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迷徒-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物出现的因素)与蜂巢联系模型(事物因素之间的联系(后面))来解决。找到影响事物运行的因素,看出事物运行的轨迹,找出主导因素。比把自己扔进偶然与必然漩涡里要轻松的多。
我讲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我在前面讲过的,就是“迷徒之唠叨”第16页,我去看心理医生的例子。在文字的叙述中,大家可以看出我的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的抵制,到争论赢后的自豪感,从咨询到交流,以及心态上的变化,我是很自傲的,自傲到“认为心理医生交流还可以,咨询的话,还不够格!”前面以我的视角看,这件事就是一种成就感,一个可以显示自己能力的例子。但是,反过来以心理医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可以。首先,如果心理医生的水平一般,当然结果相去不远,但还有一种可能,那心理医生水平已经高到当时的我不能窥其深浅的程度了。何解!我们还是观察我的心理变化,从抵制到认同,从咨询到交流,而这个过程只因心理医生从开始拍案而起,到鼓掌赞同,将我的抵制心理化解开。也就是说,心理医生有可能玩了一招“先抑后扬”“欲擒故纵”的绝妙手段,而当时的我,可能无形之中‘中招’而不自知!如果,我没有从医生这个角度去考虑的话,而只从‘我’的视角去考虑、去得出结论的话,那么论述的客观性就要大打折扣。事物皆有两面,尤其是体现在生活中的事物,角度一变,立场一变,同样的东西呈现的就可能是不同的状态。所以认识到这种两面性,那么在思考与决策的时候,才不会陷入“一厢情愿”。话说回来,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不喜欢‘哲学’的原因。因为太多的东西不能被证明,甚至古人的思想也不能采信,当然,我承认,‘思考通一件事物’‘有所得’的成就感是很诱人的,但思考出的结论是极易推翻或者陷入争执的,一个把握不好就会导致偏执与自以为是。所以,历史上哲学家大多有偏执或者孤傲、孤僻等特点。所以,我不喜欢。而本书如果仅仅是为了将本人的“有所得”的结论展示出来的话,那么本书的价值必然要打个对折,而本人希望大家把我的思想就如“食材”一样,嚼碎消化,然后以其中有益的成分去构筑自己的思想,构筑自己的体系。当然,垃圾成分该扔就扔!我曾为迷徒,深知迷徒之苦!所以前文有言,“莫字如冰,教材反面。以吾为镜,正尔衣冠”。话又说回来,我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到底中没有中招?就让大家去判断吧!我并不是要转弯抹角的夸自己,而是在提供一种视角,一种思维角度。因为迷徒容易陷入“我”之视角不自知而导致“我是我”“世界是世界”的格格不入的对立状态,而根据上文对两面性的论述可知,它是属于可转化的两面性的!
宇宙是简单的宇宙,我们看到的多样性是简单的东西的叠加表现,正如1+1一般。《苏菲的世界》中有一个搭积木的游戏,小小几块积木可以码成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堡,这个世界也应该一样。纷繁的原因后边必然存在更深更简单的原因存在。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直都是解决问题的不二之门。请时时记住原理二:任何一个稳定的系统,必然要经历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一点从理论上肯定了,复杂的问题一定是可以简单化的。坚定了这一点,生活的复杂,感情的复杂才难不倒我,当然如果作为迷徒的你也这么做了,相信也难不到你!抽象可以具体化,复杂可以简单化!不能简单的回答,却能简单的面对。 。 想看书来
第五节 只能借花献佛了
第五节 只能借花献佛了——量与质
量与质的关系实际并不足以支撑起这一章节的,有一次,遇到了一个朋友,对用量与质的关系去认识事物很推崇,建议我专门写一节关于量质关系的,后来我仔细思考,认同了量与质关系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作用。于是有了这一节,后来发现比想象中的要难写,因为量与质的关系一句话就可以说完的,而且马哲里关于量与质的关系已经说的很明确,我挑不出毛病来,也说不出什么有新意的东东,只能借花献佛了。什么是量变,事物数目的增减,体积的变化,速度的变化,这一连续的过程叫做量变,质变就是事物本质的飞越,从形态状态根本的改变(这里的“根本”是“相对的根本”,根据人的经验与认知来划分,真是的,怎么动不动就用这么极端的词——引用自马哲)。
荀子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滴水可以穿石,绳锯可以断木。我们讲过当经验足够会导致智慧的产生,这就是一个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扬小善终成大善,作小恶终成大恶,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的变化。
这个道理我想大家一听就懂,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做到日积月累,终成正果呢?这个还要从量变的特性以及人性说起了,量变的特质是什么?量变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缓慢的过程,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每一个量变的过程是不能察觉的,是容易让人忽略的,是不见其形的,正是因为它的隐蔽性,才会麻痹人们的知觉,而人性呢!第一不就是索取吗,积累的过程对于人来讲本身就是一个付出的过程,所以人从本能上是讨厌与厌恶付出的,是懒惰的,所以人是讨厌积累的,于是对于积累的过程,人在天性上就希望是越简单越好,时间越短越好,这就造成了无志之人常立志的现象,因为很难在一件事上贯彻始终,许多本来应该成功的人因为耐不住寂寞,半途而废,与成功失之交臂;另外,根据第三本能,人是情绪化的动物,而情绪是具有突发性,不连续性,即时性的,这一个本能又从天性上决定了人的情绪是浮燥的,不坚定的,容易被打断的,因为总会有新的事物影响着自己的情绪,影响着自己的判断,所以人的意志天生是薄弱的,因此才需要锻炼,不仅是身体,而且包括精神,意志,坚强的意志才能将量变的缓慢过程持续走完,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了痛苦,忍得了孤独,受得了枯燥,也才能熬到破茧化蝶的那一天(注意,我用的是“熬”),而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这个社会意志薄弱的
人才会如此的多。时常有人在我面前抱怨生活太苦太累,我出的点子一般就是让他们去锻炼意志,坚强的意志不可能让痛苦减少,却可以让耐力增强!
破茧十策之:熬
量变的积累导致质变,只有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变成了质变,没有了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发生,所以老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人,总是得不到馅饼的人。
那么量变与质变的分水岭在哪里呢?量变与质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突变形态,比如原子核,经过激发,产生聚裂变的过程,开始有一个量变的过程,能量不断增加,然后原子核分开或聚合,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变成新的原子,这就是一个本质上的质变(这也是相对的)。另外一种是没有突变形态,只是状态的累加。所以需要从主观上划出的不同状态,比如金钱,有一元的人叫有钱,有十元也叫有钱,一元一元往上加,加到一万的时候叫万元富,加到百万时叫百万富翁,千万叫千万富翁,上亿叫亿万富翁,一个人有9999元与10000元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是没区别的,只差一元,但就是这一元,导致了四位数与五位岁的差别,所以这是概念上的差别,人为定的,于是有的人认为有了十万就质变了,就有钱,有的人认为百万是质变,千万是质变,因人而异,从一元到亿元,每一个点与前一个点的性质都一样,所以并没有明显的状态的区别,于是就需要根据需求根据意愿人为的将之分出界限!又因为人的观念认识不一致,自然就出现多个质变点。还是以钱为例,我需要十万过上小康的日子,那么当我拥有十万的时候我就满足了,也许我在做生意,认为百万时候我才算小康。那么百万就是质变点,假如我是大老板,千万才是我的意愿,千万就是我的质变点……老是‘质变点’‘质变点’的叫,很多人不明白。那么我改用一个通俗的说法:目标!人的成就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么积累到什么时候才算积累有成呢――达到目标为止!
通过对量与质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三个能够指导人们行为的原则:积累原则,适度原则,促成飞越,这是马哲里的结论,我直接拿来现眼了。积累原则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相信这个过程大家都深有体会,百万大军考高考,无数本练习册,无数个晚自习都说明了这个问题。而适度原则呢。说的是当一个物体保持在一定的量变过程中,它就是物质本身,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有个佛教徒问我的,下一刻的你还是你吗?当时我还没有找到答案!因为可以说是我,也可以说不是我。直到写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我还是我!虽然我的细胞在变化,严格意义上来讲,我的物理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就是适度原则,物质在一定范围内的改变,只要性质特征状态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那这就是事物本身。好,我们再来说说事物的适度原理的应用,中国是最讲“度”的国家,中庸,讲求和谐,调和,自然,不愠不火,谦虚平和,从度的角度来讲,只要度不超过一定范围,那么事物的本质就没有改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的劣迹,或者阴暗面,这是肯定的,难道因为小时候偷过针,大了就不是好人?当然不是,只要将坏事或者不好的方面控制在一定的限度,那么你就是一个好人,只是我们看到的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是因为已经导致了质变的发生,一旦越过某一条线,回头就难了,这条线就是质变与量变的分水岭。体现在人身上,好人的指标是贡献度,坏人的指标是危害值!(围绕这两个指标还有很深的涵义的,所以坏人有可以展现在世人面前是好人,好人也可以被认作是坏人!可不是概念上那么简单)
社会也是如此, 最理想社会一定是一点作奸犯科都没有的社会。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从人的自私索取性以及负面情绪不可能消失等都可以推断出这一点,不可能进化出完全完善完美的人的,如果‘利已’不存在了,那么‘奉献’也就不存在了!社会之中总会有小偷小摸,之类的事发生的,但是只要这些事情不会扰乱社会的整体秩序,那么社会依然是完整完善的,比如这几天正在闹的西藏暴动,只要这种情况没有蔓延至半壁江山,那么中国依旧是和谐的社会,人无完人,所以我们才会要求改过向善,做了坏事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将之控制在一定范围,不要使之燎原。人有好有坏,好面居多,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度,超过这个度那么就变质了,也就要求我们不管是做事做人,都要有分寸有火候。即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
然后我们来讲一下促成飞越,这就讲的是好的一面了,学习,生活,工作,业绩,我们都希望有好的结果,要想得到好的结果,也就是好的质变的发生,那么就一定要坚持到量变的持续积累,这就跟积累原则有些相似了,但促成原则更加注重与在量变与质变的分界线附近的行为。既然量变必会导致质变的发生,只要我们在前进,不管多慢,只要我们坚忍不拔,咬紧牙关,总有一天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会达到我们想要的境界。刚才我们也讲过,“质变点”就是目标!所以目标是质变与量变的分水岭,要想知道质变后的风景,至少得达到自己的目标,否则成功只会是想象中的成功。有一个朋友很迷茫,我说,那是因为你没有方向。他说他有目标,但仍然很迷茫。我说,那就是你不知道怎么去实现。任何目标在实现之前都仅仅是一个目标而已!
讲到这时,我发现,几乎所有的思想大拿,哲学大拿都在推广一个思想:“善”,也可以从促成飞越的角度来解释呢。(怎么解释,就留给大家做家庭作业吧,大家可能会发现,越是到后边,我越喜欢布置家庭作业…_…!荀子的学识不在孟子之下,就是因为主张了“恶”所以历史地位搞不过孟子!)
上面的度是事物变化的度,在人类行为中,还有一种另外的‘度’的概念,就是行为的度,这个东西可是人类行为之中最困难的问题,行为的度是没有标准没有尺度完全靠经验与感知来判断与衡量他的界限的,如果硬要下‘度’的定义,我认为应该是:事物或者行为的发生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可以把它叫做人们可接受的行为范围,或者叫做‘人们认为适当’,当你与人开玩笑,你讲小明的笑话,是适当的,你讲小暗的笑话,是适当的,你讲“一个月又一个月”的笑话,也是适当的,但你讲问候别人亲属的笑话,就不是适当的,也就是说超出了度的范围,即可容忍的范围,又因为人的可容忍范围是不同的,所以度的概念在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标准的。度的范围有两方面:一个是你要主观的感知与推测,另外一个取决于另外一方的感觉与容忍范围。最普遍的度就是法律与道德。一个是行为在字面上的度,界限清晰;一个是意识形态上的度,界限模糊,全凭经验。
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度的概念对人行为的影响,中庸之道就是这种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中庸之道的主要思想,我个人认为是融合。它有三条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所谓的‘道’达到交融的境界。就算是现在,中庸的思想也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仔细读读古籍。(中庸之道从理论上来讲并不正确!但中庸思想的应用层面太广了,广到可以套到任何思想之上,广到根本就没有必要从理论上证明它正确与否,就算推翻了,也只能是推翻一个中庸理论,再建造一个中庸原则罢了!)
人类的很多持续的行为都可以用到量变与质变的原理,他的三个推论也很有用。比如爱情,亲情,成功,事业,学习,等等等等。然后最后声明一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相当的紧密,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是前提,质变是结果,而且量变中有质变,质变必然是新的量变的开端,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正如水从液态到气态,每时每刻都在蒸发,那么每时每刻都有质变在发生,对于单个水分子,从水中上升到空气中,他发生了质变,但对于总体来讲,只要还没有全部蒸发,那么它仍然是处于量变的过程。所以可以看出,物质的运行是多方规律运行的结果,量与质中穿插了相对与绝对的应用,运动的观点,是一种认识自然的方法,让我们更好的去把握事物变化的阶段性,从而更加清晰地去掌握事物变化的实质规律。更好的适应自然与社会。
最后,提醒大家一下,量变与质变并不是物质运行的客观规律,而是人们对运动现象、运动过程、运动结果以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划出的分水岭,量与质确实能够帮助我们的实际生活,但是希望众迷徒从理念上去掌握它,而不是理论上,因为量变与质变的界限在理念上很容易划分,但理论层面上,太难了。 。 想看书来
第六节 本图可是货真价实的蜂巢
第六节 本图可是货真价实的蜂巢——原因与结果
“追本溯源”“刨根问底”“现象本质”……实质上说的都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前文我讲过的“对于过去我们由果及因,对于未来,我们由因及果”,关于这个问题大家的认识已经是普遍了。这一节把这个问题独立出来,同样是因为原因结果对认知的巨大影响。
勿庸置疑,了解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的去认识事物,物质世界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的运动体系,还记得我提到过的原理一吗?运动必有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将原因与结果的这一节放到这里的第二个原因,这个问题不能回避!因为它本身就是为了认识世界而被归纳出来的,而区分运动的标志就是事物状态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是以既定的结果体现出来的,人们为了区分与了解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于是采用倒推法,得到导致事物改变的因素,再应用到实际的情况之中,创造这个因素出现的条件,就可以决定未来的结果!举个例子,我们发现:先有闪电,后有雷声(结果),于是我们推测,闪电后就会有雷声,当下一次雨天,我们看到闪电时,心里再验证,会不会有雷声出现!如果有,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闪电是雷声发生的原因!所以以后当出现闪电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