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阎锡山大传-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向缺口猛冲,蜂拥登城。守军第419团官兵奋力堵截,给敌以重大杀伤。日军继续向城内冲击。守军与敌展开肉搏,双方伤亡甚众,该团团长袁庆荣负伤。日军一股(约一个营)由豁口突入城内,一部分沿城墙向小北门城楼攻击,另一部分冲入城内,与守军发生巷战。在小东门防守的第422团一面对敌进行堵截,一面请示孙兰峰旅长,拟将旅预备队投入战斗,围歼入城之敌。该旅3个团各选一个连,组织奋勇队,对日军实施反击,经过血战,终将既失阵地收复。与此同时,城内守军经巷战终将突入城内之敌全歼。
  入夜,敌炮击更烈,傅作义一面亲巡各城,鼓励士气,以迎击日军的再次进攻,一面急电蒋介石,报告战况。守城兵力本来就少,经两日战斗伤亡减员,有战斗力者仅剩2000余人。
  11月8日晨,日军按原计划向太原城发动总攻。其步炮主力全集城下,敌机13架轮番轰炸,北城楼被焚,东、北两城到处起火,火焰弥漫全城。9时,城东北角及西北角,均被敌密集炮火轰陷,不久东、北两面城墙亦相继被轰开缺口10余处,城墙各掩蔽部及弹药洞多被轰塌。敌步兵在其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城内猛冲,在城墙埋伏的炮垒队亦被敌击散。守军奋勇截击,一面拼力阻击突入城之敌,一面封锁城墙各口,敌我伤亡惨重。激战至午,防守东北城角的第435团一个营伤亡过半。敌人从该阵地前面的城墙缺口蜂拥入城。董其武即率预备队驰援,在小东门、小北门之间的大教场、坝陵桥一带,与敌展开激烈的巷战,双方形成对峙状态。其他守军官兵也拼命抵抗,战至16时,始将城墙各口封锁,并经激烈巷战将入城之敌1000余歼灭大半。黄昏时,日军一部空降于城中大教场,扩张战果,19时攻至总司令部。随即敌又从城东北角突破口向城内增加大量步兵,并利用夜间隐蔽,夹杂混战,处处突袭,我官兵伤亡甚多,而且西、南两城部队及预备队亦为敌袭散。此时应战兵力已不敷分配,除总司令部军官佐及特务连勉力抵抗外,已别无兵力可资应援。至21时,日军愈进愈多。傅作义见局势已无法挽回,乃下令撤退。各部纷纷从大南门、新南门撤出城外。华北重镇——太原,于11月8日夜失陷。
  阎锡山得知太原失守的消息,也并未感到突然,因他心里也明白,太原虽不能轻易放弃,但也不可能坚守,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此时,他又为守城人选的如意安排而欣慰,既未将守城重任委以亲信,也未让中央军负责,而是让傅作义担此重任。这样,他既可以以傅作义这位守城名将的威望压制日军的狂妄之气,又可以在太原失守之后向蒋介石交代,从而开脱自己的责任,可谓两全其美之策。
   。 想看书来

二、“非常时”“非常策”(1)
扶 持 牺 盟 会
  卢沟桥事变的次日晚,牺盟会即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卢沟桥事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地方性事件,而是日本帝国主义有计划、有步骤向中国全面进攻的开始。牺牲已到了最后关头,应立即准备对日作战。
  阎锡山作为牺盟会的挂名会长,对牺盟会的上述明确抗日主张,予以默认。在此之前,阎锡山尽管希望牺盟会“救国”,但是,又对抗日作出某些限制,不允许讲抗日,只是含糊其辞地讲抗敌。牺盟会欲将名称改为抗日救国会,他不同意。
  7月下旬,刘少奇来到太原后,专门同阎的代表梁化之面谈了牺盟会的工作,指出牺盟会是共产党帮助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抗日救亡,不存在谁挖谁的墙角的问题。 通过这次开诚布公的谈话,阎锡山对共产党的一些疑虑得到了缓和。从此,阎锡山对牺盟会的信任增加了,对牺盟会的支持比较多了。
  首先,支持牺盟会自身建设。1937年9月27日至30日,牺盟会在太原国民师范礼堂召开了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阎锡山因在岭口督战,特派梁化之与会转达他对大会的意见。大会选举了牺盟会执行委员会,阎锡山仍为会长,梁化之、薄一波、牛荫冠、宋劭文、冯基平、傅雨田、雷任民为常务委员,戎子和、张文昂、董天知、周子贞、顾永田、李力果、刘岱峰、张隽轩、张干丞、徐宏文、王永和、娄化蓬、郭挺一、杜春沂、薄右丞、智元生、刘玉衡等17人为执行委员。这次大会还修改、通过了牺盟会工作纲领:
  (一)本会以坚决实行民族革命,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二)要挽救当前的民族危机,首先必须实行全面抗战,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三)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及汉奸的财产,充作抗战经费;
  (四)为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全国民众必须总动员,组织训练民众,并立即武装民众,组织民众的武装部队,在日寇占领的地带,进行游击战争;
  (五)改善人民生活,彻底执行合理负担的累进税,减租减息,以巩固全民抗战的基础;
  (六)裁撤不必要的机关及支薪不作事的公务员,减低公务员的薪水,以抵消抗战时期的经济消耗;
  (七)实现爱国自由及人民*、结社、言论、出版之自由;
  (八)与各党派各界各阶层密切地全作,将一切爱国的民众,不分性别、不分老幼、不分职业,团结在组织之内;
  (九)改革政治机构,使它适应抗战需要;
  (十)为了挽救目前的危局,以确保民族革命能够取得胜利,必须广泛地动员民众,参加抗日先锋队,开赴前线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
  会后,牺盟会根据新工作纲领的要求和抗战形势的变化,对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压缩了总会的组织机构,充实了各中心区、县分会等基层组织,为开展广泛的群众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到1939年夏,牺盟会会员已发展到300万人左右。
  其次,采纳牺盟会提出的建议。1937年9月15日,牺盟会召开全体工作人员紧急大会,向政府提出了七项具体主张:
  (一)立即改造充实全省总动员实施委员会,使之成为真正能负起动员任务的机构,并实行*集中制,最后给总动员实施委员会以最高权力;
  (二)立即下令严惩阻碍动员及动员不力的官吏、公务员,严禁官吏豪绅等侵犯人民爱国自由的权利,并扶植与保障人民抗日言论*结社等自由;

二、“非常时”“非常策”(2)
(三)立即下令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实行合理负担,以改善人民生活;
  (四)政府与人民一齐总动员,为保卫山西而战,立即下令裁撤政府各机关之冗员,禁止公共机关浪费、撤销并惩办抗战中有消极怠工,以及不能胜任的分子;
  (五)通令政府各机关执行动员令,一月之内要动员5万少年先锋队到前线,立即发枪支给人民;
  (六)坚决执行已经颁布了的优待抗战军人办法;
  (七)严惩自动放弃阵地的军官,甚至枪决。
  上述七项主张,阎锡山均予以赞同,并逐一付诸实施。
  1938年秋,牺盟会拟定了“关于组织自卫队问题”和“征调新战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两份文件,阎锡山不仅同意,而且责成牛荫冠,以他的名义从随营学校毕业生中选派各县武装自卫队的正副队长。
  对此,薄一波后来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也谈到阎锡山对牺盟会提出的意见,“一般都能采纳”。
  第三,支持牺盟会开展民众工作。牺盟会为了推动山西工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于1937年9月18日在太原召开了“九?一八”纪念大会,近万名工人和2万多群众参加。会后,在工人纠察队保护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并向政府要求,发给工人武器,进行武装抗日。经工人代表交涉,阎锡山答应发给工人冲锋枪500枝、步枪2500枝。
  9月19日,又成立了山西省总工会,工人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仅太原市就有工会会员5万余人。
  在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牺盟会积极发动农民参加抗日战争。阎锡山批准了由刘少奇代牺盟会起草的《山西农会章程》(草案),使农会取得了合法地位。此外,青年运动、妇女运动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至1939年夏,以牺盟会名义组织起来的农救会会员达170万人,工救会会员达20万人,妇救会会员达30万人,青救会会员达30万人。
  可以说,阎锡山从全面抗战爆发到秋林会议前,对牺盟会各方面的工作给予了许多支持。薄一波后来回忆说:“从雁北失守到1938年2月临汾会议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可以说是阎锡山进步倾向最为明显的时期。”
  组建决死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阎锡山急需扩大其军队,以防范日军的入侵。他虽经多年经营,形成了自己的武装——晋绥军,但是,他也深知这支军队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抵挡拥有精良装备的日军的进攻。1936年2月红军东征,晋军一触即溃,所以同年下半年他就想过要扩军,并且想改用新的名称。绥东抗战后,阎锡山在一次形势讨论会上,提出“假如日本人打进山西来,我们该怎么办?”让与会者讨论。董天知(*党员)发言表示,“日军步步向我进逼,晋绥首当其冲,不早作准备,将来必将吃大亏。”建议成立一支以“保卫桑梓”为宗旨的抗日新军。阎锡山听后尽管内心深表赞同,但会上却未公开表态。会后他曾对赵戴文等人说;“共产党里就是有人才,董天知年纪那么轻(董当时是25岁),就能提出那么好的意见,真是了不起!”但是,由于当时全面抗战尚未爆发,阎锡山还有许多顾虑,对董天知的建议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七七事变后,日军在平津地区集结主力,准备西犯山西,晋绥已处朝不保夕的情况下,阎锡山不得不考虑扩充实力,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新军,以应付危局。一天,他找到牺盟会负责人薄一波说:“一波,战争开始了,还没有兵,你看该怎么办?”薄一波斩钉截铁地回答说:“组织新军,改革旧军”。阎锡山说:“旧军是不好改革啦,你就先组织一个新军团试试吧!”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非常时”“非常策”(3)
经过薄一波的发动和各方面的多次研究,决定组建抗日青年先锋队,后报告阎锡山。阎锡山认为不妥,便改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得到阎锡山的许可后,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在太原国民师范大礼堂正式成立。阎锡山亲自参加会议,并在会上讲话说:“你们要成立‘敢死队’,我给你们改成了决死队。意思是说在民族革命战争中,你们都要有决死的决心。”
  决死队是由原来的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和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8、第9团一部组成,即决死一总队,薄一波任政治委员,牛佩琮任政治主任。阎锡山派军官任各级军事指挥职务。这是山西组建的第一支新军,实际上是*与阎锡山合作建立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军队。这在以国共两党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仅见的,因此,决死队的组建既是山西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阎锡山联共抗日的具体表现。
  因而,决死队一经产生就形成了具有与阎锡山旧的晋绥军不同的特点。它有较健全的民族革命的政治工作;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具体化为三大任务,即:争取民族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建设光明灿烂*共和的新中国;最后建立废除剥削制度,消灭社会不平,人人劳动人人享受的新社会。而且,决死队从队员的组成到管理都是全新的,由雇佣兵转为自愿兵,废除了旧军中的打骂制度,实行财政公开、官长减薪、官兵一致的*管理方法。特别是决死队实行政治委员制度,保证了这支武装的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在决死队成立之时,阎锡山批准了由薄一波亲自拟订的《政治委员制度条例》。条例规定:政治委员为组织、政府派到部队中之全权代表,有直接处理部队中一切事宜之权,为部队中的最高首长,团长及政治主任均受其领导;一切军事政治命令训令等,均由政治委员、团长、政治主任共同署名,必要时,政治委员在军事政治方面有单独发布命令之权。
  决死一总队成立的次日,就领到了阎锡山配备的武器,开始了紧张的政治学习与军事训练。阎锡山对这支新军队感到十分满意,在各方面都给予支持。不久,决死队又组建了3个总队。9月上旬,以驻祁县的军士训练第2团团部、政训部、第2营、第3营,驻太谷的军士训练第1团的1个营,及驻忻县的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9团一部,组建为决死二总队,由张文昂任政治委员,韩钧任政治主任,辖3个大队,近2000人。9月中旬,以驻寿阳的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10团为基础,组建为决死三总队,由戎子和任政治委员兼政治主任,辖3个大队,约1500人。10月上旬,以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5团为基础,组建为决死四总队,由薄一波兼政治委员,李一清任政治主任。至此,决死队由1个总队扩建为4个总队,人数达6000余。
  就在此时,日军已突破阎锡山军晋北防线,逼近内长城一线。为了配合作战,经阎锡山同意,薄一波率决死一总队于9月21日开赴晋东北五台、盂县地区,准备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台怀镇薄一波见到了朱德总司令。朱德对薄说:八路军准备在这个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现在给你一个任务,马上率部南下,到晋东南太行山区建立根据地,那里现是个空子。 要求薄一波立即设法得到阎锡山的许可,把决死队尽快开到晋东南。

二、“非常时”“非常策”(4)
9月底,薄一波到太和岭口第二战区行营指挥部,会晤阎锡山,向阎建议以山西8个“国民兵军官教导团”为基础,再组建5至10个旅的新军,同时提出上党是军事重地,愿意亲率决死队去控制这一地区,建立一个抗战的落脚点。对于前者,阎锡山鉴于雁北已失守太原岌岌可危的形势,当即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给了5个旅的番号,即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旅、第2旅、第3旅、第4旅、第207旅,并授权薄一波全权负责从速组建。对于后者阎锡山则未及时答复,直至10月初他返回太原后,才准许薄一波率决死一总队赴晋东南,并且委任薄一波为山西第三行政区政治主任。阎锡山还说:“自古都说山西是形胜之地、表里山河,其实上党(古郡,今长治一带)才是表里山河的表里山河呢。历代都把那里看作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得了上党,跨过黄河就是洛阳,就可以得天下”。
  薄一波授权之后,积极扩编新军,首先于9月24日在太原组建了“工人武装自卫队”,阎锡山派军士一团的团、营、连、排、班长整套机构插入工卫队任职,并委派郭挺一为自卫队队长。
  此时,阎锡山正全力组织忻口战役,打算将组建不久的决死队调来参加太原城防。*公开工作委员会通过薄一波向阎锡山提出,决死队的几个团,不宜调来守城,应当撤至同蒲路两侧去开展游击战争,才能发挥其作用。阎锡山认为言之有理,遂同意将已开始向太原集中的决死队分散到晋东南、晋西南、晋西北各地。这样,决死队在各地一面建立抗日*政权,一面积极进行扩充,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
  正值薄一波积极进行扩建决死队,欲将原来的4个总队(相当于团)扩充为4个纵队(旅)之时,阎锡山通过梁化之提出,除一纵队由薄一波负责外,其他3个纵队的政治委员都必须是山西籍人。他认为只有山西人才会为山西办事,也才能为他服务。这样,他就可以通过支配决死队政治委员人选,进而达到控制决死队的目的。按照阎锡山的要求,决死二、三、四纵队的政治委员分别由张文昂、戎子和、雷任民担任,韩钧和董天知改任政治部主任。
  政治委员人选确定之后,决死各总队相继进行了扩编,至1938年初由4个总队扩充为4个纵队。其扩增情况如下:
  决死一总队于1937年11月扩编为决死一纵队,政治委员薄一波,政治部主任牛佩琮,纵队长鲁应麟。
  决死二总队于1938年1月间扩编为决死二纵队,政治委员张文昂,政治部主任韩钧,纵队长陈庆华。
  决死三总队于1937年12月底扩编为决死三纵队,政治委员戎子和,政治部主任董天知,纵队长陈光斗(后为颜天明)。
  决死四总队于1938年初在晋西北扩编为决死四纵队,政治委员雷任民,政治部主任李力果、刘玉衡,纵队长梁浩(后为卢宪南)。
  工卫总队于1938年5月扩编为工卫纵队(后改编为工卫旅),郭挺一任纵队长兼政治委员,侯俊岩任政治部主任。
  除此之外,还组建了政治保卫队。阎锡山从太原退到孝义后,电话通知决死二纵队政治委员张文昂,要张到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