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迷徒-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是后文讲的‘势’,看势,借势,附势,造势的理论基础也在此。

  平时我们总能看到毛毛燥燥,匆匆忙忙的人,那是因为这类人老是被变化所迷惑,所驱使,一有风吹草动,就疑神疑鬼,整天活在忙碌中,甚至还有人宣称,忙碌才是生活的真谛,高手只做该做的,只想该想的,不浪费一丝精力。好钢用在刀口上,高手只是在该出手的时候画龙点睛而已,就这就是后文要讲的‘三思而后行’的理论依据。如果大家静下心来想想,什么才是该做的,什么才是想做的,也许我们能把浪费或者是多余的精力用到该用的地方,这个在实战中叫做“一针见血”。

  鉴于以上所述,我想我在这里厚着脸皮说,运动是世界的本质,应该会没人反对吧(只是有一次遇到一个人的观点是静止是世界的本质,汗…_…!)。如此,我们可以说,为什么有我们的世界?因为物质在运动!如果是这样,关于宇宙的结局不是有两种推断吗?一种就是认为随着温度的降低,宇宙将会变成死寂的宇宙(热寂),那么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么宇宙就会将会无休止的向外推进,问题就在这里,如果温度是不断降低的,那么就不能解释大爆炸的那一个点,或者说是那个星体是怎么来的呢?因为那一个点的温度无限高,运动趋势无限大。所以宇宙是不可能永远扩张下去的,按照我对能量的理解,宇宙的扩张一定是内部运动趋势转化的,内部运动趋势的转化说明内部能量在逐渐变小,那么当这种趋势已经不能提供运动的扩张力的时候,宇宙就会停止推进,达到一种平衡,当然这个时候有可能真的是万物死寂,宇宙温度降至超低(如果运动趋势与运动达到平衡,这时候的温度一定会是很低,热寂的过程是存在的)。可以说,宇宙死亡了。但是,必然在某一天,宇宙会发生收缩,开始运动逆转化成运动趋势的过程(后文分析)。这才是一个平衡的系统,所以宇宙不是无限扩张的。这样就拐弯抹角的回答了我关于前面关于宇宙未来的疑问。最后一节中,我对这个过程讲解的还要详细。

  为什么我一直对大爆炸理论持怀疑态度?因为大爆炸理论实在是不能解释那一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包容世界的点是怎么来的,量子力学上说,那个奇点是在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没有能量的时刻,‘真空能’以“隧道效应”产生的,这个把我给完全整迷糊了。没有能量怎么能爆炸?没有物质又怎么能产生物质?大爆炸本身这个过程就是不符合能量守恒的,所以只有生造一个“真空能”来守恒了。如果可以从无变到有的话,那么有也可以变成无,物质与反物质的反应是有到无的过程,但他也不是真正的意义的‘无’,如果我们有一天能够用逆反应将物质化为真空,那么大爆炸才是真胜利了,在此之前,一切都是猜测,没有任何一个证据证明宇宙是一个点起源的。这个疑问就是我在后文中推翻前面所有猜想的起点。而假如有这样的一个点,那么必然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这个点的形成一定是吸力无限大,斥力无限小才能形成。那么这一个点就应该是稳定的。既然是稳定的,就不会爆炸。既然爆炸了,说明应该是斥力大于引力的,斥力大于引力,这个点就不可能形成。所以大爆炸看似宇宙的起源变得好理解了,但这个点本身却变得很难被理解,于是这个点就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没有能量产生的。这不就是变相的说,因为这个点,所以这个点吗?没法切磋,没法切磋。现在想来,因为我们宇宙在推进,所以我们反推回去,但只能反推到‘宇宙因为某种原因在推进,以前的宇宙,或者说以前的我们所处的宇宙比现在的容积小。’但怎么也推不到‘宇宙的起源是一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构成的’,极限法不是这样用的,而观测到的宇宙膨胀,梯度温差也并不是这个论点的论据。所以,‘大爆炸理论’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是一种猜测,猜测与证实的距离还是不小的。于是,这里有必要保持谨慎的置疑态度。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节   起码大象不再是绳子了
第三节   起码大象不再是绳子了——绝对与相对

  
  绝对与相对的概念应该是认知事物的基石了,不管是认识事物的方法,还是研究事物的手段,还是处理事物的方式,都穿插着它的影子,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绝对,什么是相对?

  事物的运动不是受到相当多的因素所影响吗?因素运动的改变,导致的运动的结果改变。相对与绝对,我的理解就是:当起始因素改变,事物运行所呈现的结果始终保持不变的事物,就是绝对的,如果结果因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的,那就是相对。这是绝对意义上的绝对与相对,在实际中,我们不可能去深究影响事物的所有的因素,那么可以这样说,在有限的因素中,随因素改变其运行结果不变的,叫做绝对(也可以叫做相对中的绝对);在有限的因素中,随因素的改变其运行结果随之改变的事物叫做相对(相对中的相对还是相对)。'‘有限’是指人能够认识到的因素,因为认知始终不会全,所以是“有限”'绝对与相对的存在是物质运行的体现,是认识现实世界的基础。

  还有另一种说法,一个事物的运动状态以不同的事物作参照,参照的改变导致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就是相对,绝对就是以不同事物运动状态作参照,参照的改变而运动状态不变的情况,或者根本就找不到相参照的坐标。

  可以看出,两种对于相对与绝对的解释实质上是一样的。

  我们再来讲‘绝对’对我们认知的影响,绝对这个词,在现实中代表的意思可能有点专橫,世事无‘绝对’,我们也许时常听别人说:“什么‘绝对’正确,什么什么‘绝对’没问题,什么又‘绝对’什么什么……”你信这个吗?信才怪,但别人有说错吗?也没有说错,在这里,绝对这个词已经沦为一个表达肯定的副词了,那世界有什么是绝对的吗?有,当然有,还记得上一节的标题吗?绝对运动,对,那个东东就是绝对的,能量如果可以用运动来理解,而能量假如是守恒的,那么运动就是绝对的。宇宙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过去还是未来,参照物选择的不同,事物运动的状态就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

  在人类社会中,‘绝对’的生存空间往往是越来越小,因为社会的演变与变化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影响与改变着,而事物本来就是由许多法则,规律,状态,所制衡所平衡出来的东东,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只有没有时代局限性,没有可比性,甚至是不能找到参照物的东东,我们才能贯以真正意义上的‘绝对’一词。我思考了认知中、 

  记忆中的陈芝麻烂谷子,实在想不出几个敢冠以‘绝对’的东东。所以,‘绝对’已经变成‘相对中的绝对’了――只要相对于某某因素,不改变的事物都可以冠以‘绝对’,即,现实中的‘绝对’是指的有条件的绝对。

  因为我们本来就有局限性,所以绝对中一定有相对,即人的认知是不完全的,那么绝对的思维,绝对的眼光,绝对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武断的,片面的,局部的思维眼光与方法,这也是我们处事应该极力避免的。而因为局限性的客观存在和四周充斥着‘相对’。注定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多变的世界,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世界,也注定了我们只能且必须在‘变’中求存。

  ‘相对’的观点,我前面就隐隐约约的提过,而在这里反复重申它的重要性,因为事物的相对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最起码的出发点,相对性与可比性相随,我们以变化的眼光看世界,什么是变化?你要知道事物现在的状态,那么就必须要提供一个早期事物的状态样本,如果要知道事物未来的发展状态,那么必然要以现在作为蓝本。在比较中的运动状态才是我们能够理解的状态。我反复强调,思想是为行为服务,一个哲学理论如果不能指导日常行为,如果对认识没有进步意义,那么就是不必要的存在。我们从事物的相对性可以得出什么具有指导意义的东西呢?

  通过对相对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让我们的思想非常严谨,我们不敢去轻信任何事物,知识在爆炸,不仅是炸屑让人眼花,而且还有很多伪科学,一个结论必然是以严谨的推理,无可辩驳的证据才能令人心服口服,真与假的界限在逐渐模糊,一个我认为对的东东,你却不一定认为是对,我认为为错的,却有人信它为对。当然应该这样,前文讲过,同一个事物对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关系的,情感不是有四象限吗?事物因为人的不同,落的象限就不同,于是我们对事情产生的感情也就不同,此其一;其二,事物一定是由很多不可见的因素导致的,每一个人看到的因素,掌握的因素肯定是不一样的,就算掌握因素一模一样,因为第一点对同样因素的理解不同,照样可以得出不一致的结论,所以结论不一样是正常的。我们在判断一个事物的正确与否的时候,实际上在以我们以往的经验,以往的知识作比较,与以往的经验为参照,找到一个大众的,合(自己)逻辑的,合(自己)感情的标准,符合,这就是对,不符合的当然就是错,还有一种搞不清楚对错的,那当然是我们难以找到参照的对象,或者是以我们微薄的知识还不足以判定事物的真相与对错,这个判断标准在社会中推广必然会变成群众判断是真的东西为真,判断为假的东西为假。所以通过这里可以得出:真与假是一种判断!我们平时指的真的东西,是因为各种证据都认同了这种判断;而假的东西,是因为各种证据都可以推翻这种判断。比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阴阳理论”“地心说”“天圆地方”……这些理论都是两千年前为“真”,两千年后为“假”!可以想象,2009年的正确的东东,拿到2900年的时候,也会被枪决一批。前几天,遇到一位兄台,说他要参悟天机,要追寻“真理”,慷慨激昂,本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原则,我没有打击他,但是从我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来,除了论述需要,我几乎没用过“真理”这个夸张的字眼。

  一个正确的理论如果不能让人信服,让人拥护,与错误有何区别?爱因斯坦够牛b吧,据说相对论刚出炉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五个人能理解。假设,爱因斯坦的思想太超前,超前到我们一直不能理解,那今天,相对论一定是骂声一片,这就是意识形态!(我并不认为夸相对论的人中真的有多少人懂)我们认为是对的,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是对的。*功厉害吧!我们都说他是错的!为什么会有几千万教众?那对于这几千万人来讲,它就是对的。传销厉害吧。我们都说他是错的,为什么当年它会燎原成如此之势?包括今天的*,眼睛稍稍亮点,都知道这是传销,可是去看看*内部,人们简直是!哎!信者为真,不信者为假!可以用真诚让人感到真实,也可以用谎言让人信服!传销应该受到抵制,因为被吸纳进去的人大多是受害者,被洗脑被压榨,从而为少数人创造财富。话又说回来,“传销原理”我却认为大家应该掌握的,就算不会运用也应该知道,这种‘人拉人’‘指数式’的扩张方式,不管是在商战,还是工作生活中,都能遇的到。而我见到的直销模式中几乎都能看得到“传销原理”的影子,我曾做过几个月保险,在保险行业也感受到了“传销原理”的应用(呵呵,呆过的应该知道)。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曾建立了一个销售群,组员很少,于是我设了几个群管理员,让他们去拉人来,两天时间,群就差不多满了,我踢人踢得不亦乐乎。这就是“传销原理”的最简单运用,有的时候我把“传销原理”叫做“艾滋原理”或者“病毒原理”,一个人感染艾滋,将病毒传给接触他的人,感染者又把病毒传给他们的朋友、家人、亲人,每一个人都有圈子,不断感染,不断扩张,呈现出的燎原之势是惊人的。所以我在想,首创“传销原理”的大拿真是太牛了。这个原理的应用之广,效果之好,令人咋舌,尤其是打好框子之后,简直相当于“雪球效应”。要是运用得当,实在是生活与奋斗中不小的助力。但如果用来谋私的话,就完全变成传销了。所以以前划分传销与直销的方式是有无产品,现在来看,并不恰当。我倒觉得应该由危害值与恶意度来确定他们的界限。这就是同一原理的好与坏的体现。用得好,用得适当就是直销,用得狠,用得非法就是传销。这也是为什么*能洗去‘传销’的外衣,变成直销的原因。真假经过适当的手段给易主了。

  又扯远了,再举一个人的相对的例子,假如有一个官员,他为了得到名利,他阳奉阴违,他当人一套,背人一套,他做慈善,他体查明情,只为了得到政绩,在周围有很好的口碑,但为人相当狡猾,这样过了几十年,他小心翼翼地掩饰自己的本性,直到他死。庆幸的是,没有人发现他的本来面目,从头到尾他都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领导。你说这样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活得真实还是活着虚假?真与假的界限正如对与错的界限,不同的比较,不同的对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得到的结论如果是一样,那就是公理,如果得到的不是同样的结果,那么必然就有分歧。(可以得出:公理并不一定就代表着正确)。

  我还是喜欢*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他原创!十有*不是)。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东。就如现在,在我眼中根本就不存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种说法,好人就真的是好人?坏人就真的坏人?要真的分析起来,就像是我们拉着一个线头,越是扯,越是乱,好像四川有一个贪官,将每次贪污的钱全部捐给希望工程了,从个人感情上来讲,我不仅不恨他,而且比大多数人还喜欢他呢。对,喜欢,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而没有好人与坏人。一个东西好与坏,就看你是接受它还是排斥它。所以假如我要去找朋友,我对他的硬件要求绝不会很高,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感觉,王八对绿豆,对上眼了,就结交,不合口味,就拜拜。(在交往中感觉是很重要的,感觉并不代表感性!)得清楚认识一点:家世好,帅,靓,俊,俏,天使脸魔鬼身这些因素跟他/她是不是好东西是两码事。

  对与错,是与非,我们平时说的这些东西是什么?是大众标准,附合大众口味的东东,符合大众审美的,就是美,符合大众道德的就是道德,符合大众文明的就是文明,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都证明了我前面讲的真与假是一种判断的正确性,但也有这样一种人,大众觉得这是潮流的,他就喜欢复古的,别人喜欢做的,他就不喜欢……有这样的人吗?有。尤其是青春期的小朋友多得是,但这不意味这这种选择是错的,这样的行为说明了他们对社会的一些规则产生了疑惑,正试图去理解或适应一个新的阶段。 

  有时候睁大眼睛能看清楚对与错,而更多的时候就算是睁大眼睛也看不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只有两个人,那么我就要说,你认为是对就是对,你认为错就是错,这就是你的是非观,如果有一个民族,那么民族认为什么是对,那么这就是民族的正义,当然,我们是要求个人与群体意志要尽量一致的,为什么要一致?这个我就不讲了,话说回来,是非只是一种标准,一种判断,一种规则,‘是’不代表着一定正确,‘非’不代表着一定错误。很多的时候这只是一种选择。不是有一句吗?我们只是在无数的可能性中选择一种可能。真与假是与非的相对概念正为后文看人与骗人一节的理论 

  基础。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类似的,讲两个国家的女人逛街,不小心一个踩了另一个一下,先是两个人吵,后面是两个城吵,再后面是两个国吵,再后来就是两个国打。也许如果你是甲,也许你得站到乙的角度想一下。这就是角度与立场。这里我再简略的解释一下角度不同而得出的不同的观点,盲人摸象的故事就是一个相当好的角度的例子。如果我是甲瞎子,我得去摸摸乙丙丁三个所摸到的大象,然后再说,大象是个什么东东?这就是传说中的‘三阶思考法’:我是我,我不是我,我还是我!这也是为什么我对“三阶思考法”这么的推崇,因为仅站到自己的角度,是永远也搞不清楚,大象是何物的,而用了这方法之后,我得到的大象虽然也不一定是真的大象,但起码大象不再是绳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