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心灵桃花源-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达到了“滓秽都绝,精明相保”的境界。
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15岁的王勃上书,提出了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刘祥道看后,十分惊讶,称赞王勃为“神童”,并上书举荐。666年,王勃被任命为朝散郎,其出众的文才得到高宗皇帝的赏识。高宗的儿子沛王邀请王勃到王府任修撰。所谓的修撰,也就是整理文件,写写诗歌文章。有一次王勃陪沛王观看斗鸡比赛,沛王的鸡与英王的鸡搏斗,王勃就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来###英王的鸡,觉得很好玩,也是为沛王助兴。英王看了却很不高兴,一场斗鸡游戏不欢而散。高宗得知此事,认为王勃在挑拨王子兄弟间的关系,就下令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少年得志的王勃第一次遇到打击,心情异常沉重,他在一篇文章中宣泄心中的牢骚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669年5月,王勃离开长安,与杨炯等人结伴而行,入蜀地游览。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2)
673年,王勃听一个担任虢州司法的友人说虢州有很多药草,在友人的帮助下,谋得了虢州参军之职。担任虢州参军不久,就发生了一件影响他自己一生的严重事件,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到了自己的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事情暴露后,王勃被判死刑,幸好遇到大赦,才免一死。但是官职没了,父亲也因此事受到连坐,从雍州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因为王勃是个才子,第二年朝廷就恢复了他的原职,但王勃决计不做官了,他要专心学医写文,但首先要到交趾去看望被自己牵连的父亲。675年的春天,王勃从老家龙门起程,经过洛阳、扬州、江宁,到了洪州。在洪州正赶上都督新修滕王阁落成,重阳之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应邀参加,留下了那篇留传千古的文章和那首千秋流芳的诗歌,然后继续南行,11月初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海南,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
王勃短暂的生命就如初唐天空的一颗流星,在天际划过一道光芒,余下的一点陨石坠入了碧蓝澄澈的大海。王勃和他的另三个朋友被合称为“四杰”。“四杰”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初唐的诗歌,所代表的是初唐的文人群体,在历经几个世纪的痛苦酝酿之后,一种新的精神终于冒土而出。这种新的精神,到了盛唐茁壮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气象,但在“四杰”所处的时代,还是有点模糊,其中有对未来的憧憬,又有对未知前路的犹疑,时而慷慨,时而哀婉。郑振铎先生评价云:“正如太阳身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的曙光了。”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时代的转关之际,还有几分寒意,新生的嫩芽还容易被冻杀。
四杰中的其他三杰的境遇和王勃相似。骆宾王有“神童”之称,7岁写出咏鹅诗,杨炯自幼聪敏好学,11岁即举神童,卢照邻10岁即从曹宪;王义方授苍雅,读遍了邓王府所藏的12车书。他们的仕途都不顺利。卢照邻受到邓王的赏识,邓王比之为司马相如,高宗乾封初年,被任命为益州新都尉,秩满后漫游蜀中,然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骆宾王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仪凤三年骆宾王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次年遇赦得释。于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弃官游广陵。只有杨炯顺利一点,但也只做到了县令。除了杨炯之外,他们的死亡都属于非正常死亡。骆宾王参加徐敬业###武则天的军队,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徐敬业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卢照邻染风疾,隐居在长安附近太白山炼丹,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迁移到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终因不堪心灵和病痛的折磨,投颍水而死。四杰中有三人的死与水有关系。王勃堕海而死,骆宾王可能是投江而死,卢照邻是投颍水而死。
王勃死亡时,还未到而立之年,但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已经足以使他立于世而不朽,后来的杜甫就称赞他和他的朋友的诗歌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王勃是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的眩目亮光,却成为后世永久的记忆。我们为这颗流星的滑落而叹惋,如果不滑落,当有更绚烂的光彩,但是对于王勃来说,27年的生命,空中的那一下闪耀,已经足够了。与王勃相比,有好多活到###十岁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应该说是白活了。像王勃这样以短暂的生命给世界留下眩目光彩的人有不少,比如李贺,比如黄景仁,再比如朱湘、济慈,如春花灿烂,如流莺婉转,留下一点色彩,一声鸣叫,让我们惊羡生命之花的美丽,让我们惊羡生命之歌的动人,也就可以了。
这个世界变化不快(1)
常言五六月中,
北窗下卧,
遇凉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
——[晋]陶潜《与子俨等疏》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这是摇滚歌手崔健的歌曲《不是我不明白》中的歌词。这个世界变化得确实太快,有了汽车、火车、飞机、宇宙飞船,登上了让古人浮想联翩的月亮,向火星上发送了探测器,在天上建立了空间站。不仅有了有线电话,还有无线的手机,更有互联网。即使远隔天涯,可以如面对面一样交流。而在古代,书生骑着毛驴或坐着船去参加科举考试,要走上大半年才到达京城;而商人外出经商,一去经年,令多少深闺少妇红颜寂寞,感叹青春流逝。当然现在还有了洲际导弹、核弹、核潜艇、航空母舰,一颗核弹可以毁灭一个城市,洲际导弹可以从地球的一边发射到另一边的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古代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无法想象的,在那个时候,战争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大刀、长矛,而百姓起义的时候所使用的是锄头、木棒。但所有这些变化可能只是表象,读了古书,了解了历史,仔细想来,几千年来这个世界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几千年前的古人所渴望的,现代人仍然渴望着;古人所厌弃的,现代仍然存在着;古人没有弄明白的,现代人仍困惑着。
比如千古歌颂的爱情。几千年前的《诗经》中对爱情的咏唱,穿越时空,仿佛还在我们的耳边回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对爱情的渴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是男女的相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爱情的誓言。直到今日,我们歌咏爱情,还想不出比《诗经》更好的语句。那种天真无瑕如山花烂漫的爱情,那种简单明了、酣畅淋漓的歌唱,因为率真,所以大胆,是自然人性的表现,是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的天地精神,令今人心向往之。
再如民主政治。根据典籍记载,上古时代存在过原始的民主制度。贤能的人被推选为君主,而君主年老的时候不是将位子传给儿子,而是传给贤能的人。君主是真正的人民公仆,要吃苦在前,有危险的时候要第一个冲上去。早在商周春秋时代,民为国本就成为政治家的共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传》记载,邾文公想把都城迁移到绎这个地方,于是就占卜一下,史官占卜完告诉邾文公说:“把都城迁移到绎,对百姓有利,但对君主不利。”邾文公说:“对百姓有利,也就是对我有利。天立君的目的就在于养民,不思利民就不配为君;能利民才说明君的称职,为君而能称职才算有利。”邾文公说,假如对百姓有利,就要去做,寿命长短,只有听天由命。邾文公将都城迁到绎过了几个月就死去了,很多人都称赞邾文公“知命”。
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思想家认为,如果君主不称职,老百姓可以批评,可以反抗,甚至可以将国君推翻放逐。卫献公被卫人放逐出国,晋悼公问师旷:“卫人出其君,不也太过分了吗?”师旷回答说:“这不是卫国的人过分,应该是卫国的国君做得过分,君是天所立的,如果国君能尽君之责,民就只能敬君、爱君、畏君,如果国君使百姓失望,国君未尽到为君之责,就失去了天立君的目的,也就可以推翻或放逐的。”当鲁国国君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时,孔子告诉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即使在思想开放的现代,孟子、师旷的话仍然是先进的,而邾文公的精神是很多官员无法企及的。
再比如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最美好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春秋时候的思想家有无数的设想。有一次,孔子参加祭祀仪式,仪式结束后,到外面散步,发出长长的叹息。孔子的学生问他:“您为何叹气呢?”孔子说:“禹汤文武时,大道盛行,那时的社会是多么美好啊!但是我出生得晚,没有赶上好时代。”孔子将那个美好的时代称为“大同”。庄子理想中的社会也是上古时代,那个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虽然有君主,但是君主基本上没有用处,人们吃饱了饭,就拍着肚子到外面晒太阳。到了东晋时候,一个叫鲍敬言的人倡导无君论,他认为君主制的存在就意味着压迫和欺诈,意味着人民遭殃。摒弃罪恶的出路就是不要君主,回到原始的混沌的自然状态。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没有争夺,也没有战争。因为无君无臣,也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又过了一千五百年,康有为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进化论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依据《春秋》公羊三世说和《礼运》中的“小康”、“大同”说,写了一部《大同书》,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康有为所描写的大同世界,与不久之后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有诸多相似之处,而其中的一些想法在后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被付诸实践。
这个世界变化不快(2)
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厌恶和恐惧的,首先是战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之后,战争一直没有停息,数千上万年前的狼烟一直飘到现在。庄子在《则阳》篇中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在蜗牛左角上建立国家的叫触氏,在蜗牛右角建国的叫蛮氏,蛮触两国常为争地而战,遗尸成万。庄子用这个故事来讽刺春秋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混战。秦失其鹿,天下逐之,自秦朝统一天下而又失去天下后,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在大规模的战争中间还有觊觎皇位的阴谋和叛乱,有开拓疆土或保护疆土的对外战争。“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这是魏晋时代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凄凉的心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是魏晋时期战乱之后的惨景。“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这是唐代诗人对统治者以正义为幌子发起的战争的怀疑。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传说中的黄帝就指出兵为凶器,春秋战国时范蠡谏越王勾践说:“臣闻兵者凶器也!”但人类的无尽贪欲,使战争连绵不息。“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直到今天,争夺土地和资源仍是战争的起因,现代战争与古代的区别,只是武器先进了,杀伤力强了,有了大炮、坦克、战斗机,一颗炸弹可以炸死一大片人,一颗导弹可以毁灭半个城市,如果动用核弹,可能毁灭一个国家。以维护正义的名义发动战争,是古代的统治者早已经用过的,以反恐怖的名义侵犯别的国家,则是今天的创造。弱肉强食,以大凌小,实际上不用什么借口。
人类越来越强烈的物质欲望,不仅导致战争,还使贪污腐败成为政治的痼疾,使真正的清明政治很难实现。早在虞舜時期,皋陶创设刑法,贪官要被处以“墨”刑,要在脸上刺上字,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是贪官,而且字迹永远除不去,所以成为终生的耻辱。在春秋战国时期,贪官不仅要在脸上刺字,严重的还要杀死,然后弃尸于市。明朝对贪污腐败的处罚最严厉,明初朱元璋立下重典,官员贪污六十两银子,一律押往府州县衙门左边的土地庙里设的“剥皮亭”,处剥皮实草之刑。剥皮时还不能让被剥皮者早死了,要让他活着忍受痛苦,如果让犯人马上死了,行刑的人要被处死。即使有如此严厉的法律,贪官污吏仍然层出不穷。清代曾经举行过无数次大规模的反贪运动,康熙对贪污恨之入骨,他说:“朕恨贪污之吏,更过于噶尔丹。”但是他又不得不承认,要杜绝贪污根本不可能,不仅因为贪欲是人的本性,还因为如果做官的不贪污,就无法过奢侈的生活,而享受浮华正是他们做官的目的,让官员适量地贪污,也许会使他们做官会用心一些。有人说:“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其实是一部贪污史。”实际上,人类只要还有欲望,就不可能彻底消灭贪污,无论有怎样严酷的法律,总是有人铤而走险。现代贪污不仅更普遍,而且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手段隐蔽而多样,有了国际货币,可以将赃款转移到国外,还可通过各种途径洗钱。
钱与色仍然是人生的最大诱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两千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感叹金钱的力量,纵览横观,他不得不承认,金钱几乎是社会上一切人行动的动力。金钱不仅可以让人获得奢侈的享受,使人有安全感,而且还可以使人有地位,受到别人的尊敬,也是金钱使这个社会产生等级。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人为金钱而远离家人,历经风波,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也在所不惜,才会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越到后来,人类对金钱的欲望越强烈,特别是现代社会中,积累金钱甚至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事,而人生的本来目的和意义却被忘记了。与金钱紧密相连的是色,色欲的存在使色情业不可能彻底消灭,对色情业的全面取缔只会使之转入地下,为社会带来更多的隐患。几千年前的管仲就想到了这些问题,所以他设立了“女闾”。也就在大致同一个时期,雅典的大政治改革家梭伦设立了国营妓馆,据说受到群众的赞美,说这满足了许多青年男子的需求,并保护了良家妇女。在唐代的京城长安,有一条大街叫平康里,两边都是歌楼妓院,所以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红灯区,进京考试的士子都住在这里,既嫖妓,又住宿。时至今日,色情服务业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除了直接进行性服务的地下娼妓,洗脚、洗头、洗澡、歌舞厅等等也是色情服务的隐蔽场所。只要这个社会还有贫穷,还有等级,只要人的动物性的欲望不能根除,就不可能真正消灭色情业。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古代的官员可以公开逛妓院,可以娶妾,而现在因为实行一夫一妻制,重婚被定为犯罪,嫖妓又有危险,于是官员富商选择了包二奶、养情妇,而二奶、情妇又往往与贪污受贿相连,成为官场腐败的发酵剂。 。。
这个世界变化不快(3)
早在几千年前,宇宙人生的奥秘就让古人困惑不已,时至今日,科学如此发达,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实际上仍没有实质的进展。根据一些天体物理学的说法,这个宇宙的产生,是来源于一个星团的大爆炸,但大爆炸之前不可能是虚空,星团应该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空间,而那个更大的空间也应该有个尽头,由此推演下去,永远达不到最后的根源。几千年前的老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不可穷尽,于是提出了“道”和“一”这两个概念,来解释宇宙的产生和衍变,以哲学思考终结了科学的无结果的推演。现代人总是以为科学能够解释一切,以为能够登上月球,发明了计算机,发现了基因的秘密,克隆了几只羊,就是掌握了这个世界,掌握了人类自己的命运。实际上正如宇宙源头的无可追溯,科学对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