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怎一个乱字了得--两 晋 南 北 朝(第一部)-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沈与王祥的死,让司马炎悲伤不已,但还有更倒霉的事情在等待着他。

  什么事情会让司马炎倒霉透顶,来考验这个新科皇帝呢?

  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题外话: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我们熟知的与七仙女恩爱的董永便是二十四孝之一,他的故事是就是后人无数次效仿的“卖身葬父”。两晋南北朝还出现以下几个孝子。

  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尝粪忧心。庚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惹祸的边将
让司马炎感到更倒霉的不是别人,而且被别人早已言中会惹祸,自己却不相信,而委以重任的胡烈、牵弘。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大家都能够耳熟能详的《敕勒歌》,描述是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胡系游牧民族,居于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因此为族名。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魏晋时期鲜卑族的崛起,给汉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邓艾曾经招纳投降的鲜卑人数万人,安置在雍州、凉州之间,与汉民族杂居。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往往被统治阶级视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备受欺压与剥削,享受不到今天各族兄弟是一家人的待遇。

  朝廷也担心高压日久会生出祸患,因此朝廷出雍州、凉州、梁州的一部分设置秦州,加强管理力度。

  从公元268年,秦州地区连年大旱,各少数民族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朝廷不但不给胡萝卜吃,而且还经常抡棒子。火上浇油的是派更为火烈,在西部素有威名的胡烈为秦州刺史。胡烈一上任,便刺刀见红,弄得鲜卑族牛马不得安宁。

  恰巧此时,都督扬州诸军事的大将军陈骞与扬州刺史牵弘弄别扭。

  陈骞(公元211年~292年),字休渊,三国曹魏司徒陈矫之子,陈骞为人很有度量,能够包涵别人的缺点,每次任官都能把治地管理得相当称职,常居于外州的他,深得各方士民之心。

  陈骞与贾充、石苞、裴秀都是司马炎的重要心腹,而当中陈骞的智谋是最出色的,连贾充等人亦自愧不如。

  但陈骞向来不敢忠正直言,和司马炎说话,总摆出一副正直的模样;但是见到司马衷(太子,司马炎的儿子),却异乎寻常的恭敬,大家都以为他人品近乎献媚。陈骞被封为大将军之后,在外负责都督扬州诸军事。

  牵弘是名将牵招的次子,性格刚毅,属于有勇无谋的武夫,曾经打败吴国大将丁奉的进攻,史称“果烈”。

  让两个性格迥异的上下级在一起办公,不掐架才怪。

  在一次打败吴军的进攻之后,因为牵弘不听从陈骞的调令,双方就互相对司马炎打小报告,陈骞对司马炎说:“胡烈、牵弘都是有勇无谋,自以为是的武夫,不是镇守边关,安抚边境军民的材料,他们肯定会给国家惹祸,造成耻辱。”

  司马炎认为陈骞小题大做,但为了尊重陈骞的意见,以及表示对牵弘的信任,别把牵弘逼到吴主孙皓的阵营中,于是把牵弘召到京城,好是一顿安抚,可能感觉西部就需要这样的武夫,就把牵弘调为凉州当刺史,成为胡烈的邻居。

  至于胡烈,司马炎认为陈骞和他没有什么冲突,现在胡烈在秦州大棒抡的那么好,之所以也把他拉上被诽谤的名单去,肯定是为了自己诽谤的理由看起来更充分一些,也就没有对胡烈采取什么行动。

  司马炎给自己埋雷本来就很愚蠢,更愚蠢是把不相关的两颗地雷变成了连环雷,瞬间把晋朝的边疆炸出了一个十年的大洞。

  往往最放心的人,就是让你最费神的人。

  话音未落几天,当时居住的鲜卑族部落是秃发部,首领树机能为了部落的生存大计,被迫带领鲜卑族与胡烈展开恶战,秃发树机能骁勇善战,略懂些兵法,前三次和胡烈交战的时候,均派出老弱病残与之交战,并且是大败而去。

  当秃发树机能再次派兵挑战时,胡烈杀得兴起,便追随着无数先辈骄兵必败的道路追杀下去,结果在万斛堆被秃发树机能包了饺子。

  被包了饺子的胡烈,倒摆出鱼死网破的气势,与众道:“今天虽然败了,但是若能杀了此乱贼,也是大功一件。”拍马舞刀,直冲上山,誓取秃发树机能的脑袋。

  可惜,鱼死了,网没有破。

  胡烈死后也拉人垫背,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的扶风王司马亮救援不力,也被罢官。

  听到边关的红色警报声,司马炎不得不启用杜预,任命杜预为秦州刺史,并且派尚书石鉴代理安西将军,统领秦州各项军事,*秃发树机能。

  可惜司马炎选错了搭档,石鉴与杜预两人之前本来就有矛盾,两个人不可能精诚合作,更可能剿灭秃发树机能。

  杜预(公元222~284年),字元凯,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博学多才,通晓政治、军事、经济、历法、律令、工程等,多有建树。

  当时洛阳北面是黄河,为了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杜预决定修一座黄河大桥,这个举动在当时属于痴人说梦的范畴,有人就搬出老祖宗说事了,说殷、周时期的都城都建在黄河边上,虽然经历了那么多圣人、贤人的时代,但都没有造桥,说明此处必定是不宜于建桥,有人还趁机参杜预一本好大喜功的黑状。

  杜预却依次作为反驳的依据,说商朝和周朝能和咱晋朝相比吗?大晋朝自开国以来,以民为本,八方臣服,还天降瑞符不断,在孟津渡口修桥,不但顺乎天意民心,而且还合地利之便。

  司马炎听着很舒服,就批准了杜预的建桥方案。

  杜预也不光嘴上功夫了得,硬是在孟津渡口建了一座大桥。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在恶劣的施工条件下,完成修桥的壮举。后来,此桥也饱受战火的摧残,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等到桥建起来了,司马炎和百官一起*,他举着酒杯敬杜预说:“如果不是你,这桥就建不起来。”

  杜预也很乖巧,说:“如果不是陛下圣明,我也没有机会施展我的技巧。”

  当时,为了在战时运送粮草辎重等战略物资,每个国家都会养很多的牛,但当没有战事时,这些牛又成了负担,需要耗费大量的粮草和兵士来饲养。杜预针对农民缺少耕牛的现状,建议在无战事时,将牛租给农民,来帮助农民耕种,而每头牛收取三百斛谷的租金。

  经过这样的调配方案,国家和农民实现了双赢,不仅国家储备了足够的粮食,而且农民也因为有了耕牛,获得了大丰收。

  贾充虽然是《晋律》的主编,而实际上杜预担负了最繁重的劳动,全部《晋律》的注解都是由他完成的,因此,《晋律》也被称为《张杜律》。张指的是另一位主要的编纂者张斐。

  杜预在《律序》中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这是我国法律史上明确区分律(刑法制度)、令(规章制度)最早的定义,晋律的制定正是依据的这一原则,它使晋律较之汉魏旧律的界限更加分明、体系更加完备,成为后世法典的蓝本。

  杜预任度支尚书七年,经他斟酌修正的种政务数不胜数,当时的人称他为“杜武库”,意思是说他富有才干,像一个储藏武器的仓库,无所不有。如果放在现在可以称为“杜硬盘”了。

  赞美一个人是武库,大约是一是取起博学多才;二是文武双全,并且取其儒将之风。那一时代被人称作武库的人比较著名的大约有三个:一个是钟会,钟武库;一个就是杜预,最后一个是后期的裴頠。

  杜预也特别爱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正因为如此有才,司马昭为了将杜预拉入自己的阵营,舍的下血本,便将自己的二妹妹嫁给了他。

  杜预也不是完人,身为将领,却几乎没有什么武艺,连骑马都不会,射箭的技术也很糟糕,他一射箭,随从都躲到他身后很远的地方,但每有军事活动,朝廷都要召他参谋规划,常常能够给敌人以致命打击。

  相比之下,石鉴的水平就稍微差了一些。

  石鉴字林伯,今山东乐陵人,虽然出身寒门,但志趣高雅,处世公正,曾担任御史中丞,有时较起劲来,连司马炎都害怕。

  御史中丞,秦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秩千石。在殿中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按劾公卿章奏。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此后历代相沿不改,唯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称中尉。

  南北朝时期,御史大夫时置时废、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无疑。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这是因为避讳(隋文帝父讳忠,举凡郎中皆去“中”字)的缘故。唐朝、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明朝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此官遂废。清朝,督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习称督抚为中丞。

  杜预与石鉴本无恩怨,只是因为杜预的哥哥与石鉴的女儿过不下去,离婚了。

  当时的离婚和现在的离婚不是一码事,石鉴感觉自家的脸面被丢尽了,便开始找杜预的麻烦,做事也做不到公正了。

  当杜预做河南尹(河南郡长官,因为是京师所在的郡,所以不称为太守)时,石鉴恰好是杜预的顶头上司——司隶校尉(相当于州刺史,辖京师及附近各郡,及纠察京师百官。)石鉴找了个借口,一本就让杜预赋闲在家了。

  现在杜预又在石鉴手底下干活,石鉴自然不会忘记给杜预双小鞋穿,明知秃发树机能现在兵力强盛,石鉴还是就派杜预出兵攻打他。

  杜预则认为,敌人乘胜士气正盛,马又肥壮,而官军匮乏,应当集中力量运输草料和粮食,等到春天再出兵进讨,然后弄了一个书面报告,以五点不可,四点不须来陈述战略。

  想让杜预去送死的石鉴,根本不听杜预说什么,两人就开始吵架了。

  石鉴秉承恶人先告状的传统,便上奏朝廷,说杜预延误了军用物资的征集调拨,就直接用囚车把他押送到廷尉,杜预还好是皇亲,用免去侯爵赎罪了事。

  廷尉是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北齐易廷尉名为大理寺卿。唐代形成京师案件由大理寺卿负责审理、判刑,由刑部复核的制度。元代不设大理寺,审判由刑部直接进行。故至明代恢复大理寺后,受元制影响,又改变成京师案件之审判归部刑,大理寺卿仅负责复核的制度。地方上所呈报的重罪案件,也是先经刑部评议,再经大理寺卿最后复核。清制与明同。

  石鉴爽了没有几天,便不顾实际的军事实力对比,高高兴兴的去征讨秃发树机能,自然也败兴而归,败给了略懂兵法的秃发树机能,还好能够活着回京述职,不过在述职报告中,做了点手脚,把败多胜少该成了胜多败少,把自己的吹嘘了一番。

  恰巧此时,杜预得以再度被重用,看了石鉴的牛皮战功,便一道折子把石鉴吹起来的牛皮给捅破了。石鉴也不是软柿子,结果双方用折子乱砍,弄得司马炎焦头烂额,一气之下把两个人同时罢免。 

  司马炎还是对石鉴偏爱有加,免职没有几天,便再度任命石鉴当豫州刺史,争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结果石鉴再次辜负了浩荡的皇恩,攻打吴军时,在俘获首级的数量加了很多水,被司马炎以弄虚作假的罪名革职,规定终身不得再起用。

  但是后来,司马炎还是食言了,石鉴的官路依然亨通,在没有什么功勋,屡屡犯错的情况下,官职却一直比辛苦奋斗的杜预的高,即使后来杜预取得了灭吴的旷世战功。

  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克星吧。

  这边忙着吵架,那边忙着造反,都很热闹。

  晋军与鲜卑族经过长达一年多的交战,不仅没有消灭树机能,反而引起更多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纷纷加入反晋的斗争中去,秃发树机能带领各民族的军队相互配合,并肩战斗,引爆了最后一个地雷,要了牵弘的命。

  凉州、秦州等战略要地的失守,让司马炎寝食难安,虽然吃了很多后悔药,但依然很头疼,便召集众大臣商议此事。只见一大臣进言:“臣举荐一人,他可以帮陛下平定叛贼。”

  又一大臣进言:“臣极力赞同。”

  同时出来举荐的人会是谁,那谁会是被举荐的人呢?

  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第十章    热锅上的贾充
出来推荐的人是侍中任恺和河南尹庾纯,被推荐正是皇帝的宠臣贾充。

  侍中的职位相当于皇帝高级秘书,也就是后来的内阁大学士,现在的美国白宫高级幕僚等职位,可以天天在皇帝身边,帮皇帝出谋划策,治理国家。当时的侍中有贾充、任恺、荀勖、裴楷等人。

  间接把贾充推上热锅的人,却是尚书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裴秀,裴秀因为服用寒食散(亦称“五石散”,当时的毒品),体内燥热,本来应当还喝热酒,但是他反而喝起了冷酒,结果不治身亡,年仅47岁。

  裴秀(公元224~271年),字季彦,河东裴氏,生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祖父为汉尚书令;父亲为魏尚书令,自己也为晋尚书令,相对于三代都是国务院总理,这个荣耀可以和袁绍的“四世三公”相媲美了。裴秀从小好学,八岁上就能写文章,早在做官之前就享有很高的声望,时人称誉他说:“后进领袖有裴秀”(这就是成语“后进领袖”的出处。)被曹髦称之为“儒林丈人”。

  出仕做官之后,靠自己的功劳,逐渐成为司马昭的重要心腹,想当初司马炎为了被立为太子,专门到裴秀的府上秀了一会自己头发和手臂,问人是不是可以凭借相貌决定贵贱?

  裴秀心领神会,便在司马昭面前替司马炎美言,说司马炎众望所归,而且仪容非凡,决非当臣下的相貌。

  司马昭改革国家法制时,由裴秀负责改官制,贾充负责正法律,荀顗负责礼制。裴秀从维护世家大族的经济利益出发,主张打破秦汉以来虚封王侯的惯例,恢复周朝的五等之爵(公、侯、伯、子、男),这实际上是一种倒退。

  裴秀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图家家,被称为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他创立“制图六体”理论,系统总结了前人丰富的绘图经验,为后世的地图绘制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规范,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纲要。制图六体是很科学的。可以说,今天地图学上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除经纬线和地图投影外,裴秀几乎都已经提出来了。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裴秀不仅已经认识到地在地图上表现实际地形的时候有哪些相互影响的因素,而且知道用比例尺和方位去加以校正的方法,这在地图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成就。

  裴秀一死,尚书令出现了空缺,人人都想做上这个位子。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是国家的权力运行机构,晋代在尚书令之下设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等六曹尚书,各任其事。晋朝的行政机构是中国古代从三公九卿向三省六部制过渡的阶段。

  世人说:“贾、裴、王,乱纪纲;王、裴、贾,济天下。”指的就是贾充、裴秀、王沈三人,他们乱了曹魏的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