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心灵桃花源-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路。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走水路到了南浦,一个妇人在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了泪来,他对李源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13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那个妇人也就生产了。三天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真的笑了。李源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告诉李源,圆泽原来早就写好了遗书。13年后,李源从洛阳到了杭州天竺寺,在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的歌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住问:“泽公,你还好吗?”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掉头而去,从此不知哪里去了。再过三年,大臣李德裕向皇上推荐李源,皇上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李源早已看破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80岁。
这是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其动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友谊,也不仅在于信约,而在于生死轮回的无奈,这无奈因友情和亲情而令人神往了。
到底有没有往生,有没有来世,谁也说不清。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古人就不住地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人的生命真的很奇怪,忽然就来了,忽然就去了,是从哪里来的?即使是一粒种子,也应该有来处。死亡之后又到哪里去了?一抔黄土掩风流,腐朽的是肉身,总让人觉得有不朽的东西在,那么鲜活的生命怎么会一下子完全消失呢?人生代代无穷已,生命的延续好比薪火相传,流传不熄的离离之火是灵魂或精神。所以上古时代的人们就相信有鬼,祖先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游荡徘徊,在监督着保护着后代。但那么多的鬼魂在大地上漂游,一代代累计下来,这个世界怎么容纳得下呢?荒山洞穴满了,就会跑到市镇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夹杂着无数的鬼魂。所以汉代的思想家王充就提出这个疑问,认为这是没有鬼的坚实证据。佛教传入中国,有了天堂地狱,鬼魂才有了居住之所。两晋南北朝时曾有过关于灵魂有无的争论,薪火相传的比喻被正反两方采用。到底有没有鬼,也是魏晋时人喜欢讨论的问题,讨论的结果是大多数人仍相信有鬼。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阮籍的孙子阮瞻坚持无鬼论;有一天一个人来拜访他;俩人就有鬼无鬼的问题辩论了很长时间;结果客人输了;于是说出自己其实是鬼;然后就消失了,阮瞻一惊之下就病死了。
有了地狱,鬼就住到了地狱里,但是地狱在什么地方?在地底下,一层一层的直到十八层。地狱也有挤满的时候,那怎么办?不要紧,有轮回。地狱只是一个流动站,人死后,鬼魂在这里受到审查之后开始分流,根据在阳间的作为或转世为人类,或转世为畜生,作恶多端的要在地狱中受到最严酷的惩罚。这就是佛教的因果轮回,众生平等,包括动物在内,都要为现世所种下的因承担来生的果。
现代科学所能认识的只是我们身处的现世,另外的世界超出认识范围之外,只能加以想象。据说有的人能够回忆起前生,这种灵光的一现也只能是偶尔的千万中挑一。根据佛教的说法,只要有恩爱贪欲,就有因果,就逃不出轮回。只有大彻大悟,参透因果,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那就是成了佛。《圆觉经》里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有了三生,有了轮回,现世的生活才有意义,短暂的尘世生命才有了着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会让现世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会更加谨慎。有了因果轮回,这个世界就会少了许多恶,肆无忌惮的贪官污吏就会少很多,盗贼诈骗就会少很多,就会少了尔虞我诈、争名夺利,多了行善积德,现世就会变得美好一些。
实际上,也有很多人不想跳出轮回,因为有了爱欲,现世的生活才有意义,有了三生,才可以延续今生的友谊和爱情,才可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永生永世做爱侣。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善恶到头无须报(1)
惟上帝不常。
作善,
降之百祥;
作不善,
降之百殃。
——《尚书?商书?伊训》
明代袁黄(字了凡)在《了凡四训》(又名《阴骘录》)中讲述了他的人生观点的转变经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少年袁黄遇到了一个姓孔的算命道人,孔道人向他讲述了命运的道理,并预见了他一生的命运,袁黄从此认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后来,袁黄在栖霞山中遇到了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听了袁黄对命运先定的观点后,很不以为然,于是向他讲述了因果报应之理,认为人可以通过积极的道德行为掌握甚至改变自身的命运。袁黄疑惑地询问云谷禅师:既然命运可以改变,那么怎么还可以称为命运?孟子有“求则得之”之说,那指的是求道德仁义,前定的功名富贵怎么可以求得呢?云谷禅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正如六祖所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如能反躬内省,只求道德仁义的提升,结果往往是不仅得到道德仁义,同时也可得到功名富贵,这就是内外双得了。如果只是向外求富贵功名,那结果当然是内外双失。云谷禅师所讲的这番道理其实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的意思。袁黄得到云谷禅师的指引,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观,他开始按照云谷禅师所作的功过格,逐日记录自己的行事,在十多年间做了三千多件善事。在做到六千件善事的时候,袁黄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儿子。接着他又做了一万件善事,到了万历十四年,袁黄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宝坻知县。
袁黄担任宝坻知县时,一心为百姓谋福利,他积极兴办水利,疏通河道,修筑堤防,指导百姓沿海岸种植柳树,所有这些措施不仅消除了水灾泛滥,还促进了农业生产。他又免去百姓的多种杂役,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袁黄生活很俭朴,但非常喜欢布施,他的妻子也经常行善布施。据说有一次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衣服,要买棉絮做内里,袁黄问她:“家里有又轻又暖的丝绵,为什么还买棉絮呢?”她回答说:“丝绵贵,棉絮便宜,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可以多做几件棉袄,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袁黄听了很高兴地说:“你这样虔诚布施,不怕我们孩子没有福报了!”他们的儿子袁俨后来中了进士,做了广东高要县知县。现世的善报使袁黄明白了云谷禅师的立命之说,他将自己的感受记下来,用来教育儿子,这就是后来传世的《了凡四训》。在这部书里,袁黄提出了行善十纲领: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水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尊长;十、爱惜物命。
善恶报应之说由来已久。《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是这种朴素的善恶观念,维持这个世界的正常运转。律法不到的地方有道德的裁判,但道德说到底还是做给别人看的,所谓的慎独云云,只有少数的人能够做到,道德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在阴暗的角落里,只有善恶因果在起着作用。如果没有因果报应,法律、道德都会失去最后的根基。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像袁黄那样相信积德行善能够得到好报,甚至改变人的命运,恶才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泛滥。民间一直存在的朴素的善恶报应观,至佛教传入中国,作为佛教理论之重要支撑的因果观,使报应之说更深入人心。佛教中有业因果报之说,“业”意为造作、活动,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三业,可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不受果报的)。人生的一切都是受业力的支配,业就是因,也叫业因。佛经偈语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因果报与生死轮回密切相关。业力好像种子,储存在第八识(含藏识)里。第八识把一个人前世做的善,恶业带到现世来,又把今生所造的善、恶业带到后世去,就这样轮回不息。
后世出现的劝善书,实际上是儒、道、佛以及民间善恶观的融合。善恶到头终有报的观念是各种宗教的最后基础,虽然不同的宗教对善恶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北宋末年出现的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在后世传播最广;其开篇云:“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下面列举了26条善行和170条恶行作趋善避恶的标准。该书强调现世现报,作恶有过的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而行善能使人得道成仙。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善恶到头无须报(2)
所有这些劝善行善,都是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前提,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不少好人没有得到好报,而不少坏人反而志得意满,享受富贵荣华,这不能不让很多人对报应之说产生疑惑。佛教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因果通于三世。《三世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涅槃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所谓“三世”,是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现在世”指现在这一生。“过去世”指由现在世的前一世起,逆推到无穷久远的过去。“未来世”是由下一世起,顺推到无穷遥远的将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现世,而善恶的报应有的在当世,有的则要在未来世显现,现世所承受的果报则来自过去世所造之因。有的时候,善恶之业如同种子,要跨越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经过百千万劫,才会发芽结果。受报的时间也有短有长,从几日、几月到无穷久远。《佛说护净经》云:“一日持斋,得六十万世余粮。”是说持斋一日,可以得到六十万世不受饥饿的福报。《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十品亦云:“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
为什么有很多人做善事却没有得到善报?按照袁黄的说法,那些人做的事情往往表面上看来是善的,实际上并非真的善。他将善分为真善与假善、端善与曲善、阴善与阳善、是善与非善、偏善与正善、半善与满善、大善与小善、难善与易善,如此等等。一般人认为,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但实际的情况是,有的人之所以敬人礼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有的人打人骂人,却是为了别人的利益。有的人行善是发自内心的,有的人行善是给别人看的。发自内心的利人的无所求的善才是真善,做给别人看的有所求而利己的善则是假善。一般人都认爲谨慎、随和的人是善人,这样的人得到很多人的称赞,但这样的人或者是谨慎软弱,或者是顺乎世俗而媚世,或者是随波逐流而没有志气,或者是没有道义精神。这样的善实际上是虚伪歪曲之善,不像那些敢作敢为的豪爽狂狷之士一心想着济世助人。
做的善事人人皆知是阳善,行善而不爲人知的则是阴德。阳善会得到世人的称赞,获得好的名声,阴德则会得到上天的赐福。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被称为大慈善家,实际上是名不副实,这样的人一时会获得虚荣的满足,但早晚会有奇祸。还有的人行善,孤立地看是善事,对受恩的人而言是善的,但长远看却会对社会风俗产生不好的影响。相反,有的孤立地看是不善,而其结果却有益於大众。这就是“是善”和“非善”的区别。有的人出于善心却做了恶事。比如过分宽厚,容忍坏人,不仅不能使坏人改恶从善,反而使坏人越来越坏,最终不可救药。这就是“正中偏善”。相反的,有的人本出于恶心,却做了善事,即是“偏中正”。
有的人行善发乎真诚自然,做了善事不记在心里,很快就忘记了,这样的善即使只是小善,也能达成功果,一文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能种无涯之福。反之,如果做了好事念念不忘,施恩望报,或者舍财物而心痛,就是终生行善,做再大的善事,即使是布施万两黄金,也还只半善。有的人志在天下,善达万民,则善虽小而功德大。反之,如果是志在一身,善及一人,则做再多的善事也只有小的功德。有的人为了救助别人,能舍弃难以舍弃的东西,能忍受难以忍受的东西,这种难爲之善才最可贵。比如无钱无势的人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其善行价值更可贵,获福也更大。有钱有势之人,行善积德很容易,但捐献出一点钱财就很在意,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得到大的福报。
实际上,即使没有六道轮回,现世中的善恶还是有各自的报应。善的好报不一定就是功名富贵。实际的情况是,有的官员为了升官,对领导巴结奉承,为奴为仆,为了保住官职,夜不成眠,饱受心灵的煎熬,而在贪污受贿、淫乐腐化的时候,又担心法律的制裁而惶惶不可终日;也有一些富豪,家财万贯,却永不满足,想挣更多的钱,挖空心思,采用欺诈的手段,虚报业绩,假造帐目,转移资金,最后锒铛入狱。这样的高官富豪,他们的生活未必就幸福快乐,反不如民间老翁,没有过多的欲望,日出而耕,日落而归,吃饱饭后摸着肚皮在墙根下悠闲地晒着太阳,自在逍遥。善的报应也不一定就是长寿,有的人,特别是有钱人,长期疾病缠身,虽然有好的条件,可以用最高级的药物维持生命,但受慢性疾病之苦,生活实了无意义,反不如普通百姓,平常身体健康,得以享受天年,自然死亡,或无疾而终,活得快乐,死得安然。
即使没有因果报应,如果是真心为善,行善本身就使人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满足,使人懂得善待生命,更好地享受生活,这本身就是好的报应。
txt小说上传分享
溪山清静且停停(1)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清]李渔
用文化艺术来赚钱,也就是文化产业。早在三百多年前,有一个叫李渔的文人就开始探讨文化产业化之路,而且做得很成功。李渔(1611年—1680年)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出生在江苏如皋,父亲当时在江苏如皋开药铺,母亲当佣工。据说他母亲生他时难产,按风水先生的说法,是因为宅中阴气太盛,阳气不旺,搬到向阳的山岗上才把他生下来。李渔的字叫谪凡,一方面是因为出生时的奇迹,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天才,就好比李白因才华而被称为谪仙人。
李渔确实很聪明,小时就以神童之名而闻达乡里,25岁应童子试以五经见拔,29岁考取府庠。李渔也很用功,小时候就有远大的理想。他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树,每年都要在树上刻一首诗,树一天长大,上面的字也一天天变大,把他的理想带上了天空。但是他在乡试中名落孙山,再赴乡试又遇上了兵乱,很快的明朝也就灭亡了,在江山易帜的血雨腥风中,他选择了明哲保身,他在明朝没有得到功名,没有做过朱家的官,所以没有为朱家王朝守节的负担,他这样一个书生,也担当不起反清复明的大任,不做满人的官也就可以了。
学而优则仕,做官是为了挣俸禄吃饭,读了那么多年书,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如果不做官,该怎样生活?李渔在兰溪县城东郊的伊山买地筑园,写作自娱又赚钱,入伙村中的昆腔班,参与编、导戏剧。在四十多岁时,李渔为躲避一件乡村纠纷的牵涉,扮作渔人驾船从兰溪出走杭州,开始了作赋卖文的生涯。李渔又写书,又开出版社,又办家庭戏班,将他的文艺才华发挥到了极致。
要用一句话概括李渔真的很难,他是文学家、艺术家,他是落魄才子,他是发明家,他是剧团老板,他是园艺师,他是美食家,有人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