学历史系对于大学恢复考试后招入的第一届大学生非常重视,配备了很强的教学力量。任教的教师,恢复职称评定后,大多成为各个学科的知名学者。一位讲授古代文选的讲师和一位讲授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讲师,均被破格直接评为教授。这位讲授古代文选的讲师很有学问,一开讲就先讲了一个典故:唐代进入太平盛世以后,唐太宗开科取士,当他站在皇城门楼上,看着参加考试的书生鱼贯而入时,兴奋地说:“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也。”接着,又讲了他本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人生一大快事”等诸多感想。我们听了印象极为深刻。
  在上大学以前“躬耕陇亩”的岁月里,我曾经把《毛泽东选集》及其所有注释熟读过几十遍,还阅读过大量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对*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苏联共产党历史、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有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每当有人称赞自己“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时,自己对此也认为名副其实。进了大学,方知自己过去的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从此,“学然后知不足”,无论别人怎样赞誉自己读书多、知识面广,自己再也没敢自以为是过。不是因为谦虚,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人生永远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

大学时代的心路历程(3)
“万事开头难”。上了大学,才知道过去无论读过多少书,那都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不深入的。所以,对于每一门课程,都下定决心老老实实从头学起。每天早起晚睡,如饥似渴,真有点把“十年内乱”耽误的时间赶回来的劲头。对于中国古代史中的原始社会,自己比较生疏,下了较大工夫去学。自进入夏代、商代、周代,特别是进入秦代、汉代以后,就比较顺利了。对于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盛衰兴替,我都很有兴趣,认为学习这些知识对于治国安邦会很有启发。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是形成了正确研究和评价事物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就必然要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在大学学习期间,深切感受到,*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最好的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十年内乱”中那种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好即绝对好,坏即绝对坏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必须彻底摒弃。从此,在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时,我都力求自觉地按照*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研究、分析、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例如:如何看待秦始皇?一方面要看到他实行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修长城修阿房宫;一方面又要看到他扫除群雄,统一中国,统一公路(可以说等同于现代的高速公路),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就其历史活动的主流看,是有益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但是,由于秦始皇的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又导致“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秦王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