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为祖国而战-风尘儿女英雄-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美国政府窥视到人民解放军的意图,美军驻台海军司令蒲莱德向蒋介石抛出丢卒保车的计划:将大陈岛国民党守军撤至台湾,以图保存实力,固守台湾。

  美国此策使蒋介石非常为难,蒋介石顽固如昔,对美国的劝告,开始严拒。

  但事实摆在眼前,上下大陈,将遭一江同样命运,蒋介石只好接受第7舰队司令蒲莱德的建议,同意主动撤兵。

  正当黎国维与三军指挥员研究拟在大陈守军撤退时予以打击之时,中共中央收到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转来的消息。

  为保证国民党守军安全撤退,杜勒斯通过莫洛托夫,希望苏联劝说中国在国民党守军撤退之时不要攻击。

  毛主席在收到苏联这一信息后,考虑到国际斗争形势的需要,决定见好就收。

  2月2日,毛泽东指示国防部长彭德怀:“在蒋军撤退时,无论有无美舰,均不向港口及靠近港口一带射击。”

  即是说,让敌人安全撤走,不要贪这点小便宜。

  根据中央军委要求,黎国维立即撤消了继续攻击大陈之敌的计划。

  在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怂恿和包庇下,台湾方面不断出动飞机深入祖国大陆内地,在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等地空投特务,散发传单,甚至对福建沿海地区进行轰炸。

  与此同时,蒋介石政府还不断向金门,马祖等靠近大陆的岛屿增兵,至1958年夏季,金,马两地的兵力已达10万之众。台湾海峡的局势日趋紧张。

  你想想,10万军队5万百姓成天猫在地底下,蓬头垢面,不见天日,靠定量配给的罐头食品度日。

  好多人身体浮肿,营养不良,加上蚊虫叮咬,缺医少药,得痢疾,胃病的人特别多。

  那时正是最热的天气,一天到晚出汗,又没多余的淡水洗澡洗衣,人长痱子衣长毛,每个地堡都成了一个“毒气罐”。那确实不是人过的日子。

  艾森豪威尔公开声明:必要时将会协助台湾方面协防金门和马祖。 。。

第九十九章.对敌奋起反击
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印度总理尼赫鲁为了把西藏自治区变成一个 “缓冲国”,就与西方反华势力相勾结。

  支持以###喇嘛为首的西藏分裂集团的分裂活动,并资助武器弹药武装叛乱分子,还指令军队对我国境实行蚕食政策,并挑起事端,杀伤我边防军人。

  我国为了不使事态扩大,为了表明我国政府和平谈判的诚意而做出的种种让步,更让尼赫鲁认为中国政府软弱可欺,就更变本加厉地蚕食我国的领土。

  中印边界的我方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

  杭州会议首先由总参谋部的雷英夫汇报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

  雷英夫提交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

  毛主席听着汇报,面色肃然,不停地抽烟。

  1960年1月,中方又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命令我方在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

  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方能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

  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100多个据点。

  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

  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显然要上门来闹事了。

  1962年六,七月间,毛主席针对印军对我领土实施的蚕食行动,专门提出了:“绝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

  的方针。

  1962年9月以前,西线我军面对印军的蚕食行动贯彻好毛泽东的方针采取了“顶,逼,围,堵”等办法,既有效地遏制了印军的扩张活动,又没与印军发生流血冲突。

  迫使印军将蚕食的重点转移到东线,并捍然越过我国一开始就不承认的麦克阿洪线,再次与我军发生武装冲突,打死打伤我边防战士数十人,在印军咄咄逼人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在适当的时机发起自卫反击战。

  10月12日,尼赫鲁公开发表向我军挑衅的讲话,10月17日印军从东西两线同时向我边防部队发起进攻。

  很快,一支代号为“四一九部队”的前指作战指挥机构组成了。

  中央的决心定下之后,中央军委决定向敌发起反击,新任“四一九部队”前指司令的黎国维听取了我军掌握的情况分析和我军的作战意见,最后提出对印军左右两翼同时发动攻击的军事计划,并立即上报中央军委得到批准后。

  他讲得很慢,提了一连串问题后又低声说了几句。看来,这才是他自己要说的主要的几句话:“事关重大,影响深远。

  我的决心是:准备伤亡1300人。

  根本不要考虑伤亡,1300也好,2300也好,打一个补一个,始终保持四个大团满员。”将领谈论战斗预想时,总会感到格外的欢悦,黎国维即使在下命令时:“为了加强指挥,我们都可以下去,必要时,副司令员可以到团里去加强。”

  二.

  根据战前的敌情侦察,军区前指分析认为,印军部署特点是:前重后轻,两翼暴露,纵深短浅。

  部队前指决定采取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打法。

  各部队按作战任务,于10月19日下午乘夜幕来临之前翻过拉则山口,利用河北岸密林作掩护,秘密行进到各自的出击位置潜伏下来。

  在越国境作战中,后勤补给工作做得很好,根据军区部署的作战计划各

  部队都很好地完成了隐蔽穿插至预定攻击位置的任务。

  10月20日早上7时30分,指挥所上空升起三颗红色信号弹,这是我边防部队发起反击的信号。

  早已憋了一肚子气的战士一跃而起,端着枪向敌人冲去,枪声、炮声、喊杀声、手榴弹爆炸声,顿时响成一片。

  上午,以连为单位分别向3个据点发起冲击。

  攻打第一个据点的部队,一鼓作气战斗30分钟即摧毁了敌工事和地堡21个,攻克了印军的据点。

  攻打第二个据的部队,冒着印军猛烈的机枪射击,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激战1小时,攻克了25个地堡,拔除了据点;攻打第三个据点的部队,以果敢迅猛的动作,扫荡印军边部,摧毁了据点。

  针对印军“铜头,锡尾,背紧,腹松” 的特点,部队灵活大胆机动地采用了大纵深的迂回,多路穿插,分割等战术。

  而战士们不受高山恶劣环境的影响,很好地发挥了我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最终将印军击溃。

  印度政府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但仍不认输,悍然拒绝了我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公然要求恢复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的边境状态,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是“一种骗局”。

  印度方面毕竟错误估计了形势,它以为它当反华急先锋和南亚霸主,会得到美国和西方等国的援助和赏识。

  以为当时中国经济困难已严重到不可克服的程度;以为美国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正企图窜犯我东南沿海,牵制了我主要国防力量,西南地区防务空虚,以为中苏裂痕加深,中国“孤立无援”。

  所以,它认定此时还是在中印边界全线进攻的“良好时机”,不管它怎样进攻,中国是不敢还手的,因而利令智昏,走上了军事冒险主义的道路。

  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加紧战争动员和准备。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了“应付紧急情况的”内阁。

  公开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日夜向边境增派军队,赶运武器,一心与我国再作军事较量,与我军一决雌雄。

  到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以及炮兵;装甲兵部队各一部,总兵力增至30000人。

第一百章.扬我国威军威
一.

  走过一百多米的乱石滩,进入“一线天”峡谷。

  这是喜马拉雅山主脉向南延伸的一条支脉,有如魔剑鬼斧劈开似的, 巍然屹立,底部光线阴暗,苔藓潮湿。

  说是一条“小路”,其实哪里有“路”,只不过丛林中有钻得过去的缝隙,山崖上有踏得住脚的地方。

  窄窄的山路,一侧是峭壁,另一侧是深谷。

  大部队加上驮炮的骡马,前拥后挤,坎坷难行。

  艰难地走出“一线天”后,便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行程约三小时才到鲁克塘。

  大部队在此休息,埋锅做饭,中午才吃上早饭。

  离开鲁克塘,在古木参天的森林中又走了四个小时,来到一块小小的草坪盆地,这里绿草丛生,阳光和煦,温暖宜人。

  部队稍事休息,待走出盆地,已是迫近黄昏。

  这里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掩映在浓密的森林里,不过早已是人去屋空。

  河对岸不远处便是西山口,印军重兵把守,人员,车辆来来往往,严密地监视着我军的行动,并不断向我军进行袭扰性炮击。

  为了监视西山口印军的活动情况,前指决定各营,连,派出观察哨,师,团组织观察所,形成对敌观察网。

  勇敢并不是表面上的气势汹汹。恰恰相反,在印军的虚张声势挑衅恐吓面前,我军战士表现得最平静从容,面颊从不紧张,双脚从不退后,枪口从不打抖。

  记得当时人人都会背的顺口溜:“困难象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这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喇昆仑山上和喜玛拉雅山主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这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荒无人烟。

  克节朗,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藏山南地区,印军第一一四旅5个营约5600人,分散配置在这一地区600公里正面的77个据点内,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侵入中国境内的43个据点内。

  印军第一一四旅受过山地战训练。

  旅部及1个营位于瓦弄城,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十四营驻守邦迪拉地区,杰特联队第五营侵占娘姆江曲河谷。

  印军在侵占的据点外设置障碍,组织较严密的火力,各点均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他们企图凭借其据点,伺机侵占我国领土。

  西山口印军向我集结地共发射炮弹,最多时一天一夜打1000多发,光打在师指挥所周围的炮弹就有380多发。

  白天,印军只要发现我集结地森林冒青烟和晚上火光,便像下冰雹似的向我军开炮。

  部队首先实施炮火急袭,尔后从印军侧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反击。

  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从侧后直插西山口主峰,另一部直捣入侵印军平台阵地,攻击分队以爆破筒,炸药包,喷火器歼灭负隅顽抗之印军。

  经1个多小时的战斗,驱除了入侵印军,夺回了西山口主峰。

  前来增援的印军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半途撤回。

  部队在向印军炮兵阵地的攻击中,工兵战士许光明在排长排雷负伤的情况下,奋勇冲雷区排雷。

  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继被地雷炸断,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雷还未排完,部队无法前进,他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用身体向雷区滚进,为部队开辟冲锋道路,最后壮烈牺牲。

  战后,军区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

  二.

  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其一部份溃逃。

  22日,中国国防部宣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

  我山南地区部队歼灭棒山口之敌一部,占领棒山口。

  接著我军兵分5路实施追击,直取达旺。

  印军仑惶向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线撤逃。

  我边防部队又以一部渡过娘姆江曲,昼夜兼程,沿下地、龙拉、沙泽一线急进。

  清除棒山口入侵印军的另一支反击部队,于24日占领了东新桥等地。

  几支反击部队相继进占达旺。

  尔后,其中一部继续向南推进到达旺河北岸。

  克节朗—达旺之役遂告结束,首战告捷。

  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尼赫鲁没有听取反对意见,相反他任命了一些顺从的军官担任高级职务,这些人执行了他的命令,最终导致了印度的耻辱。

  此时印度国内的反华势力却依然活动猖獗。

  他们支持西藏叛乱分子在新德里举行活动,还把“西藏问题”和“中国在西藏侵犯人权”议案提交联合国大会。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又把侵占的中印边界东段9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东北边境特区”上升为“阿鲁纳查尔中央直辖区”。

  此时,中印关系虽有缓和迹象,但印度并没有诚意采取实质性的举动。

  在印度人看来,准将帕特尔认为陆军最高司令部的政治化是造成印度失败的一个原因。

  当年印军装备不佳也是战败的重要原因。

  这确实有些接近事实,与中国完成换装“五六”系列步兵自动武器相比,印度军队主要装备一战时的“李.恩菲尔德”老式步枪。

  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度政府就千方百计地干涉中国政府和平解放西藏;企图维护在西藏的特权;保护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支持西藏上层叛乱;使西藏成为中印两国间的缓冲地区。

  他们还公开向中国政府提出全面领土要求;并派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抢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祖国主权完整和领土不受侵犯;保卫西藏、新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创造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条件;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入民的称赞和拥护。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0月20日展开对印自卫反击战,到11月21日战斗基本结束,共历时一个月。

  战役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10月20日到10月28日,第二阶段是从11月16日到11月21日。

  两阶段共歼灭作战中,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消灭印军5千余名,其中毙旅长以下2886人,俘2177人,缴获枪3840支,炮187门,汽车416台,坦克9辆等大批军用物资,我军牺牲225人,伤477人,在整个战斗中我军无一人被俘。

  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我解放军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当时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大扬了国威军威。

  后来因我国战略布局需要,我军开始主动后撤,于1963年全部撤回原出发阵地。因当时我国的主要战略方向还是在东南沿海一带。

  防备蒋介石趁火打劫,于是做出了同印度谈判恢复和平的高姿态,同时调动大批部队入闽进入等级战备,终使蒋介石知难而退。

  对印自卫反击战是在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进行的,而且我军的人员装备和印军的人员装备相比还稍处劣势。

  为什么了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主要是中央军委制定的对策方针及时有效,各参战部队准备充分。 。 想看书来

第一零一章.紧扣时代脉搏
一.

  身经百战的黎国维,深知练为战,把兵练活的重要。批判了军事训练中的教条主义后,部队训练如何搞,急需快速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1961年初,身为某军军长的黎国维召集该军军事工作会议,会上他说:“现在军委的训练方针,原则,要求都非常明确,但训练方法不改革,就难以落实。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没有桥和船就过不去,解决好训练方法问题,就像解决过河的桥和船。”

  刚下到二连蹲点的黎国维,第二天上午就到了训练场。

  长空白云乱飞,山坡上人影幢幢。战士们挖了几条堑壕,里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