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藏书·记事·忆人-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批手稿运回国后,进行了展出。当时就有人倡议将手稿编辑出版。2001年12月,经精心遴选,大约500页手稿由山西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在内容提要中,编辑者说:“这部手稿有助于人们了解钱学森的成功之道,让读者真实地体会到钱学森献身科学事业的执著,治学态度的严密,创造性的思维和勤奋拼搏的努力。”
《钱学森手稿》分为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工程科学等部分,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科学和工程密切结合的广阔景观。
我曾经有两次机会,向这位世人景仰的科学泰斗汇报工作。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的时候,我带着几位研究国际战略的同志,从国际战略和军事战略的角度,汇报了我们的看法。整个汇报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钱学森一直耐心地仔细倾听。之后,钱学森满意地说:“你们汇报的情况很重要。我们搞科学研究的同志,也应该学着从战略的角度看待科技问题。”
20世纪90年代,我又一次来到钱学森位于北京旃坛寺的办公室。这一次我是为了邀请他担任一个基金会的名誉主席。当我说明来意后,钱学森笑了,“我从来不担任这样的名誉职务,就连以我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我都不担任名誉主席。”钱学森说。大概是敏感地注意到我们略微失望的情绪了,钱学森接着说:“我现在的主要精力,是了解前沿的科技进步成果,特别是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的著作,看到有价值的,给国家提出建议。”
《钱学森手稿》出版后,我很快买了一本,委托时任总装备部副部长、曾在钱学森身边工作的陈达植同志为我索取盖章或签名。很快,我就得到了盖章书。
。 想看书来
把钱学森的盖章书换成签名书(2)
不久后,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从301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的王士雯院士处获悉,她参与了钱学森的保健工作。于是我异想天开地提出,能否把《钱学森手稿》的盖章本换成签名本。王士雯答应说,她可以试试。果真,不久,这个盖章本真的被换成了签名书,回到我手中。
2007年5月,“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钱学森书信》(10卷本)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像《钱学森手稿》一样,《钱学森书信》也全部采用原信影印而成,而规模则远远超过《钱学森手稿》,收录了钱学森1955年至2000年之间写给1000多人的总共3000多封信。这些书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在前言中说,这些书信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各方面的问题,不拘形式地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在这3000多封信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1955年6月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那封信。
《钱学森书信》一出版,我就从报纸上得到消息。很快,我买来一套,将其中第一卷交给陈达植同志。6月4日,陈达植认真负责地将钱学森亲笔签名的《钱学森书信》当面交给了我。
txt小说上传分享
80岁的时候,天上有了一颗“朱光亚星”
钱学森是我国火箭和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而朱光亚是我国核物理学和核工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人同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核武器,利用能自持进行的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首页上这个对核武器的定义,就是朱光亚撰写的。
与钱学森相比,朱光亚较为年轻。这使我有更多机会感受到这位大科学家的风采。在一些会议上,一些外事场合,一些科研项目论证鉴定会上,我都能看到朱光亚的身影。他德高望重,每次出席会议,都会受到特别关照。人们常常向他咨询科学问题,他总是谦虚而耐心地给予解答。我就亲耳听到他向我国领导人解释夸子问题。
据记述朱光亚生平的传记文章《中兴业、须人杰》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这也触发了中国人发展原子武器的想法。1946年8月,华罗庚、吴大猷、曾昭伦受邀来到重庆,讨论发展原子武器的人才问题,决定由这三位教授分别遴选数学、物理、化学专业中成绩优异的年轻人才,专程赴美考察学习。结果,物理学方面,吴大猷选了朱光亚和李政道。后来,李政道回忆起这段往事说,“派朱光亚是选对了,他回来是做原子弹了;派我是派错了,我没有做原子弹,而是迷上了高能物理”。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亚于1950年春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任教,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还发挥精通英文的特长,到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担任翻译。1956年我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后,朱光亚参与筹建了近代物理研究室,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50年代末,我国决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事业,朱光亚被任命为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当时年仅35岁。
这是一系列富于开创性的工作。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半年后又爆炸了第一枚空投航弹,两年后试射了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导弹,成功完成了我国原子弹研制的“三级跳”。而完成同样过程,美国花了16年时间,苏联花了6年时间,我国只花了两年时间。
原子弹成功爆炸后,朱光亚很快根据中央的部署,投身于氢弹的研制之中。之后,我国地下核试验、潜艇核导弹、核弹头小型化、核电站等事业的发展,无不倾注了朱光亚的心血,铭刻着朱光亚的功勋。
1996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1996YH3,后经国际上认证,获得永久编号10388。这一天恰好是朱光亚72岁生日。这本是一种巧合,但在8年之后,朱光亚80岁诞辰之际,为表彰他为我国核物理及原子能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国家决定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
2004年12月26日,朱光亚院士科技思想座谈会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在北京隆重召开。我也受到邀请,躬逢其盛。会上宣读了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10388号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的决定,向朱光亚颁发了命名证书,并赠送“朱光亚星”图片。
不久,《朱光亚院士八十华诞文集》由原子能出版社编辑出版。2005年7月,我托人送去一本《朱光亚院士八十华诞文集》,请朱光亚为我签名。很快,我就得到了这本签名书。朱光亚还专门带话给我说,他原想主动签名赠我,但由于这本书里的许多文章不是他写的,所以才没有这样做。
但我觉得,正是因为这本书里的许多文章不是朱光亚写的,读起来才更加津津有味。因为这本书不但收录了朱光亚部分公开发表的文章和讲话,还收录了朱光亚不同时期科研活动、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的照片,收录了曾与之共事的领导和专家的文章,以及朱光亚的简要传记和年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位大科学家科研、工作、生活的全貌。一般纪念性文集常常会流于空话套话,不太好看,这本《朱光亚院士八十华诞文集》恰恰相反,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以实际科研成果、科技探索为基石,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因此读起来催人振奋,让人如沐春风。我想,这也是朱光亚的魅力所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鉴悬日月,辞富山海
鉴悬日月,辞富山海:八位文学家的签名盖章书
天地本无情,但我们又常说,天地有情,这是因为人能够将情感赋予天地。《文心雕龙》中说“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人类的情感常常是通过文学而恒久流传的。
与永恒的文字作品相比,人的生命往往是短暂的。但当我翻阅文学大师们的签名书和盖章书,除了能够感到这些作品永恒的生命力,还能够感到这些作家强劲的心跳。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1930年春末夏初,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几件大事:蒋介石和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等人沿着津浦铁路一带,展开大战;发端于欧洲的经济恐慌波及中国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损失惨重,濒于破产;困于经济窘境的资本家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劳资矛盾加剧,罢工浪潮高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这些大事投射到一位作家敏感而善于思索的心灵中,他决定以此为背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
但在此时,由于神经衰弱、胃病、眼疾一齐发作,这位作家无法写作,只能在心中不断进行构思。直到1931年10月,这位作家初步摆脱了疾病的困扰,终于拿起笔来。这一写,便有了吴荪甫、屠维岳、赵伯韬等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人物,有了描写急风暴雨的大时代中民族资本家生存状态的不朽名著《子夜》。
这位作家就是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小说家茅盾。
《子夜》发表于1933年,当年就以其全景式的宏阔视野引起轰动。瞿秋白曾经撰文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吴宓称赞《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
茅盾的一生写过多部长篇小说,其中,《子夜》最为著名,也是再版最多的。1999年4月,我的同学和同事曹彭龄找到茅盾的儿子韦韬和儿媳陈小曼,请他们为我在一本茅盾的著作上盖章。他们从博物馆借回茅盾生前最喜欢的一枚印章,盖在了一本《子夜》扉页上。
这本《子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印刷,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丛书”之一。
韦韬和陈小曼也都是作家,他们曾经合著《父亲的晚年》、《我的父亲茅盾》等书。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汪道涵替我请巴金签名
有一年,我到上海出差,带着一本书去看望汪道涵。汪道涵极爱读书,逛书店是他的最大爱好,文学、历史、经济、社会、艺术等类别的图书,他都爱读,可以说是每日手不释卷。但我带去这本书,却不是送给他读的,而是想请他帮忙,求得作者的签名。
这本书是《春》,作者巴金。
“汪老,巴金老人因病住在医院,想得到他的签名很不容易,我想来想去,只能拜托您了。”
在和汪道涵谈完公事之后,我拿出《春》,对汪道涵说。
1994年,91岁的巴金由于长期工作劳累,造成脊椎压缩性骨折,住进上海华东医院。1999年春节期间,巴金又因呼吸道突发高热并出现急性呼吸衰竭,被送进华东医院抢救,并因年事已高病情反复,从此未能出院。要得到他的签名,必须寻找特殊的门径。而汪道涵曾在1980年后担任上海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在上海广受尊敬。我想,通过汪道涵,肯定能使我如愿以偿。
汪道涵和我由于工作的关系,有很多交往。汪道涵是长者,又是前辈,在担任海协会会长期间,他在推进两岸关系发展方面承担了重要使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都对他非常尊敬。而汪道涵却从不因其年长而自傲,与我们相处,平易近人,儒雅敦厚,使我们甚少拘束和距离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冒出请汪道涵代求巴金签名的念头。
“巴金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这三本书,我都买了,都想请巴老签名。但因为他年事已高,过度烦劳他,于心不忍,所以,巴老如果能签其中一本,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继续对汪道涵说。汪老耐心地听着,没有打断我的话。
“‘激流三部曲’中,‘家’太小了,‘秋’太老了。所以,我想请巴老在这本《春》上签名。”
当然,我所说的“家”太小,只是单纯地就字论字,而不是指巴金的小说《家》影响小。实际上,“激流三部曲”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最广为人所知的就是《家》。同样,“秋”太老,也不是说小说《秋》老气横秋,而是说“秋”作为一个季节,使人产生迟暮的寒意。
听了我对“激流三部曲”“强词夺理”的解释,汪道涵温厚地笑了,“你把书放在这儿吧,我会想办法的。”汪道涵说。
委托汪道涵,是正确的选择。不久,我就收到了巴金的签名书。令我惊喜的是,巴金不但在《春》上签了名,在《家》和《秋》上也签了名。
我只把《春》给了汪道涵,巴金怎么会在《家》和《秋》上也签了名呢?
原来,汪道涵想让事情做得更圆满一下,就自己掏钱,另给我买了一套“激流三部曲”。而且,我交给汪道涵的《春》是简装本,而汪道涵自己掏钱买的“激流三部曲”却是精装的。这令我更添感动,更感温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金就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他的随想录第四集《病中集》就是在病中用颤抖的手一笔一画写出的。在给我的签名书上留下的巴金笔迹,也是颤抖着一笔一画写下的,但这更加增添了遒劲沧桑、老而弥坚的气息。
巴金是不老的。今天,这位文学巨匠虽然已在101岁的高寿之年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巨大文学财富、精神财富却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在小说《春》的结尾,巴金写道,春天带来的是生命,是欢乐,是花香,是鸟鸣,是温暖,是新绿,以及别的许多许多的东西。在这个春的季节里,已经从封闭的大宅门里跑到上海的淑英写来一封信。“我真高兴,我想告诉你:春天是我们的……”淑英在信中写道。
的确,“春天是我们的……”这其实也是巴金的小说《春》要告诉广大读者的,也许,巴金以他的超越一个世纪的人生之旅,想要告诉我们的也是这句话:“春天是我们的……”
。 想看书来
书写笑中有泪的人生(1)
灯光暗下后,舞台上传来潺潺流水声。一面斑驳古旧的灰砖墙上,“吱扭”一声打开一扇门。门后走出一位身材颀长的老者,身穿白色长袍,戴着金丝眼镜。老者开口说话,是标准的京腔京韵,一幕幕有笑有泪、有喜有愁的戏剧,就在老者的引领下在舞台上演绎开来……
这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的话剧《正红旗下》的开幕场景。2004年7月这部话剧在北京上演,我在首都剧场观看了演出,并与扮演老舍的著名话剧表演家焦晃交换了一些看法。
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正红旗下》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老舍先生最成熟时期的作品之一。但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只写了11篇约8万字就没再写下去,留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永远的遗憾。这种遗憾延续到了话剧《正红旗下》中。编导一方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20世纪初老北京旗人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以老舍旁白的方式贯穿了这位人民艺术家的命运。在演出终了,当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历史话剧即将结束时,舞台上又只剩下白色长衫的老舍。他缓缓踏进宽4米、长14米的水池,微笑着说:
“至于我自己,我死于1966年8月24日……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唯一的遗憾,就是《正红旗下》没写完……我只希望,我的墓碑上有一行小字:这里埋葬着一名文艺界尽职的小兵……”
这个场景,也是对老舍投身太平湖走完人生之路的生动隐喻。
老舍是一位文学界和话剧界公认的艺术大师。他的笑中有泪的艺术风格,精练地刻画了老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长卷。早在1985年,著名话剧演员于是之就提出,应把《正红旗下》改编成一部话剧。后来,这项工作虽然起步,但因为各种原因时断时续,直到1999年老舍诞辰百年之际才改编完成。之后,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搬上舞台。别有意味的是,在我国话剧界,素有“北有于是之、南有焦晃”的说法,但当焦晃饰演的老舍走上北京舞台时,最早倡导改编《正红旗下》的于是之已经卧病多年,甚至连说话都困难了。这也是一件令人叹息的缺憾。
我和焦晃谈到老舍这个角色时,焦晃说,他饰演的老舍,既要有温和的一面,说起话来不急不躁,平心静气,舒缓从容,同时又要有沉重的一面,要有被时代重负、民族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憋屈感,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表演的难度。
话剧《正红旗下》完成于老舍诞辰100周年之际,而我收藏的最为珍贵的老舍盖章书也得自这个时候。
我很早就收藏到了多本老舍先生的盖章书。《老舍文萃》、《老舍散文》、《老舍散文精编》等,都盖有老舍先生的印章,其中有的还同时盖了舒乙先生的印章。但在1999年春节期间,老舍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