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朝纪事-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习惯而自然地相信,这种“仰观天文”以察人事的方术在远古就已经存在。然而,这种“占星术”,在古代被使用的背后,却往往隐藏着令人恐怖的阴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悠远的传承(3)
据《三国志·魏书》裴注记载,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夏历九月,就在曹操因迎救当时东汉帝国的末代皇帝汉献帝有功,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后不久的某一天,太史令王立对宗正刘艾说了一番这样的话:“我观察星象发现太白星与荧惑相会,同时金星也与火星交会,这可是‘革命’之象。看来大汉的天下到头了,必有取而代之者。”这话的分量很重,且不说言者早已看出形势,此时的汉献帝只有跟着曹操才能苟延残喘,哪有力气跟这位太史令较劲儿?更何况有天文星象显示“天意”,他一个小小的太史令又何罪之有呢?
  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时光倒流,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光武帝在位,恐怕这位太史令都会乖乖地把这种天象附会成绝妙的盛世之兆。太史令深知现在的汉献帝,不过是只纸老虎,攀附曹氏才能使他太史令的职业生涯得以延续,所以,大胆地替老曹说几句话,表明一下立场,对自己应该是有利而无害的。这个家伙,很可能是急于把马屁一步拍到位,几天后,他借用向皇帝汇报工作的机会对献帝说:“天命有来去,五行不常盛,火烧尽了就会有土来取代,承接汉家天下的就是魏,能使天下得到安定的就是曹氏,所以只有委任曹氏而已。”
  果然,24年后曹操的儿子曹丕以魏代汉,终于将24年前所造的舆论变成了现实,此时的星象变成了什么样,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望气”也是中国人古老的占相之术,是指术士们根据某人“云气”的像状、色彩来判断此人的运势与吉凶。
  我们接着说那位因星象的预示而以魏代汉的曹丕,此时我们应该称他为魏文帝。如果我们相信史书上的记载,那么魏文帝早在降生之时,身上特有的“云气”就已经宣示了他未来的命运。史书说这位未来皇帝刚出生的时候,就有人见到了“青色”的“云气”像车盖一样形成圆形,在他的上方一整天都不消散。望气的人由此分析,这个婴儿有尊贵之极的象征,未来绝不会居于人臣的地位。不是人臣,自然就是人君。也就是说,曹丕一降生,就有人认出他是未来的皇帝了。但这位“望气”者姓字名谁?史籍既无记载,查考亦无实据,也就权当是一则传说罢了!但是,“望气”的记载,在古代史料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毋庸置疑,绝大多数帝王在降生时,都会被人看出未来承受“天命”的“秘密”,这当然也包括了那些亡国之君和偏安之国的小皇帝们。
  还有一种自古运用率极高的“谶纬”术,不能不说。这种“方术”起于秦而盛于东汉,是用《易经》的原则,拆字解义以喻人事。这种“传符命达天意”的“方术”,往往会在乱世或朝代更替的关键时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按照常规,一般在更替大事结束后,朝廷马上就会下令禁止这种政治色彩浓烈的“方术”。但是,魏晋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谶纬”之术,一直都大有用武之地,为朝代的频繁更替立下汗马功劳。利用“谶纬”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的记载,在史书中随处可见。
  就在我们的主人公萧衍率兵杀进建康城前后,“行中水,为天子”①这句谶言民谣,就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使得萧衍在一夜之间,由一位臣子,突然变成了“预备”皇帝,并让人们相信,他天命注定将成为改朝换代的新皇帝,而前朝的和帝则不得不“光荣退役”。这句谶言本身,当然是想让人们相信,南齐的天下已经结束,代之而来的是南梁和它的皇帝萧衍。谶言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政治宣传工具,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也清楚而准确地向世人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新旧更替、改朝换代,这一切的一切,都无一例外地出自“老天爷”的意志。
  接下来需要介绍的就是中国古老的“占卜”术了。据《礼记·表记》载,夏、商、周三代的帝王都认为只有“占卜”才是对天地神明最好的侍奉,做一切事情都要通过“卜筮”来了解“上天”的意愿,而绝不敢未经“卜筮”而私自行事,因为那是对“上天”最大的亵渎。古人们认为,“占卜”是与上天沟通的有效手段,这样既可以了解“天意”,又可以知道自己及他人的前程运事。随着时间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占卜”方法被创造出来,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悠远的传承(4)
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占卜方法中,“卦卜”是最常见的,它的理论根据主要来源于《易经》。古人用蓍草、硬币作为施巫工具,得出某一卦象,再对应《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卦辞、爻辞等来得出巫卦的结果,以此来比附人事。
  “龟卜”是将龟甲在火上烤炙,通过上面的裂纹来占断吉凶。商代时,将欲问卜的事情和卜问的结果刻在龟甲表面,这些就是我们后来见到的“甲骨文”。据说“龟卜”这种卜卦的方式,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被频繁地使用。
  此外,还有“鸟卜”、“虎卜”、“棋卜”、“竹卜”等五花八门的占卜法。
  还有一种方术,是我们所熟悉的,就是通过解释梦境来预测吉凶祸福。古人认为,熟睡后人的魂魄会离开身体,自由来往,可以与各种“神明”交流沟通,得到某种启示。史书中有关“解梦”的记载非常多,我们后面提到汉明帝“夜梦金人”的传说,就是一例。
  梁武帝,也是一位“做梦”的高手。他曾因为一次在梦中,得到“神僧”的指点,而创造了一种叫做“水陆###”的佛教仪式。据《释氏稽古略》记载,他还因为梦中受到亡妻的嘱托,而创造了一种被后人称作“梁皇忏”的拜忏仪式。传说,他用这种仪式,成功地将死后化为巨蟒的妻子度化为“天人”①。同样,也是这位梁武帝,因为一个贪心的梦,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和整个王朝。
  以上所提到的“方术”,只是中国人古代“方术”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诸如“招魂”、“驱鬼”之类,我们也顺便谈一下。
  “招魂”,是民间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术”。笔者曾在北方某大城市亲眼目睹了一场发生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招魂”仪式,这场小型仪式的细节已经被大大地简化,但重要的程序跟古老的流程相比,应该不会有太大出入。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夏季的傍晚,一个大约三岁的孩子在父亲的看护下在街心花园中玩耍。由于粗心的父亲只顾坐在旁边看报,孩子不慎跌倒,惊惶之余,父亲仔细检查了孩子的全身,没有发现任何创伤,于是带孩子回家。奇怪的是,这个孩子回到家后大哭不止,一直持续到半夜,搅得四邻不安。邻居一位老太太跑来问过情况后,告诉孩子的父母说孩子是因为受到惊吓而“丢了魂”,需要等孩子睡着后,到他摔倒的地方去“叫魂”。初始,这对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父母,对这个“叫魂”的说法颇不以为然。老太太并不放弃,详细列举了众多成功的招魂案例,并亮出自家祖传的招牌,自告奋勇地提出亲自主持招魂仪式。被孩子哭声折磨得无奈而疲惫的父母同意了。
  已近深夜,母亲被要求待在家里守护终于睡去的孩子,父亲则带着孩子的一件衣服,跟随手持扫把的老太来到漆黑的花园中孩子摔跤的地方。老太在空中挥舞着扫把,口中念念有词,之后,从父亲手中拿过孩子的衣服展开,对着摔跤的地方喊了几声孩子的姓名,然后说:“孩子,快跟爸爸、奶奶回家吧!”这句话重复了三次后,老太将衣服向空中一挥,裹将起来,紧紧地抱在怀中——仿佛抱住了孩子的魂魄,随即自言自语道:“回家了,回家了!”孩子的父亲异常敬畏地默默跟在后面。
  回到家中,老太吩咐将扫把放在门外,把抱在怀里的衣服慢慢打开,盖在孩子身上。至此,仪式圆满结束。
  老太太对这一仪式,除了种种无法验证的“灵验”之说外,没有任何合理的解释,只是说孩子的“魂”已被招回,并以孩子已经转向红润的脸色作为佐证。据说,第二天孩子恢复了正常。
  把这一事件叫做仪式可能有些夸张:它太过于简单,仪式的主持者也不是那些看上去颇有“神道”的“方士”,而是一位讲不出道理的老太太。不管简单还是复杂,它们通过固定的程序与方式达到某种“形而上”的目的是一致的。
  笔者见到的另一场仪式,与“驱鬼”有关。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悠远的传承(5)
这场仪式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深秋,一个规模不小、靠近城市边缘的住宅区里。大概晚上10点钟,一阵哀乐突然响起,昏暗的路灯下,一队身着白色孝服的男女自远而近排成长队边走边哭,行进速度很慢。为首之人手里举着一根白纸做成的棒槌,对着面前的虚空上下挥舞,口中不停地念道:“走开!走开!别挡我的路!”紧跟在后面的人手里提着当年甚为时髦的手提式录放机,循环播放着让人感到压抑的哀乐,两个巨大的低音喇叭,随着节奏震动着。每到一个十字路口,队伍就停下来,围成一圈焚烧纸钱。
  他们围绕这个住宅区以最长的距离走了一圈,然后回家。大约两个小时后,仪式又完整地重复了一次。
  了解后才知道,原来这家的男主人因故暴死,死前异常痛苦,家人怕他的“鬼魂”盘踞家中惊吓孩子,于是便按照祖宗传下来的方式驱鬼。不过,这祖传的“仪式”已经简化到了最低的程度:那个高档录音机所取代的,是古代用银子请来的吹鼓手;在前面开路的那个挥舞棒子的人,替代的是古代的“方士”;而那些供吃供喝的祭祀仪式,此前已经在家中完成。
  以上的两场发生在现代民间的“仪式”,虽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的“方术”,但起码可以说明,中国人重视“方术”的传统,即使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无神论(包括无鬼论)的强制教育,仍然无法根除。
  

皇帝梦中的“金人”(1)
自汉以降,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方术”盛行于世,形成一种特有的社会政治时尚。《后汉书·方技传》中用“异术方技,尤为时人所乐尚”来形容这一时期的情况。也就是说,“异术方技”在当时不仅流行,更是人们所追求的时尚“技术”。在这种环境下,佛教的进入必然受到相应的影响。
  那些重视“方术”的帝王们,对佛教这一被时人误解了的外来“神仙方术”,感到特别的兴趣。当然,外来的胡僧们,特别是常驻中国的僧人们,由于他们逐渐熟悉与了解汉地文化,除了正宗佛教思想的研究与弘扬外,也开始在那些“异术方技”上下起功夫来,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也会利用“方术”提高佛教的地位。从《高僧传》记载看,安世高、康僧会等,虽来自西域,但也都对“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以及鸟兽之声,无不综达”,以至对星象地理、睹色知病、针脉诸术、方技图谶都很有一套。这些典型的中国式“方术”,在当时的僧人中也成为一种需要掌握的“技术”。因为不这样,很难降得住深信神秘力量的中国人。再加上他们从西域乃至印度带来的种种“神技异术”,更使当时的中国人眼花缭乱,信奉者与日俱增。
  佛教依附于“方术”、僧人混同于“方士”的现象,在汉、魏、晋时期非常普遍。佛教作为西域传来的“异术”,与本土的“方术”有所不同,很容易被帝王们当做一种新的“方术”加以重视和研究。
  前面谈到的明帝,就是一位非常重视“方术”的帝王,他甚至亲自主持谶、纬之书的编写。当他听说楚王刘英“引进”浮屠与黄老一同祭祀,不仅不反对,还下诏向全国进行推广,可见他对于外来“异术”的兴趣之大。这样一来,史书有关他派人到西域求法的记载,也就非常好理解了。如果传说可信的话,我们完全有理由进行这样的猜测:明帝求法的根本目的,并非出于对佛法的真实信仰,而完全可能是为了满足皇帝陛下本人对于异邦“新鲜玩意儿”的好奇心,以达到最终为我所用的目的。
  《四十二章经·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一天夜里,明帝高卧入梦,见一位“神人”,身为金色,脖子上日光闪烁,由远而近,直飞殿前,明帝大喜。第二天,他向群臣详述梦中妙境,并问这是什么“神”。这类事情,在古代并不稀奇,皇帝做了梦,总要问问大家,此梦代表了什么吉凶祸福的兆头。这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解梦”方术。此时,一位叫做傅毅的人解释说:“臣听说天竺有一位得道者,名号曰‘佛’,身轻能飞,他可能就是皇上梦中见到的那位‘神’吧。”我们大概可以确定,这位傅毅很可能就是一位善于“解梦”的“方士”。据记载,明帝听后恍然大悟。不久,他就亲自点名,组成了一支带有特殊使命的佛教考察团。这支考察团由张骞(非汉武帝时通西域的张骞)担任团长,羽林中朗将秦景、博士弟子王尊担任副团长,率12人以友好使者的身份,出访大月氏国。这个很可能是以求取“异术方技”为使命的考察团,圆满完成考察任务返回国内时,带回了在大月氏抄录的《四十二章经》。皇帝下令,将这一出访成果,永久收藏在皇家图书馆(兰台石室)中。这是明帝夜梦“金人”的最早版本。我们注意到,这个版本中,没有准确的时间描述。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得知以下两件事:一是明帝梦见了“神”(金人),后来被臣子们解释为西方的“佛”;二是派人到大月氏抄写《四十二章经》。
  明帝在位时间为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此时距释迦牟尼灭度已有500多年。“梦能通神”,这是中国历史记载中的老套路,我们不必深究,但派人写经之事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遣使到大月氏写经,说明当时汉帝国与大月氏之间,很可能有“异术方技”(佛教)方面的交流。很多史料可以证明,大月氏是佛教东传的重要根据地,在当时也是佛教兴盛的地区。据记载,就在此前将近两个世纪,属于黄色人种的大月氏灭掉了当时希腊人统治的大夏。此时此刻,他们的势力已经延伸到印度西北地区(包括宾和阿富汗地区),逐渐成为印度和部分西域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在它势力控制的范围内,形成了当时的佛教中心。《四十二章经》被认为是一部集结起来的杂经缩本,并不是一部完整的经典,而很可能是一部佛教初级入门教材,属于佛经辑录一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皇帝梦中的“金人”(2)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明帝夜梦金人的故事,被添油加醋地越传越真。不仅加入了年代,所派遣的考察团团长,也由原来的张骞变成了蔡。此举很可能是因为张骞其名,非常容易被混同为汉武帝时期的那位外交家。据后期的《魏书·释老志》记载,使者们还带回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外国僧人,其中竺法兰,很可能是古印度人。这两位来自异国的僧人在洛阳定居下来,翻译了包括《四十二章经》在内的多部经典。另外,使者们还带回了传说为优填王①绘制的释迦牟尼画像。这个说法显然有问题。佛陀在世时,佛教没有绘制和塑造佛像的习俗,佛教造像开始于公元1世纪希腊人统治的犍陀罗地区,那已经是释迦牟尼灭度四五百年后的事情了。所以,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优填王,不太可能创风俗之先,破坏当时的习惯,破例为释迦牟尼绘制画像。没有任何证据使我们相信释迦牟尼时期直至他灭度后将近5个世纪里,有任何人为他进行过平面或是立体的造像活动。但是,明帝时西域及北印度已经开始出现绘制、雕塑佛像的活动,所以使者们带回佛陀画像的可能性是有的,只是画像的绘制年代和作者可能有伪托之嫌。
  其实,佛教传入的具体时间,很难以某个事件作为标志。比如,明帝派使者西行求法,绝不会因为他的一个梦。加上他的异母兄弟——从小与他一起长大、关系密切的楚王刘英,已经在他的封地,聚集了诸多的“方士”、“沙门”,甚至还有“居士”,把黄老、浮屠放在一个祭祠中,接受王国贵族们的祭祀,这种仪式一直没有停止过。所以,此时的明帝也不可能对佛教一无所知。更何况,明帝对于兄弟的这一举动,曾给予了相当热情的支持。
  可见,此时的佛教作为被当时中国人误解的一种外来的“方术”,已经开始大行其道了。所以无论伊存授经或明帝求法,都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佛教传入的开始。
  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把目光从官方转到民间,可能会寻找到一些佛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