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阎锡山大传-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援军未到达的情况下,为了解南口之围,阎锡山电令刘汝明部和骑兵第1军主力,附第218旅董其武部,向察北反攻。董其武亲督所部,于14日收复察北重镇——商都。这时,日关东军察哈尔兵团(4个混成旅团为基干)由东条英机率领,从热河出发,沿北线经多伦、沽源,向张家口进逼,意在同南线沿平绥路进攻之日军,两路夹击张家口。傅作义一面命刘汝明在张北一带阻击北线之敌,并坚守张家口;一面令董其武部由商都、张北一线前进增援刘汝明部。
8月15日,日军出动大队步兵,在40辆坦克、30架飞机的掩护下,复向南口、居庸关守军阵地进攻。南口右侧高地被敌狂轰滥炸得满目疮痍,一营守军伤亡3/4,不久被敌占领。这样,南口就处于敌炮火之下,形势对我非常不利。为了扭转战局,中国军队向高地发起多次反攻,但均未奏效。次日,战斗的焦点转向左侧高地。为了缓敌攻势,阎锡山接受何应钦电令,速派晋绥“骑兵继续向察北挺进,以缓和敌对南口之攻势。” 骑兵遂连克南堑壕、化德,17日又攻占尚义,从而对张北右侧之敌形成威胁。
日军鉴于察北我军攻势的压力,乃决定早日解决南口战役,连日出动大批飞机、坦克,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均未得逞。南口战事更趋激烈,但是,卫立煌的援军仍未赶到。
8月17日,阎锡山又电令傅作义率1个师(第72师)和3个旅(第200、211旅、独立第7旅),由火车运往怀来增援南口。
日军久攻南口不下,乃决定改变战略,暂停正面强攻南口,采用包抄战术,进击张家口。
张家口,平绥铁路线上又一军事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7月20日,毛泽东就致电阎锡山,指出:“日寇大举已定,无可挽回。如令其占据北平、张家口,则晋绥之危至。拟凭全力督责冀察当局坚守平津、张家口等处。部队似宜以一部向张家口出动增援刘汝明,一面力促蒋氏(指蒋介石——引者注)增兵北援。诚如尊言,非抗战无以图存。而今日已至力争平津、张家口之紧急关头。一得之愚,尚祈考虑。” 可是,阎锡山没有接受。
一、整军抗战(12)
如今,日军兵临城下,然刘汝明仍采取单纯防守的布防战术,战线拉得太长,未能在敌重兵进攻的情况下,及时收缩兵力,以致崇礼、膳房堡、膳南山以及张家口的外围阵地水观台相继丢失,张家口成为一座孤城。
8月20日,傅作义在怀来召开军事会议,准备向南口之敌反击。这时,日军已完成了对张家口的包围,并以一部直扑张家口西的孔家庄车站,企图截断平绥路交通。如果张家口为敌所占,平绥路被截,不仅我南口作战部队将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且有被敌前后夹击而全军覆没的危险。傅作义不得不分兵作战,令第72师、独立第7旅驰援南口,亲率第200、第211旅回援张家口,并会同第218旅夹击日军,以掩护我军撤退。
8月21日,日军调集重兵向张家口发动猛烈的进攻。时值倾盆大雨,守城部队在泥泞的雨水中与日军展开肉搏,喊杀声与雨水声响成一片。但驻守右翼城垣的刘汝明一部不支而退,致使两翼守城阵地陷入重围,而刘汝明又未能组织有效的反击,贻误了战机。至27日午后,日军大部队冲入市内,刘汝明率部突围,向宣化、涿鹿一带转移。
张家口战事的失利,使南口守军处于背腹受敌的困境。汤恩伯不得不收缩防线,调整部署,与高桂滋的第17军在南口、居庸关、延庆、怀来一线,凭藉长城天险,奋力抵抗。然而,援军迟迟未到。傅作义部的陈长捷第72师21日在横岭与敌相遇,激战竟日,双方伤亡均重。卫立煌部行至永定河右岸时,即遭日军狙击,未及展开作战,旋即撤走。这样,南口一线守军孤立无援,处境更为困难,而且守军将领面对机动性强、装备优良的日军,一味依重单纯性防守,同敌进行阵地消耗战,以致兵员越拚越少,“处处居守则处处薄弱,易被敌击破。” 24日,敌窜至康庄。经旬余血战,8月25日南口失陷。
南口是京绥路东段的门户。南口失,阎锡山一面震惊,一面抱怨他人,曾作一首《守南口》的诗:“中枢决策守南口,张垣当局不同情。原谋不战全斯土,致使张垣等空城。”
南口战役在抗战初期虽不像后来的淞沪、忻口、台儿庄等战役驰名,但对于晋绥抗战影响至大。作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对于南口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不能说认识不够。他虽出兵南口,但是,主要想依赖蒋介石中央军阻敌,不愿在战争伊始倾其主力而动,以免过早地消耗其实力。如果南口不保,可利用他所构筑的雁绥防御工事阻敌。阎锡山曾作诗曰:“攻当三路齐向燕,守则二区撤雁绥。攻守两皆失依据,政略常将战略移。” 这里,阎锡山所谓的“政略”的涵义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阎锡山当时防守的重点并非南口。当日军很快突破他苦心经营的晋省防线侵入山西腹地时,阎锡山才认识到:“南口之役失权衡,准备毫无守何成。八师精兵损半数,致使雁绥枉经营。” 但是,为时晚矣。
南口、张家口的失守,使察南丧失屏障,无险可据。傅作义遂令在怀来的前敌总指挥汤恩伯指挥南口前线各部,向山西雁北地区转进。而蒋介石则径令汤恩伯第13军、刘汝明第68军(由第143师扩建),退往平汉线。
阎锡山向蒋介石力争,欲将南口前线各部队留在第二战区。可是,汤恩伯仍按蒋介石的命令率第13军,经小龙门向平汉线退去。只留下所谓“准中央军”高桂滋第17军。
一、整军抗战(13)
在此情况下,阎锡山只好命晋绥军马延守独立第7旅向大同转进,归第35军序列;高桂滋第17军,向晋东北的灵丘转进,归入在浑源、灵丘地区的杨爱源第6集团军序列;晋绥军陈长捷第72师向晋北应县转进。日军迅速占领察哈尔全省,战事开始进入山西境地。
部署“大同会战”
南口、张家口失守,日军乘势突破察省平绥路各据点后,兵分两路,向晋绥深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约4个旅团偕伪蒙军9个骑兵师,从张家口沿平绥路西进;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从怀来向蔚县进攻,刀锋直指天镇、阳高,叩晋北的门户大同,并出动飞机轰炸大同、太原,山西形势顿趋紧张。
阎锡山判断日军将沿平绥路西进,必攻大同,一面电令傅作义率第35军主力经张家口,西返大同,并令该军之第211旅第421团(团长刘景新)在孔家庄车站下车,配合第61军之独立第200旅向万全城南山地对敌进行阻击,掩护主力安全西撤;一面电令李服膺第61军由柴沟堡等处后撤,于天镇、盘山、阳高占领既设阵地,拒止日军西犯,以掩护二战区主力军第35军、第19军、骑兵第1军等部在大同地区集结,准备与日军决战,御敌于晋省之外,以保疆圉。在阎看来,用自己的部队,胜则固无论矣,败则再请中央军各路大军固守雁门不迟。
8月28日,阎锡山乘坐用汽车改装的铁甲车离开太原,赴原平,然后改乘汽车到代县雁门关东太和岭口,亲自督战,并作诗一首:“张垣失守雁绥危,无何岭口把节移。兵不主动难为策,千里布防更欠宜。” 随同阎的高级官员有赵戴文、朱绶光、张培梅、王靖国、续范亭等,并由郭宗汾兼行营参谋团主任。
太和岭口是一个村庄,一半在河槽的东面,一半在河槽西面。阎住在河东,随行人员住在河西。在这里,阎锡山一面发表文告,鼓舞士气;一面调兵遣将,指挥作战。抵达岭口的次日(30日),阎锡山即发表《告第二战区前敌将士书》。全文如下:
此次战争,是国家民族存亡关头,非胜不可。应将各人生死利害,置之度外,方能致胜,方能救国,这是大家平日所服膺所深知的。锡山责任所在,杀身卫国,早具决心,不能令诸君独死,此其一。
牺牲才能奋斗,奋斗才有胜利。此次战争,系民族革命战争,系争取国家民族之存在,尤非有强度之牺牲不可。锡山定本牺牲救国之决心,领导大家,一致努力,一致牺牲,希望大家认清此次战争之意义,激励士气,鼓勇死拼,以期死里求生。其能奋不顾身杀敌致果者,定当呈之中央,宣布全国,永注勋典。彼胆小懦怯畏缩不前者,当必为我将士所不取,实亦国法所不容也!此其二。
民众为国家主人翁。武力与民众结合者必胜,否则必败。各将士除提高士气奋勇杀敌外,尤应到处唤起民众,与民众结合起来。如此,我到处都是家人父子,敌到处必然四面楚歌,草木皆兵!此其三。
以上三事,诚为救国要务。我同志将士,务须深体此意,自爱爱国。有认识,然后有决心。有决心,然后有办法。有办法,然后能成功。认识就是彻底了解,战败则为亡国奴,绑而杀之,捆而杀之,任人宰割,彼时虽欲打敌人一枪一弹而再就死,不可得也。决心就是破釜沉舟,拼个你死我活,一发而不可当。办法就是时时自己振作,时时振作士气,有勇知方,虚实互用,以求我最后之胜利,最后之成功。古人云:“哀军必胜”。今日敌人向我全国军民施行无理之压迫,岂独是哀军,而且是哀民!故最后胜利,必属于我;愿我全体将士共勉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整军抗战(14)
9月2日,阎锡山又发表《抗敌公约》,云:
此次对日作战,关系国家民族存亡,均应以民族英雄自负,抱定牺牲之决心,沉心静气,运用巧妙的战术与精锐的火器,聚精会神,杀死多数敌人,以保我国家民族之存在。我晋绥军人本早具决心,本主任(阎自称,因阎任太原绥靖主任——引者注)决与我十余万之官长士兵作共同之牺牲,求最后之胜利。今与我全军约:有贪生怕死,不能发挥战术与兵器之效能者,我全军应共弃之,不尽责任致误戎机者,我全军应共除之。如本主任犯此公约,全军亦应共杀之,此约。
在军事部署上,阎锡山根据其日军必沿平绥线西攻大同的判断,认为敌我双方可能于雁门山以北摆开战场,因而拟定了一个“大同会战”计划。
大同又称平城、云州、西京和凤凰城,雄踞于雁北大同盆地的西北部,北有外长城作屏障,西南依管涔山为依托,东南凭恒山为支撑,与平型关遥相呼应,足以控制桑干河域,而且又是平绥、同蒲两铁路的交汇点,扼晋、察、绥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军事重镇,晋北的门户。如果大同及周边地区为我所控制,北出外长城,可制西进之日军左侧背;反之,如果大同为敌所占,则可沿同蒲路南下,直扑太原。
阎锡山的“大同会战”计划是基于如下考虑而提出的。他认为,日军进犯晋北有两种可能:一是“以一部兵力由蔚县向广灵行佯攻,以主力沿平绥路西进夺取大同,以图切断我晋绥之联络线。”二是“以一部兵力向天镇行牵制攻击,以主力向广灵进攻,企图截断我雁门后路”。因此,阎锡山确定了机动的作战方针,即“以主力配置于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各地区,以一部控制于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之战斗,相机转移攻势”,以达到利用山地歼灭敌人之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阎锡山设想了几个战略步骤:
一、在灵丘、广灵、东井集、天镇各地区附近,配备强有力之部队,以阻绝其前进,以一部配备于大同附近,以大部控置于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之战斗。
二、如敌以主力进攻广灵时,该处守兵应固守待援,以总预备队主力应援该方面之战斗,此时东井集之部队应向广灵敌之侧背威胁,以使该方面之战斗容易成功。
三、如敌以主力进攻天镇时,我天镇守军拼死待援,以大同附近之总预备队相机向天镇附近推进,以浑源附近兵力渡桑干河,向天镇右翼实行侧面反击,以图牵制敌人,俟其顿挫,由天镇两翼夹击之。
四、骑兵军以主力位置[于]商都、尚义、化德等处,相机威胁敌之侧背,以一部守备大庙、百灵庙各据点。
五、第18集团军到达后,应进出灵丘、蔚县附近,威胁敌之侧背,以使进攻之敌不敢孤军深入,在敌我决战时期,该军应向敌侧背实行猛扑,以期我军确获战捷。
据此,阎锡山将此计划上报蒋介石,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与鼓励。蒋介石还答应速将刘茂恩第15军派往山西,列入第二战区序列,作为拉走汤恩伯3个师的补偿。于是,他立即分兵派将,部署军队,其具体作战方案如下:
以李服膺第61军及其所辖李俊功第101师、刘谭馥200旅,共7个团,附属一个山炮营,在山西东北边界的西湾堡、天镇、阳高等地,占领既设工事,拒止敌军西进,掩护大同东面的聚乐堡主阵地带,并沿平绥铁路节节抗击,诱敌至大同外围,之后北移于镇边堡加入北兵团序列。
一、整军抗战(15)
以王靖国第19军及其所辖田树海、杜堃、段树华3个旅,共9个团,附属山炮团、野炮营又一个重炮连,占领大同东面30里的聚乐堡主阵地,吸引敌于熊耳山和外长城线间的南洋河盆地。
以杨澄源第34军及刘茂恩第15军为南兵团,以杨爱源为指挥,集结于浑源、东井集间;以傅作义第35军(3个旅共计9个团的兵力)及绥远的两个骑兵旅、附一个山炮团、一个野炮营为北兵团,以傅作义为指挥,集结于丰镇、得胜口等地待机。俟敌被诱至聚乐堡主阵地时,南北两军立即发动箝击,合击敌于该地区。
陈长捷第72师和新编独立第4旅于镇河部,编为预备兵团,由阎锡山直接掌握。
此外,以骑兵集团军赵承绶、门炳岳部设防于绥东的兴和东北地区;刘奉滨第73师布置在广灵以北的火烧岭——洗马沟一线,担任警戒。孟宪吉独立第8旅设防于雁门关上;章拯宇独立第3旅部署在五台、龙泉关间。
阎锡山对自己的作战部署很自信,认为万无一失。
然而,战争的发展是出其预料的。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除在伪蒙军的配合下,继续沿平绥路西进,其先头部队独立混成第15旅团推进至柴沟堡,直指天镇外,又兵分三路向南向西挺进:一部由张家口趋兴和,以图集宁;一部自怀安逼阳原,进攻浑源;一部从怀来扑蔚县,直插广灵。三路大军分进合击,对大同乃至晋北形成了包围之势。
天镇是雁北东部的门户、大同的前哨,自然是日军进攻的首要目标。
阎锡山为部署“大同会战”,电令李服膺率部固守天镇以东盘山迄北山之线和天镇城3天以上。
李服膺奉命后,一面亲莅部队讲话,印发告全军官兵书,进行战前动员;一面进行紧急部署。由于对敌情、任务估计不够充分,仓促中作出一线式消极防御部署:以独立200旅之400团占据盘山制高点,固守尚未竣工的国防工事阵地;以第101师占领盘山以北罗家山、李家寨、铁路西侧迄北山瓦窑口之线阵地;独立200旅之第399团驻守天镇城防工事。由李俊功率第201旅及401团驻于天镇城内,负责指挥全线作战。李服膺本人率军司令部,坐镇阳高城内,统一指挥作战。
9月2日,日关东军右路主力混成第15旅团于晚间乘火车抵达天镇县东陲永嘉堡,左路主力混成第2旅团沿怀安——天镇大道进至天镇县境的史家窑一带。至此,日军已入山西境内。
9月3日,日军混成第15旅团先锋部队1500余人,携野跑20多门,向晋绥军第213旅425团(团长李在溪)驻守的砖窑村前沿阵地进攻。守军与敌血战竟日,伤亡500余名,毙伤日军300余人,始终控制着阵地。
次日,日军左右两路联合,向天镇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地空配合,集中兵力猛攻李家寨、罗家山一线主阵地。这次,日军进攻的战术有所改变,并不用步炮协同的战术冲锋,而是先以步兵涌至我阵地前沿,猛烈射击,诱我守军全部进入阵地后,先以飞机低空轰炸和扫射,继之以炮火猛烈轰击,如是轮番数次,守军构筑的工事被夷为平地。然守军依然奋力抵抗,虽伤亡数百,但主阵地仍掌握在我手中。
9月5日,日军出动飞机30架,坦克、装甲车50余辆,步、骑兵3000余人,猛扑天镇主阵地——盘山。
盘山,位于天镇东南约8华里,山峰高俊险要,既可俯瞰平绥铁路,又能屏障天镇城。守军奋勇抵抗,激战终夜,冲锋4次,与敌肉搏,战况至为激烈。李服膺在阳高城内坐卧不安,急率幕僚人员与直属骑兵连进驻天镇城西村庄,指挥作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整军抗战(16)
阎锡山为防止日军迂回西进大同,急忙调第19军在丰稔山、聚乐堡一带紧急布防,声援天镇。同时,他致电蒋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