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008去北京-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南角楼还依然保存完好,与东南城墙相连,现在开辟为明城墙遗址公园。公园东起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是一个长约千米的狭长街心公园。这是明城墙保存下来的最完整一段。城墙的东端是东南角楼,原是军事防御设施,1900年八国联军曾攻陷此楼,那时刻在墙砖上的字迹现在仍可辨认。东南角楼附近的城墙上有一个圈门,现在是角楼参观的入口,它是民国年间修建环城铁路时在城墙上挖开的洞口,这也是当年民国铁路唯一的遗迹了。
  

城墙和城门(2)
明朝的外城墙已经无迹可寻了。外城墙的南门永定门由于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之上,为了恢复中轴线景观,近年重修了永定门,使它与东侧的天坛、西侧的先农坛以及北面的天桥老城区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景观区域。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虽然,我们在尽力保护和修建北京历史上留下来的城墙和城门遗迹,但它们几乎都已淹没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中。置身于古迹之间,耳边传来急驰车辆的呼啸声,却任凭思绪飞向那过去遥远的时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轴路(1)
站在景山万春亭上,向南眺望,不远处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沿着中心一线向两侧展开,那是紫禁城的中心线。向北望去,一条笔直的马路直通远方,尽头是古色古香的钟鼓楼。万春亭就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制高点。
  北京的中轴线形成于元大都规划北京城之际,明代修建北京城的时候,保留了元大都的中轴线的格局,到明嘉靖大规模扩建北京城后,基本形成了我们现在常说的老北京城的格局。现在,这条北京城的灵魂线上串联着北京城最辉煌的建筑。中轴线的南端是永定门城楼,往北依次是天桥、前门、天安门、紫禁城、景山、万宁桥和钟鼓楼。再向北继续延伸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的集中区域了。
  景山以北是原皇城的北门——地安门。在地安门大街上有一座小石桥,名叫万宁桥,俗称后门桥。这座看似平常的石拱桥就是元代规划北京城中轴线的起点。七百多年前,元大都设计者刘秉中在规划北京城的时候,首先考虑在琼华岛的东侧建造宫城,宫城的构成是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在前朝和后市之间取一点作为全城的设计起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万宁桥是一座石拱桥,桥上是雕花石栏杆,桥身两侧的桥拱顶部雕有水兽,桥下是马鞍形石砌河道,在马鞍开口处的四个角各有一支石兽,石兽结成俯卧探水状,雕刻得形态生动,憨态可掬。据说石桥下面的石壁上刻有“北京城”三个字,通常情况下这三个字位于水面以上,过去北京的百姓间流传“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的说法,当京城遇到多水年份的时候,“北京城”三个字就没入水中。过去京城的水系之间是联系着的,从西山引水渠经昆玉河、长河到玉渊潭、积水潭,再到内城的西海、后海、前海、中南海,后门桥位于前海一侧,整个京城水位高低可以通过后门桥边的“北京城”三个字的淹没与否来判断,应当说是一项水利工程。
  在万宁桥的西北角,有一座火神庙,是祭祀火神的。原来京城过去每逢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都要在后门桥一带放河灯,纪念先祖,放河灯时要祭祀火神,所以这里才有了火神庙。后门石桥的西面就是眼下京城火爆得一塌糊涂的什刹海。
  万宁桥的北面是钟鼓楼,它是老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点。钟楼和鼓楼,在旧京城都是报时机构。鼓楼在南,比较高大,钟楼在北,低矮一些,所以平常经常见到鼓楼,而忽略了钟楼,更多的时候是把钟鼓楼混为一谈,不去区分了。
  中轴线的最南端就是永定门。旧时的永定门城楼巍峨,进京的人老远就能望见,平增了京城的气派与威严。后来在拆城墙城门的运动中,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永定门被拆除了。当然拆城运动中拆除的不仅是永定门,除了正阳门、德胜门箭楼和东便门角楼外,其他城门也都被拆除。前两年,为了恢复京城的中轴建筑景观,政府又筹资复建了永定门,本着修旧如旧的思想,据说重修的永定门使用了当年的图纸、工艺和材料,恢复了明清鼎盛时期的模样。
  永定门北面曾经是旧京城汇聚九流的热闹之地——天桥。天桥名称的来历,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座汉白玉石桥建在河渠之上,这座石桥是明清皇帝去南城的天坛和先农坛祭祀时专用的,皇帝又称天子,故称天桥。晚清以后,尤其是民国年间,这里逐步演变成街衢闹市,五行八作、什样杂耍都汇聚于此,与此相伴的生意买卖、百样吃食也都汇拢而来,形成一个市井闹市。如今,昔日的各式行当很多都已经失传,天桥已经不再昔日的撂地摊、卖把式的闹市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天桥剧场东侧的四面钟周围建起了一个市民文化广场,立起了“天桥八大怪”的雕塑和介绍当时流行行当把式的牌子。
  天桥再往北就是前门大街。前门大街曾经是京城最热闹的商业区之一。清朝年间,这里荟萃了京城最主要的商家店铺,绸布行的八大祥、餐馆行的八大楼大都集中于此,青楼行的八大胡同也都在这一地区。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里一直都是北京人最爱逛的商业区之一。后来,现代化的商场在全市遍地开花,买东西才不一定非要去前门了。目前这里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改造,改造之后的前门,将成为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商业区。
  

中轴路(2)
接下来就是北京城的中心地带——天安门广场和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就坐落在北京中轴线的正中。紫禁城也有一条中轴线,与京城的中轴线重合,分布着太和殿、乾清宫等皇宫里最主要的建筑。
  皇城两侧的南北池子大街和南北长街都是我喜欢的街道,道路两侧生长着高大茂密的国槐,国槐掩映下的是四合院,间或还有红墙碧瓦隐约其间,还有幽幽驶过的自行车,这才是北京的气氛。走到北长街或者北池子大街的北口,就能看到故宫的角楼和景山的万春亭了。这条东西走向的道路叫做景山前街,路南是紫禁城,路北是景山,一侧绽放着六百年的金碧辉煌,一侧滴淌着今晨的青翠。这是北京最有魅力的街道。
  

烤鸭与小吃
京城之菜肴在中国几大菜系中并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独这一味烤鸭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吃烤鸭”在外国游客的行程中已经被列为与“登长城”一样的重要项目。
  烤鸭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烤”这种烹调手法是人类祖先懂得用火之后最为原始的取食方法。而真正的烤鸭最初来源于“炙鸭”和“烧鸭”,公元500年左右的历史文献中已有关于“炙鸭”的记载,到了明朝,采用南京湖鸭烤制出来的“金陵片皮鸭”风靡一时,这是北京烤鸭之原形,后随着明成祖定都北京,烤鸭也一同辗转到了北方,并逐渐成为一道著名的宫廷佳肴。清代设立了专为皇室成员制作挂炉猪和挂炉鸭的“包哈局”,几乎历代帝后都对烤鸭情有独钟。乾隆皇帝、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都是烤鸭的忠诚拥护者,这在遗留下来的清廷膳食清单中屡次出现“挂炉鸭子”的记载中也能看出一二。
  选用优质的北京填鸭,经过打糖色、风干等多道工序做成鸭坯,采用果木作为燃料,挂炉烤制,入炉之后还要不停地用挑杆调换鸭子的位置使其受热均匀,这样一只皮酥肉嫩香而不腻的北京烤鸭就可以出炉上桌了。
  说到北京烤鸭的老招牌还得推崇创立于1864年的“全聚德”,最初只是一家鸡鸭小铺起步,历经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最终坐上了京城烤鸭的第一把交椅,时至今日更是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的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美食的历史上书写了一页传奇。因此,你必得迈入全聚德的门庭,尝尝这中式汉堡包的个中滋味。当厨师当着你的面上演了精妙的疱鸭之技,桌子上摆上甜面酱、葱丝、黄瓜条、荷叶饼这几种辅料,拿一张薄如蝉翼的荷叶饼卷上鸭肉,配上京葱的清冽,特制甜面酱的醇香,优雅地以兰花指状送入口中,回味无穷。盐水鸭肝、火燎鸭心、烩鸭四宝,一切菜肴都围绕鸭子的全身游走,尾声则是片剩下的鸭架子熬制出一盆奶白色原汁原味的鸭汤,清香解腻,暖胃舒畅。吃一次烤鸭犹如品一场精彩的大戏,这不单单是一种饮食形态,其中有京味文化悠远浓厚的历史传承。
  如果说烤鸭当年还是宫廷权贵们才能享用的佳肴,那么北京的小吃则是地地道道的民间食品。北京小吃中绝大多数都源自清真小吃,历史悠长,就拿普通的切糕来说,那可是13世纪就已诞生的###级小吃了。麦、米、豆、黍、肉、蛋、奶、果、蔬、薯,擀、抻、包、裹、卷、切、捏、叠、盘,蒸、炸、煮、烙、烤、煎、炒、煨、烩、熬、炖、旋、冲,北京小吃从原料到制作工艺、烹调手段可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即使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未必能把小吃的品种一个不落地品个全呢。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将蒸熟的黄米面外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皮,然后里面夹上赤豆沙馅,由于制作的过程中要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如驴打滚时起灰尘一般,因此得名。艾窝窝是以糯米蒸熟捣烂,包上用芝麻仁、核桃仁、青丝、山楂糕、冰糖、糖桂花等拌成的馅团,滚上干蒸的熟大米粉制作,据说清乾隆年间因为一位姓艾买提的师傅给香妃呈上了这道点心而博得美人一笑,从而被赐名艾窝窝。豌豆黄是用炒好的豌豆泥凝结而成,这可是当年慈禧老佛爷喜欢的一道点心。这几样小吃可说是北京小吃之代表,当然还有豆汁儿,有人说不喝豆汁儿不算真正的北京人,那口凝聚了酸甜苦辣人生味道的豆汁儿不知您能否品味得了呢?
  爆肚、炒肝、灌肠、炸酱面、茶汤、萨其马、糖耳朵、芥末墩、奶油炸糕、褡裢火烧、卤煮……无论是面点、下水、肉食或者豆制品,都能从中找到北京小吃的经典身影。当你走过隆福寺小吃街、东华门夜市、牛街或者九门小吃这些地方,你就能够充分体验到北京小吃独到的魅力,当然如果还有机缘逛一次春节的庙会,在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招牌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你会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还饱览了京城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
  

国粹京剧
中国的戏曲艺术可谓集文化之大成,戏曲的形成也是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自秦以来,就有百戏集中表演的传统,汉朝有宫廷平乐观,隋炀帝时将各国“散乐”分为九部,唐代歌舞在各大庙宇中演出,北宋时期形成了转为表演场所的“瓦舍”。此时的演出也丰富为武艺、杂技、说书、猜谜、变戏法、滑稽戏等多姿多彩的技艺形式。到了元代,戏曲被称为元杂剧,也就是著名的“元曲”,它与唐诗宋词一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夺目绚烂的奇葩。明朝时,昆剧诞生,这是中国戏曲史上划时代的焦点,此后众多戏曲剧种的诞生都与昆剧结下不解之缘,直到今天,昆剧也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之上。
  当然,不得不说的还是京剧,处于“国粹”之地位,它已经完全超出了艺术领域的影响力,而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京剧的起源也是吸收了诸如昆剧、秦腔、汉调、梆子、徽剧等多种地方戏的特色,形成了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唱腔为主的新剧种。清末民初,京剧凭借着悠扬流畅富于强烈感染力的唱腔、慷慨激昂带有浓厚民间色彩的故事演绎,以及唱念做打生旦净丑这样一套完整协调的表演系统,逐渐成为戏曲界的领军剧种,被称为“国剧”。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其中包括名扬四海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男性之躯而扮演的女性姿容至美至纯,当是京剧史上最为鲜活美艳的一笔绝唱,如今再也无缘一睹真容。
  时至今日,京剧曲目已有五千多个故事演绎,有缘自三国演义和水浒中的英武忠义,有为百姓主持正义的清官戏,有取材神话传说的邪不压正,也有缠绵悱恻浪漫多彩的爱情戏。而这其中又分为以某一个角色独唱或几个角色轮唱为主的唱功戏、以精彩武打动作为主的武打做功戏、以大段歌舞表演为主的歌舞戏等等,每一出戏又以不同的表演行当为主,生旦净丑各有不同的侧重。即使是一出同样的旦行戏,又因为唱腔流派的不同而在表演形式上各具风采。因此,看戏也是一门学问,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题材,钟情的角色,属意的流派,进而在欣赏之余也能吊上几嗓子,这才算是登堂入室,进入京剧“票友”行列。
  那些五色油彩、凤冠霞披的满头珠翠、流云水袖和莺声燕语,都是艺术舞台上恒古之美。而京剧之脸谱、京剧之曲目、京剧之唱腔亦是文化大舞台上绚丽夺目不可或缺的篇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宗教与寺庙
大概两三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正处于诸侯林立、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期。同时,那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倡导仁礼的儒家、崇尚无为的道家、推行法治的法家、主张兼爱的墨家,还有杂家、名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都可凭借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以占据一席之地。后人称之为“诸子百家”,并把其中主要的合称为“九流”。那时的北京,还是其中一个北方诸侯国——燕国的国都。
  公元前二世纪,燕国被秦国所灭,不久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经历过秦代的严苛法治,和汉初的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了民族思想的主流。直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儒家思想仍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广大国民。供奉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文庙,曾经遍布全国两千多个县城,而北京孔庙就是其中三大孔庙之一。
  儒家是现世的伦理观念,并不作为宗教而存在。曾经与之争鸣的道家黄老之说,却在东汉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时被借用,成为道教的立教之本,而道家的鼻祖老子也被尊为道教最高灵魂人物的三清之一。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到唐代达到鼎盛,明朝又得到皇家扶持,曾经占据主导地位。朝阳门东的东岳庙和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就是这一辉煌的历史见证。虽然到了清代日渐衰落,在民间仍占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从汉代起远自西来的佛教,在漫长的岁月里几起几灭,却在清代达到了鼎盛。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江山,大力推行佛教,无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盛时的北京城,寺庙数以千计;即使到了现在,古刹名寺仍数不胜数。雍和宫、白塔寺、法源寺、万寿寺、卧佛寺、碧云寺、大觉寺、云居寺、潭柘寺、戒台寺、红螺寺,等等,随便都能罗列出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而在京城内外,最为气势雄伟的,除了皇家宫苑,便要轮到佛教寺院了。
  同样远自西来的###教,在七世纪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也随着回民的大量聚居,而在北京落地生根。坐落在牛街的礼拜寺,是北京清真寺中历史最为久远、规模最为宏大、建筑也最为精巧的一座。时至今日,这里仍是广大穆斯林礼拜的场所,而周边一带也是回族文化最为浓郁的区域。
  基督教传入北京,却要相对较晚,大致始于元朝。早期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的科学和文化。到清末之时,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都已在北京建有教堂,其中东有王府井教堂、西有西直门教堂、南有宣武门教堂、北有西什库教堂,是北京的四大教堂。虽然数量远远不及佛教和道教的寺院宫观,但它们都是近代建筑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中国人对于宗教,向来是包容的。只要不危及统治秩序和社会安宁,信奉什么不信什么悉从尊便。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本土的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教、基督教,都曾在同一片土地上和平共处。乃至于儒、释、道三教神明,可以端坐于一庙之中相安无事。大概在这世界之上,并不多见。这一古老传统,仍将继续保持和发扬。
   。。

守候2008
人们可能还对申办奥运成功的欣喜若狂记忆犹新,2008已经悄然走近了。36座体育场馆或是拔地而起或是粉饰一新,蓄势待发,准备迎接奥运赛事的考验。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曾将北四环这块荒芜之地打造成了新兴的繁华商业住宅区,亚运村从此成为了京城中人尽皆知的固定地名所在。如今,就在这亚运村向北延伸的大片土地上,奥运村再一次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奥林匹克公园内三座重量型新场馆更是力拔头筹,这汇集了全球顶尖设计师智慧灵感的设计方案,既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武装,又不忘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演绎,一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